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陳友諒

(元末農民起義軍領袖、陳漢政權建立者)

鎖定
陳友諒(1320年—1363年),湖北沔城人(今湖北仙桃)人。元末農民起義軍領袖,“陳漢”政權的建立者 [22] 
陳友諒出身於漁家,曾為縣吏。參加天完紅巾軍,隸丞相倪文俊為簿書掾,以功升元帥。至正十七年(1357年),以倪文俊謀害天完帝徐壽輝,殺文俊,遂並其軍。自稱宣慰使,旋改稱平章政事,掌兵權。與元兵交戰,連克安慶、瑞州、撫州、贛州、信州諸地。至正十九年(1359年),挾持徐壽輝,移都江州(今江西九江),自稱漢王。次年閏五月,在採石殺徐壽輝自立為帝,國號大漢,年號大義。 [22]  以恢復漢族王朝的統治為號召。以鄒普勝為太師,張必先為丞相,張定邊為太尉。大漢政權建立後,一面繼續進行反元戰爭,一面把軍事重心放在對鄰境朱元璋部的戰爭上。歷龍灣、江州、鄱陽湖幾次重大戰役。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陳友諒在鄱陽湖大戰中流矢身亡。 [24] 
作為元末農民戰爭的重要領袖,陳友諒領導的農民戰爭打擊了元朝在湖廣、江西和江浙一帶的統治,加速了元朝的滅亡和明朝的建立。 [54] 
(概述圖:陳友諒故居內塑像 [23] 
全    名
陳友諒
所處時代
元末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湖北沔陽(今仙桃市
出生日期
1320年
逝世日期
1363年
在位時間
1360年 至 1363年
繼    任
陳理
主要成就
起兵反元,建立陳漢政權
年    號
大義(1360),大定(1361-1363)

陳友諒人物生平

陳友諒投靠紅巾

陳友諒是沔陽一個漁夫的兒子,他本來姓謝,祖父招贅在陳家,因而隨着姓陳。年少時念過書稍微懂些文理。有一個會看風水的人觀察他家祖先的墳地説:“據風水的模式來説定當大貴”,陳友諒聽了心裏暗自高興。他曾經在縣裏當小吏,但這並非他的目標。徐壽輝起兵後,陳友諒前去投靠,在徐壽輝的部將倪文俊那裏當掌簿書的佐吏。 [36] 

陳友諒逐步壯大

至正十七年(1357年)九月,倪文俊企圖謀害徐壽輝未成,逃至黃州。當時陳友諒正隸屬於倪文俊,因屢立戰功,升為領兵元帥。於是陳友諒乘此機會殺掉倪文俊,吞併了他的部隊,自封宣慰使,不久又稱平章政事 [37] 
至正十八年(1358年),陳友諒率軍攻陷安慶,又破龍興路(今江西南昌)、瑞州(今江西高安)。然後分兵攻取邵武吉安路(今江西吉安),而自己則領兵進入撫州。八月,破建昌路(今江西南城)。九月,破贛州。十一月,破汀州。 [38]  [39] 
至正十九年(1359年)三月,陳友諒破衢州、襄陽路。十月,遣部將王奉國攻信州(今江西上饒)。 [38]  [39] 
當時,長江以南只有陳友諒部最強。朱元璋攻取太平府(今安徽馬鞍山)後,與他為鄰。陳友諒攻陷池州,朱元璋派常遇春率軍前去攻打陳友諒,奪取池州。趙普勝是陳友諒手下有名的驍將,號稱“雙刀趙”。開始與俞通海等駐紮巢湖,一起歸附朱元璋,後來叛歸徐壽輝。這時他正為陳友諒駐守安慶,多次引兵爭奪池州、太平,到處搶掠。朱元璋為此擔憂不已,於是引誘趙普勝的食客,讓他潛入陳友諒軍中去離間趙普勝。趙普勝沒有發覺,見到陳友諒的使者總是訴説自己的功勞,覺得自己有恩於陳友諒,臉上露出悻悻的表情。陳友諒由此懷恨在心,懷疑他要背叛自己。便以會師為名從江州突然來到安慶,趙普勝在雁汊以燒羊迎接,當他剛一登船,陳友諒便馬上殺了他,吞併其軍隊。然後以輕兵襲取池州,被徐達等擊敗,參戰軍隊全軍覆沒。 [40] 

陳友諒建漢稱帝

至正二十年(1360年),當初陳友諒攻佔龍江時,徐壽輝想遷都龍興,陳友諒不同意。不久,徐壽輝倉促從漢陽出發,臨時駐紮江州。江州是陳友諒管轄之地,他命士兵埋伏在城外,然後將徐壽輝迎入城中,馬上緊閉城門,將徐壽輝所部全部消滅。隨即以江州為都,挾奉徐壽輝居於此地,而陳友諒則自稱漢王,設置王府官屬。然後挾持徐壽輝東下,進攻太平。但太平城堅不可拔,於是陳友諒軍便利用大型船隻靠近西南城牆,士兵們順着船尾爬過矮牆進入城內,攻克太平城,殺死守將花雲 [38]  [41] 
此後,陳友諒便愈加驕狂。陳友諒部進駐採石磯後,他派遣部將假裝到徐壽輝面前陳述事情,趁機安排壯士用鐵器擊碎徐壽輝的腦袋。徐壽輝一死,陳友諒便以採石的五通廟為行宮,即皇帝位,國號漢,改元大義,太師鄒普勝以下都是以前的舊官。陳友諒即位之日正巧遇上大風大雨,羣臣們排列在沙岸上向他道賀,沒能按禮儀行事。 [1] 

陳友諒一敗再敗

火燒陳友諒 火燒陳友諒
陳友諒性情強硬而多疑,喜歡以權術控制部下。他稱帝后,完全佔有江西、湖廣之地,便自恃兵力強大,想向東攻取應天府(今江蘇南京)。朱元璋擔心陳友諒與張士誠聯合,劉基權衡過後,認為陳友諒不會和張士誠聯合,他建議朱元璋派遣胡大海率兵直取廣信府(今江西上饒)斷其後路,又設計命陳友諒的老朋友康茂才寫信引誘他,讓他迅速趕來。陳友諒果然率水師東下,到達江東橋,呼叫康茂才,無人答應,才知道自己被騙了。 [38]  [43] 
雙方短兵相接,激戰於龍灣(今江蘇南京城郊),陳友諒大敗,因為潮水下落,船隻擱淺,死者不計其數,喪失戰艦數百艘,陳友諒只得坐小船逃走。張德勝追擊到慈湖,再次打敗陳友諒,燒燬了他的船。馮國勝率五路大軍乘勝追擊,大敗陳友諒於採石磯。陳友諒只得放棄太平,逃至江州。朱元璋軍乘勝攻取安慶,陳友諒的部將於光歐普祥都繳械投降。 [44] 
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陳友諒派部將張定邊再次攻陷安慶。朱元璋親自領兵征討他,又收復了安慶,長驅直入到達江州。陳友諒戰敗,夜裏帶着妻子兒女逃往武昌。他的將領吳宏獻出饒州投降,王溥獻出建昌投降,胡廷瑞獻出龍興投降。 [2] 

陳友諒戰死鄱陽

鄱陽湖大戰 鄱陽湖大戰
陳友諒眼見其疆土日益減少,十分憤怒,於是製造了數百艘樓船。這些船均高數丈,用丹漆粉飾,每艘船都有三層,設有走馬棚,船上船下人語之聲互不相聞,船體都用鐵皮包裹住。 [45] 
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陳友諒率大軍六十萬,船上裝載着家屬百官,盡發精鋭進攻南昌,飛梯衝車,從各條路上同時前進。朱元璋的堂侄朱文正及部將鄧愈堅守南昌,陳友諒三個月沒能攻下來。這時,朱元璋親自率軍前來救援。陳友諒聽説朱元璋將到,便撤除對南昌的包圍,向東出鄱陽湖,與朱元璋在康郎山相遇。陳友諒集合鉅艦,以連鎖為陣。朱元璋軍不能仰攻,連戰三日,損兵折將,漸感不支。但是不久,颳起了東北風,朱元璋便下令放火焚燒陳友諒的船隻,陳友諒的弟弟陳友仁等都被燒死。陳友仁智勇雙全,他死後,陳友諒士氣低落。在這場戰鬥中,朱元璋船雖小,卻輕便易行;陳友諒雖是鉅艦,卻不能進退自如,故而戰敗。 [38]  [3] 
朱元璋所乘坐的船桅杆是白色的,陳友諒便與其將士約定第二天集中兵力猛攻白桅船。朱元璋知道後,下令將所有船的桅杆都漆成白色。第二天再戰,從早晨到中午,陳友諒軍大敗。陳友諒想退保鞵山,但朱元璋已預先扼住湖口,攔截其退路。 [46] 
在堅持數日之後,陳友諒與眾將商量擺脱困境的對策。右金吾將軍説:“既然出湖困難,我們就應當焚船登陸,直奔湖的南岸圖謀再起。”左金吾將軍説:“這是向敵人示弱,他們利用步騎追趕我軍。進退之間我們將失去自己的地盤,大勢也將去也。”陳友諒拿不定主意。過了一會兒説:“右金吾將軍所言有理。”左金吾將軍因其意見未被採納,便率所部投降了朱元璋;右金吾將軍知悉後,也率部投降。陳友諒處境更加困難。 [47] 
朱元璋給陳友諒寫了兩封信,信的內容大致如下:“我想與你約定,你我各安一方,以待天命。你卻盤算失誤,企圖加害於我。我軍只以少量兵力,便攻取了你龍興十一郡,你還不悔過,重新挑起戰端。首先被困在洪都,再敗於康郎,骨肉將士被葬身於火海。你即便僥倖生還,但也應當取消帝號,坐待真正的主人,不然將會喪家滅姓,到那時就悔之晚矣。”陳友諒收到信後怒不可遏,不予回信。 [48]  時間一久,陳友諒軍中糧食漸絕,只得突圍衝出湖口。朱元璋的將領們從上游加以攔截,雙方大戰於涇江口,漢軍且戰且走,但日落之時仍未能擺脱追擊。陳友諒當時從船中伸出頭來,指揮作戰,卻被飛箭射中,貫穿頭顱,當即死去。頓時,陳友諒軍土崩瓦解,太子陳善兒被擒,太尉張定邊趁夜保護陳友諒的次子陳理,載上陳友諒的屍體逃回武昌。 [4] 
陳友諒的次子陳理回武昌後,繼承偽帝位,改年號為“德壽”。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二月,朱元璋親自征討武昌,陳理出降,陳漢政權滅亡。 [5] 

陳友諒為政舉措

陳友諒政治

行政制度
陳友諒建國後,基本沿襲了徐壽輝天完政權或是元代統治策略。在中央和地方行政制度上,基本與元代制度一樣。在中央,以鄒普勝為太師,張必先為承相,張定邊為太尉。在地方上實行行省、路 府 、州、縣四級行政單位。 [53] 
招攬苗兵
在湖廣行省南部少數民族聚集地,陳友諒招攬大量溪洞苗兵為其所用,不過未見有記載稱陳友諒為拉攏湘西等地土司而提高諸土司之級別者。 [53] 

陳友諒經濟

兵役繁重
在賦役的徵收上,陳友諒活動範圍多在河流眾多的長江中下游地區,水師是其取得戰爭勝利的制勝法寶。在與朱元璋的戰鬥中,勝少負多,士兵傷亡較大。大量的兵員傷亡必然要得到補充,湖廣行省為其最主要徵兵之地,《國初羣雄事略》雲“陳氏之兵曾經龍江、江州、湖廣三處大敗,善戰折損,卻於湖、潭、荊、襄等處徵田夫、市子,三丁抽一為軍。”這只是陳友諒主力部隊徵兵情況,而其它地方的將領徵兵情況估計也大致如此。 [53] 
橫行徵派
再者,陳友諒國內的收刮也比較繁重。頻繁的戰爭,需要巨大的戰略物資作後盾。這必然要耗費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這些負擔只能轉嫁到貧苦農民身上,加上大規模的戰爭所耗費的軍需物資無疑又加劇對佔領之地百姓的剝削。 [53] 
推行屯田
陳友諒曾駐軍邾城(武漢新洲),圍湖屯田。 [27] 

陳友諒文化

陳友諒尊儒重教,提倡辦學。據《撫州府志》記載:大漢時在撫州設立學校,招收生員一百五十人,開課教學。 [27] 

陳友諒軍事

陳友諒讓人造出三種規格的戰船,其船氣勢恢宏,工藝精巧,上下層有隔音設備。從實戰出發,每層人馬可以互不干擾,尤其是在下層駕駛的船工,不論戰爭如何,也不影響正常駕駛。陳友諒的戰船,依託長江漢水,以及周邊縱橫交織的大江大河,可讓戰船往來自如,進返有序。中科院歷史研究員趙現海在論及陳友諒造船時説:“陳友諒的水軍數量最多,艦隊最為強大,不僅是當時中國,而且是全世界最強大的水軍力量。” [25] 

陳友諒歷史評價

元·傅箕:以雄毅之姿,英邁之略,糾集羣師,起兵漢沔,而威吳楚。凡行師立署,所至之處,能者使,才者用,賢而有德者尊,禮俾各遂其性。意於富貴功名者不強以職,此所以趨軼羣雄者。 [27] 
元·周聞孫:鋮鎮豫章,政修令行,人心大和,百司庶府,奔走率職。 [27] 
明·朱元璋:①友諒亡,天下不難定也。 [16]  ②及渡江以來,觀羣雄所為,徒為生民之患,而張士誠、陳友諒尤為巨蠹。士誠恃富,友諒恃強,朕獨無所恃。惟不嗜殺人,布信義,行節儉,與卿等同心共濟。初與二寇相持,士誠尤逼近。或謂宜先擊之。朕以友諒志驕,士誠器小,志驕則好生事,器小則無遠圓,故先攻友諒。 [15] 
明·劉基:友諒包饒、信,跨荊、襄,幾天下半,而士誠僅有邊海地,南不過會稽,北不過淮揚,首鼠竄伏,陰欲背元,陽則附之,此守虜耳,無能為也。友諒劫君而挾其下,下皆乖怨;性剽悍輕死,不難以其國嘗人之鋒,然實數戰民疲,下乖則不歡,民疲則不傅,故漢易取也。 [14] 
明·楊璟:曏者如陳、張之屬,竊據吳、楚,造舟塞江河,積糧過山嶽,強將勁兵,自謂無敵。然鄱陽一戰,友諒授首,旋師東討,張氏面縛。此非人力,實天命也。 [17] 
明·王世貞:明之初興也,能為勁者,唯陳友諒、擴廓乎!其下友諒也,得之速,非我速也,彼失之速也……友諒之雄強也,其在項籍、李密下、竇建德上乎!亟敗亟整,其猶能振乎? [29] 
明·高岱:①友諒之勇略,雖或未及項羽,而剽性狡悍,出沒飄忽,大困而不餒,屢躓而復振。觀其龍江敗歸,還襲安慶;九江之失,疾奔武昌。及徐達召還,不旋踵而有江州之入。是皆敗衄之後,旬日之間,而能陷城摧敵,其能開拓封疆,奄有荊、楚,亦一時之雄也。惜其昧強弱之勢,失先後之著,據形勝之地,不能進取襄、鄧,以窺中原;昧觀釁之法,漫焉輕涉龍江,已取覆敗。(《鴻猷錄》) [18]  ②元末羣雄共起,與我聖祖並驅中原者,固非一人,而當時稱勁敵多為腹心脅腋害者,惟友諒可慮哉。 [19] 
明末清初·談遷:國史於陳友諒、張士誠輩輒書寇,夫寇非所言也。彼未我臣,何寇焉。俱田間布衣,仗尺劍起事,雖仁暴懸殊,亦自有幸不幸焉。 [57] 
明末清初·丁耀亢:按友諒功業,已成犄角,幾鼎峙矣。至其謀弒壽輝,是篡賊也。賊安能成大業乎?蓋天生此輩,為我太祖作藴。鄱陽貫顱,摧枯拉朽,殆天授非人力也。 [26] 
清·谷應泰:慨自元人失馭,羣雄蜂發,逐鹿之夫,所在都有。太祖崛起濠梁,而同時並興者,則有張士誠據吳,徐貞一據蘄,明玉珍據蜀,方國珍據江東,然皆闔門坐大,非有圖天下之志也。獨陳友諒以驍鷙之姿,奄有江、楚,控扼上流,地險而兵強,才剽而勢盛,實逼處此,以與我爭尺土者,非特漢之文伯、子陽,唐之世充、建德而已。”“至若友諒者,本沔陽漁家,刀筆小吏,徒有兇殘,實無功德,干城仗普勝而旋即殺之,北面事壽輝而旋即斃之,名實交喪,忠勇並失,誠所謂蠅聲紫色,聖王之驅除耳。而論者以周顛仰天,鐵冠大笑,劉基之手揮難星,雷老之忽然不見,王者所至,諸神效靈。而不知友諒者,犯順多黑闥之風,歸命少竇融之智,盜竊空名,進退無據,抑亦人謀不臧,匪特天亡之也。 [6] 
清·張廷玉:①友諒性雄猜,好以權術馭下。②友諒、士誠起刀筆負販,因亂僭竊,恃其富強,而卒皆敗於其所恃。跡其始終成敗之故,太祖料之審矣。 [7] 
清末民國·蔡東藩:吾謂友諒亦有自敗之道,江州失守,根本之重地已去,及奔至武昌,正宜斂兵蓄鋭,徐圖再舉,乃迫不及待,孤注一擲,喪子弟,失愛妃,甚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是可見國之興亡,實關人謀,不得如項羽之刎首烏江,自諉為非戰之罪也。 [59] 
清末民國·饒漢祥:江漢先英、三楚雄風。 [58] 
中國近現代·吳晗:陳友諒雖説失敗了,但他畢竟是反對元朝蒙漢地主階級統治的英雄人物,在歷史上起過作用,當地人民對他是同情的,懷念的。 [25] 

陳友諒軼事典故

陳友諒生活奢侈

陳友諒生前生活奢侈,曾經制造了一張鏤金牀,做工非常精巧,宮中其他器物也是一樣。他死後,江西行省將鏤金牀獻給朱元璋,朱元璋感嘆道:“這張牀與孟昶的七寶便壺有什麼不同呢?”然後下令有關官員將它熔掉。 [49] 

陳友諒毀廟傳説

袁枚子不語》卷十收錄一篇《毀陳友諒廟》,講清朝趙錫禮任監利縣知縣時,到任那天,他按照慣例,拜謁了文廟和城隍神。他手下的官員報告説,還有一座廟也應該前去焚香祭拜。趙錫禮便前往察看,只見這廟裏有三座神像,並排坐着,都是帝王裝束,神態莊重嚴肅。趙錫禮問這是什麼神,竟然沒人知道。趙錫禮打算拆毀此廟,手下的官員勸阻道:“這座廟裏供奉的神,歷來都非常顯赫,每屆官員到任,都來虔誠地參拜,十分嚴肅。拆毀此廟,恐怕會觸怒神靈,禍患將不可預測啊。”
趙錫禮回到縣衙,找來方誌和祀典,一一查找,都沒有記載這些神。於是,他挑了個日子,召集官員和百姓到廟裏去。趙錫禮手拿鐵鎖鏈,套住神像的脖子,拽了起來。一般來説,供奉的神像形體魁偉,必須砸碎,才能搬走。可是,趙錫禮將鐵鎖鏈一拽,那神像頓時就倒塌了。不一會兒,三座神像全被拉倒,粉身碎骨,散在庭中。然後,趙錫禮重修廟宇,改奉關帝。過了好長時間,並沒有發生什麼異常。趙錫禮仍然放心不下,便寫了文書,到天師府查問究竟,得到迴文説:“這些神是元朝末年偽漢王陳友諒兄弟三人,他們兵敗以後,死在鄱陽湖。他們的部下也七零八落地逃跑了,在荊州為三人建造了廟宇,將他們供奉為神。廟建於元朝至正某年,毀於清朝雍正某年趙大夫之手,前後祭祀四百年。” [8] 

陳友諒通好安南

據越南史書記載,至正十四年(1354年),陳友諒遣使越南陳朝修好,並稱他是元越戰爭後被元朝安置於武昌的安南國王陳益稷的兒子。據説陳友諒退守武昌後,還向陳朝乞援,陳朝不許。 [9] 

陳友諒人際關係

陳友諒祖父母

  • 祖父:謝千一,後入贅陳家,改姓陳 [10]  [27] 
  • 祖母:陳氏 [27] 

陳友諒父親

  • 陳普才,降明後封承恩侯,洪武五年(1372)徙滁陽。 [56] 

陳友諒兄弟

  • 兄:陳友富,降明後封歸仁伯。 [56] 
  • 兄:陳友直,降明後封懷恩伯。 [56] 
  • 弟:陳友仁,在鄱陽湖戰死,明初追封康山王,命令有關主管部門建廟祭祀他,讓陳友貴隨從受祭。 [56] 
  • 弟:陳友貴,在鄱陽湖戰死。明初讓其隨陳友仁受祭。 [56] 

陳友諒妻妾

  • 楊苕華 [55] 
  • 婁玉貞 [55] 
  • 陶氏
  • 闍氏,被朱元璋軍所俘。

陳友諒子嗣

  • 太子陳善,被朱元璋軍所俘。
  • 陳理,降明後封歸德侯,住在京城。後因陳理説一些不滿的話。朱元璋於洪武五年(1372年),將陳理遷移到高麗。 [56] 

陳友諒人物爭議

祖籍
關於陳友諒祖籍主要有兩種觀點:第一種觀念認為陳友諒祖籍在今浙江永嘉縣。陳贊鼎《上海嘉定雙塘陳氏源出自浙江永嘉謝氏的調查》、胡珠生《大漢皇帝身世之謎揭開,陳友諒祖籍在永嘉謝喬》認為陳友諒是謝靈運後裔,祖籍在浙江省永嘉縣。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會謝氏研究會編纂《陳友諒源出永嘉鶴陽探》 也基本認可上述主要觀點,但提出陳友諒祖籍不在浙江省永嘉縣謝喬,而在浙江永嘉縣陽探。第二種觀點認為陳友諒祖籍在今湖北仙桃,但陳友諒出生於今湖北洪湖,這也是目前史學界主流觀點。任崇嶽《陳友諒身世考辨》認為陳友諒祖籍在今湖北仙桃境內,但因祖父入贅洪湖黃蓬山,出生於今湖北洪湖。安頻、謝金城《陳友諒故里監利(玉沙)今古考辨》通過考辨地名等,提出陳友諒估計在今湖北省監利縣的結論,被新華網等轉載,影響較大。隨後謝金城、安頻《陳友諒留在監利橋市鎮因果寺的實物》《陳友諒留在監利故里柘木鄉的實物之二》考述了陳友諒留在監利的實物資料。 [31] 
功過
改革開放後,史學界對陳友諒歷史功過評價有三種觀點,第一種觀點認為陳友諒妄自尊大,貪圖權勢,背叛了革命,是典型的陰謀家。黎東方細説明朝》認為陳友諒“害友弒君、無德無能而妄自尊大的典型小人”。張翼之《徐壽輝與天完紅巾軍》認為陳友諒是陰謀家,殘害徐壽輝等農民領袖。第二種觀點認為陳友諒有功有過,但不失為一代梟雄。持論相當公允,這也是目前學界較為公認的觀點。南炳文《明史》認為陳友諒所建立的農民政權在元末農民起義中的業績輝煌,是不容抹殺的,但他篡殺徐壽輝造成起義軍分裂等過錯也十分明顯。第三種觀點主張撇開煩瑣歷史評價,從記憶史、形象史等角度分析不同時期陳友諒的歷史形象和歷史評價。劉傳吉《“失敗的英雄”如何被記憶?——以陳友諒為例的考察》主要運用記憶史的研究方法,勾勒了陳友諒的歷史形象,分析陳友諒的形象和記憶建構、喚起、傳延和演變的狀況及其影響因素等。彭勇《被扭曲的形象與被湮沒的歷史——評明清傳統文獻中的陳友諒》分析了陳友諒歷史功績被有意湮沒和歷史形象被扭曲,號召還原一個客觀真實、有血有肉的陳友諒形象。 [31] 

陳友諒史料索引

《明史·卷一百二十三·列傳第十一》 [42] 

陳友諒後世紀念

陳友諒墓址

陳友諒墓 陳友諒墓
陳友諒墓位於武漢長江大橋武昌橋頭引橋南坡下。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陳友諒死後,其部下以舟載其屍還武昌,葬於黃鵠山南麓,即今址。次年,朱元璋攻克武昌後來墓前祭奠,題“人修天定”四字於墓前,此後墓園漸荒蕪。 [50]  據陳友諒第二十四世孫陳蕙芬説,該墓只是一座衣冠冢。朱元璋得知是衣冠冢後,便沒有破壞墓地。 [28]  清代成為湖北按察使署的花園——“乃園”之一部分,少有人往。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萬耀煌、耿仲釗等發現此墓。辛亥革命勝利後,湖北省內務司於民國元年(1912年)議請整修,次年完工,饒漢祥作碑銘。解放後曾維修,“文革”中墓堆被毀。1981年修復,1998年6月全面整修。墓坐北朝南,長方形,圓角, [50]  墓高2.2米,墓基周長12米 [20]  ,有磚砌水泥墓牆,墓前立花崗岩墓碑,上書“大漢陳友諒墓”。墓後有2米寬水泥平台,兩側有碑亭,分立“大漢皇帝陳友諒墓碑銘”和“重修大漢陳友諒墓”碑石,碑石上記錄着他的生平事略。 [28]  墓前有高大洗麻石牌坊,前額書“江漢先英”,後額書“三楚雄風”,牌坊與墓之間有16級台階的墓道。1956年湖北省人民委員會公佈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50] 

陳友諒故居

陳友諒故居 陳友諒故居
陳友諒故居位於湖北仙桃市沔城回族鎮古柏門村,原名元廟觀,後改名玄妙觀。此觀位於沔城南門,坐東朝西,佔地面積800多平方米,明、清兩朝的道正司一直設在這裏。民國三十年(1941年),國民黨一二八師師長王勁哉縱火燒城,玄妙觀化為一片廢墟。1984年,沔城人民為紀念陳友諒,自發捐款在原地重建陳友諒故居。故居為仿古式羣體建築,磚木結構,前有門樓,中有大廳,兩側有閣。羣體建築包括真人殿、觀音殿、藥王殿、雷祖殿、蓬萊仙居、三清殿、玉皇殿、救苦殿、鬥姥殿等。大廳面寬15米,進深12米,中高6.2米,琉璃瓦蓋頂。武漢大學教授李國平為“陳友諒故居”題字,嵌於玄妙觀門前正方。大廳前有陳友諒塑像,塑像高八米,底座以優質砍石為基,上刻“大漢陳友諒”五個遒勁大字,由湖北文聯主席程遠斌題寫。院內有濯纓古井。偏殿內收藏有陳友諒行軍鐵鍋、石馬槽及明清石刻:石匾一塊,大理石質,長3米,寬0.62米,厚0.14米,兩面分別陽刻隸書“青雲接武”“祖孫太守”,字徑0.65×0.55米,落款“明萬曆癸巳年”;枋額一件,長0.9米,寬0.36米,厚0.24米,淺浮雕“天馬行空”圖案;碑座一個,長1.2米,寬0.8米,高0.42米,中部淺浮雕三鯉出水圖,另一面雕麒麟祥雲圖;石香爐2個,古鼎式,高1.4米;橫枋一件,長2.2米,寬0.4米,厚0.26米,正面淺浮雕雙龍戲珠。1990年11月,被公佈為仙桃市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 [51-52] 

陳友諒紀念館

陳友諒紀念館 陳友諒紀念館
2013年12月18日9時,陳友諒紀念館在湖北省仙桃市(原湖北沔陽)沔街九十墩開館。館舍為三層仿古式建築,佔地3891平方米,建築面積1615平方米。其中一、二層為展廳,展廳面積920平方米;三層為辦公區。陳友諒紀念館由仙桃市博物館負責管理和運營,免費對外開放。館內設有陳友諒簡介、陳友諒雕塑、激戰安慶場景、戰艦體驗、沔陽三蒸、元明時期的出土文物等。 [30] 

陳友諒藝術形象

陳友諒文學形象

金庸小説《倚天屠龍記》中,陳友諒是混元霹靂手成昆的徒弟,丐幫八袋長老。他為人奸詐狡猾、善權謀之術,利用宋青書殺了武當七俠莫聲谷,十惡不赦,最終死於非命, [13]  [28]  這個人物對小説情節的發展起了一定推動作用。

陳友諒影視形象

陳友諒影視形象
年份
電視劇/電影
飾演者
1984
呂耀華
1986
1987
1993
朱元璋
1994
1998
2001
2003
孫斌 [33] 
2004
朱元璋
李明 [11] 
2006
2009
2016
季晨 [35] 
2016
2019
參考資料
  • 1.    《明史·卷一百二十三·列傳第十一》:志益驕。進駐採石磯,遣部將陽白事壽輝前,戒壯士挾鐵撾擊碎其首。壽輝既死,以採石五通廟為行殿,即皇帝位,國號漢,改元大義,太師鄒普勝以下皆仍故官。會大風雨,羣臣班沙岸稱賀,不能成禮。
  • 2.    《明史·卷一百二十三·列傳第十一》:明年,友諒遣兵復陷安慶。太祖自將伐之,復安慶,長驅至江州。友諒戰敗,夜挈妻子奔武昌。其將吳宏以饒降,王溥以建昌降,胡廷瑞以龍興降。
  • 3.    《明史·卷一百二十三·列傳第十一》:載家屬百官,盡鋭攻南昌,飛梯衝車,百道並進。太祖從子文正及鄧愈堅守,三月不能下,太祖自將救之。友諒聞太祖至,撤圍,東出鄱陽湖,遇於康郎山。友諒集鉅艦,連鎖為陣,太祖兵不能仰攻,連戰三日,幾殆。已,東北風起,乃縱火焚友諒舟,其弟友仁等皆燒死。友仁號五王,眇一目,有勇略,既死,友諒氣沮。是戰也,太祖舟雖小,然輕駛,友諒軍俱艨艟鉅艦,不利進退,以是敗。
  • 4.    《明史·卷一百二十三·列傳第十一》:久之乏食,突圍出湖口。諸將自上流邀擊之,大戰涇江口。漢軍且鬥且走,日暮猶不解。友諒從舟中引首出,有所指捴,驟中流矢,貫晴及顱死。軍大潰,太子善兒被執。太尉張定邊夜挾友諒次子理,載其屍遁還武昌。
  • 5.    《明史·卷一百二十三·列傳第十一》:子理既還武昌,嗣偽位,改元德壽。是冬,太祖親征武昌。明年二月再親征。其丞相張必先自嶽州來援,次洪山。常遇春擊擒之,徇於城下。必先,驍將也,軍中號“潑張”,倚為重。及被擒,城中大懼,由是欲降者眾。太祖乃遣其故臣羅復仁入城招理。理遂降,入軍門,俯伏不敢視。太祖見理幼弱,掖之起,握其手曰:“吾不汝罪也。”府庫財物恣理取,旋應天,授爵歸德侯。
  • 6.    《明史紀事本末·卷三》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5-10-06]
  • 7.    《明史·列傳第十一》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3-02-10]
  • 8.    (清)袁枚原著;成君主編.全譯子不語 上:華夏出版社,2021.10:第320-321頁
  • 9.    吳士連:《大越史記全書》本紀卷之七:(紹豐)甲午十四年(元至正十四年春)二月,北邊帥臣驛奏,元陳友諒起兵,遣使來乞和親(友諒,陳益稷子)……(大治)辛丑四年(元至正二十一年)……二月,明太祖攻江州。陳友諒退居武昌,使人來乞師,不許。
  • 10.    《國初羣雄事略》:“陳友諒,沔陽人,本姓謝,祖千一,贅於陳,遂從其姓。父普才,黃蓬漁子也。”
  • 11.    馮小寧重拍《朱元璋》  .新浪網[引用日期2013-12-03]
  • 12.    《封神英雄榜》再登央視 季肖冰塑痴情男  .網易[引用日期2022-08-01]
  • 13.    韓晗.讀錢記:上海書店出版社,2016.07:第94頁
  • 14.    俞美玉,何偉著.劉伯温家族史研究:浙江文藝出版社,2016.12:第105頁
  • 15.    明史·卷三·本紀第三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2-11-01]
  • 16.    明史·卷一·本紀第一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2-11-01]
  • 17.    程衞國,樊友剛,呂雄輝編著.明玉珍傳:團結出版社,2018.04:第288頁
  • 18.    王劍英著.明中都研究:中國青年出版社,2005.07:第480頁
  • 19.    顧誠著.明朝沒有沈萬三 顧誠文史札記:光明日報出版社,2012.10:第53頁
  • 20.    蔡建華著.陳友諒這一生:崇文書局,2010.10:第217頁
  • 21.    資料圖片:國家話劇院男演員--李慶祥  .新浪網[引用日期2023-04-02]
  • 22.    陳友諒  .學習強國[引用日期2023-09-18]
  • 23.    大漢陳友諒雕像  .仙桃市玄妙觀[引用日期2023-09-18]
  • 24.    陳友諒  .中國大百科全書[引用日期2023-09-22]
  • 25.    陳友諒造船之夢  .仙桃日報數字報[引用日期2023-10-01]
  • 26.    盛恩德總主編;(清)李秀成著.中華秘本 第5卷 李秀成供:印刷工業出版社,2001.08:第3747頁
  • 27.    亂世梟雄陳友諒  .湖北省文化和旅遊廳[引用日期2024-02-26]
  • 28.    農民起義領袖陳友諒墓探訪:鄰近熱門景點世人知之甚少,後代稱其締造了最強海軍  .上游新聞·匯聚向上的力量[引用日期2024-02-26]
  • 29.    王世貞著,許建平、鄭利華主編..王世貞全集 弇州山人四部稿:上海古籍出版社,2021年:第3462頁
  • 30.    陳友諒紀念館  .仙桃市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4-03-29]
  • 31.    嚴忠良.陳友諒研究述論[J].中國經濟與社會史評論, 2015.327-337.
  • 32.    想當年|吳啓華版《倚天屠龍記》20年:不愛江山愛美人  .澎湃新聞[引用日期2024-03-30]
  • 33.    孫斌做客《超級家庭》 談演藝之路心酸趣事  .人民網[引用日期2024-03-30]
  • 34.    《倚天》演員打發時間妙招曝光 鄧超原是籃球高手  .鳳凰網[引用日期2024-03-30]
  • 35.    《乞丐皇帝與大腳皇后傳奇》角色照 幕後很走心  .搜狐網[引用日期2024-03-30]
  • 36.    《明史·卷一百二十三·列傳第十一》:陳友諒,沔陽漁家子也。本謝氏,祖贅於陳,因從其姓。少讀書,略通文義。有術者相其先世墓地,曰“法當貴”,友諒心竊喜。嘗為縣小吏,非其好也。徐壽輝兵起,友諒往從之,依其將倪文俊為簿掾。
  • 37.    《明史·卷一百二十三·列傳第十一》:十七年九月,文俊謀弒壽輝,不克,奔黃州。時友諒隸文俊麾下,數有功,為領兵元帥。遂乘釁殺文俊,並其兵,自稱宣慰使,尋稱平章政事。
  • 38.    張傑.這才是大明史:中國書籍出版社,2018.01:第75-76頁
  • 39.    《明史·卷一百二十三·列傳第十一》:明年,陷安慶,又破龍興、瑞州,分兵取邵武、吉安,而自以兵入撫州。已,又破建昌、贛、汀、信、衢。
  • 40.    《明史·卷一百二十三·列傳第十一》:當是時,江以南惟友諒兵最強。太祖之取太平也,與為鄰。友諒陷元池州,太祖遣常遇春擊取之,由是數相攻擊。趙普勝者,故驍將,號“雙刀趙”。初與俞通海等屯巢湖,同歸太祖,叛去歸壽輝。至是為友諒守安慶,數引兵爭池州、太平,往來掠境上。太祖患之,啖普勝客,使潛入友諒軍間普勝。普勝不之覺,見友諒使者輒訴功,悻悻有德色。友諒銜之,疑其貳於己,以會師為名,自江州猝至。普勝以燒羊逆於雁漢。甫登舟,友諒即殺普勝,並其軍。乃以輕兵襲池州,為徐達等擊敗,師盡覆。
  • 41.    《明史·卷一百二十三·列傳第十一》:始友諒破龍興,壽輝欲徙都之,友諒不可。未幾,壽輝遽發漢陽,次江州。江州,友諒治所也,伏兵郭外,迎壽輝入,即閉城門,悉殺其所部。即江州為都,奉壽輝以居,而自稱漢王,置王府官屬。遂挾壽輝東下,攻太平。太平城堅不可拔,乃引巨舟薄城西南。士卒緣舟尾攀堞而登,遂克之。
  • 42.    明史·卷一百二十三·列傳第十一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4-03-31]
  • 43.    《明史·卷一百二十三·列傳第十一》:友諒性雄猜,好以權術馭下。既僣號,盡有江西、湖廣之地,恃其兵強,欲東取應天。太祖患友諒與張士誠合,乃設計令其故人康茂才為書誘之,令速來。友諒果引舟師東下,至江東橋,呼茂才不應,始知為所紿。
  • 44.    《明史·卷一百二十三·列傳第十一》:戰於龍灣,大敗。潮落舟膠,死者無算,亡戰艦數百,乘輕舸走。張德勝追敗之慈湖,焚其舟。馮國勝以五翼軍蹙之,友諒出皂旗軍迎戰,又大敗。遂棄太平,走江州。太祖兵乘勝取安慶,其將於光、歐普祥皆降。
  • 45.    《明史·卷一百二十三·列傳第十一》:友諒忿疆土日蹙,乃大治樓船數百艘,皆高數丈,飾以丹漆,每船三重,置走馬棚,上下人語聲不相聞,艫箱皆裹以鐵。
  • 46.    《明史·卷一百二十三·列傳第十一》:太祖所乘舟檣白,友諒約軍士明日併力攻白檣舟。太祖知之,令舟檣盡白。翌日復戰,自辰至午,友諒軍大敗。友諒欲退保鞵山,太祖已先扼湖口,邀其歸路。
  • 47.    《明史·卷一百二十三·列傳第十一》:持數日,友諒謀於眾。右金吾將軍曰:“出湖難,宜焚舟登陸,直趨湖南圖再舉。”左金吾將軍曰:“此示弱也,彼以步騎躡我,進退失所據,大事去矣。”友諒不能決,既而曰:“右金吾言是也。”左金吾以言不用,舉所部來降。右金吾知之,亦降。友諒益困。
  • 48.    《明史·卷一百二十三·列傳第十一》:太祖凡再移友諒書,其略曰:“吾欲與公約從,各安一方,以俟天命。公失計,肆毒於我。我輕師間出,奄有公龍興十一郡,猶不自悔禍,復構兵端。一困於洪都,再敗於康郎,骨肉將士重罹塗炭。公即幸生還,亦宜卻帝號,坐待真主,不則喪家滅姓,悔晚矣。”友諒得書忿恚,不報。
  • 49.    《明史·卷一百二十三·列傳第十一》:友諒豪侈,嘗造鏤金牀甚工,宮中器物類是。既亡,江西行省以牀進。太祖嘆曰:“此與孟昶七寶溺器何異!”命有司毀之。
  • 50.    武昌區志(上) 第三篇 名城勝蹟-第三章 遺蹟 遺址-第一節 古文化遺蹟遺址  .武漢地方誌數字方誌館[引用日期2024-04-01]
  • 51.    文物現狀  .仙桃市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4-04-01]
  • 52.    玄妙觀簡介  .仙桃市玄妙觀[引用日期2024-04-01]
  • 53.    劉興亮.明玉珍大夏國政治地理研究——兼與陳友諒大漢國比較[D].暨南大學,2010.第68-70頁.
  • 54.    申萬里.陳友諒的形象及相關問題考略[J].徐州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31(04):35-41.
  • 55.    向臘玉主編;九江市政協文史委員會編.政協文史資料選輯 第16輯 九江之謎:光明日報出版社,2003.10:第441頁
  • 56.    《明史·卷一百二十三·列傳第十一》:普才五子:長友富,次友直,又次友諒,又次友仁、友貴。友仁、友貴前死鄱陽。太祖平武昌,封普才承恩侯,友富歸仁伯,友直懷恩伯,贈友仁康山王,命所司立廟祀之,以友貴祔。理居京師,邑邑出怨望語。帝曰:“此童孺小過耳,恐細人蠱惑,不克全朕恩,宜處之遠方。”洪武五年,理及歸義侯明升並徙高麗,遣元降臣樞密使延安答理護行。賜高麗王羅綺,俾善視之。亦徙普才等滁陽。
  • 57.    楊緒敏著.敏學齋史學探研錄:黃山書社,2012.08:第359頁
  • 58.    張誠傑選編.黃鶴樓詩詞文聯選集:華中工學院出版社,1984.12:第124頁
  • 59.    蔡東藩.明史演義:民主與建設出版社,2020.11:第45頁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