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李必蕃

(抗日烈士)

鎖定
李必蕃(1892年—1938年5月14日),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抗日烈士;字子祺,湖南省嘉禾縣人;畢業於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工兵科;後在國民革命軍中歷任營長、團長、旅長、師長;1936年,任第23師師長;抗日戰爭初期,率部由臨潼開赴山東德州守備,先後輾轉於津浦、平漢、隴海各線,卓有戰功;1938年,日軍以強大兵力和猛烈炮火,逼臨菏澤城下;他率部迎戰衝殺,與敵反覆肉搏,腹部中彈,壯烈犧牲。國民政府追贈其為陸軍中將軍銜。1986年,湖南省人民政府追認其為抗日烈士 [1] 
2015年8月24日,被列入民政部公佈的第二批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羣體名錄 [5] 
中文名
李必蕃
國    籍
中國
出生地
湖南省嘉禾縣城關鎮 [3] 
出生日期
1892年
逝世日期
1938年
畢業院校
保定陸軍軍官學校
主要事蹟
參加抗戰,壯烈殉國

李必蕃投筆從戎

李必蕃,自幼體格健壯,聰穎好學,有過目不忘的本領,尤其擅長書法。他從小就接受良好的傳統教育,熟讀《四書》《詩經》,琴棋書畫樣樣精通。15歲時考入長沙陸軍學校,後進入武昌陸軍中學學習。1918年下半年,李必蕃考入保定軍校一期工兵科,畢業後到部隊,從此開始了漫長的軍旅生涯。 [2] 
1926年,李必蕃任國民革命軍第八軍十六團團長。不久,他應同鄉同學李雲傑的邀請,前往郴州李雲傑部任營長,隨即參加北伐戰爭,轉戰湘鄂等地。同年8月,他率部參加汀泗橋戰役,為打通北伐要道奮勇衝殺,立下戰功,晉升為團長。1927年5月,他曾率部在仙桃鎮與川軍楊森及叛軍夏鬥寅部激戰數晝夜,為保衞武漢國民政府的安全貢獻了力量。1928年5月,鑑於國民黨內部的明爭暗鬥,時局混亂,李必蕃曾一度解甲歸田。後經李雲傑再三勸促,才繼續出任原職。 [3] 
1929年秋,參加蔣、馮的中原大戰。1930年春,他被任命為二十三師六十七旅旅長後,率部移駐隴海,並在內戰中第一次負傷。1931年,他隨部參加了對江西紅軍的“圍剿”,先後在廣昌、黎川、南城、南豐一線與紅軍作戰,部隊損耗甚巨,許多官兵投向紅軍,使他思想受到震動。不久,任二十三師代師長。1934年秋,他率部隨第四路“追剿”司令李雲傑由贛入湘,對紅軍的長征進行前堵後追。藍山洪觀圩一戰,他的一個團全部被紅軍消滅,使他更受震動。此後,他尾追紅軍時,一直不敢與紅軍正面接觸。李雲傑死後,他被任命為二十三師師長,率部轉至河南休整。 [3] 
1934年秋,李雲傑在貴州病死後,李必蕃被任命為23師師長,並率部轉至河南休整。西安事變後,開赴陝西駐地備戰。 [2] 

李必蕃抗戰成仁

1937年7月,抗日戰爭爆發。當時,李必蕃任第一戰區國民革命軍第一集團軍(總司令宋哲元)第67軍(軍長吳克仁)第23師師長,率部由陝西臨潼出師抗日。9月,開赴德州,參加滄州會戰,阻擊日軍沿津浦路南進,以少勝多擊潰日軍。 [2] 
平津失守後,日軍為了實現其南北夾擊、速戰速決、“三個月內滅亡中國”的迷夢,又調集重兵從北平、天津分三路南侵,其中第十師團第十六師團準備襲取滄縣、德州,進窺山東、河南。於是,中國軍隊與日軍展開了滄州會戰。9月24日,日軍攻取滄縣,德州成為日軍攫取的首要目標。 [3] 
為了遏止日軍攻勢,保住德縣這個山東的北大門,蔣介石電令山東省主席、國民革命軍第三集團軍總司令韓復榘迅速抽調兩個師開往德縣佈防,與李必蕃第二十三師共同據守德縣。然而,韓復榘卻百般拖延執行命令,未能及時增援德縣,致使日軍長驅直入,很快佔領了德縣周圍的陣地,負責守城的李必蕃師陷入了日軍的包圍圈中。10月2日,日軍開始進攻德縣。李必蕃指揮部隊與敵人展開了激烈的戰鬥,多次擊潰日軍的猖狂進攻,殲敵2000多人。但在日軍猛烈炮火的轟擊下,德縣城東北、西北均被炸燬,日軍竄入城內,守城部隊再三頑強反擊,終因寡不敵眾,未能成功,傷亡慘重。李必蕃奉命率部向津浦路西南方向撤退。10月5日,德縣告失。 [3] 
滄州會戰結束後,李必蕃奉命駐守河南湯陰。李必蕃英勇善戰,多次阻止日軍南侵中原立功。蔣介石及第一戰區司令長官程潛等對23師進行嘉獎,程潛還發了一筆優厚的獎金給23師。李必蕃為表達全師官兵愛國抗日的情懷,將全部獎金捐贈給《大公報》,作為報社抗日宣傳經費。 [2] 
1938年1月,山東日軍增兵分三路南侵,其右路由濟寧窺探商丘、柳河,企圖切斷隴海交通。2月,李必蕃率部駐防山東西南定陶,後又率部駐防鄆城、菏澤,修築工事,防範日軍從南部入侵。當時,李必蕃部兵力遠遠不夠,但他再三告誡全師官兵,必須以一當十,以忠報國,誓死保衞渮澤。 [2] 
1938年5月初,日寇調集精鋭師團,準備進犯黃河沿岸防線,李必蕃屢次向上級請求增兵,上級不但未調一兵一卒增援,反而將23師一批營、團官兵調往武昌集訓。5月9日,日軍向金鄉、魚台、鄆城等縣移動,黃河南岸防線側翼開始受到威脅。5月11日,鄆城失守。李必蕃心急如焚,嚴令68旅誓死奪回鄆城,但終因敵強我寡,力量懸殊未能奏效,他於是將67、68兩旅分置菏澤左右死守待援。5月13日凌晨,日軍發起對菏澤的強攻,日軍第十四師團於濮縣強渡黃河,攻陷菏澤西北的董口,企圖一舉突破菏澤正面防線。李必蕃雖率領全師官兵浴血奮戰,但因兵力薄弱,黃河防線終被突破。 [2] 
1938年5月14日,戰鬥已經持續了五天五夜,李必蕃率部在荷澤城郊與蜂擁而入的日寇展開了肉搏,雙方傷亡慘重。第67旅旅長李嚴武臨陣脱逃,一口氣跑了20餘華里。第68旅旅長李嶽霖同樣畏敵,致使菏澤防線崩潰。李必蕃身邊僅有一個連及隨從副官,參謀長黃啓東憤而跳城自殺。團長劉冠雄亦在戰鬥中犧牲。李必蕃率餘部奮勇衝殺,突出重圍。戰鬥中,李必蕃腹部中彈,傍晚退到距菏澤城10餘里一個叫曲興集的小村莊休息,他深感自己用人不當,致鄆城、菏澤失守,決心以死報國。李必蕃掏出軍用地圖,在空白處寫下激憤的21字:“誤國之罪,一死猶輕;願我同胞,努力殺賊!李必蕃遺言。”然後,靜躺在木板上,扣動扳機,自殺殉國。 [2] 

李必蕃名垂青史

李必蕃犧牲後,遺體由部下李熙順、李必隆搶運至開封就殮,公祭三天,程潛主祭,然後由其弟扶靈柩南歸。 [2] 
對李必蕃的犧牲,全國各大報刊及時作了報道。湖北、湖南各界分別於武漢、長沙、岳陽、嘉禾等地召開了追悼會,其中以5月29日在武漢召開的追悼會最為隆重。當時,中共中央和八路軍總部代表吳玉章羅炳輝和武漢200多個團體的1000多名羣眾參加了追悼會,邵力子主祭,郭沫若親致悼詞。 [2] 
在長沙,李必蕃的靈堂設在魚塘街消防隊內,蔣介石親自題寫“成仁取義”四字,並送來了“轉戰徐淮,早識精英能報國;風雨同舟,眷懷節烈倍含悲”的輓聯。省主席張治中親自到靈堂祭奠,並送輓聯:“百戰立奇勳,慟報國捐軀,血濺沙場千古碧;三湘多壯士,看復仇雪恥,劍掛扶桑萬丈虹。”公祭之後,湖南省政府準備將李必蕃葬於嶽麓山。但李必蕃的父親認為應當落葉歸根,遂將李必蕃的靈柩運回,安葬嘉禾。不久,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追晉李必蕃為陸軍中將。《新華日報》詳細報道了李必蕃的殉國經過,讚揚他的愛國精神,並贈送了“民族之光”的金字大匾。 [2] 
1986年,湖南省人民政府追認其為抗日烈士。 [1] 
2009年,與齊學啓蕭山令羅芳珪彭士量呂旃蒙等在抗戰中犧牲的湘籍國民黨將領,首次作為湘籍著名烈士陳列在湖南烈士公園內的烈士紀念塔,供人瞻仰。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