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桂枝香·吹簫人去

鎖定
《桂枝香·吹簫人去》是宋末詞人劉辰翁創作的一首詞。此詞上片描寫中秋月夜之景,表現了詞人對親友的思念之切;下片轉入抒情,感嘆不知以後身在何處,抒寫人間的悲歡離合以及對親友團圓的渴盼。全詞熔寫景、抒情於一爐,對團圓之日進行描繪,通過情景交融的手法,道出國破家散的心酸感受,同時運用對比的方法,表達對親友的思念以及渴望團圓的心情。
作品名稱
桂枝香·吹簫人去
作    者
劉辰翁
創作年代
宋末元初
出    處
須溪集
作品體裁

桂枝香·吹簫人去作品原文

桂枝香
寄揚州馬觀復。時新舊侯交惡,甚思去年中秋泛月,感恨難言
吹簫人去。但桂影徘徊,荒杯承露。東望鞭芙縹緲,寒光如注。去年夜半橫江夢,倚危檣、參差曾賦。茫茫角動,回舟盡興,未驚鷗鷺
情知道、明年何處。漫待客黃樓,塵波前度。二十四橋,頗有杜書記否。二三子者今如此,看使君、角巾東路。人間俯仰,悲歡何限,團圓如故。 [1] 

桂枝香·吹簫人去註釋譯文

桂枝香·吹簫人去詞句註釋

⑴桂枝香:詞牌名。又名“桂枝香慢”“疏簾淡月”。雙調一百一字,前後段各十句、五仄韻。
⑵馬觀復:即馬煦,字德昌,自號觀複道人。《新元史》有傳。
⑶感恨:感慨遺憾。
⑷“吹簫”句:用蕭史典故。《列仙傳》:“蕭史者,秦穆公時人也,善吹簫,能致孔雀、白鶴於庭,穆公有女字弄玉,好之,公遂以女妻焉。日教弄玉作鳳鳴。居數年,吹似鳳鳴,鳳凰來止其屋,公為作鳳台,夫婦止其上,不下數年,一日皆隨軍鳳凰飛去。”
⑸夜半橫江夢:典出蘇軾後赤壁賦》:“時將夜半,四顧寂寥,適有孤鶴,橫江東來,翅如車輪,玄裳縞衣,戛然長鳴,掠予舟而西也,須臾客去,予亦就睡。夢一道士,羽衣蹁躚,過臨皋之下,揖予而言者,非子也耶,道士顧笑,予亦驚寐。”
⑹危檣:高高的桅杆。危,高。
⑺“回舟”二句:語出李清照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⑻情知道:明明知道。張相詩詞曲語辭匯釋卷四:“情知道,猶雲明知道也。”
⑼漫:徒,空。黃樓:樓閣名,故址在今江蘇省徐州市。《卻掃編》:“徐州黃樓,東坡所作,子由所賦,坡自書。”
⑽杜書記:指杜牧。杜牧曾任淮南節度使掌書記,故云。
⑾二三子:若干人,幾個人。
⑿使君:漢代對刺史的稱呼,後用作對州郡長官的尊稱。角巾:有稜角的頭巾,為古代隱士冠飾。此借指隱士或布衣。
⒀俯仰:低頭和抬頭,比喻很短的時間。 [2] 

桂枝香·吹簫人去白話譯文

這首詞是寄給揚州觀複道人馬煦的。當時新侯舊侯互相憎恨仇視,很想念去年中秋夜月下泛舟的時光而不得,這種遺憾難以表述。
吹簫的人已經離開了,只剩下桂花樹的影子徘徊着。收成不好的年歲承接着甘露,向東望去縹緲的荷花池,冷魄寒光彷彿從天上傾瀉下來。去年今日的夜裏夢醒時正乘着小船飄蕩在江上,倚靠着高高的桅杆,曾創作長短不齊的詩賦。茫茫的遠處響起嗚嗚的角聲,興盡返回,也沒有驚動鷗鷺。
明明知道明年會在哪裏,或許是無聊地客居在徐州的黃樓中,可嘆前半生一直在外漂泊度過。還記得那在二十四橋上憶吹簫的淮南節度使掌書記杜牧嗎?這些人都是這樣,離開仕途之後即歸隱鄉間。人生一世,就是抬頭低頭之間,悲歡離合哪有什麼定數,親友團圓才是人們不變的追求。

桂枝香·吹簫人去創作背景

此詞當作於甲申年,即元世祖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中秋。馬觀覆在至元十六年(1279年)遷南台御史,後歷江西憲僉,事見《道園學古錄卷十五·户部尚書馬公墓碑》。據《新元史》可知馬此年在揚州任職,他於元貞末大德初任京職左司郎中,與劉氏父子已無交往。劉辰翁有《水調歌頭·癸未中秋吉文共馬德昌泛江》詞,即此詞序中“去年中秋泛月”事,癸未即至元二十年(1283年),故知此詞作於至元二十一年。中秋之日,月圓人離,不免傷懷,因此作者回憶往昔中秋佳節的團圓而作此詞。 [3] 

桂枝香·吹簫人去作品鑑賞

桂枝香·吹簫人去整體賞析

此詞寫詞人在中秋佳節之際,回憶昔日與親友的團圓時光,聯想到前途迷茫,顯示出了淡淡的憂傷。序中的“感恨”有三層意思:一是外族入侵,國家殘破,給詞人帶來難以磨滅的悲傷;二是與朋友、親人難以團聚,四處漂泊的痛苦;三是對未來前景難以企望,悽苦思緒縈繞心頭。
詞的上片寫景,描寫中秋夜的月色。開篇就描寫了當時中秋夜月光下孤寂、清冷的景象,為整首詞奠定了感情基調。然後寫去年中秋時他們夜半橫渡江水,倚靠着桅杆參差賦詩的情景。前一年中秋,劉辰翁、劉將孫父子曾與馬觀覆在吉文江舉行夜宴,當時劉辰翁作《水調歌頭·癸未中秋吉文共馬德昌泛江》,劉將孫作《文江中秋夜宴和觀復僉事》。這幾句是對當時宴會情景的回憶。
下片抒情,化用前人詩意入詞,用虛擬手法擴大詩境,呈現出含蓄深沉的特點。過片聯想到明年將到何處,進行了人與人的對比,寫出了人間的悲歡離合,對友人的思念,更是對友人團圓的一種渴盼。詞人因月圓人離,很是悲傷。明明是中秋月夜,在他筆下卻清冷孤寂,大好時節,無奈家國破碎,人間悲歡離合,團圓不過是一種渴盼而已,因為詞人實在不知道何時才能夠和親人團聚。下片重在抒發感情,同時也不乏議論色彩。
這首詞采用一種“以樂景寫哀情”的襯托手法。清王夫之姜齋詩話》:“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一倍增其哀樂。”劉辰翁為南宋末年的愛國人士,宋亡不仕。此詞通過寫景、抒情的雙重手法對這團圓之日進行描繪,通過情景交融的方式道出國破家散的心酸感受。 [4] 

桂枝香·吹簫人去名家點評

清代況周頤《餐櫻廡詞話》:“滿心而發,不假追琢,有掉臂遊行之樂。” [3] 

桂枝香·吹簫人去作者簡介

劉辰翁(1232年—1297年),宋末愛國詞人。字會孟,號須溪,吉州廬陵(今江西吉安)人。南宋景定進士。曾任濂溪書院山長、臨安府學教授。入元不仕。其詞承辛棄疾一派,為辛派詞人“三劉”之一。風格遒勁絢爛。宋亡前後,多感傷時事的篇章。又能詩文,曾評點王維杜甫李賀王安石陸游諸家之作。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輯有《須溪記鈔》,清人輯有《須溪集》。又有《須溪詞》。 [5] 
參考資料
  • 1.    唐圭璋編纂 孔凡禮補輯.全宋詞(第5冊).北京:中華書局,1999:4056
  • 2.    段大林 校點.劉辰翁集.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7:304
  • 3.    吳熊和.唐宋詞彙評·兩宋卷(第5冊).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3735-3736
  • 4.    周英姿.劉辰翁須溪詞初探[D].武漢:中南民族大學,2009:21-24
  • 5.    夏徵農.辭海(縮印本).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9:18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