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梵王宮

鎖定
《梵王宮》是豫劇陳派的經典花旦戲,又名《葉含嫣》或《洛陽橋》。由豫劇大師陳素真1937年創演 [4]  ,講述的是元代洛陽萬户侯耶律壽之妹耶律含嫣與民間英雄花雲之間的愛情故事,是一出以善惡終有報為主題的喜劇,該劇生旦淨醜行當齊全,文戲武戲兼有 [5] 
這出大戲中,藴含了陳素真大師首創的“巧穿衣”“甩大辮”“舞扇子”整套的豫劇花旦表演程式。 [3] 
蒲劇、秦腔,晉劇、北路梆子、河北梆子、川劇、滇劇等劇種中均有演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屢經整理改編,思想性、藝術性都有所提高,流傳的範圍也更為廣泛。
中文名
梵王宮
別    名
甩大辮
葉含嫣
洛陽橋
定    義
豫劇陳派的經典花旦戲 [4] 
背    景
豫劇大師陳素真1937年創演 [4] 
特    徵
忘形失態,憨態可掬
劇    種
豫劇 [5] 

梵王宮演出信息

《梵王宮》是陳派的經典花旦戲,由豫劇大師陳素真1937年創演 [8]  ,當年,陳素真在劇中首創的“巧穿衣”“甩大辮”“舞扇子”這些整套的豫劇花旦表演程式,以曼妙絕倫的舞姿被稱為“豫劇舞台上的美神”。早在1957年和1981年間豫劇大師陳素真進京演出過此劇 [11]  ,受到首都文藝界京昆大家非常高的評價 [10] 
其弟子牛淑賢時隔多年1990年再次赴京演出此劇 [7]  [11] 
為傳承經典,河南豫劇院青年團起用了最強陣容重新排演《梵王宮》 [10]  ,讓人無比欣慰的是,通過這些青年演員們用心用情的演繹,《梵王宮》煥發了古老又青春的魅力 [10]  。扮演女主角耶律含嫣的扮演者吳素真將陳素真大師的“巧穿衣”“甩大辮”“舞扇子”等絕技完美地再現舞台 [10] 
演出現場

梵王宮劇情簡介

《梵王宮》講述了一個個以善惡終有報為主題的喜劇故事,元代末年,貴族少女耶律含嫣與嫂嫂前往梵王宮降香,巧遇少年英雄花雲箭射雙鵰,愛慕不已。其兄萬户侯耶律壽,欲將良家婦女強行納妾。花雲之母花婆俠肝義膽,以賣野味為名過侯府探視,看出耶律含嫣愛慕其子之情,定下調包計。花雲假冒新娘進府成親,與耶律含嫣成就一段啼笑姻緣。 [7] 
該劇以兩個愛情線索、交叉講述了善惡終有報的喜劇故事。劇中巧妙安排了三個‘一箭雙鵰’。花雲的‘一箭雙鵰’、耶律夫人的‘一箭雙鵰’、花婆的‘一箭雙鵰’。每個人心中的‘一箭雙鵰’內容、目的各異,很有看點 [11] 
豫劇皇后——陳素真 豫劇皇后——陳素真
劇中最著名的兩場戲 [11]  :“思雲”一場是“靜”的表演,以啞劇表演的方式和細膩獨特的戲曲表演程式,把一位情竇初開的閨門少女的相思之情表現得淋漓盡致。 “梳妝”一場是“動”的表演,以陳派獨創的台步、扇子、辮子、穿衣等身段表演技巧,表現了耶律含嫣對期盼已久的心上人即將到來的激動和歡快的少女之情。 [7]  劇中的“終日裏悶悠悠如痴如醉”“花媽媽昨日來對我言講”等精彩唱段,在戲迷觀眾中廣為流傳。 [9] 

梵王宮改進

《梵王宮》掛畫 《梵王宮》掛畫
20世紀30年代蒲劇表演藝術家王存才踩蹺表演這一劇目,轟動一時, [1]  他在《掛畫》中應用“蹺功”和“椅子功”,把一個喜不勝喜,待要出閣的耶律含嫣,從內心到外形,刻畫得淋漓盡致。王存才生前曾以此劇《掛畫》一折譽滿晉、陝、豫數省。民諺有云:"寧看存才《掛畫》,不坐民國天下。"足見觀眾對其演技評價之高。
30年代樊粹庭為豫劇皇后陳素真改編了《洛陽橋》,把只注重唱,而且粗俗的“粉戲”,改變成了非常雅緻的劇目,陳素真將此劇融入了諸多表演,如她獨創的:辮子功、穿衣功、扇子功等,經典橋段:(思雲)、(探府)、(梳妝),調動了唱、念、做、表、舞等多種戲曲元素,將耶律含嫣這個藝術形象演繹的活靈活現(這在後面進一步談論)。但陳素真因為在《玉蘭鐲》又名《梅花驢》有“蹺功”,蕩功等表演,所以就沒在《梵王宮》裏踩蹺表演 [2]  。雖然如此,"豫劇皇后"陳素真復以其創造的"甩辮"、"穿衣"和手絹、扇子等表演絕活再一次把此劇《梳妝》一折推向高潮。於是新的民諺又有"看看狗妞甩大辨兒,強似肚子吃飽飯兒。"自此,"甩大辮"一詞幾乎取代了原來的幾個劇名。

梵王宮評價

最早豫劇豫西調著名男旦演員燕長庚慕水旺都擅長演出此劇,並因唱腔出眾,台步輕盈優美,而獲得"水上漂"的美譽。後來陳素真大師演出這齣戲,仍用了《洛陽橋》的名字,開封人把這齣戲俗説成是陳素真的"洛陽橋甩大辮"。
豫劇《洛陽橋》在燕長庚、慕水旺及陳素真三位前輩藝術家唱紅之後,成了豫劇的一出經典劇目。從豫西調着名男旦張慶官(崔蘭田的一位老師)説起,豫劇名旦閻立品徐豔琴田岫玲、楊素芳、王敬先安金鳳等都演過這齣戲。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初,我在開封和平戲院看過名噪一時、曾與陳素真姐妹相稱的名旦李志貞演出的《洛陽橋》,她唱做俱佳,曾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比他們晚一代的曾廣蘭及牛淑賢是當今演這齣戲最好的兩位豫劇演員。曾廣蘭是從陳素真那裏"偷"來的,而牛淑賢是陳素真的關門弟子,當然是陳素真手把手教出來的。
1957年陳素真在北京演出了這齣戲,她那精湛的演技,委婉俏麗的唱腔驚動了京城,劉少奇主席及周恩來總理到場觀看,並留影稱讚。歐陽於倩、夏衍曹禺田漢等老一代戲劇家及着名話劇演員朱琳等,紛紛寫文章,題詩詞盛讚她的藝術。之後為治療嗓疾,在田漢小住期間,田漢認為劇名還是叫《梵王宮》好,並認為以《葉含嫣》命名也不妥,把蒙族姑娘複姓耶律,不應該改成漢姓葉。陳素真接受了田老的意見,便把自己的拿手好戲《洛陽橋》改成了《梵王宮》。
豫劇大師陳素真自十幾歲唱紅開封后,一生演出了《三上橋》、《春秋配》、《柳綠雲》、《女貞花》、《梵王宮》、《滌恥血》、《三拂袖》、《拾玉鐲》、《宇宙鋒》等數十部好戲,很難歸納哪幾部是她的代表作。其中《梵王宮》是她的一出常演劇目,對這一出以花旦應工的唱做並重的戲,陳素真也非常喜歡。後來她嗓子失潤後,唱詞減了一些,這不能説不是一大缺憾,但這不影響他在這齣戲中演技的發揮。她的戲迷仍叫這齣戲為《甩大辮》,仍説"看看狗妞(陳素真的乳名)甩大辮,強似肚子吃飽飯",足見戲迷對她藝術的熱愛。
全劇最精彩的是"思雲"和"催妝"兩場戲,其中"催妝"更令人叫絕。"思雲"一場戲通過回憶,運用眼神、台步、造型等形體動作,表現了耶律含嫣初見花雲後的愛慕與眷戀,及多情善感、急於再次相遇的內心世界。"催妝"一場則運用戲曲的多種程式動作,吸收舞蹈的表演精華,通過她創造的甩大辮、轉身穿衣等"絕活",極力渲染了耶律含嫣在心上人即將到來之前如何梳妝打扮,突出了主人公內心的喜悦與興奮,以致手忙腳亂,忘形失態,把一個既"嬌"又"憨"的少女形象立在了舞台中央。
梵王宮 梵王宮
陳素真在《梵王宮》整齣戲中,充分調動了唱、念、做、舞等戲曲程式,運用了大量來自生活而又高於生活的準確優美的動作及寫真性的細節表演,成功地塑造了天真爛漫、風情萬種的耶律含嫣,陳素真也因此成為"豫劇動作大師".
陳素真在《梵王宮》中的唱腔,雖不及"崔家女"、"羞答答"那樣出名,但其中有許多好聽的唱段,如:
昨日裏悶悠悠如痴如醉,思想起那射鵰的人哪病卧在深閨,這一箭射雙鵰令人佩服,
(穿插大段表演,表現了在梵王宮廟會上與花雲邂逅的經過,然後接着唱道)
我有病了,何日裏能展開我這緊鎖的雙眉。
這種變化了的慢板唱段,還是能體現出陳派典雅的風韻。另外,不能不提及的是,豫劇的拖腔往往都在唱詞的後面。而陳素真也常在唱詞的前面先來個拖腔,或者像在這齣戲"思雲"一場下場時,來了一句無詞唱腔煞是好聽,這種唱法也是陳素真大師的獨創。
年近古稀的陳素真在天津錄製《梳妝》。整套表演已經很精彩了,老人因一個地方沒站穩,最後對樂隊説"不行",又重新錄製。前輩藝術家對藝術的態度令人肅然起敬。
當然,從豫西着名男旦張慶官説起,諸如徐豔琴、田岫玲、秦蘭花、辛玉蘭、楊素芳、張蘭花、楊鳳仙、王敬先、夏瑞珍、安金鳳、王曼影、謝愛芳以及陳素真的一批弟子如李素琴、鄭秋波、張巧雲、郭秀梅、牛淑賢、郭美金等,亦於不同年份分別以此劇在徐州、開封、太原、西安、陽泉安陽、武漢、鄭州、西寧、蘭州蚌埠邯鄲等地叫響,對《洛陽橋》的傳播和增光添彩,可以説都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關於本劇的演出本先後曾有五個,即一、王存才時期各種梆子戲均可演出的"亂彈"本;二、1936年樊粹庭先生的《葉含嫣》改編本;三、1956年河北省豫劇團的演出本;四、1980年陳素真(署名王若瑜)的《梵王宮》改編本;五、1981年籌拍戲曲電影片時的《洛陽橋》加工整理本。考慮到陳素真女士晚年由於嗓音變化耐不得不加強做工而削減唱唸的實際情形,所以這次出版的本子實際是參照其早、中、晚期三個本子的基礎上加以綜合、調整的,特此附筆聲明。曾廣蘭主演的豫劇《洛陽橋》戲曲藝術片,更把此劇推向了全國。也就是上述發生在20世紀的這三位着名錶演藝術家的創新和努力吧,才最終奠定了該劇在豫劇舞台上久演不衰的地位。
要説曾廣蘭的"偷",確實還有一段佳話,1962年曾廣蘭在排演《洛陽橋》時,正趕上陳素真帶着天津豫劇團來到洛陽演出《洛陽橋》。由於某些原因,她前去拜師未果,於是她決心去"偷戲"了。她家住洛陽老城,每天要步行五六里路,趕往西工上海劇院看陳素真的戲,一連七天看了陳素真的《洛陽橋》,然後又跟到鄭州,在河南人民劇院看了三場。陳素真的一招一式,一顰一笑,一舉手,一投足,一個腔彎,一個眼神,都像錄像機那樣,刻錄在自己腦海中。回來後,她着魔似的苦學苦練,加上她的聰慧與悟性,終於把戲"偷"到了手,甩大辮、轉身急穿衣等絕招都練得相當嫺熟。"文革"後,恢復傳統戲時,她的《洛陽橋》首演,曾創下連演百餘場的記錄。這齣戲演出遍及河南、河北、山西、陝西、山東、安徽、湖北等地城鄉,於1982年被西安電影製片廠拍成彩色戲曲藝術片。
至於本劇的主要唱段曲譜,就更加困難了。由於陳素真先生生前曾執意認定"死板曲譜會束縛演員的即興創作".所以他一直主張樂隊隨腔伴奏,而不贊成刻印曲譜,終致這份寶貴遺產未能流傳下來。幸好在建國初和五六十年代之交,我和陳克運、朱永昌等同志曾根據其實唱記錄過幾段,現在就只能依靠錄音加以勘誤了。在此一搜救過程中曾得到老友惠景林、華翰磊及陳大姐的義女、弟子關靈鳳和鄭秋波、郭美金等的支持和幫助。
想起陳素真先生去世,轉眼已經八年多了。由於各種歷史原因,儘管她在生前曾三次遭遇坎坷,被迫輟演,從而中斷或至少是挫傷了她在藝術創造方面的積極性。但廣大老觀眾仍津津樂道她當年的歌喉舞姿。
田漢同志並曾以"幾度弓腰明月下,何妨碎步鐵窗前","人民要汝添光熱,珍重珠喉惜盛年"的詩作激勵其意志。曹禺同志也以"不要人誇顏色好,長留清氣滿乾坤"的題詞讚揚其品格。特別在她逝世後,中共河南省委宣傳部長張文彬同志送的花圈上還以"藝術大師"敬輓,這應是我們黨代表廣大人民對她的崇高評價。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