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國民革命軍第八軍

鎖定
國民革命軍第八軍,1926年6月,由湘軍第四師與葉琪旅改編成立;從北伐戰爭解放戰爭中期間,在曾先後組成五次:1926年1931年1937年1938年1941年。數次撤銷和整編,1950年1月,該軍在雲南大部被殲,殘部逃入滇緬邊境地區。 [1] 
中文名
國民革命軍第八軍
成立時間
1926年6月2日
軍    長
唐生智
軍隊沿革

1926年6月,唐生智部在湖南衡山、攸縣、安仁地區改編為第8軍,下轄第2、第3、第4師和教導師,師長何鍵、李品仙、劉興、周斕。編成後即隸屬北伐軍序列,與擁護趙恆惕各軍交戰于衡山、寶慶、湘鄉等地。湘軍第2師所屬第3旅旅旅長葉琪在衡山金蘭寺戰鬥中率部反正,編為該軍第5師,後又改稱第1師。7月11日佔領長沙。8月初到益陽。8月25日克湖北蒲圻。9月6日克漢陽,爾後以第2師協攻武昌,其餘各師追擊直軍,克黃陂、孝感、廣水。9月中旬佔領武勝關。12月第1、第2師和教導師參加鄂西作戰,克宜昌。

1927年2月2日,所屬第2師擴編為第35軍,以第4師和教導師擴編為第36軍,以第3師擴編為第8軍。擴編後的第8軍下轄第1、第2、第3師,師長張國威、李雲傑、吳尚。4 月19日,一部由軍長李品仙率領衞戍武漢,一部隸屬劉興第2縱隊參加北伐。6月,北伐部隊返回湖北,第1師回師湖南。10月,該軍駐漢口、嶽州。11月11日,第1師師長張國威接受南京國民政府委任的第8軍軍長職,密謀叛唐,被唐發覺後遭勒殺,師長一職由軍長李品仙兼任。
1928年1月,該軍在西征軍壓迫下向湖南醴陵退卻。2月,桂系收編該軍,第1師改隸第17軍,第2師撥隸第14軍。第3師與湖南省防軍第1師重組第8軍,下轄第1、第2、第3師,師長熊震、程澤潤、閻仲儒。3月29日,該軍到平江、瀏陽、醴陵“剿共”。4月至8 月,由鄙縣、茶陵多次進攻井岡山根據地。9月初駐守攸縣、茶陵、鄙縣、桂東。10月,縮編為獨立第1旅。
歷任軍長:唐生智(1926.5.21一)李品仙、吳尚。

1927年7月9日,國民政府發表譚慶林為北方國民革命軍第8軍軍長。1928年10月,番號撤銷。歷任軍長:譚慶林(1927.7.9一)

1929年4月,在河北唐山成立第8軍,下轄第51、第53師等部。5月,該軍自平津轉隴海路移駐河南,進攻西北軍。第53師進佔鄭州,第51師進佔洛陽。12月,唐生智率該軍反蔣。1930年1月13日,在郾城、漯河被繳械。
歷任軍長:李品仙、劉興
。
1930年1月,騎兵第2師等在安徽合肥編成第8軍。4月,另以第52師、新編第21師組成第8軍,圍攻亳縣(今亳州)。1931年1月,該軍番號撤銷。
歷任軍長:衞立煌、葉開鑫。


1931年6月,在江西成立第8軍,下轄第6師。在興國等地參加對中央蘇區的第三次“圍剿”(1931年7月1日至9月20日)。9月,調贛東北。1932年4月,第79師編入該軍。該軍參加對贛東北蘇區的“圍剿”。11月中旬,該軍轉赴金溪、資溪,隸屬中路軍第3縱隊,參加對中央蘇區的第四次“圍剿”(1933年1月1日至4月29日),戰後第6師開赴南城、南豐。
1933年6月,第6師在黎川洵口作戰。該軍參加對中央蘇區的第五次“圍剿”(1933年10月至1934年10月),戰後隸屬駐贛綏靖公署駐贛預備軍第1縱隊。1935年4月,“圍剿”湘鄂贛蘇區。8月,該軍番號取消。
歷任軍長:
趙觀濤(1931.6.17-1935.8.1)。

1937年8月,税警總團和第166師在江蘇東海編成第8軍。9月30日,開赴上海,軍部率第61師、税警總團參加淞滬會戰(1937年8月13日至11月下旬)。11月,第95、第102師列入建制,第95師旋即脱離。1938年2月,第166師改隸第91軍,税警總團改稱第40師。該軍下轄第40、第102師。5月,由陝西大荔開河南靈寶,旋開豫東,隸屬第1戰區參加豫北豫東作戰(1938年1月上旬至6月下旬),在商邱作戰失利後退守杞縣、睢縣。6月19 日,軍長黃傑因作戰不力被撤職查辦,該軍番號取消。
歷任軍長∶
黃傑(1937.8.9——1938.6.19)。

1938年6月,成立第8軍,下轄第3師、預備第2師、預備第11師。隸屬第9戰區第1 兵團第9集團軍,暫轄第15師在江西九江、瑞昌等地參加武漢會戰(1938年6月中旬至11 月中旬)。7月,預備第11師因失守九江姑塘被撤銷番號。9月13日,該軍開赴湖南平江整訓,預備第2師解散。年底,第197師編人,該軍改轄第3、第197師。1939年2月,再開江西武寧。3月21日,失守武寧。該軍在修水河與日軍對峙一年。隸屬第9戰區湘鄂贛邊區遊擊總指揮,參加南昌會戰(1939年3月17日至5月20日),隸屬第9戰區湘鄂贛邊區挺進軍,參加第一次長沙會戰(1939年9月1日至10月14日)。1940年1月,第3師移駐湖北通城,3月再返修水。5月,該軍番號撤銷,第3、第197師分別改隸第10、第99軍。
歷任軍長:
李玉堂(1938.6.8-1940.5.6)。

1941年5月,新編第11軍在湖北江陵改稱第8軍,下轄第5、第103師、榮譽第1師,擔任宜昌以西、宜都以北沿江一線的防務達兩年之久。隸屬第6 戰區長江上游江防軍,策應第二次長沙會戰(1941年9月7日至10月12日)。

1942年10月,第5師與第32軍所屬第82師對調,該軍改轄第82、第103師、榮譽第1師。1943年春,由湖北江陵調駐滇東南的河口、馬關。1944年4月,調滇西接受美械,分駐保山、祥雲、楚雄一線,直隸於遠征軍司令長官部參加滇西方面作戰(1944年5月11日至1945年1月27日)。6月16日,榮譽第1師增援第71軍進攻龍陵。7月至9月,進攻松山。9月8日克松山。11月,調滇東的陸良、路南、師宗休整。

1945年1月,第82師撤銷,第166師撥入,該軍改轄第103、第166師和榮譽第1師。9 月離開雲南,經廣西梧州,於11月到達廣州,旋即赴香港海運青島。1946年1月,由青島、高密出發,沿膠濟線西進,接連佔濰縣、昌樂等地。7月主力在膠濟路上的昌樂、濰縣,參加膠濟路西、東段戰役(1946年6月下旬至11月中旬),榮譽第1師在濟南隸屬第2綏靖區直接指揮。9月30日,由濰縣東進,10月11日與第54軍在高密會合,打通膠濟路。11月11 日,攻佔掖縣(今萊州)縣城,即守備掖縣、昌邑、濰縣公路沿線迄渤海南岸地區各要點。1947 年2月,從掖縣、昌邑間撤防西進,應援萊蕪作戰,到達濰縣固守。
1947年5月,該軍整編為整編第8師,下轄第103旅、第166旅、第42旅(原榮譽第1 師)。7月23日佔領臨朐。7月24日至30日,堅守臨朐。9月,第42旅由濟南調濰縣歸建。該整編師隸屬膠東兵團,參加膠東作戰(1947年9月上旬至12月中旬)。9月下旬,攻克龍口、蓬萊。10月初,師部、第42、第103旅在龍口鎮,第166旅分駐黃縣(今龍口市)、蓬萊。
1947年11月,該整編師擴編為整編第8軍,下轄整編第8師(由第103、第166旅組成)、整編榮譽第1師(由整編第43、第42旅組成)。1947年12月底至1948年3月守備龍口、蓬萊、煙台、威海。
1948年3月28日,整編榮譽第1師由龍口撤往煙台,第166旅第498 團由蓬萊撤離到煙台。30日至31日,第166旅主力撤離威海衞。
1948年5月,第166旅與第42旅對調。整編第8師改轄第103旅、第42旅。整編榮譽第1師(旋改稱第9軍)改轄第43、第166旅。7月,整編第8師恢復第8軍番號,改轄第42、新編第3、新編第20師(第103旅與新編第2旅在膠東重新編成整編第8師,於同年9月改稱第39軍)。
1948年7月,第8軍由膠東南調集結安徽蚌埠。8月到固鎮、靈璧、泗縣“清剿”。9月調徐州附近整頓,所轄新編第3、第20師分別改稱第170、第237師。該軍下轄第42、第170、第237師。9月中旬移駐豐縣,10月初駐紮邳縣曹八集以西。隸屬徐州“剿總”第13兵團,參加徐蚌會戰(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11月8日撤往徐州東郊,12日東進救援第7兵團黃百韜部,22日返回徐州。12月1日,撤離徐州。
1949年1月10日,該軍在河南永城陳官莊地區被殲滅,軍長周開成、第170師師長楊緒釗被俘,第42師代理師長伍子敬率部投誠。
1949年2月,重建第8軍,隸屬第6編練司令部,下轄第42師、第170師,赴江西瑞金補充。4月,開赴湖南。5月,第3師編入序列。7月,移駐四川。12月,由瀘州開赴雲南,軍部及第42師駐宣威,第3師、教導師(旋改稱第237師)駐曲靖、沾益,第170師駐昭通、巧家。12月9日,軍長李彌被雲南省主席盧漢扣押。12月18日至19日,該軍進攻昆明。21日向滇南轉移。增轄第370師,12月25日該師在沾益投誠。

1950年1月,第3、第170師另組第9軍,第8軍下轄第42、第237師。1月15日,該軍主力在元江城被殲滅,1月24日,一部在元江東岸的紅土坡、二塘地區被殲滅。軍長曹天戈被俘,第42、第237師師長石建中、李彬甫陣亡。殘部進入緬甸。
歷任軍長(整編師師長):鄭洞國(1941.9.9-1943.1)
何紹周(1943.1一1944.5兼任一1945.1.23免兼)李彌(1945.1.23-1947.10兼任-1948.12.1免兼)周開成(1948.12.1——1949.1.5被俘)陳鐵(1949.1.25-1949.3.1免兼)李彌(1949.3.1兼任一1949.12.9兔兼)曹天戈(1949.12.10——1950.1.24被俘)。 [1] 
參考資料
  • 1.    李寶明.國民革命軍陸軍沿革史.北京:中華書局,2018:第24頁-第2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