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真菌病

鎖定
真菌病,就是由真菌引起的疾病統稱為“真菌病”。真菌是廣泛存在於自然界的一類真核細胞生物,真菌可以感染人體的不同部位。
中醫病名
真菌病
常見發病部位
毛髮、表皮和甲板;內臟
常見症狀
局部的口腔粘膜、舌、咽部有白色膜狀物質等。
所屬學科
醫學

真菌病臨牀表現

局部的口腔粘膜、舌、咽部有白色膜狀物質,拭去可見基底部為充血糜爛面,陰道粘膜亦可有同樣表現,但瘙癢顯著。系統性念珠菌感染,包括肺部、胃腸道及敗血症,臨牀可有高熱、咳嗽、中上腹痛或不適。
從臨牀致病情況看,真菌可分為淺部真菌和深部真菌兩大類。淺部真菌只侵犯毛髮、表皮和甲板。淺部真菌病在我國極為普遍,常見的有頭癬體癬股癬手足癬花斑癬甲癬。深部真菌主要侵犯內臟器官、骨骼及神經系統,也可侵犯皮膚、粘膜。深部真菌病較常見的有孢子絲菌病、着色菌絲病、防線菌病及隱球菌病。念珠菌屬則對皮膚、粘膜、指(趾)甲和內臟均可侵犯 [1] 

真菌病檢查

血白細胞中度升高,粘膜白色膜狀物塗片找到芽孢及菌絲。系統性念珠菌感需有血、胃鏡活檢、痰或支氣管灌洗液培養陽性才能診斷。

真菌病病理變化

  1. 輕度非特異性炎,病灶中僅有少數淋巴細胞、單核細胞浸潤,甚至沒有明顯的組織反應,如腦的隱球菌感染;
  2. 化膿性炎,由大量嗜中性粒細胞浸潤所形成的小膿腫,如念珠菌病、麴菌病毛黴菌病等;
  3. 壞死性炎,可出現大小不等的壞死灶,常有明顯的出血,而炎細胞則相對較少,如毛黴菌、麴菌感染等;
上述病變可單獨存在,也可同時存在。不同病菌及其變態反應不同或同一病菌不同時期,其組織反應也不一樣。真菌在人體引起的病變沒有特異性,診斷依據是病灶中找到病原菌。

真菌病治療

  1. 白色念珠菌引起的口腔粘膜感染(鵝口瘡)可用制黴菌素100萬u研成粉末,加甘油少許調成糊狀,塗在口腔粘膜上。全身性白色念珠菌感染可用米康唑200~600mg靜脈滴注,每8h一次,亦可用兩性黴素B。
  2. 隱球菌腦膜炎由於腦病引起的病死率很高,降顱壓就很重要,個別病人在作診斷性腰椎穿刺前最好先用20%甘露醇250ml0.5h內靜滴完畢;顱壓高的患者可每隔4~6h用一次甘露醇,亦可加用速尿肌內注射,加強減低顱內壓。兩性黴素B因為靜脈滴注有高熱等反應,因此宜由小量1mg/d開始,逐漸增至30~40mg/d。用藥過程中如反應大,可再減量,但總量一般要2~3g。為減輕藥物反應,最初可加氟美松2~5mg。用藥過程中宜注意心、腎、肝功能的變化,用藥時間長還可出現低鉀等。側腦室內或鞘內用藥首次劑量0.05~0.1mg兩性黴素B,最高劑量在0.5mg左右,加氟美松1~2mg,一般每週2次或1次。
參考資料
  • 1.    吳志華.皮膚性病學.廣州:廣東科技出版社,1997.4: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