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潘元紹

鎖定
潘元紹( ?--1382年),字仲紹,是宋太宗趙炅之弟趙廷美的後裔,於蒙元滅宋後改姓潘,娶張士誠女兒。治平三年(1353年)與張士誠在泰州起義。天祐三年(1356年)隨張士誠渡江。天祐四年(1357年)張士誠降元,潘元紹歷任湖州路總管、江浙等處行樞密院判官,階昭勇大將軍,陞江浙行省右丞,龍鳳十二年(1366年)駐兵在烏鎮之東,為呂珍等聲援。吳元年(1367年)歸順朱元璋,勸張士誠投降。 [1-2]  [4-6]  [11] 
仲紹
所處時代
元末明初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泰州海陵
本    名
潘元紹
官    職
湖州路總管→江浙等處行樞密院判官→江浙行省左丞
散    階
昭勇大將軍

潘元紹人物生平

潘元紹,是宋太宗趙炅之弟趙廷美的後裔。趙廷美在宋徽宗時,曾被改封為魏王。蒙元滅宋後,趙廷美十世孫避地通州(今南通),匿姓潘氏。潘德懋因繼潘嗣,佔籍通州,與宋宗室之外孫戴妙寧結婚,生潘元明與潘元紹,又與早年的張士誠頗有交情,戴妙寧很看好當時操舟販賣私鹽的張士誠,勸長子潘元明好好侍奉張士誠,為次子潘元紹向張士誠求婚,終娶得張士誠之女為兒媳。 [1]  [2] 
龍鳳九年(1363年)任湖州路總管,在任時尤好山水,重建愛山亭(今名愛山台)。 [3-4]  [10] 
龍鳳十年(1364年)正月,戴妙寧染病,潘元明當時是江浙等處行中書省右丞,鎮守杭州路。潘元紹當時是江浙等處行樞密院判官,統帥張士誠的警衞兵,朝夕給戴妙寧喂藥,不離開左右,戴妙寧:「我病不算啥,你們受國家重任,勿要因為我而懈怠你們的事。」 [1]  [2] 
龍鳳十一年(1365年)八月,張士誠論功封爵,贈其父潘德懋榮祿大夫,淮南江北等處行中書省右丞、柱國,追封為鄭國公,母戴妙寧封鄭國太夫人。冊命下達時,戴氏病已重,即呼兄弟二人説:「夫妻合葬,是禮儀。你爸草草葬在淺土,這還能等嗎?!如大王有國於吳,你們親則是娶大王之女,任職則是左膀右臂,不能隨意離開。墳墓在泰州,不是我所能安息的地方。我死後必你爸合葬於吳,這是我的心願。」此年冬十月二十五日(11月16日)病逝於家,享年六十有六,有兒子十人:長潘元明,次潘元紹,其餘都餘都早逝了。孫子十三人,孫女八人。 [1]  [2] 
龍鳳十二年(1366年)八月四日,韓宋大將軍徐達等率諸軍發於龍江,十二日至太湖。二十日,常遇春擊敗張士誠兵於湖州港口,擒其將尹義、陳旺,遂次洞庭山。二十四日,進至湖州之毗山,又擊敗張士誠將石清、汪海,擒之,張士信駐軍湖上不敢戰而退,指揮熊天瑞叛降於張士誠。二十五日,師至湖州之三里,橋士誠右丞張天騏分兵三路以拒宋軍,參政黃寶當南路,院判陶子實當中路,張天騏自當北路,同僉唐傑為後繼,徐達遣常遇春攻黃寶,王弼張天騏,徐達自中路攻陶院判,別遣驍將王國寶率長槍軍直扼其城,常遇春與黃寶戰,黃寶敗走欲入城,城下釣橋已斷,不得入,復還力戰,又敗被擒,並獲其元帥胡貴以下官二百餘人,張天騎、陶子實皆不敢戰,歛兵而退,士誠又遣司徒李伯升來援,由荻港潛入城,宋軍復四面圍之,李伯升張天騏閉門拒守,徐達遣王國寶攻其南門,自以大軍繼之,其同僉餘德全、院判張德義、陶子實出戰,皆敗走,張士誠又遣平章朱暹、王晟,同僉戴茂、呂珍,院判李茂及其第五子號五太子者率兵六萬來援,號三十萬,屯城東之舊館,築五砦自固,徐達與常遇春、湯和等分兵營於東阡鎮南姑嫂橋,連築十壘,以絕舊官之援,李茂、唐傑李成懼而不敵,皆遁去,張士誠女婿潘元紹當時駐兵在烏鎮之東,為呂珍等聲援,宋軍乘夜擊之,潘元紹亦遁。 [5] 
九月二十六日,張士誠自徐志堅敗,甚懼,遣其右丞徐義舊館偵查形勢,徐義將還報,常遇春以兵扼其歸路,徐義不得出,於是暗中遣人約張士誠弟張士信出兵,與舊館兵合力來戰,張士誠又遣赤龍船親兵援之,徐義始得脱身,與潘元紹率赤龍船兵屯於平望,復棄赤龍船乘小舟潛至烏鎮,欲援舊館,常遇春由別港追襲之,至平望縱火焚其赤龍船,軍資器械一時俱盡,眾軍散走,於是張氏舊館之兵援絕,饋餉不繼,多出降。 [6] 
十月四日,常遇春兵攻烏鎮,張士誠將徐義、潘元紹及甘院判拒戰,不勝而退,常遇春追至升山,遂攻破其平章王晟陸寨,餘軍逃入舊館之東壁,其同僉戴茂乞降,宋軍馳入之,此夕王晟亦降。 [7] 
吳元年(1367年)六月四日,張士誠被包圍既久,欲突圍決戰,探查蘇州城左方,見朱元璋軍陣嚴整,不敢犯,於是派遣徐義、潘元紹偷偷出西門,欲掩襲朱元璋軍,轉至閶門將奔常遇春營,常遇春發覺其至,分兵北豪截其兵,後遣兵與其戰鬥,戰良久未決。 [8] 
七月五日,潘元紹出戰而歸,見事緊急,召其妾七人,謂曰:「我受國重寄,我義不顧家,脱有不宿,誡若等當自引決,毋為人恥也!」最年少妾段氏請先死,六人皆相繼自經,潘元紹將其火化後埋在在後院園圃。 [11] 
九月八日,徐達攻克蘇州,執張士誠。當時,當時包圍已久,熊天瑞教城中作飛礟以擊朱元璋軍,多所中傷,城中木石俱盡,至拆祠廟、民居為石炮之具,徐達令軍中架木若屋狀,承以竹笆,軍伏於其下,載着攻城,矢石不得傷,至是徐達督將士破葑門常遇春亦破閶門新寨,遂率眾渡橋進薄城下,其樞密唐傑登城拒戰,張士誠駐軍於門內,令參知政事謝節、周仁立柵以補外城,謝傑知不敵,投兵降,周仁、徐義、潘元紹及錢參政皆降,晡時士誠軍大崩潰,諸將遂登城,城破後,張士誠猶使其副樞劉毅收攏餘兵尚二三萬親率之戰於萬壽寺東街,覆敗,劉毅降,張士誠倉皇而歸,從者僅數騎。當初,張士誠見兵敗,謂其妻劉氏曰:「我敗且死矣,若曹何為?」劉氏曰:「君勿憂,妾必不負君。」於是積柴於齊雲樓下,城破後,驅趕其羣妾、侍女登樓,促其自盡,令養子辰保縱火焚之,遂自經死,張士誠獨坐室中,左右皆四散而逃,徐達遣士誠舊將李伯升至其所表達意思,時日已暮,張士誠閉門自經,李伯升破門而入,令降將趙世雄抱起張士誠,氣未絕而復甦,徐達又令潘元紹以理曉之,反覆數四,張士誠閉目不言,於是以舊盾抬着出葑門,途中換用門,抬到船上,凡獲其官屬平章李行素、徐義,左丞饒介,參政馬玉麟,謝節、王原恭、董綬、陳恭,同僉高禮,內史陳基,右丞潘元紹等,皆送應天府(今南京)。 [9] 

潘元紹潘元紹與七姬

潘元紹有七位姬妾,皆出身良家,性情柔惠,姿容端美,亦皆妙齡殞命。明清兩代傳世筆記和方誌對其死因的解釋有兩種,一為潘元紹兵敗之際自願殉節,二為張士誠兵敗前為潘所殺。 [11] 
七姬被史料和文人筆記塑造出來的主流形象是烈女,其事蹟被後來的多數筆記方誌所引用,最早見於和潘元紹同在張士誠麾下的張羽所議《七姬權厝志》,其文主要部分如下:
七姬皆良家子,事江浙行省左丞滎陽潘公,皆為側室。性皆柔慧,姿容皆端麗修潔。善女紅,剪制文繡,經手皆精巧絕倫。事其主及夫人皆能以禮,其羣居和而有序,皆不為怙寵忮美之行…及外難興,敵抵城,公日臨戰,一旦歸,召七姬,謂曰:「我受國重寄,我義不顧家,脱有不宿,誡若等當自引決,毋為人恥也!」一姬跪而前曰:「主君遇妾厚,妾終無二心,請及君時死以報,毋令君疑也。」遂趨入室以其帨自經死,於户六人者亦皆相繼經死。公聞之曰:「何若遽死耶!」實至正丁未七月五日也 [11] 
從中可見,七姬死於丁未年(1367年)七月五日,距離九月八日明兵奪取平江路,擒獲張士誠尚有兩月之久。當時張士誠的軍隊與朱元璋所率部署交戰漸處下風,徐達等進攻蘇州的將領採取圍困的戰略,張士誠拒守數月,作為江浙行省左丞的潘元紹擔心一旦兵敗後自己的七位姬妾受辱,因此叮囑其在「倘有不宿」之時「自引決」,並默許了七位姬妾言畢即自經而死。 [11] 
張羽所作權厝志,乃喻月之後受潘元紹所託而作,是距離七姬之死時空距離最近的記載,在七姬故事的流傳系統中亦最具權威。其行文通篇稱道潘元紹七名姬妾德恭、貌美、性柔且多才,又能在聞潘元紹之命後火速自經,這份節烈可贊可表,因此為文以記之。這份張士誠官方歷史記錄裏,七姬的形象是有情有義毫不畏死,潘元紹的形象相對於七姬來説被弱化,他來下達城破則必死的命令,只是未曾想到七姬會即刻赴死一「何若遽死耶!」後來明朝人吳寬《平吳錄》、張昶輯《吳中人物誌》、卓人月古今詞統》,滿清時期所編《元季伏莽志》中《七姬墓》一篇、陳田《明詩紀事》其《吊七姬冢》、馮桂芳《蘇州府志》中幾近全部沿襲此説。 [11] 
七姬之死除卻成就了烈女的名節被明清兩代文人題詩旌表之外,似乎無甚特別之處,在明清兩代迄今為止可見的文獻記載中,除了楊慎等少數文人認同七姬被逼而死,餘人皆以烈女殉節視之。楊慎在《跋七姬帖》中明確指出「其事則可疑」,所謂「七姬之死,蓋出於潘之逼之,謂不幸則可,非徇節也」,楊慎指「平居則獶雜子女而漁聚之,一旦有變,恐樂他人之少年,而雉經之,潘之惡甚矣」,隨後講「餘舊料其情若此」,篤定斷言「其事情信無疑矣,籲!可憐哉!」 [11] 
楊慎認定七姬是被潘元紹「雉經之」而死,非自願殉節,證據是潘元紹的人品。楊慎曾解釋道,元末士風「上下荒淫」,潘元紹荒淫殘惡尤甚,並引明初高啓一首充滿嘆惋的《吊七姬》之詩來佐證。楊慎的懷疑頗得響應,王世貞在《七姬帖》中直言楊慎之見精準:「第其事太奇而不情,楊用修可謂得其隠,真漢廷老吏也。」滿清時期姚之駰的《元明事類鈔》等文獻中亦錄楊慎之説。 [11] 
張羽為代表的自願殉節説,以楊慎為代表的被逼而死説,最關鍵的分歧落在對潘元紹的品行人格判斷上,言其生性殘忍者,主要依據是潘元紹酒後殺人之事,明清兩代可見引證史料皆為楊維楨的一首古體詩《金盤美人》,其詩有寫潘元紹殘忍惡行者,稱「昨夜金牀喜,喜薦美人體。今日金盤愁,愁薦美人頭。明朝使君在何處?溷中人溺血骷髏」。鑑於楊維楨是與潘元紹幾乎同時期的詩人,詩歌內容的可信度較高,詩中寫駙馬潘某酒後將蘇姓美人斬首並盛其首級於金盤中向客的殘忍。詩末,楊維楨將潘駙馬所為與當年將愛妾斬殺肢解,以屍骨為琵琶的北齊主相提並論,極言其殘忍暴虐。自此之後,潘元紹在史料中流傳的形象皆基於楊維楨之詩《金盤美人》的典故廣為流傳,七姬之夫潘駙馬潘元紹也成為殘忍嗜殺的代名詞,惡名遠播。楊慎等人對七姬為潘元紹所殺的邏輯是,潘元紹為人殘忍刻薄,曾經將一位美貌的愛妾蘇氏梟首示眾,所以他的七位姬妾必定不會心甘情願在城還未破之前的兩個月便主動為其殉節殞命,結論便是,七姬是潘元紹逼死。 [11] 

潘元紹親屬成員

遠祖
宋太宗趙炅之弟 [1]  [2] 
祖父
潘道榮
贈參知政事、榮陽郡公 [1]  [2] 
祖母
王氏
贈榮陽郡夫人 [1]  [2] 
潘德懋
贈榮祿大夫,淮南江北等處行中書省右丞、柱國,追封鄭國公。 [1]  [2] 
戴妙寧
宋宗室外孫。龍鳳十一年(1365年)十月二十五日(11曰16日)病逝,享年六十六。 [1]  [2] 
官職江浙等處行中書省右丞,兼行樞密院事,鎮守杭州,後陞平章政事,龍鳳十二年(1366年)十一月於杭州歸順朱元璋。 [1]  [2]  [11] 
張氏
張士誠女兒 [1]  [2] 
段氏
大寧人,享年十八。 [11] 
程氏
人,享年三十。 [11] 
翟氏
廣陵人,享年二十三。 [11] 
徐氏
黃岡人,享年二十。 [11] 
羅氏
濮州人,享年二十二。 [11] 
卞氏
海陵人,享年二十二。 [11] 
彭氏
海陵人,享年二十二。 [11] 
參考資料
  • 1.    張志新,沈正善.元末《鄭國公墓誌銘》簡述[J].東南文化,1986(01):32-34.
  • 2.    《夷白集卷十二·鄭國公並夫人合葬墓誌銘》:公諱懋,字德懋,宋末避難通州,因佔籍焉。父道榮,贈參知政事、榮陽郡公,母王氏榮陽郡夫人。公少負氣豪宕,以信義稱於人,妻夫人戴諱妙寧,嚴重寡言,執蠶織麻,枲以奉祭祀,賓客號盡婦道。 今吳王居鄉時,公常從之遊,夫人間竊視知其非凡,謂其子元明曰:「此人豪也,盍謹事之?」且為次子元紹求昏。 至正癸巳,王舉義兵江淮間,公首率元明䓁居麾下,夫人內則綜家事,給餉饋,親制戰士之服,窮晝夜不倦;外則撫士卒如己子,人皆樂為之用。今江浙左丞呂公珍來自興化,夫人見其俶儻,因為公言,公與語,大悦,即分授以兵,使事楚國公,俾居左右而屬任之。無何,公以疾卒秦郵之東郭,年六十有四。元明以兵事嚴,藁葬海陵之茅山。及師渡江,元明䓁奉夫人居吳,時年幾六十,祁寒盛暑,織紝不廢,雖貴且富,服御飲食如平時,獨好施予鄰里,有不給者賑之恐後,呼元明䓁誨之曰:「若等由布衣起畎畝,遭遇非常,克有今日,吾聞之大丈夫所自許者,忠與義耳爾,第盡力事上,母曠乃職,貽吾憂。」以至正甲辰正月得疾,元明、元紹朝夕侍湯藥弗違左右,夫人力疾語之曰「我疾殆無他,若䓁受重寄,勿以我故怠乃事也。」乙巳八月,有司論功封爵,公贈榮祿大夫、淮南行中書省右丞,追封鄭國公,夫人封鄭國太夫人。命下,病已亟,即呼元明䓁曰「妻祔於夫,禮也,若父權厝淺土,其將有待乎?今仕於吳,若䓁親則胏附,任則股肱,義不可去。墓在泰,非吾所以即安也。我死,必與若父合葬於吳,此吾志也。」是年十月廿五日,卒於正寢,享年六十有六。子男十人,長元明,榮祿大夫、江浙等處行中書省右丞兼同知樞密院事;次元紹,昭勇將軍、江浙行樞密院判官,餘皆先卒。孫男十三人,女六人。元明䓁告遷公柩,遵治命也。初,夫人之卒也,基走吊焉,右丞與院判奉其客樞密都事會稽姜漸之狀泣拜而言曰:「元明之先,實宋魏王廷美十世孫,宋亡避地通州。當是時,先祖年甫十三,匿姓潘氏所,因以為嗣。戴亦宋宗室外孫,元明䓁遭時多故,未遑請於上覆姓氏。今不幸先夫人奄棄諸孤,雖累然齊絰,不敢忍死去苫塊。 然合葬之命不敢忘也,今謹奉先公之柩至矣,卜以是年十一月甲申合葬於長洲縣習義鄉上薴之原,幸吾子哀而銘之。」基觀自古豪傑舉事率不階尺土,而妻勉其夫父,勸其子,卒以義氣相許,與成大業,茲因公夫婦父子而觀今之世,豈偶然哉!乃按狀為銘曰:
  • 3.    《(萬曆)湖州府誌卷之四·古跡》:愛山台,張世昌記,郡有山川之羨者多矣,而吳興獨以清獨以清遠稱。巖巒聳疊,環繚郡郭,如在畫圖間,宦遊者樂至焉。子城西北隅,古有愛山台,在六客堂之右,郡丞汪泰亨所創,蓋取東坡《道場山中》詩中語以名台,石刻猶足徵也。歲月屢更,浸失舊觀。至正癸卯春,太守潘侯蒞政之餘,偕同寅登覽遺跡,惜其荒祀,乃庇材鳩工,繕完塗飾,面勢亢爽,蘆檻峻齊,出崇墉之表,於是羣峯效奇,萬象呈露,爰集僚寀,以落成之,仍其舊名,匾於台上,而求文以記。餘聞之《傳》曰:「仁者樂山。」侯其仁人也哉!夫仁,非姑息而已,撫摩惠養,使民各遂其性而樂其生,固仁矣。至於懲芟兇頑,俾惡人懼而善類安,是亦仁焉。故曰:「惟仁者能好人能惡人」豈不信乎!今侯視篆未久,紀法修明,馭軍治民之政井井秩秩,則又宏建學宮,迪宣化則,俗風曹變,人皆歌舞於途,遂因餘力以葺斯台,公退靜處,澹無他好,而獨愛於山,非仁者而何?憑高眺遠,疏滯滌煩,使方寸炯然,酬應事物,鹹得其宜,謂「遊臨有助於政」,昔賢不吾欺也。且侯平日愛重人才,尤甚於愛山,自茲蒐幽隱,各晝所長,又何但崇?故台於久廢,以為一郡之雄觀而已哉!走雖不敏,願書其實,以垂無窮,侯名元紹,字仲昭,海陵人也。
  • 4.    《(同治)湖州府志卷五·職官表》:潘元紹(字元紹,海陵人,至正二十三年任,見張世昌《愛山台記》)(右總管二十人。)
  • 5.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二十一 丙午年 八月 四日》:○癸丑,大將軍徐達等率諸軍發龍江,辛酉師至太湖。己巳,常遇春擊敗張士誠兵於湖州港口,擒其將尹義、陳旺,遂次洞庭山, 上聞之喜曰:勝可必矣。癸酉,進至湖州之毗山,又擊敗士誠將石清、汪海,擒之,張士信駐軍湖上不敢戰而退,指揮熊天瑞叛降於士誠。甲戌,師至湖州之三里,橋士誠右丞張天騏分兵三路以拒我師,參政黃寶當南路,院判陶子實當中路,天騏自當北路,同僉唐傑為後繼,達率兵進攻之,有術者言今日不宜戰,常遇春怒曰:兩軍相當,不戰何待?於是達遣遇春攻黃寶,王弼攻天騏,達自中路攻陶院判,別遣驍將王國寶率長槍軍直扼其城,遇春與黃寶戰,寶敗走欲入城,城下釣橋已斷,不得入,復還力戰,又敗被擒,並獲其元帥胡貴以下官二百餘人,張天騏、陶子實皆不敢戰,歛兵而退,士誠又遣司徒李伯昇來援,由荻港潛入城,我軍復四面圍之,伯昇及天騏閉門拒守,達遣國寶攻其南門,自以大軍繼之,其同僉餘德全、院判張德義、陶子實出戰,皆敗走,士誠又遣平章朱暹、王晟,同僉戴茂、呂珍,院判李茂及其第五子號五太子者率兵六萬來援,號三十萬,屯城東之舊舘,築五砦自固,達與遇春湯和等分兵營於東阡鎮南姑嫂橋,連築十壘,以絕舊舘之援,李茂唐傑李成懼不敵,皆遁去,士誠壻潘元紹時駐兵於烏鎮之東,為呂珍等聲援,我師乘夜擊之,元紹亦遁,遂填塞溝港,絕其糧道,士誠知事急,乃親率兵來援,達等與戰於皂林之野,又敗之,虜其戴元帥及甲士三千餘人。
  • 6.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二十一 丙午年 九月 二十六日》:○張士誠自徐志堅敗,甚懼,遣其右丞徐義至舊舘覘形勢,將還報,常遇春以兵扼其歸路,義不得出,乃陰遣人約士誠弟士信出兵,與舊舘兵合力來戰,士誠又遣赤龍船親兵援之,義始得脱,與潘元紹率赤龍船兵屯於平望,復棄赤龍船乘小舟潛至烏鎮,欲援舊舘,遇春由別港追襲之,至平望縱火焚其赤龍船,軍資器械一時俱盡,眾軍散走,自是張氏舊舘兵援絕,饋餉不繼,多出降。
  • 7.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二十一 丙午年 十月 四日》:○壬子,常遇春兵攻烏鎮,張士誠將徐義、潘元紹及甘院判拒戰,不勝,復退走,遇春追至昇山,遂攻破其平章王晟陸寨,餘軍奔入舊舘之東壁,其同僉戴茂乞降,我師馳入之,是夕王晟亦降
  • 8.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二十四 吳元年 六月 四日》:○己酉 張士誠被圍既久,欲突圍決戰,覘城左方,見軍陣嚴整,不敢犯,乃遣徐義、潘元紹潛出西門,欲掩襲我軍,轉至閶門將奔常遇春營,遇春覺其至,分兵北濠截其兵,後遣兵與鬬,戰良久未決。
  • 9.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二十五 吳元年 九月 八日》:○辛巳,大將軍徐達克姑蘇,執張士誠,時城圍既久,熊天瑞教城中作飛礟以擊我師,多所中傷,城中木石俱盡,至拆祠廟,民居為礟具,達令軍中架木若屋狀,承以竹笆,軍伏其下,載以攻城,矢石不得傷,至是達督將士破葑門,常遇春亦破閶門新寨,遂率眾渡橋進薄城下,其樞密唐傑登城拒戰,士誠駐軍門內,令參政謝節、周仁立柵以補外城,傑知不敵,投兵降,周仁、徐義潘元紹及錢參政皆降,晡時士誠軍大潰,諸將遂蟻附登城,城已破,士誠猶使其副樞劉毅收餘兵尚二三萬親率之戰於萬壽寺東街,復敗,劉毅降,士誠倉惶歸,從者僅數騎。初,士誠見兵敗,謂其妻劉氏曰:我敗且死矣,若曹何為?劉氏曰:君勿憂,妾必不負君。乃積薪齊雲樓下,及城破,驅其羣妾、侍女登樓,趣其自盡,令養子辰保縱火焚之,遂自經死,士誠獨坐室中,左右皆散走,達遣士誠舊將李伯昇至士誠所諭意,時日已暮,士誠距户自經,伯昇決户,令降將趙世雄抱觧之,氣未絕復蘇,達又令潘元紹以理曉之,反覆數四,士誠瞑目不言,乃以舊盾舁之出葑門,途中易以户扉,舁至舟中,凡獲其官屬平章李行素、徐義,左丞饒介,參政馬玉麟,謝節王原恭、董綬、陳恭,同僉高禮,內史陳基,右丞潘元紹等,所部將校杭湖嘉興松江等府官吏家屬及外郡流寓之人凡二十餘萬,並元宗室神保大王黑漢等皆送建康。
  • 10.    《永樂大典卷二二八一》:元至正癸卯總管潘元紹。即其址重建愛山亭。有愛山台三字碑存。今但名愛山台。
  • 11.    劉洋.七姬死因及其歷史書寫考辨[J].蘭台世界,2016,No.503(09):120-123.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