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李風白

鎖定
李風白(1903年4月6日—1984年4月8日) [1]  ,原名李澤鑫,湖南芷江人。我國近現代傑出畫家翻譯家。1903年出生於一箇舊官吏家庭。早年在湖南長沙讀小學,受教於何叔衡,毛澤東。得到進步思想的啓迪。1924年在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院 [1]  學習。1929年被林風眠邀請回國,在國立杭州藝術專科學校(現中國美術學院)任西畫系教授和主任。1933年再次去法國,繼續研究美術。1946年在法國經孟雨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此後在黨的領導下發起與參加華僑中的各種和平組織。
1950年調往世界工聯和1951年調往布拉格世界和平理事會從事翻譯工作,1954年陪同周恩來參加“日內瓦會議”並做隨身翻譯。此後一直在外文圖書出版社任組長、翻譯室主任等職,從事法文翻譯工作。他和夫人戴妮絲親密合作,互相支持,並翻譯了毛澤東選集四卷法文版,為國家對外宣傳作出重要貢獻。
1984年4月8日去世,葬於北京八寶山革命烈士公墓,終年81歲。
中文名
李風白
別    名
李澤鑫 [1] 
國    籍
中國
籍    貫
湖南芷江 [1] 
出生日期
1903年4月6日
逝世日期
1984年4月8日
畢業院校
巴黎國立美術學院 [1] 
職    業
畫家、翻譯家 [1] 
主要成就
日內瓦會議翻譯
出生地
湖南省芷江縣
妻    子
戴妮絲
同    學
徐悲鴻林風眠常玉潘天壽

李風白人物生平

李風白 李風白
李風白1903年4月6日出生於芷江一個官宦家庭。其父李高泳畢業於日本警官學校。學成回國後,李高泳最先在南京創辦了警務學堂併兼任區警察長。隨後他又到廣東、山東創辦了警務學堂。從李高泳從事警察職業的經歷來推論,他應該是中國創辦警察學校和發展警察事業的先行者。李高泳離開警界後,曾到北京為官,擔任税關局長等職。1924年後,他先後擔任過湖南漢壽縣縣長,芷江縣知事,龍山縣縣長等職。因長年奔波勞累,1936年李高泳在龍山縣擔任縣長任上病故。
李風白4歲時便隨父來到南京。1916年,李高泳為了一家人的安全着想,把家遷到長沙楚怡小學附近。李風白也在這所小學就讀。蕭子升擔任李風白的班主任。在此期間,蕭子升常請毛澤東給他的學生講課。李風白有幸聆聽毛澤東的教誨。蕭子升去北京任職後,何叔衡成為李風白的第二任班主任。此時,毛澤東、蔡暢李維漢何叔衡等人經常在楚怡小學或何叔衡家裏議事。李風白非常羨慕他們議事時總是談笑風生,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1918年11月5日,毛澤東到北京聽了李大釗的《庶民的勝利》著名演説,深受鼓舞。從北京回到長沙後,毛澤東於1919年7月14日以湖南學生聯合會名義,創辦了《湘江評論》。創刊號刊登了署名“毛澤東”的《湘江評論》創刊宣言。《湘江評論》印刷出版後,李風白與一名同學從毛澤東手中拿了30餘份沿街叫賣,一個銅錢一份。他還叫來五六個好同學幫忙售賣,成為毛澤東的專屬“報童”。
“五四”運動後,毛澤東組織一大批青年去法國勤工儉學徐特立為湖南青年學生樹立了榜樣,帶頭赴法國勤工儉學。蕭子升、肖三、李維漢等人紛紛響應號召,赴法國留學。李風白也萌發了跟隨老師們一起去法國的念頭。李風白的想法得到毛澤東、何叔衡的鼓勵與支持。於是,李風白把自己的想法告訴了遠在北京的父親。李高泳原本希望李風白在長沙讀完最好的中學,再報考清華大學,然後到美國留學。但李高泳聽了李風白的想法後沒有刻意地阻攔。李風白的母親是非常贊成和支持李風白去法國的。母親對李風白説:“好在你父親終究要把你送到國外留學的,現在去也好,又與自己先生們一起同行,又有先生照顧,我們當父母的也放心些。”
1920年8月,李風白懷着既激動又戀戀不捨的心情離開了長沙,離開了母親與妹妹,隨肖三先生來到法國,開始了他的留學生涯。他先在巴黎西邊一個小城市的德樂中學補習了兩年法語,然後又回到法國巴黎,為生活四處尋找工作。説來真巧,李風白在巴黎找工作時,碰到了肖三和徐特立先生。李風白便與徐特立先生住在一起,徐特立勸李風白日後報考土木工程專業,還每晚幫助他補習數學與幾何知識。補習一段時間後,李風白因數學與幾何基礎不牢,報考土木工程難度很大。肖三便勸説李風白學習他喜歡的美術專業。李風白經過兩年邊工作邊學習的準備,終於考取了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院
李風白與好友合影照 李風白與好友合影照
李風白在法國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院學習四年,於1929年秋畢業後應林風眠邀請回國,被聘請為國立藝術學院擔任美術教員。李風白教西洋畫,他每月的工資是300元,從工資待遇來説在當時是相當豐厚的,但李風白並不因此感到滿足。九一八事變後,日本佔領東三省。特別是1932年淞滬抗戰爆發後,掀起了抗日救國高潮,杭州各界民眾積極支援前線。時值寒假,許多學生趕回學校,開展支援前線的各種活動。他們把省下的錢支援前線。鐵路、郵電、店員、人力車和其他行業的工人也從微薄的工資收入中捐出一二元錢作為慰勞金,送往前線。國立杭州藝術專科學校師生自發組織起來進行愛國主義宣傳的“藝專劇社”,運用各種形式宣傳抗日,激發民眾愛國、救國熱情。然而,蔣介石提出“攘外必先安內”的口號,對外消極抗日,對內肆意屠殺主張抗日的共產黨人和革命者。李風白親眼目睹了國民黨統治下的中國,人民過着悲慘的生活。唯一令他感到欣慰的是從各類報紙獲悉:中國共產黨在號召和領導人民抗擊日寇。他還得知自己最崇拜的毛澤東先生是中國工農紅軍最重要的領導人。此刻,他多麼希望來到這些先生們的身邊,跟隨先生們一起幹革命,為苦難的中國找到一條出路。但是李風白無法與先生們聯繫上,因此產生了再次去法國的念頭。
1933年8月8日,李風白再次回到了闊別4年的法國巴黎,繼續深造。雖然人在國外,但他無時不刻不在關注祖國的命運。想到祖國還在受日本帝國主義的欺凌,大好河山支離破碎的情景,李風白心懷悲憤。他創作的《逃荒》、《飢餓》、《無題》等作品,以樸實感人的手法,深刻揭示了在日本侵略者的鐵蹄下中國窮苦老百姓的生存狀況。同時,李風白還積極參與社會活動,組建藝術學術團體。他將巴黎藝術界志同道合的中國留學生和愛國人士團結起來,一起編輯出版宣傳抗日救國畫報,激起在巴黎的中國留學生和華僑的愛國熱情。李風白帶頭寫宣傳抗日救國的文章發表在他們編輯出版的畫報上,文章語言犀利,措詞嚴厲,深刻揭露日本帝國主義在中國的土地上橫行霸道,肆無忌憚地殘害百姓的可恥罪行。他與好友周輕鼎曾竹韶等人經常主辦畫展,主辦作品拍賣會,將作品賣得的錢全部寄回國內,用於抗戰之需。李風白把在法國辦畫展、主辦作品拍賣會得到的錢寄往國內時,還附上情真意切的書信。在信中,他鼓勵國內的同胞們,大家要團結一心,採取各種形式共同抗擊日寇。李風白還多次寫信給自己的父母,勸自己父母堅決不買日貨、不用日貨。李風白從回信中得知父親早已看清了日本帝國主義的狼子野心,無論擔任警察長還是縣長,他都會保持中國人的民族氣節,堅決不買日貨、不用日貨。
李風白受到了父親的鼓舞,更加堅定了在國外抗日的決心。他經常邀約周輕鼎曾竹韶、馬霽玉等人在自己的住所開會,制定藝術學術會章程。他們的藝術學術會的宗旨:一是宣傳抗日救國,二是藝術為人民。他們宣誓:創作作品其內容必須以“宣傳抗日救國,藝術為人民”為宗旨。他們與在巴黎的藝術界人士成立了一個以團結華人華僑反蔣抗日為宗旨的組織“大道社”。“大道社”組織的宣言是:“反獨裁”、“反對蔣介石堅持內戰”,“主張抗日救國”。宣言稱:堅決擁護中國共產黨提出的“對內和平,團結抗日”的主張。李風白等人還編印了社刊,刊名為“大道”。與當時巴黎的中共組織建立聯繫,但這種聯繫是秘密聯繫,不對外公開。“大道社”的聯絡人員是王海鏡,而巴黎中共組織的聯絡人是何紹緒。
李風白組織中國留學生與華僑開展抗日鬥爭的活動在法國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使在法國的中國留學生與華僑進一步認清了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野心與本質,激起了中國留學生的抗日激情與鬥志。這一消息傳到國內後,國內的抗日鬥士也受到極大鼓舞。1936年底,西安事變的消息傳到巴黎,“大道社”的全體人員感到非常興奮。
抗日戰爭勝利後,鑑於李風白在巴黎開展抗日救國工作成績突出,黨組織有意培養李風白加入中國共產黨。李風白主動向黨組織遞交了入黨申請後,由吳新謀孟雨作李風白的入黨介紹人。後來,鄧發特意找到李風白,他代表黨組找李風白談話並進行了全面考察,決定吸收李風白為中共預備黨員,一年以後成為中共正式黨員。不久,中共黨組織巴黎支部決定由袁寶華孟雨吳新謀、李風白聯絡巴黎工、商、學各界僑胞,成立了“旅法華僑和平促進會”。
1947年,李風白隨劉寧一訪問了南斯拉夫和保加利亞。李風白的主要任務是做翻譯工作。
1950年,他隨肖三去布拉格參加世界和平理事會。1953年10月,經周恩來總理安排,李風白攜法國妻子戴妮絲與岳母回到了日夜思念的祖國,被安排在外文出版社工作。1954年8月,周恩來率代表團參加日內瓦會議,點名要李風白作為隨行人員。周恩來對身邊的工作人員説:“出國不能沒有李風白同志啊!風白同志的法文功底很深我是知道的。李風白一回國就參加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的法文翻譯工作,他是一個法國通啊,我們非常需要這位法國通啊!”
在李風白的翻譯作品中,有《毛澤東選集》、《周恩來選集》等國家領導人著作的法文版,這些翻譯作品為新中國的翻譯工作和對外宣傳工作做出了突出貢獻。李風白因此受到毛澤東的親自接見,周恩來對他的翻譯工作也給予了很高的評價。 [1] 

李風白人物成就

新中國成立後,他被黨組織留在巴黎工作,向法國人民宣傳中華人民共和國。1951年到世界和平理事會任中國部秘書,參加了1952年世界和平大會的會務和接待工作。1953年他攜妻子回國,在外文出版社工作,並參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的法文翻譯工作。1954年周恩來率團參加日內瓦會議,點名説李風白是一個法文通,"我們非常需要這位法文通!"他按照總理的要求,不但做好翻譯工作,還負責接待法國朋友。作為一個精通法文的專家,他為中國對法國經濟文化交流盡了自己的一份心力。同時,在外文出版社工作幾十年,曾任翻譯室主任,翻譯了《毛澤東選集》法文版,參與黨、國家許多重要文件的法文翻譯,晚年為《周恩來選集》、《鄧小平文選》的法文翻譯作出了貢獻。60年代,周恩來、毛澤東等黨的領袖接見過他,毛澤東還記得他是自己的“義務報童”。1984年4月8日在北京病逝,享年86歲,無後嗣。按照他的遺願,夫人戴妮絲修訂完成了他的重要譯稿,出版了李風白畫集和詩集,撰成他們倆的回憶錄,最後把李風白珍藏的古畫和畫具分別捐贈給國家和芷江博物館,以表達他們對國家對故鄉的赤子之心和眷念之情。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