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李韶

(北魏姑臧侯)

鎖定
李韶(453年~524年),字元伯,隴西狄道(今甘肅省臨洮縣)人。北魏時期大臣,涼武昭王李暠玄孫,雍州刺史李承之子。
出身隴西李氏姑臧房。孝文帝時期,補任中書學生,襲封為姑臧伯。起家儀曹令,遷給事黃門侍郎,拜大鴻臚卿。支持孝文帝遷都洛陽,遷太子詹事、兗州刺史。宣武帝即位後,拜七兵尚書、幷州刺史。遷將作大匠,制定朝儀和律令。出任撫軍將軍、秦州刺史,討平呂苟兒叛亂,遷相州刺史。孝明帝即位後,入為殿中尚書、雍州刺史,遷中軍大將軍、吏部尚書,出任散騎常侍、冀州刺史。遷車騎大將軍、定州刺史、開府儀同三司
正光五年(524年),卒於定州任上,享年七十二歲,追贈侍中、大將軍、司空公、雍州刺史,諡號文恭。
本    名
李韶
字元伯
所處時代
北魏
民族族羣
漢族
逝世日期
524年
籍    貫
隴西狄道(今甘肅臨洮)
家    世
隴西李氏姑臧房

李韶人物生平

李韶,字元伯,隴西郡狄道縣(今甘肅省臨洮縣)人。北魏延興年間,被選補為中書學生。李韶繼承爵位為姑臧侯,任儀曹令。當時修改車馬服飾和儀仗用具等制度,都命令李韶掌管。升任給事黃門侍郎。後來按照慣例降侯爵為伯爵。兼任大鴻臚卿,給事黃門侍郎一職照舊。
高祖有創建遷都的計劃,下詔召來侍臣詢問關於遷都的事。李韶對答説:“洛陽是安放九鼎的故地,是國運長久的憑藉,地處國土的中部,朝貢的路途確實平均,天子建立國家,沒有比這裏更合適的。”高祖稱讚他的建議。升任太子右詹事。不久免去侍臣的職務,依然任詹事、秦州大中正。出京任安東將軍、兗州刺史。高祖從鄴城返回洛陽,李韶在半路上朝見,談到庶人元恂的事。高祖説:“你如果不離開東宮,也許不會到這樣的境地。”
世宗初年,徵入任侍中,領七兵尚書。不久任撫軍將軍、幷州刺史。因為堂弟李伯尚參與元禧叛逆,李韶在州中被禁止,又被徵召回京師。雖然不知道他們的預謀,還是因為堂弟的事被免除官爵。很久以後,被起用兼將作大匠,奉命參加定朝廷禮儀、律令。
呂苟兒在秦州反叛,李韶任撫軍將軍、西道都督、行秦州事,與右衞將軍元麗率領軍隊討伐他。事件平定以後,任秦州刺史。詔書慰問勉勵,恢復他先前的爵位。當時隴山以西剛剛經過戰火之後,百姓大多不能安居樂業,李韶善於撫慰接納,很得夷夏人心。被徵召回京,行定州事。不久改任相州刺史,將軍之官照舊。
肅宗初年,入朝任殿中尚書,行雍州事。後來任中軍大將軍吏部尚書,加授散騎常侍。李韶在吏部,不能以公正的心篤守正道,只是通融而已,議事的人貶責他。出京任冀州刺史。清廉簡樸愛護百姓,獲得了很大的名望和聲譽,政績的美好,聲冠當世。肅宗嘉許他,就地加授散騎常侍。升任車騎大將軍,賜給劍佩、貂蟬冠飾各一副,驛騮馬一匹,以及衣服和睡覺用的東西。李韶因到了退休年齡,上表請求辭職。詔命不予准許。改任定州刺史,常侍一職照舊。等到前往中山,冀州父老都送出西邊州境,聚集在一起流淚。二州邊境相連,百姓平素就聽説他的風範道德,因此州內政治修明局勢安定。正光五年四月,在任上去世,終年七十二歲。詔令賜給葬禮用的帛七百匹,追贈為侍中持節、散騎常侍、車騎大將軍、司空公、雍州刺史,諡號為文恭。安葬之後,有在荊州戍守的冀州籍士兵一千多人,回鄉經過李韶的墓,都為他的墳墓培土,幾天以後才回去。他死後竟受到如此敬愛。起初,李韶曾攻克平定秦、隴地區,永安年間追封他為安城縣開國伯,食邑四百户。 [1] 

李韶軼事

當初李衝馮太后私下寵愛時,李韶臉上常有憂色,擔心李衝會招致覆滅。後來李衝聲名鵲起,李韶才自己安心 [2] 
魏子建在洛陽閒暇的時候,與李韶及李韶的堂弟李延寔經常下棋,當時的人稱之為特別愛好 [3-4] 

李韶住所

李韶的住所原本是西晉時司空張華的住宅,位於洛陽城東陽門外二里御道的北側,被稱為暉文裏,原本是晉朝的馬道里,其中還有太保崔光、太傅李延寔、秘書監鄭道昭等人的住宅,都是廟堂豐滿特起,高門敞開 [5] 

李韶親屬成員

隴西李氏為中原五大郡姓“五姓七族”之一,李韶出身隴西李氏姑臧房,姑臧房為唐代隴西李氏定著四房之一。唐朝顯慶四年(659年),唐高宗李治下禁婚詔,禁止“七姓十家”互相通婚,隴西李寶六子(包含李韶父親李承)都被列入禁婚家範疇,博文約禮,門第清華,冠於卿族。 [8-11] 
高祖:李暠,西涼武昭王。
曾祖:李翻,西涼驍騎將軍、酒泉太守。
祖父:李寶,鎮北大將軍、幷州刺史、內都大官。
父親:李承,龍驤將軍、滎陽太守、姑臧穆侯,贈雍州刺史。
姐妹:李彥李暉儀李虔李蕤
夫人:滎陽鄭氏。 [6] 
子女:
  • 李璵,東魏前將軍、護軍、東徐州刺史、安城縣伯。
  • 李瑾,北魏龍驤將軍、通直散騎侍郎。
  • 李瓚,北魏司徒參軍事。
  • 李氏,嫁北魏後將軍、殷州刺史崔楷 [7] 
參考資料
  • 1.    魏書·本紀·卷二十七  .古詩文網[引用日期2015-09-17]
  • 2.    ^ 《魏書·卷五十三·列傳第四十一》:始衝之見私寵也,兄子韶恆有憂色,慮致傾敗。後榮名日顯,稍乃自安。
  • 3.    ^ 《北史·卷五十六·列傳第四十四》:初,子建為前軍將軍,十年不徒,在洛閒暇,與吏部尚書李韶、韶從弟延寔頗為弈棋,時人謂為耽好。
  • 4.    ^ 《魏書·卷一百四·列傳第九十二》:初,子建為前軍將軍,十年不徒,在洛閒暇,與吏部尚書李韶、韶從弟延寔頗為弈棋,時人謂為耽好。
  • 5.    ^ 《洛陽伽藍記·卷二·城東》:在東陽門外二里御道北,所謂暉文裏。裏內有太保崔光、太傅李延寔、冀州刺史李韶、秘書監鄭道昭等四宅。並豐堂崛起,高門洞開。趙逸雲:“暉文裏是晉馬道里,延寔宅是蜀主劉禪宅,延寔宅東有脩和宅,是吳主孫皓宅,李韶宅是晉司空張華宅。”
  • 6.    ^ 張, 同利, 《新見北齊李禮之、李倩之墓誌及相關問題考論》, 《蘭台世界》, 2016年, (10期): 107–109
  • 7.    ^ 陶, 鈞, 《北魏崔賓媛墓誌考釋》, 《收藏家》, 2012年, (06期): 25–34
  • 8.    《新唐書·卷九十五·列傳第二十·高儉》:高宗時,許敬宗以不敍武后世,又李義府恥其家無名,更以孔志約、楊仁卿、史玄道、呂才等十二人刊定之,裁廣類例,合二百三十五姓,二千二百八十七家,帝自敍所以然。以四後姓、酅公、介公及三公、太子三師、開府儀同三司、尚書僕射為第一姓,文武二品及知政事三品為第二姓,各以品位高下敍之,凡九等,取身及昆弟子孫,餘屬不入,改為《姓氏錄》。當時軍功入五品者,皆升譜限,搢紳恥焉,目為“勳格”。義府奏悉索《氏族志》燒之。又詔後魏隴西李寶,太原王瓊,滎陽鄭温,范陽盧子遷、盧渾(溥)、盧輔,清河崔宗伯、崔元孫,前燕博陵崔懿,晉趙郡李楷,凡七姓十家,不得自為昏;三品以上納幣不得過三百匹,四品五品二百,六品七品百,悉為歸裝,夫氏禁受陪門財。
  • 9.    《新唐書·卷七十二·表第十二·宰相世系二》:隴西李氏定著四房:其一曰武陽,二曰姑臧,三曰燉煌,四曰丹楊,宰相十人。武陽房有迥秀;姑臧大房有義琰、蔚、揆、逢吉;丹楊房有靖、昭德;又有道廣、元紘、晟。
  • 10.    《全唐文·卷三一八·唐贈太子少師崔公神道碑》:神龍中,申明舊詔,著之甲令,以五姓婚媾,冠冕天下,物惡大盛,禁相為姻。隴西李寶之六子,太原王瓊之四子,滎陽鄭温之三子,范陽盧子遷之四子、盧輔之六子,公之八代祖元孫之二子,博陵崔懿之八子,趙郡李楷之四子,士望四十四人之後,同降明詔,斯可謂美宗族人物而錶冠冕矣!(按:此處言四十四人,然相加僅三十七人,實漏述了崔宗伯二子與盧溥諸子。)
  • 11.    《資治通鑑·卷二百·唐紀十六·高宗》:初,太宗疾山東士人自矜門地,昏姻多責資財,命修《氏族志》例降一等;王妃、主婿皆取勳臣家,不議山東之族。而魏徵、房玄齡、李勣家皆盛與為昏,常左右之,由是舊望不減,或一姓之中,更分某房某眷,高下懸隔。李義府為其子求昏不獲,恨之,故以先帝之旨,勸上矯其弊。壬戌,詔後魏隴西李寶、太原王瓊、滎陽鄭温、范陽盧子遷、盧渾(溥)、盧輔、清河崔宗伯、崔元孫、前燕博陵崔懿、晉趙郡李楷等子孫,不得自為昏姻。仍定天下嫁女受財之數,毋得受陪門財。然族望為時俗所尚,終不能禁,或載女竊送夫家,或女老不嫁,終不與異姓為昏。其衰宗落譜,昭穆所不齒者,往往反自稱“禁婚家”,益增厚價。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