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東流古文化區

鎖定
東流古文化區,又稱東流古城, [1]  位於安徽省東至縣東流鎮中心,原為東流縣治所,因瀕臨長江,取“大江東流”之意為名,是以古祠堂、古塔、古街、歷史名人為特色的歷史文化旅遊區。旅遊區內粉牆、瓦、馬頭牆、磚木石雕以及層樓疊院、高脊飛檐、曲徑迴廊、亭台樓榭等的和諧組合,構成徽派建築的基調。
東流古文化區依伴着長江水東流水,東晉時陶淵明在此任彭澤令,公務之餘,採菊東流,吟有“採菊東蘺下,悠然見南山”的名句。梁朝昭明太子蕭統,遊歷東流,為陶淵明立傳。唐顏真卿,宋陸游范仲淹朱熹辛棄疾梅堯臣黃庭堅楊萬里,元揭奚斯,明孔貞運鄭三俊于謙等朝庭重臣和文人墨客都曾過訪東流,留下了難以數計的詩篇。
東流古文化區所在的東流鎮是省級特色景觀旅遊名鎮,景區內著名的景點有陶公祠天然塔秀峯塔東流古街等。東流古文化區內的主要節慶有菊花節花燈節廟會等。 [2] 
中文名
東流古文化區
地理位置
安徽省東至縣東流鎮
氣候條件
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
開放時間
全天開放
景點級別
國家3A級旅遊景區
門票價格
免門票(部分收費)
著名景點
東流古街
著名景點
陶公祠
東流老閘
秀峯塔
天然塔 展開
著名景點
陶公祠
東流老閘
秀峯塔
天然塔
東流基督教堂等 收起
建議遊玩時長
2-4小時
適宜遊玩季節
四季皆可
景區別名
東流古城文化景觀
景區榮譽
省級特色歷史文化名鎮

東流古文化區歷史沿革

東流古城 東流古城
滄江百折來,及此始東流。縣之形勝,大江中流百折自湓城而下,迤邐東行,而得名。古時,邑地居輔上游,南衝荊表,西扼豫章,前瀕大江,後塞峻嶺,彭蠡匯其左,金陵卧其右,重湖覆嶺,洲嶼迴環,沿江上下二百餘里,江水激湍怒流,吞吐萬狀,澎湃迂迴,洑瀦山足而東下,山丘逶迤起伏,綿延百里,距縣西南70餘里的馬當山,橫忱大江,為古今之險要。縣治西濱長江,越江有蓮花洲,與望江分治,西北越江界為懷寧、安慶市,東北、東西為建德、貴池,彭澤界以山水湖澤為域。池州所轄六縣,濱於大江者銅陵貴池及東流,而東流實居上游,風帆賈舶,往來吳楚者道所必經,雖彈丸未邑,實南之襟喉,江漢之門户。
東流古文化區 東流古文化區
東流歷史古老,源遠流長。建縣史可上溯1500年前。昔時,南朝梁、陳時期,政治動盪,北人南遷,東流設置和城縣,張溪設置晉陽縣,兩縣並立,歷經89年,隋滅陳,廢和城縣,入彭澤縣,後設東流場,歷364年,五代南唐升東流縣,屬下有香口吉陽、雁汊、趙屯四鎮,隸池州始於宋,以後無所更易,延續1959年與至德縣合併,縣城遂成為東至縣的一個濱江重鎮。
東流古為長江管鑰,凡下游有事常為衝要,據縣誌記載,自秦漢以來,大小兵事無數,爭掠不休。三國時兩家爭、爭夏口,晉安王爭鵲州,梁末陳霸先之爭姑孰,唐末黃巢陷池州,宋曹翰之撥銅陵,南宋張遇、崔壇之寇池州岳飛自鄂州救廬州,張順以荊鄂兵援安慶,元伯顏自江州東下安慶,明初洪武與徐壽輝陳友諒屢爭池州,明武宗正德14年,寧王宸濠起兵造事攻安慶屯兵黃石磯,崇禎16年,左良玉率兵東下破縣城,咸豐年間太平軍與清軍累爭邑境,曾國藩大營設東流。
東流古文化區 東流古文化區
幾千年來,在這塊多事之秋的土地上,留下了帝王將相的巡跡,政界顯要的印記,清官賢吏的德政,民族英雄的壯舉,社會名流的感懷,文人騷客的唱詠,名道高僧的萍跡,庶民百姓的創造,革命先驅的豪情,各界人士的足跡,以及許許多多名不見經傳的凡人凡事,構成了一幅人文薈萃的多彩畫卷。《寰宇記》載:東流“本彭澤縣之黃菊鄉”,陶淵明任彭澤令,公務之餘,採菊東流,吟有“採菊東蘺下,悠然見南山”的名句。梁朝昭明太子蕭統,遊歷東流,為陶淵明立傳。唐顏真卿,宋陸游范仲淹朱熹辛棄疾梅堯臣黃庭堅楊萬里,元揭奚斯,明孔貞運鄭三俊于謙等朝庭重臣和文人墨客都曾過訪東流,留下了難以數計的詩篇。
東流地瘠而民風醇樸,歷代名宦名流為建設東流奮鬥不息。東流縣治,舊無城恆。明神宗萬曆元年(公元1573)知縣陳春相地形度高下而動民夫築之,城臨江而築,東西一里弱,南北一里強,周長計736丈餘,高1.4丈,垣下廣1.5丈,上廣1.3丈。
古城賞荷走廊 古城賞荷走廊
全城分為水城山城平城三段。水城長274丈,山城長256丈,平城長210丈。城有五門,門各有譙樓,東曰“迎春”、南曰“麗山”、西南曰“通津”、西曰“菊江”、北曰“瞻極”。
崇禎年間,知縣許茂莘將城壇高3尺,知縣張雲翬因防兵事築土城於外圍而浚濠溝其後,後因城中居民往來不便而墜落溺死者甚多,溝乃廢。清順治3年知縣鄧繼球又在舊址上重建。
今所有城垣均毀於抗戰時期,僅遺蹟可追尋遐想。陶淵明東流採菊,留下了彌足珍貴的足跡和傳説,為追念這位賢達縣令和田園詩宗,明代知縣進士楊季芳作祠堂於縣學宮之測,後得工部郎中毛應奎例紙六千易甓瓦石,新建陶靖節祠和菊江亭、台、圃,引來無數文人騷客瞻仰拜竭,吟詩作賦,歌頌陶公的高風亮節。如是,東流成了千載詩人地,文人的後花園。
東流境內多湖澤丘陵,小水則潦,漲及浸禾稼,平陸署雨驟集,汪洋氾濫為巨壑。是故緣江之利宜防,傍山之利宜塘宜堰,瀕湖之利宜溝宜埂。據縣誌記載,清乾隆年間縣吏蔣君,任職三載,深入考查,羣心即協,百廢俱興,河渠溝洫治理井井有條,政理訟平,甚得民心。東流雙塔是東流本土名士為“培婁卑伏,形家短焉”和“增補文樞,更增秀氣”而捐建。古樸典雅的老街是徽商雲集、商業繁華的產物。
東流古文化區 東流古文化區
沿街官民混居,店鋪林立,車伕、馬販、掮客、茶商川流不息,菜農、漁家、屠夫、攤販叫賣不停,商船停靠江邊碼頭,搬運工上上下下,揮汗如雨,忙碌不歇。據專家鑑定,在保存完整的460米街道上,大多數古民居為清末所建,明代建築為數甚少,其中朱家大屋迄今大致有400餘年。保存較好、年代久遠、特色鮮明的古建築有汪家、金家高家安家李家、鮑家、楊家、周家大屋等。1989年被省政府定為省級歷史文化保護區。
東流古文化區 東流古文化區
古時,東流周邊有“八景”:歷山遺澤、陶徑餘香、白鹿奇蹤、金雞古石、仙湖皎月、松林清蔭、蓮花春色、黃石雄風。其中歷山遺澤指的是縣東10裏的歷山,陶徑餘香指的是治西的陶公祠、菊台、菊圃,白鹿奇蹤,指的是葛洪煉丹,在葛公山跨鹿昇天的傳説,金雞古石指的是黃泥湖中的金雞石及羅隱賦詩,仙湖皎月指的是七里湖中有七仙乏舟湖中談笑達旦的傳説,松林清蔭指的是明令顏公倡植從縣東至長安石橋等鋪夾道長松30裏,蓮花春色,指江心的蓮花州,黃石雄風指黃石磯江頭山色及傳説。還有升金湖的魚躍鶴影,回龍山的畫屏橫翠,堯河大閘的內引外控以及佇立長江柳堤遙看江面朝霞與夕照景觀等。倘若登臨雙塔,俯瞰新城,噫籲,古人為東流建功,今人為東流增色。喜看工業區、居民苑、商業文化街、紡織城、縱橫交錯、和諧構建。菊花節開一代新風,淵明精神光大永存。
東流,已不再是原先那個“堂上打板子,四周都聽見”的舊縣城,而今它已從規範的名詞中脱穎而出,成為天下共知,具有廣袤人文精神和深厚歷史文化的一座江畔名鎮。
東流古文化區的主要文化是徽州文化皖江文化次之。區內文化具有廣博、深邃,有整體系列性等特點,深切透露了東方社會與文化之謎,全息包容了中國後期封建社會民間經濟、社會、生活與文化的基本內容,被譽為是後期中國封建社會的典型標本。學術界對其的研究,至少經歷了大半個世紀,80年代以後更趨火熱,逐漸形成了一門相對獨立的地方學--"徽學",被譽為是並列與敦煌學和藏學的中國三大走向世界的地方顯學之一。 [2] 
東流古街 東流古街

東流古文化區地理位置

東流古文化區隸屬於東至縣東流鎮,位於皖南江邊,距安慶上游35公里,九江下游121公里。

東流古文化區景點介紹

東流古文化區主要景點

東流古文化區主要景點可劃分為陶公祠秀峯塔天然塔東流古街四大片區,是景區最為核心的景點。
核心景點
.
簡介
圖片
陶公祠
陶公祠又名靖節祠,坐落在東流鎮的牛頭山上,為紀念東晉的田園詩人陶源明而建,是安徽省首批頒佈的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陶公祠1進3間,初建年代已無從考證,明弘治三年(1490年)重建,原址在縣學宮內,萬曆元年(1573年)移建於菊江亭側,清順治二年(1645年)移建於今址。1981年9月,省政府將陶公祠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撥專款修復。修復後的陶公祠,青磚小瓦平房建築,面積452平方米,保護區及建設控制地帶面積2.4萬平方米。祠堂中間是大廳,廳中塑立着陶淵明的塑像,像後是木製屏風,上面高懸着“松竹猶存”的匾額。大廳兩側為廂房,一側為陳列室,一側是接待室, 祠堂前的院子裏種滿了菊花,中間為仿古鵝卵石通道,兩旁陳設以梅菊松為主體的花卉盆景。院門西南朝向,門楣上鑲嵌着清代“陶公祠”石額。 [3] 
陶公祠 陶公祠
秀峯塔
秀峯塔建於清乾隆二十四年,為清代候補刑部司獄金誠捐銀所建。據縣誌記載,建塔的原因是由於東流一帶山勢低矮“卑伏”,少聳拔之勢,致使文氣不足,明清兩代東流縣只出了幾個進士,不及鄰縣八分之一,當時的陰陽先生認為,必須建塔以改良風水,才有希望振興文風,多出英才,金誠也認為:“縣學之脈發自歷山,少聳拔之勢”,雖北有天然塔,南關當再建一塔,以“倍補文樞,更增秀氣”,建成後取名“秀峯塔”。該塔五層六方,磚石結構,高21米,底層周長14.6米。除第一層外,其他各層門開六扇,內設旋轉磚梯,拾級登攀,可至頂層。其構造大致與天然塔相同,差異在於塔頂裝飾。天然塔沿用法輪飾頂,秀峯塔則代之以鬥筆,有“彩筆幹霄氣象”,反映了建造者改良風水、造就人才的初衷和期盼。 [4] 
秀峯塔 秀峯塔
天然塔
天然塔位於東流鎮北的四龍山上,與秀峯塔合稱“東流雙塔”,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因建塔時萬事順利,時人認為“天然趣事”,故名天然塔。清人馮荃寫道“一塔天然附碧流,登臨四面景全收。山連吳楚開雲日,江湧瀟湘過客舟,遠村煙浮元亮圃,近城風扇謫仙樓。春光到處都成畫,茅屋人家隔水洲。天然塔與秀峯塔一樣,均不是釋家意義上的浮圖,而是名家的風水之塔,原來東流自古地僻民貧,文風不興,迄建塔之前,明清兩朝只考中了幾名進士,真是風毛麟角。於是陰陽先生便訴諸風水,以振文風。 [5] 
天然塔 天然塔
東流古街
東流古街坐落在東流鎮,是由東西、南北走向的兩條古街交叉而成的十字街,東西880米,南北300米,寬3—5米,尚存明清徽派房屋建築1000餘幢,1989年列為省級歷史文化保護區。明清時,老街的四周建有城牆,由“山城”“水城”和“平城”構成,時過境遷,而今的城牆雖塌,但老街的風貌依在,保存完好的汪家、金家、高家、安家、李家、鮑家、楊家、周家大屋等建築 [6] 
東流古街 東流古街

東流古文化區附屬景點

東流古文化區的附屬景點距離主景區約18公里,可分為黃泥湖水上觀光旅遊區歷山餘公廟三大片區,屬於東流古文化區的範圍之內,但享有獨立管轄權限。
附屬景點
.
簡介
圖片
黃泥湖
黃泥湖距東至縣城12公里,也稱皇帝湖、黃金湖。因湖周山丘土壤均呈黃色,湖裏的泥土也是黃土,有泥皆是黃,故稱黃泥湖,又因朱元璋與陳友諒大戰鄱陽湖時,曾在湖上練兵,湖畔牧馬,至今仍留有"繫馬樁,飲馬灘,古渡,井泉,磨刀石"等遺蹟,又稱黃帝湖,湖面面積1.1萬畝,有大小半島和湖心島8個,三面環山,一面臨江,古時江湖相連,水產豐富,湖周谷香,古有港曰梅子港,商貿繁榮,美其名黃金湖 [7] 
黃泥湖 黃泥湖
歷山
歷山:又名“舜耕山”,國家首批AAA級旅遊區,省級風景名勝區,距縣城12公里,緊靠206國道、景福高速、沿江鐵路,集“堯舜遺蹟、佛教文化、岩溶景觀”於一山。相傳舜生於斯、耕於斯、漁於斯。山上歷史文化悠久,唐貞宗二年始建草規庵、隱龍庵、真人觀,明建堯舜祠,今存法藏寺、堯池、舜井、堯舜祠、望江台、堯憩石、舜耕地。山有伏虎洞、堆雲洞、八公洞、白龍洞、燕子洞,洞內鍾乳懸掛,造型奇異。主峯仙人掌海拔372米,松蒼柏翠,竹海深深。 [8] 
歷山竹林 歷山竹林
餘公廟
餘公廟即福主祠。位於勝利鎮。據建德縣誌記載:餘公名陳杲仁,字之耳,民間稱其為福主,江蘇武進縣人,曾在古秋浦為官,隋煬帝時拜為大司徒,唐高宗以其護國威靈封為“忠朝武烈”,宋徽宗宣和年間賜祠額“福順”,明萬曆皇帝封其為“福主餘公”神號,後鄉間百姓均稱其為餘公。
餘公廟 餘公廟

東流古文化區建築特色

餘公廟 餘公廟
東流古文化區屬於徽派建築。徽州古民居受徽州文化傳統和優美地理位置等因素的影響,形成獨具一格的徽派建築風格。粉牆、瓦、馬頭牆、磚木石雕以及層樓疊院、高脊飛檐、曲徑迴廊、亭台樓榭等的和諧組合,構成徽派建築的基調。徽派古民居規模宏偉、結構合理、佈局協調、風格清新典雅,尤其是裝飾在門罩、窗楣、樑柱、窗扇上的磚、木、石雕,工藝精湛,形式多樣,造型逼真,栩栩如生。 [9] 

東流古文化區民俗活動

  • 花燈節
花燈 花燈
東流古文化區內流行花燈活動,花燈均伴有民歌、山歌、戲曲、舞蹈等。燈會一般從正月初二開始,正月十五結束,有的要到二月初二圓燈,習俗不一。通過玩花燈,人們既可欣賞到精湛的民間工藝美術作品,又可再現一些古老的戲劇表演藝術形式。明清以來一直傳承至今,舞長龍、耍獅子、跑旱船、敲腰鼓、摺子戲等活動。2008年成功申報國家級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10] 
  • 廟會
廟會 廟會
時間不定,風俗:去各廟裏拜祭佛家,祈求平安,一年一帆風順,捐慈善款、買佛珠、蓮花燈等。東流古文化區盛行廟會活動,主要活動場所有餘公廟、東流寺等地區。東流古文化區廟會就是這種生活文化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它的產生、存在和演變都與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關。在當地,藴含着濃郁的文化藝術氣氛。
  • 菊花節
時間:每年11月15日。菊花節展出的菊花品種150多個,共2萬多盆,分別在鎮街中心、老街和陶公祠展出。菊花節期間,還將舉辦多場文藝匯演、民間藝術採街活動及書畫、攝影展。 [11] 

東流古文化區特色小吃

  • 麥魚
麥魚一種小型名貴水產品,與馳名中外的廬山石魚為同一種類,因其形小而似麥粒,又值麥收季節盛產此魚,故名。東至縣麥魚有兩種:吻虎魚和克氏吻虎魚,以前者為主,佔總產量85%以上。麥魚喜愛生活在以礫石、沙土為底質的河流、湖泊中,其食物以小魚、小蟲為主,兼食水中硅櫱類生物。麥魚是縣內傳統特產,肉嫩味鮮,“里人珍之”(《東流縣誌·疆裏志》,嘉慶二十三年本),可鮮食,也可加工製成麥魚乾。
制幹方法是:將鮮魚放入鍋內,加少許菜油、佐料,用文火烘烤,勤翻動,待呈黃色取出,曝曬一天即幹。麥魚產區分佈在升金湖、七里湖以及與之相連的黃湓河、堯渡河。張溪、堯渡是麥魚的主要產地,歷史上全縣年產鮮魚5萬公斤,直到1974年仍有3.5—4 萬公斤之多,素有“麥魚之鄉”的美稱。
  • 蕨菜
蕨菜,鳳尾蕨科,多年生草本。蕨的幼苗可食,謂之“蕨菜”。蕨苗出土一般在清明前後,有碧綠、紫綠、紫紅3種,雖品味無分高低,但前者以色澤淡雅見長,可鮮炒佐餐,可乾製、醃製備用,縣人採用碧綠蕨苗加工醃製的。縣境除大渡口、勝利區外,均有出產,尤以堯渡、香隅兩區為多。

東流古文化區優惠信息

2020年2月,景區對全國醫務工作者實施景區門票免費政策,具體內容如下:
一、免費時間:自景區恢復運營之日起至2020年12月31日
二、免費對象:全國醫務工作者(含港澳台地區)
三、免票景區:全市35個國家A級旅遊景區(名單附後)
四、免費方式:憑有效證件(醫師證、護士證、其他與醫務有關證件)
五、參與方式:景區開放時間景區將通過公眾號第一時間發佈。 [12]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