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陶公祠

(安徽東至景點)

鎖定
陶公祠,又名靖節祠,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坐落在距東至縣26公里的東流鎮的鱉石山上,為紀念東晉時著名隱士、文學家、詩人陶淵明而建。 [1] 
中文名
陶公祠
地理位置
東至縣東流鎮
時    代
類    別
古建築

陶公祠歷史沿革

陶公祠 陶公祠
宋朝初期,有人開始在菊圃,菊台故地修建菊江亭,陶靖節祠等,紀念陶淵明。明萬曆元年(公元1573)年,將城內陶靖節祠移建於菊江門外鱉石?。
明末毀於兵亂。
清順治二年(公元1645年)重建。清以後,幾經戰亂,風雨剝蝕,年久失修,祠旁的菊江亭,文昌閣,太白書樓等建築相繼塌毀,僅陶靖節及四周短垣依存。

陶公祠建築格局

陶靖節祠,門朝彭澤縣城方向而開,門前植柳五株,象徵“五柳先生”,祠左是碧光粼粼的學湖;祠右是煙波浩涉的七里湖。立祠門遠眺,大江東去,波湧浪飛,輪帆穿梭,令人心曠神怡。據《東流縣誌》載:“祠內四面通達,中為龕,供奉崐靖節神像,前設香案。祠前為廠亭,亭前為月台,寬廣各數丈,周圍壘磚為垣,台下兩南為大門,階級直上數十蹬。臨江為坊,坊外叢植菊。祠亭門窗枋柱,俱塗丹青,規制壯麗、環境清幽。”隔岸雲山斜暮裏,遠村煙樹隱橫淵:“虛無車馬喧人境,剩有 魚媚客舟”。宋、元、明、清歷代名流、學者、詩人前往拜謁者不乏其人,如朱熹、王十朋、梅堯臣、楊萬里、陸游、湯顯祖、于謙等人,自過東流,或吊菊圃,或謁陶祠,留下了許多詠菊尊陶詩章。明兵部尚書于謙詩曰:
杖履逍遙五柳旁,一辭獨擅晉文章。
黃花本是無情物,也共先生晚節香。

陶公祠人物相關

重慶酉陽陶淵明塑像高11.18米 重慶酉陽陶淵明塑像高11.18米
陶淵明,名潛,別號五柳先生,諡號靖節。江西潯陽柴桑(今九江市)人,東晉義熙二年(公元406年)秋任彭澤縣令,到任八十餘日,逢退督郵來縣,&127;須束帶揖見,陶淵明嘆曰:“我豈能為五斗米來,折腰向鄉里小兒!”乃自解印綬而去,回到故里,隱居田園,讀書種菊。東晉時今東流地域屬彭澤縣,相傳陶淵明辭官後,為避州、郡官吏的糾纏,曾乘舟下東流,隱居種菊。因此,東流留下了不少關於陶淵明種菊的傳説。並傳下“菊圃”。陳/子《花鏡》中説:“昔陶淵明種菊於東流縣治,後因而縣亦名菊。”
東流最具代表性的旅遊景點,為紀念東晉時著名詩人陶淵明而建,內記錄有陶淵明的生平、所著詩詞等,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陶公祠雖然規模不大,但是精緻非凡,古色古香的廳堂與寶塔配合四周的鬱鬱葱葱,讓人心醉不已。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