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練何

鎖定
練何,(公元598年戊午至公元668年戊辰),字子俊,本姓東,乃伏羲後裔。粵稽洪荒甫闢,生民渾噩,姓氏未著。自太昊嗣興帝,號伏羲,伏羲氏以木德王其姓風氏。民之有姓,實自此始。厥裔羲仲帝堯時,命掌東方,青陽之令,易風姓為東方氏,取義青陽,曾稱濟陽為郡。東方氏三傳有東不訾者,蓋帝舜七友中人,居太原墟,因帝呼為東友,即更其覆,而仍相傳為東,由居太原,故又易其郡為太原。東不訾九十六代嗣裔東何,乃漢仕郎中涇州東富公二十七代元孫,本貫河北道懷州河內縣趙寨裏(今河南省沁陽市紫陵鎮趙寨村),以河內為郡。公智勇超羣,於唐貞觀時為總管府錄事參軍,貞觀十八年(公元644年)十一月庚子日(農曆十一月三十日),詔與李勣伐高句麗,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五月甲申日(農曆五月十七日),獻火攻策焚遼東城,(史書又稱遼州)遂破之,有功回朝,於貞觀十九(645)年十月戊午日(農曆十月廿三日),在臨渝關的漢武台刻石記功會上,唐太宗以“精練軍戎”,賜姓練,封岐山侯,封三世恩榮世襲騎尉將軍。欽差大臣兵御尚書大總管李勣贊曰拜題:“舜友賢裔,岐山侯第,貞觀恩及, 賜姓啓宇,詩書冠冕,詒謀濟美。”妣趙氏,封一品夫人,與夫合葬於懷州河內縣紫金壇(今沁陽市神農壇)。練公趙氏夫婦生育二子:練舜麒練舜麟。麒襲職騎尉將軍。麒公有友欽、友明、友文、友思四子,欽公襲職騎尉將軍。欽公子賢相,亦襲職騎尉將軍。 [1] 
中文名
練何
別    名
練子俊
國    籍
中國唐朝
民    族
漢族
籍    貫
懷州河內縣趙寨裏 [37] 
出生日期
公元598年戊午
逝世日期
公元668年戊辰
畢業院校
總管府錄事參軍
職    業
岐山縣開國侯 [36] 
主要成就
江南參戰、遼東城獻火攻策、漠北出策、卷阿施政、萬年宮護駕、練家槍法享懷州 [35] 
出生地
河北懷州河內縣趙寨裏(今河南沁陽市紫陵鎮趙寨村
代表作品
河內堂
年    號
貞觀
爵    位
岐山侯
地    位
將軍
諡    號
練姓始祖
廟    號
太祖
尊    號
太祖
陵    墓
紫金壇(今沁陽神農壇)
配    偶
趙氏(封一品夫人)
兒    子
練舜麒練舜麟
祖    先
東不訾
始    祖
伏羲
練誕節
每年農曆十月廿三日
練何故里
沁陽市紫陵鎮趙寨村
祖    父
東可羅
父    親
東恆曷
孫    子
練友欽、練友明、練友文、練友思、練友德、練友善 [36] 

練何趙寨裏神童

練何將軍,本屬東姓後裔,唐貞觀年間由唐太宗李世民賜姓練,欽封岐山侯。
貞觀十九年封岐山侯練何詔書 貞觀十九年封岐山侯練何詔書 [2]
自從太昊興帝以後,號稱伏羲。伏羲氏以木德繼天為王,其姓氏為風。天下百姓開始有姓氏,就是從伏羲氏風姓開始的。伏羲氏後裔羲仲,在帝堯時候,命他執掌東方,做青陽之令,羲仲改風姓為東方氏。東方氏相傳三代乃東不訾,是帝舜七個好友之一,居太原墟,因此帝舜呼東不訾為東友,以後各代,都以東姓相傳,由於居太原,所以又變其郡為太原。 [7] 
東不訾第九十四代裔孫東可羅,世代居住在河北道懷州河內縣趙寨裏,(今河南省沁陽市紫陵鎮趙寨村)。其先祖何時遷入此地無考,為北周府户之家。東可羅自幼習武,常年隨府兵作戰,特創立東家拳槍之法,懷州內外威名遠震。東可羅兒東恆曷,經父親教導,勤奮讀書,苦練武學,文武雙全之英才,有“事親至善”的美譽。時值北周末年,政治動盪,社會黑暗,戰亂頻仍,東恆曷籍東家拳法,團結鄰里,築牆建寨,保家護院,暫獲一方平安。
隋開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東恆曷夫婦下一代傳人出生,取名東何。
東何承先人遺風餘採,體質強健,頭腦聰慧,由祖、父輩教習,崇文尚武,少有所成,十餘歲即在河內蜚聲遐邇。趙寨裏神童東何,六七歲研習詩文數百,九歲精通全套東家拳,十八般兵器嫺熟無缺。東氏闔族無不為之自豪。 [3] 
練何 練何
及至隋末,東何弱冠之年,與鄰村趙氏女子婚配,遂生得一子。然羣雄割據,天下紛爭,時局動盪,雖新婚燕爾,後嗣有繼,東何卻難呈意滿稱心之態。東何整天潛心學文習武,研習兵法,力圖伺機報國,大展鴻圖,以求天下太平。

練何回洛城陣前獻計

武德二年(公元619年),王世充洛陽稱帝,李密鎮守柏崖城大將黃君漢獻城降唐。黃君漢被拜為懷州刺史、懷州行軍總管,鎮守懷州。東何平素痛恨王世充行事作派,一心向唐,自感報國時機來臨,乃告別父母妻兒,率丹水府數火之衞士,投柏崖城黃君漢麾下。黃君漢賞識東何功夫才學,先委其為隊正,後晉為校衞,負責訓練兵勇,並隨軍作戰,時年21歲。
武德三年(公元620年)四月,黃君漢率部進攻洛陽東城,與王世充太子王玄應發生激戰。東何率領的分隊參與先頭作戰,利用奇特陣法,奮勇殺敵,連破鄭軍數營,為黃君漢擊敗王玄應贏得戰機。東何初戰告捷,受到黃君漢嘉獎,在軍中嶄露頭角 [8] 
同年七月,秦王李世民奉詔討伐洛陽王世充,慈澗大捷後,駐紮於北邙山。秦王李世民派遣懷州總管黃君漢從河陰進攻回洛城,行軍總管史萬寶從宜陽據守龍門,大將軍劉德威自濟源攻河內,河內太守王君廓由温縣至洛口切斷王世充糧道,從四面蠶食洛陽。回洛城之戰,東何憑着對地形和對黃河夏季水汛的瞭然於胸,向黃君漢獻計從水路攻城。八月“甲辰,黃君漢遣校尉張夜義,以舟師襲回洛城,克之。”攻克回洛城,俘獲了王世充的戰將達奚善定,將河陽南橋摧毀後回師,同時迫降王世充的堡壘、村居二十多座。
練何 練何 [4]
圍剿王世充“虎牢關之戰”結束。東何回洛城陣前獻計,勇猛殺敵,功勳突出,懷州總管黃君漢對其嘉獎並稟報秦王李世民封賞其仁勇校尉職,正九品上,代丹水折衝府兵曹參軍事。

練何江南參戰

武德六年(公元623年),淮南道行台尚書左僕射、舒國公輔公祏趁楚王杜伏威回長安之際,在丹陽(南京)殺死掌握軍權的副手王雄誕,建立宋,稱帝起兵造反。八月二十二日,唐高祖下詔任命襄州道行台僕射、趙郡王李孝恭率領水軍開赴江州,李靖、李世勣、黃君漢、張鎮州等數路兵馬受其指揮,共同討伐輔公祏。
懷州總管黃君漢奉詣取道譙州亳州南下,東何隨行赴江南參戰。齊州總管李世勣取道淮水、泗水,與黃君漢淮北會師,齊頭並進淮南。
黃君漢進至汝陰郡(今安徽阜陽),李世勣包圍壽陽,與輔公袥大將陳政通展開對戰。東何隨黃君漢先鋒東向助李世勣兵進攻,在壽陽西與陳政通援兵相遇,毫無懼色,巧設陣法,堵截叛軍,奮勇廝殺,為壽陽之戰贏取了時間。
李世勣攻克壽陽,進逼壽陽西北硤石一帶輔公祏軍水陸防線。東何隨唐軍協同作戰,很快擊潰叛軍。李世勣會見東何,對其智勇之舉大加讚賞,有相見恨晚之感。 [9] 
武德七年(624年)三月,趙郡王李孝恭水路大軍一路突破,沿長江向東逼近。李世勣、黃君漢兩路大軍一路追逼陳政通軍隊,到達丹陽。輔公祏棄城夜逃,李世勣縱馬追擊,在武康殺了輔公祏。江南一舉平定。
黃君漢回兵懷州,唐高祖賜其使持節,總管懷、陟、恭、西濟四州諸軍事,授懷州剌史,封虢國公。東何晉為宣節副尉,丹水折衝府別將
精練軍戎 精練軍戎
唐太宗登基,大赦天下,各路功臣加官進爵。黃君漢任潞州刺史,都督潞、澤、蓋、韓、遼五州諸軍事。東何升任潞州總管府兵曹參軍事,赴潞州就職。
貞觀六年(公元632年),黃君漢任夔州都督,赴川就職。東何轉任幷州總管府兵曹參軍事、功曹參軍事,下正七品。
貞觀十年(公元636年),唐太宗皇帝李世民建南北衙,改革府兵制,調整武官人事,加強軍事管理。東何擢升幷州總督府錄事參軍,上正七品,負責督查武官得失、府兵訓練等軍務要事。

練何遼東城獻火攻策

榮封三代 榮封三代
公元前一世紀至公元七世紀,是朝鮮高句(gōu)麗(lí)、百濟、新羅興起的三國時代,高句麗是三國中最為強盛的國家。唐貞觀年間,東突厥被滅後,四夷威服,唯高句麗陽奉陰違,屢擾邊境。貞觀十七年(公元643年),高句麗與百濟合謀入侵新羅,唐太宗皇帝派人調停,被莫離支(官職名,權高於宰相)淵蓋蘇文拒絕。
《練何後裔情繫祖根》書 《練何後裔情繫祖根》書
貞觀十八年(公元644年)十一月,唐太宗皇帝於洛陽詔命刑部尚書張亮為平壤道行軍大總管,率四萬三千士卒,戰船五百艘,從東萊(今山東萊州)出發,橫渡黃海,直指高句麗京城平壤。又命英國公李勣(李世勣避唐太宗李世民諱改為李勣)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率步騎六萬,以及蘭州(今甘肅蘭州)、河州(今甘肅臨復)歸附唐王朝的胡兵,向遼東進發。唐太宗李世民自洛陽御駕親征 [10] 
李勣奉旨集結陸上各路軍馬北上幽州,東何隨軍參戰。大軍抵達遼東,經東何諸眾將獻策,李勣命行軍總管姜行本和少府少監丘行淹,督使工匠在安蘿山製造各種攻城的雲梯器具,李勣一一嘉賞。
練何故事 練何故事
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三月,唐太宗皇帝抵達定州(今河北定州)。途中,唐太宗對侍臣們説:“遼東乃我中原之地,隋煬帝三次出擊,都未能取勝將領土收回。我為何要親征高句麗呢?一是要收回領土,二是要為百姓報父兄子弟被殺之仇,三是要為高句麗民眾雪洗君主被殺之恥。現天下一統,四方安泰,只有這個角落還未平定。我要以我有生之年,最後把此地征服!” [11] 
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五月,李勣基本掃清了遼東的外圍,率大軍南下,將遼東城團團圍住。此時,唐太宗皇帝也越過遼澤(今遼寧遼陽西),並遣使慰問李勣諸將官。為顯示征討遼東決心,唐太宗皇帝渡過遼河後,命隨駕士卒將河橋拆掉,更激發了唐軍的士氣。
高句麗淵蓋蘇文急在國內徵調了近十萬兵卒,增援鴨綠江口至遼東一線的防守據點,其中精卒四萬人,組成步騎混合集團,首先增援遼東。為此,李勣甚為憂慮。六萬唐軍除卻據守要塞、傷病減員,圍攻遼東已不足四萬,如再迎擊高句麗援軍,未免捉襟見肘,極易使唐軍陷入腹背受敵之境。唐太宗皇帝不日即要進抵遼東城下,如難速勝,後果不堪設想。
練何 練何
總管府錄事參軍東何向李勣建議説:“我軍征戰開始以來,克玄菟,取新城,陷蓋牟,所向披靡。又皇上御駕親征遼東,故士氣激昂,軍心振奮;而高句麗則丟城失地,一敗再敗,軍心士氣低落。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既要圍遼東,又要擊援軍。高句麗援軍雖眾,但士氣低落,且又是新徵調之卒,戰鬥力肯定不強;同時,敵軍將領定會恃仗人多,認為我軍遠來,已經疲憊,故多有輕敵之意。所以,我軍主力繼續圍困遼東的任務不變,請讓我帶少量兵馬前去抗禦援軍。” [31] 
李勣思忖良久,認為東何之策切實可行,乃令總管張君乂、果毅都尉馬文舉率所部,由東何率領迎擊高句麗援軍。
高句麗援軍自恃人多,毫無陣勢由東向西蜂擁而來衝擊唐軍,唐軍數十支方隊依陣法,穩步迎擊。果毅都尉馬文舉振臂大呼道:“快為我大唐天子掃清道路!”唐軍士氣高漲,直衝入高句麗軍中,所到之處,敵人紛紛倒地。東何親率三百餘騎兵方隊直衝敵陣指揮中心,高句麗軍頓時亂了陣腳。總管張君乂在兩軍混戰中,嚇得不敢出擊,率部後退。李勣不知戰況,見張君乂率眾退來,不由一驚,急調唐後備兵卒組成梯隊,自己一馬當先,率軍衝入混戰之中。高句麗軍儘管人多,卻招架不住唐軍的猛烈衝擊,戰不多時,即全線潰退,被唐軍斬殺數千人。 [12] 
唐軍告捷,繼續圍困遼東。
唐太宗到達遼東城外後,對李勣、東何等人一一慰勞獎賞,越級提升馬文舉為中郎將。詔命斬張君乂示眾,以嚴明軍紀。
一門四將 一門四將
唐太宗遂召集文臣武將共議總攻遼東之策。
遼東城位於遼河中游,乃西漢所置遼東郡治所,戰略地位十分重要。由於歷代修繕加固,該城城牆堅固,易守難攻;加之遼河支流與大梁水於城外交匯,環城而繞,真可謂城固塹深,固若金湯。高句麗佔據遼東後,以其為防禦大唐的橋頭堡,派重兵把守,並儲備有足夠的軍資糧秣,以對付唐軍的圍攻。 [13] 
《練何後裔情繫祖根》書 《練何後裔情繫祖根》書
李勣指出,鑑於遼東城固塹深,易守難攻,須分出兵力繼續南下與張亮匯合,俟機跨越鴨綠江,攻襲高句麗心腹之地,震駭淵蓋蘇文,使其屈服。因此,圍攻遼東則不急於求成。而部分將領卻反對李勣的意見,認為李勣如此行事會置大唐天子的安全於不顧,前段戰果極有可能功虧一簣。唐太宗皇帝權衡之後,也決定必須先攻取遼東城最為妥當。
李勣重新部署圍遼計劃。他針對遼東城防的特點,命士卒先截斷護城河水,然後使士卒從不同方向運土填平護城河,便於士卒利用雲梯直攻城牆。在唐軍運土填護城河之時,高句麗守軍已知唐軍意圖,便發射弓箭,使運土的士卒不能靠前。李勣指使唐軍弓箭手與其對射,以掩護填塹。唐太宗對李勣負土填塹的計劃和做法非常滿意,還不時到前沿視察,親自運土,以勉勵唐軍士卒。 [29] 
填平了遼東城四門外護城河,唐軍着手進行攻城準備。高句麗軍對唐軍早有防備,使用蘸了油的火箭頭,專射雲梯,再給雲梯上潑油,使雲梯燃燒,增大攻城的難度。李勣又組織精於弓法的弓箭手在城外西南土山上向城牆上的守軍放箭,敵人不敢輕意伸出頭來。與此同時,唐軍士卒繼續攻城不止。
就這樣攻守相持,歷時十二日之久。
練何 練何
戰況始終未能出現大的突破。唐太宗皇帝派出自己隨行的精兵強將合圍遼東城,將城牆圍了數百層,鼓譟聲,廝殺聲,震天動地。到了五月十七日,遼東城突起大風,在炎炎夏日顯得格外涼爽。錄事參軍東何此時正隨駕助陣,見風勢趨緊,心生一計,便前往求見唐太宗皇帝。東何講道:“陛下,臣認為,欲破此城,宜藉此時的南風用火攻城。我帶領騎兵,備足火種到西南角把引火之物射入城內,火借風威,風隨火勢,勝似十萬雄兵。然後由李勣總管兵登城,此城必破!”唐太宗皇帝聽言,心中大喜,便詔令派遣精鋭將士執行東何的火攻之策。
此時的南風越來越大,兵將們登上衝竿的頂端,點燃城牆的西南樓,火勢立刻漫延燒到城內。傾刻間,熊熊烈火照亮戰場上空,整個遼東城陷入一片火海,高句麗守城的官兵被火傷亡難以計數。唐太宗皇帝指揮各路大軍奮力登城,高句麗兵竭力奮戰,還是抵抗不住,遂被唐軍攻克。 [14] 
遼東城被攻破。唐軍殺敵一萬多人,俘虜一萬人,獲百姓男女四萬口,繳獲戰利品無數,唐朝將士傷亡極少。唐太宗甚為欣喜,親臨戰場,安撫降卒和民眾,凡願南迴高句麗者,均一一放回,以顯大唐天子恩澤。
李勣迎唐太宗皇帝入遼東城行宮內,又率軍南下,圍攻白巖城(在今遼寧遼陽東南)。唐太宗皇帝詔命改遼東城為遼州
此役成為唐太宗李世民御駕親征戰績最佳的一次。時值月中之夜,滿月當空,李世民登臨城頭,看城內城外燈火萬盞、營帳林立,詩興大發,遂詠成《遼城望月》千古佳句,此為後話。
練何夫人趙氏封一品夫人 練何夫人趙氏封一品夫人
貞觀十九年(645 年),夏曆九月十八日,唐太宗下旨班師。冬十月丙辰,入臨渝關,皇太子李治自定州迎謁。十月戊午,至漢武台(今河北省昌黎縣碣石山上的仙台頂),唐太宗詔令刻石以紀功德。對李勣等將領大加封賞,唐太宗盛讚東何“精練軍戎”,賜姓練,封岐山縣開國侯,食邑一千户,封三世恩榮世襲騎尉將軍。 [15] 
李勣贊曰拜題:“舜友賢裔,岐山侯第,貞觀恩及, 賜姓啓宇,詩書冠冕,詒謀濟美。”
這一年,練何四十八歲,他成為天下皇封練姓第一人。

練何漠北出策

薛延陀是中國古代居於漠北地區的少數民族,由匈奴別種鐵勒中的一部兼併薛族、延陀族構成,其首領夷男被唐太宗冊封為珍珠毗伽可汗,成立了薛延陀汗國,成為唐在漠北的一個附屬藩國。唐滅東突厥後,薛延陀趁機迅速擴大勢力,擁有精兵二十萬,進入了全盛時期。 [28] 
練何全身像 練何全身像 [5]
貞觀十九年九月,薛延陀可汗夷男病亡,正在遼東戰場討伐高句麗的唐太宗皇帝為其舉哀。夷男嫡子拔灼殺庶長子曳莽,自立可汗。拔灼性格暴戾,多殺部下,羣情惶惶。為了轉移矛盾,拔灼趁唐太宗遠在遼東,發兵進攻大唐夏州,被唐將執失思力打敗,拔灼敗逃,為回紇所殺。其餘五六萬眾竄回故土,諸姓酋長相互攻殺,薛延陀內部處於極度混亂狀態。
在取得遼東征討勝利回師之後,唐太宗決定徹底殲滅薛延陀,穩定漠北局勢。
貞觀二十年(公元646年),唐太宗命李道宗阿史那社爾契苾何力薛萬徹張儉等五位將領率所部兵馬,分道並進征討薛延陀,薛延陀大敗。薛延陀部眾立夷男的侄兒多摩支為可汗,敕勒九姓不服。唐太宗於是令李勣統一指揮戰事,練何隨同李勣出征塞外。 [33] 
五月初,李勣大總管率部抵達靈州(今寧夏銀川)休整,商討攻打薛延陀多摩支的策略。
練何對李勣言道:“總管大人莫要為此事憂慮,征討多摩支根本沒必要興師動眾大兵征討,我們只要依靠九姓的兵力在鬱督軍山紮營,對薛延陀形成包圍,定能摧毀多摩支的士氣。”
李勣問道:“練將軍,何以見得?”
練何回答道:“總管大人請想,多摩支自封可汗,本就不得人心,敕勒九姓更是對多摩支有所牴觸,意見很大;敕勒九姓對薛延陀的國力軍情瞭然於胸,我們把敕勒九姓部族籠絡起來,就是應付薛延陀的有生力量啊。更何況我大唐五路兵馬合圍漠北,多摩支必潰退投降無疑。” [16] 
李勣聞聽此言,大為讚歎:“練將軍無愧我大唐智勇之士啊!”
六月,李勣與練何僅率二百騎兵到達敕勒九姓部,通過九姓各部有威望的酋長,招募九姓各部健壯忠勇之士組建一支軍隊,在鬱督軍山屯兵。果不其然,沒過多久,薛延陀酋長梯真達官率眾前來歸降。多摩支帶領少部兵眾向南潰退,在荒谷中四處遊蕩,難有着落。
李勣聽從練何的計策,派遣大將蕭嗣業等人到荒谷中進行招降,多摩支率殘部歸順大唐。
此時,還有部分薛延陀蠻獷將領猶豫不決,負隅頑抗,企圖突圍投靠西突厥。李勣氣憤難耐,派遣蕃兵奮勇追擊,斬首五千餘,俘虜三萬餘。七月,多摩支抵達長安,受拜為右武衞大將軍,薛延陀徹底滅亡。
練何半身像 練何半身像
薛延陀戰事結束,練何官至總管府長史。

練何卷阿施政

貞觀二十二年(648年)夏,岐山縣開國侯練何至岐山巡察。岐山乃京西勝地,這裏山河秀麗,水源豐富,森林茂密,聚集着無數珍禽異獸,唐太宗皇帝數度於此狩獵。練何將軍受封后,為發展岐山農田水利,先後捐出兩年租賦整修河谷溝渠。在鳳凰山南麓卷阿舊地拜謁周公廟時,練何將軍召集地方官員,發佈對周公聖水泉(即宣宗敕賜潤德泉)保護的指令。

練何論道岐山

太史令李淳風岐山省親,前來會見練何,練何向李淳風詢問長安城新近出現的“太白屢晝見”天象。李淳風回覆説:“練大人,我已向皇上奏明,請再恕斗膽直言,太白星晝見的確不是好兆頭,三世之後,武姓必代李姓,大唐子孫危矣!”練何又問:“皇上如何看待此事?”李淳風答道:“皇上問疑似者盡殺之,何如?依我所見,天之所命,人不能違也。”練何聽李淳風所言深有觸動,向李淳風請教《乙巳佔》中天文佔、氣象佔及侯風法的內容,由此受益匪淺。 [6] 

練何萬年宮護駕

唐高宗永徽元年(公元650年),高宗皇帝賜練何從三品雲麾將軍。永徽五年(654)五月,唐高宗李治率眾臣前往岐州遊幸,駐蹕麟遊縣萬年宮。一天夜裏,山上突降暴雨,引發山洪傾泄而下,年宮玄武門首當水擊。水勢兇猛,護宮人員四散逃命,值夜將軍右領軍郎將薛仁貴登上大門,站立門閂之上拼命呼叫,驚醒皇上與武昭儀跑出萬年宮,大水即刻淹進宮殿。守宮衞士及附近居民淹死三千多人。練何與夫人趙氏在岐山練府容留宮人,悉心照顧。趙氏護駕有功,賞百金,絲綢千匹。

練何懷菊花入選《唐本草》

唐顯慶二年(657年),在勳官蘇敬的建議下,大唐皇帝詔令:由英國公李勣主持,蘇敬等儒臣和醫官二十多人集體編修《唐本草》,練何協理李勣編修。顯慶四年(659年),《唐本草》全面完成,總計五十四卷,共載藥物八百五十種。該書是我國、也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國家正式頒佈的藥典性專著,成為約束醫官、藥商的標準藥物學著作,被大唐列為醫學生的必修之書,後傳入日本、朝鮮等國。《唐本草》中首次把懷州所產菊花稱之為“懷菊花”,書載:“河內皆稱地薇蒿。武陟菊花稱懷菊花”。 [17] 

練何練家槍法享懷州

練何
練何(1張)
唐顯慶五年(660年),岐山侯練何榮歸故里,回到懷州河內縣趙寨裏省親。練何當年隨秦王李世民平定王世充,征討高句麗遼東城獻火攻策,平定薛延陀叛亂的事蹟早被鄉鄰所傳頌。練何雖已62歲高齡,然幼時尚武,後長年為國征戰,晚年功力依然不減。據傳,練何將軍晚年曾給四方鄉鄰親自傳授“練家拳法”、“練家槍法”,懷州一帶至今仍有尚武崇文好傳統。 
唐麟德二年(665年)十月,唐高宗皇帝詔封李勣為封禪大使,率文武百官,武皇后率內外命婦,東謁泰山。扈從儀仗途徑懷州河內縣,練何接駕侍應,奉詔與趙氏誥命夫人隨行東去。次年正月,高宗封禪禮畢,廣施特恩。敕文武官三品以上賜爵一等,四品以下加一階。誥命趙氏夫人晉爵。 [18] 
唐總章元年(公元668)練何在趙寨裏練府仙逝。病榻上,練何交代長子練舜麒、次子練舜麟:我族之姓,乃唐太宗皇帝欽封,榮耀無比。我故之後,應選家鄉至高之地,以彰皇恩浩蕩。其子遵父囑,選擇至高無上的風水寶地,葬於懷州河內趙寨裏北的紫金山紫金壇上。誥命趙氏夫人一品命婦,仙逝後與練何合葬。

練何練何墓

宋朝理宗寶佑年間,通判練美志續《練氏族譜》,明朝洪武年間榜眼、工部侍郎、御史大夫練子寧續《練氏族譜》載:“懷州河內縣紫金壇葬始祖練何,三尖山葬有二世練舜麒、練舜麟、四世練賢開,芝嶺葬有三世練友欽、練友文、練友思、練友德、練友善及四世練賢相、五世練裔聰夫人江氏”。 族譜所載練氏祖先仙居於河內紫金壇及三尖山、芝嶺有五世共十一墓。
練何故里 練何故里
明朝萬曆四十五年,廖用賢撰的《尚友錄》卷十八載:“練何,河內人,本東姓,貞觀中為總管府錄事參軍,詔與李勣伐高句麗,獻火攻策,焚遼東城,遂破之,以“精練軍戎”之故,賜姓練,封岐山侯”。 [19] 
清朝乾隆皇帝主持編撰的《四庫全書》,收錄明朝萬曆年間凌迪知撰的《萬姓統譜》,《四庫全書·萬姓統譜》卷一百二載:“練何,河內人,本東姓,貞觀中為總管府錄事參軍,詔與李勣伐高句麗,獻火攻策,焚遼東城,遂破之,以“精練軍戎”之故,賜姓練,封岐山侯”。
中國人名大辭典》1525 頁載:“練何,唐河內人。本東姓,貞觀中為總管府錄事參軍,詔與李勣伐高句麗,獻火攻策,焚遼東城,遂破之,上以“精練軍戎”之故,賜姓練,封岐山侯”。 [32] 
由宋、明朝“譜序”和《尚友錄》與《四庫全書·萬姓統譜》及《中國人名大辭典》可知,始祖練何“世居懷州河內縣”,“相傳至今,不易其世系、世族、郡縣……”。而懷州河內縣為唐朝古名,現為河南省沁陽市。沁陽市夏為“覃懷”首邑,商屬京畿重地,周稱“野王邑”,漢為“野王縣” ,為“河內郡”治所,隋改“河內縣”,唐“河內縣”,為“懷州”治所 ,明清兩代為“懷慶府”所在地,民國廢府改為“沁陽縣”, 1989年設立“沁陽市”。 [20] 

練何紫金山

紫金山 紫金山
《沁陽市地名志》載:“紫金山(今神農山)在市區西北,紫陵鎮趙寨村北。一名白松嶺,俗稱小北頂。山頂有紫金壇,故名。”據《河內縣誌.山川志》載:“高千仞,羣峯拱向。南北走向,面積約9平方公里,海拔1042米,坡度45°左右。山體由下古生代深灰色石灰岩和白雲岩構成,表層為褐土、棕壤土。多白皮松、黃櫨、鵝耳櫪、小葉白臘、照山白、莢萊、檀木、對夾木、六道木、黃荊等,鬱蓋度約70%。盛產藥材,其南老君窪有山藥溝、地黃坡,是‘懷慶三野’的集中產地。名勝古蹟有紫金壇、伏羲殿、女媧廟等,是著名的風景旅遊區。”
從《沁陽市地名志》所載可以確認,紫金山就是神農山。沁陽市紫陵鎮趙寨村北之最高山峯為神農壇即“紫金壇”,是始祖練何仙居之地,縣誌、州志稱為紫金壇,但當地羣眾歷代口碑相傳叫“小北頂” 、“紫金頂”。 [30] 

練何紫金壇

練何墓 練何墓
紫金壇葬有一位練氏祖先,就是始祖練何。 [21] 
讀史方輿紀要》卷四十九,《懷慶府、河內縣》,其文記載:“太行山在府北二十里,山麓曰太行南阪。五代漢初,河陽來附,契丹帥崔延勳等自澤州引兵南逼河陽,嵩山賊帥張遇赴救,戰於南阪,敗死。又府東北三十里曰太行陘,一名丹陘,太行八陘之一也。又有紫金壇,在府城西北四十三里。太行之陽,諸峯之上,下有紫金澗。唐因以名縣。餘詳見名山太行。” [34] 
《懷慶府志》卷三輿地河內縣,記載:“紫金壇在府城西北五十里,突高千仞,羣峯拱向,上多白松,每歲重九日,邑人登高於此。按:舊志,以李義山家在壇山者,非檀山,自在滎陽,義山祭寄寄文可證也。”
清道光乙酉年重修《河內縣誌·山川志》載:“太行西來,入縣之首山為陽洛山。山東為紫陵村,村倚蛟脊龕。”“又東五里為紫金壇。舊志雲,在城西北五十里,突高千仞,羣峯拱向,上多白松。每歲九月,邑人登高於此。”
曹石倉《天下名勝志》雲:“紫陵澗水出焉。今亦名白松嶺。”南北走向,面積約9平方公里,海拔1042米,坡度45°左右。山體由下古生代深灰色石灰岩和白雲岩構成,表層為褐土、棕壤土。多白皮松、黃櫨、鵝耳櫪、小葉白臘、照山白、莢萊、檀木、對夾木、六道木、黃荊等,鬱蓋度約70%。盛產藥材,其南老君窪有山藥溝、地黃坡,是“懷慶三野”的集中產地。名勝古蹟有紫金壇、伏羲殿、女媧廟等,是著名的風景旅遊區”。 [22] 
沁陽市人民政府為紀念練何將軍在神農壇刻石立碑,碑文載:練何,字子俊,(公元598~668年),本姓東,大唐河北道懷州河內縣趙寨裏(今河南省沁陽市紫陵鎮趙寨村)人,貞觀中為總管府錄事參軍,貞觀十八年詔與李勣伐高句麗,獻火攻策,焚遼東城有功,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夏曆十月廿三日在臨渝關漢武台刻石記功會上,唐太宗李世民以“精練軍戎”之譽,賜東何姓練,封岐山侯。練何成為練氏受姓始祖。練何夫人趙氏,皇封一品夫人,故後與夫合葬於河內縣紫金山紫金壇(今沁陽市神農山神農壇)。”
神農壇是塊風水寶地,千年百代賜福降吉祥。神農壇坐落於太行之巔,南眺滔滔黃河。神農祭天台龍首嘯天,蜿蜒龍脊直伸北峯。壇東為雲陽河、河岸有云陽寺;壇西為仙神河、河岸有二仙廟;四周羣峯環抱,坐北向南呈羅圈狀,氣勢恢弘,極富靈性,此為《周易》所説“風水寶地”也。 [23] 

練何三尖山

三尖山 三尖山
三尖山葬有三位練氏祖先,二世練舜麒、練舜麟,四世練賢開。其中練舜麒是騎尉將軍。
《懷慶府志》卷三輿地河內縣,記載:三尖山在府城西北四十里,三峯聳列,故名。按:金史,正大九年,諸軍敗績於三峯山,元兵與白坡兵合。則三尖,乃俗名耳。 [24] 
《沁陽市地名志》載:“三尖山,俗名三峯山。在沁陽市西北部,西向鎮行口村北,西逼雲陽谷。《懷慶府志》(清乾隆年版):“因三峯聳列,故名。”南北走向,面積約2平方公里,海撥984米,山體主要為奧陶紀石灰岩,表層主要為褐土,土層薄,山石裸露,植被稀疏。所產石灰岩,質密堅硬,厚度大(3---5米),是鍛制石碑、石器的上乘材料。”
三尖山在行口村西北(亦位於趙寨村北),神農山雲陽河東岸。坐北向南,五星出頭三星落脈,北依羣峯,南眺黃河;東為馬脖溝,西為雲陽河。

練何芝嶺

芝嶺 芝嶺
芝嶺葬有七位練氏祖先,三世練友欽、練友文、練友思、練友德、練友善及四世練賢相、五世練裔聰夫人江氏。其中練友欽與練賢相是騎尉將軍。
清光緒十一年《重修王母洞碑》碑文載:“且天下名山,不一而屈指其間何,一非宅仙真府神明者乎。懷城三十五里有云陽山,有地曰王母洞,右依芝嶺,時聞松風颼颼,左臨碧泉,乍聽水聲潺潺,奇欲休哉,何其盛耶。建安深久,遠風摧殘,廟貌無光。有沁南東新莊善女周張氏,目觀神傷,故慕化四方,廣積資財,重修房屋,金粧神像,新塑觀音老母、白衣老母、魚籃老母、水母娘娘四尊,工竣之日,勒石以志”。 [25] 
《重修王母洞碑》“右依芝嶺”中的芝嶺在河內縣紫金山(今沁陽市神農山)王母洞右側臨川寺下。紫陵村老人回憶説:大躍進時代,我們還小,大人們在地裏勞作,我們小孩們就在地邊玩。在老龍溝(臨川山)下面偏西,有塊地叫練馬場,練馬場地的東北方向有一座小山丘,遠看酷似官帽,山丘下,面南背北有一座墳,大家都叫“帽墳”。聽老人們講,這裏埋着一位將軍,唐朝的,姓練,所以又叫“練墳”(練家墳)。此處老人的描述,“帽墳”與芝嶺位置吻合。芝嶺坐北向南,龍樓鳳閣落脈,北為紫金壇,南眺滔滔黃河;東為雲陽河,西為仙神河。

練何練誕節

練何故里趙寨村 練何故里趙寨村
練姓是我國的姓氏之一。分佈在全國各地及海外,近千個聚居地,人口約47萬,在中華姓氏人口排名第256位。唐太宗在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十月戊午日(農曆十月廿三日)在臨渝關的漢武台刻石記功會上,以“精練軍戎”之譽,賜東何姓練,封岐山侯。從公元645年農曆十月廿三日起,華夏大地、中華歷史上便有了練姓,練氏一脈相傳至今,已經1370餘年。練氏宗親定每年農曆十月廿三日為公祭練何將軍日,此日可簡稱為“練誕節”。 [26] 
據中華練氏宗親聯誼總會消息説:每年的農曆十月廿三日,練氏聚居的廣東、福建、江西、廣西、江蘇、台灣等地,都要在當地練氏宗祠舉辦“練誕節”活動;這一天,他們還要選派宗親代表,不遠萬里來到河南省焦作市的沁陽市神農山,舉行“練誕節”相關紀念活動。 [27]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