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李仁罕

鎖定
李仁罕(873年-934年11月),字德美,陳留(今河南開封東南)人,五代十國後蜀開國功臣。
李仁罕在唐末效力於宣武軍,歷仕後梁後唐兩朝,在後唐滅前蜀之戰中隨軍進入西川,隸西川節度使孟知祥麾下為諸軍馬步軍都指揮使,參與討平叛將康延孝。他在後唐攻兩川之戰中,隨孟知祥起兵反唐,奪取遂州武信軍、夔州寧江軍兩處軍鎮,被任命為武信軍留後,後實授武信軍節度使,加檢校太傅。
明德元年(934年),孟知祥建立後蜀。李仁罕進拜衞聖諸軍馬步軍指揮使,後受遺詔成為後主孟昶的輔政大臣。他恃功跋扈,強逼孟昶任其為判六軍諸衞事,並進位中書令,當年十月在入朝時被孟昶誅殺。
本    名
李仁罕
德美
所處時代
五代十國
出生地
陳留
出生日期
873年
逝世日期
934年11月 [1] 
所屬政權
後梁→後唐→後蜀
官    職
中書令、判六軍諸衞事、武信軍節度使

李仁罕人物生平

李仁罕早年經歷

李仁罕早年在宣武軍小小校,於朱温擔任四鎮節度使時被署為衙內,後奉朱温之命到鳳翔行在覲見唐昭宗,納貢修禮。 [2] 
開平元年(907年),朱温篡唐稱帝,建立後梁,史稱梁太祖。李仁罕被補任為宮苑儀鸞等使,此後又歷任許州(治今河南許昌)、蔡州(治今河南汝南)、華州(治今陝西渭南)三州馬步軍都指揮使 [3] 

李仁罕建功西川

後梁滅亡後,李仁罕又效力於後唐,並在同光三年(925年)末年參加後唐滅前蜀之戰,隨魏王李繼岌攻滅蜀地的前蜀政權。他受命“監先鋒軍”,在戰後被新任西川節度使孟知祥奏授為馬步軍都指揮使 [4]  李繼岌班師北返洛陽時,命李仁罕與馬軍都指揮使潘仁嗣、左廂都指揮使趙廷隱、右廂都指揮使張業、牙內指揮使武漳、驍鋭指揮使李延厚統領軍隊,留守成都。 [42] 
李繼岌回軍途中,負責統領後軍的康延孝因不滿莊宗李存勖誅戮功臣,在劍州(治今四川劍閣)起兵叛亂。他自稱西川節度使,率軍回攻蜀地,佔據漢州(治今四川廣漢)。李繼岌忙以任圜為副招討使,讓他率軍追討康延孝。 [38]  孟知祥亦命李仁罕統兵四萬 [43]  ,會合任圜及東川節度使董璋一同圍攻漢州。康延孝最終兵敗身死。李仁罕由此名聲大噪,頗得勇戰之名。 [6] 
李繼岌隨後繼續回師,行至渭南時卻得知李存勖已在洛陽兵變中被殺,不久便因部下大軍潰散,被迫自縊而死。 [36]  明宗李嗣源在羣臣勸進下,即位稱帝。時為天成元年(926年)四月。 [37]  李仁罕此時已積功至西川左廂馬步都指揮使,又進拜光祿大夫、檢校太保、守彭州刺史、上柱國,充任西川諸軍馬步軍都指揮使。 [7]  他後來又改任蜀州(治今四川崇州刺史 [5] 

李仁罕大戰唐軍

孟知祥在李嗣源繼位後,逐漸萌生了據蜀自立之意。他大肆擴充兵力,增設義勝、定遠、衝山、義寧、牢城、飛棹等軍,分別由李仁罕及張業、趙廷隱等統領。 [8]  後來,李仁罕與張業邀孟知祥赴宴。當時有人向孟知祥告變,稱李仁罕與張業欲在宴上謀害於他。孟知祥查無實據,經過追查得知是軍校都延昌、王行本所造謠言,遂將都、王二人腰斬。他隨後不帶護衞,獨自到李仁罕府上赴宴。李仁罕感其信任,向孟知祥叩拜,哭着稱只能盡死以報德。西川諸將也都因此而親附於孟知祥。 [44] 
東川節度使董璋此時亦有割據之意,遂與孟知祥結盟,共同對抗朝廷。而朝廷則以夏魯奇為武信軍節度使、李仁矩為保寧軍節度使,圖謀遏制東西兩川。 [39]  董璋遂於長興元年(930年)九月舉兵反唐,攻打保寧軍治所閬州(治今四川閬中)。孟知祥亦隨之舉兵,以李仁罕為行營都部署,讓他和趙廷隱、張業等統兵三萬,攻打武信軍治所遂州(治今四川遂寧)。 [9] 
朝廷遂以石敬瑭、夏魯奇為正副招討使,率大軍征討兩川。夏魯奇此時已被李仁罕圍困於遂州,他登城固守,命部將康文通迎戰西川軍。康文通聽聞閬州已經陷落,竟率部投降李仁罕。 [10]  而石敬瑭則被阻在劍門關,與兩川聯軍陷入膠着。 [11] 
李仁罕奪取寧江軍路線圖 李仁罕奪取寧江軍路線圖
李仁罕歷經三個多月的圍城戰,最終於長興二年(931年)正月攻破遂州。夏魯奇自殺。孟知祥遂以李仁罕為武信軍留後 [12]  ,不久又以其為峽路行營招討使,讓他率水軍東攻峽江一帶。李仁罕一路連奪忠州(治今重慶忠縣)、萬州(治今重慶萬州)、雲安監(治今重慶雲陽東北),攻至寧江軍治所夔州(治今重慶奉節東)。寧江節度使安崇阮棄鎮內逃。李仁罕遂攻陷夔州,奪取寧江軍。 [13] 
李嗣源因前線戰事不利,遂有罷兵和解之意。他撤回了石敬塘所率領的徵蜀大軍 [40]  ,並以離間朝廷與兩川的關係為罪名,誅殺了主倡此戰的樞密使安重誨。孟知祥接受了和解,並在當年十一月將李仁罕由夔州召回了成都,同時邀董璋聯名上表向朝廷謝罪。董璋因留在洛陽的親屬皆被朝廷殺害,不願謝罪,但亦未再與朝廷繼續開戰。至此,後唐攻兩川之戰以朝廷的失敗而告終。 [14] 

李仁罕佐命後蜀

長興三年(932年),孟知祥為防止朝廷再次興兵討蜀,數次遣使赴東川,邀董璋一同上表謝罪。董璋卻認為孟知祥背盟,出兵攻打西川。 [15]  孟知祥反攻殺死董璋,吞併了東川。 [16]  當時,李仁罕與趙廷隱爭奪東川節度使之職,鬧得不可開交。孟知祥遂自領東川 [17]  ,讓李仁罕歸鎮遂州。 [18] 
長興四年(933年),孟知祥未經朝廷詔令,以墨制的形式署任李仁罕及武泰軍留後趙季良、保寧軍留後趙廷隱、寧江軍留後張業、昭武軍留後李肇五人為本鎮節度使。 [19]  不久,朝廷拜孟知祥為劍南東西兩川節度使,封蜀王,同時正式授予趙季良、李仁罕等五人為節度使。其中,李仁罕為檢校太傅、遂州武信軍節度使。 [41] 
明德元年(934年),孟知祥在成都稱帝,建立後蜀,史稱後蜀高祖。趙季良被拜為宰相。李仁罕則被任命為衞聖諸軍馬步軍指揮使,與趙廷隱、張業、侯弘實分掌軍權 [20]  ,仍領武信軍節度使。 [21]  是年七月,孟知祥病逝,遺詔由太子孟昶繼位,以趙季良、李仁罕、趙廷隱及樞密使王處回、捧聖控鶴都指揮使張公鐸、奉鑾肅衞指揮副使侯弘實為輔政大臣 [22]  當時,王處回秘不發喪,連夜拜訪趙季良,告以遺詔內容。趙季良讓王處回去見李仁罕,觀察其態度,看他是否願意侍奉幼主。李仁罕卻設武備相見。王處回直至離去也沒有將孟知祥的死訊相告,次日直接宣讀遺詔,讓孟昶在孟知祥柩前即位,史稱後蜀後主。 [23] 

李仁罕跋扈被殺

孟昶即位後,諸將多自恃先帝舊臣,驕縱不法,剽掠百姓,強奪良田,甚至毀壞墳墓,其中以李仁罕與張業最為惡劣。李仁罕此前便頗為驕橫,甚至想納娶有國色的前蜀宮嬪(《錦裏耆舊傳》稱是前蜀主元妃 [24]  ,可能是韋元妃),只因畏懼孟知祥而未敢實施,此時更是漸有跋扈之志。 [25]  他自恃宿將有功,要求總判六軍,還親自到學士院探聽是否已在起草詔書。孟昶只得很不情願的加授其為中書令、判六軍諸衞事(即禁軍最高統帥),同時又任命趙廷隱為六軍諸衞副使,以為掣肘。 [26] 
李仁罕當時還和張公鐸爭權。 [27]  張公鐸與醫官使韓繼勳、豐德庫使韓保貞、茶酒庫使安思謙等彈劾李仁罕有異志。王處回、趙廷隱也都勸孟昶除掉李仁罕。孟昶遂與趙季良、趙廷隱等合謀,趁李仁罕入朝,命武士將其逮捕處死,隨後又殺其子李繼宏及親信宋會從等數人,族滅其家,並下詔公開其罪名。時為明德元年(934年)十月。 [28-29]  李仁罕終年六十二歲。 [1] 

李仁罕主要影響

李仁罕是孟知祥的創業勳臣,輔佐其建立後蜀,與趙季良、趙廷隱、張業、李肇並稱後蜀開國五節度,他的功績主要有:
  • 討平康延孝:李仁罕在康延孝叛亂時,統兵四萬會同任圜、董璋等一同征討康延孝,最終成功地討平叛亂。孟知祥也因此保住了西川之地,得以在西川發展勢力。 [6] 
  • 攻取兩鎮:李仁罕在後唐攻兩川之戰中,隨孟知祥反唐,先是率軍攻打遂州,最終攻破城池逼死守將夏魯奇,奪取武信軍;繼而又親率水軍東攻峽江,連奪忠州、萬州、雲安監、夔州等地,奪取寧江軍。孟知祥由此兼併了武信軍、寧江軍兩處軍鎮,勢力進一步發展壯大。 [10]  [13] 

李仁罕歷史評價

胡三省:趙廷隱自克東川與李仁罕爭功,怨隙之深有自來。仁罕之求判六軍,蜀主命廷隱為之副,所以防仁罕;仁罕之不覺,其冥頑兇悖,取死宜矣。 [32] 
吳任臣:① 峽江之捷,仁罕功居多焉。② 文肅等諸人,故高祖創業勳臣,史所號五節度使是也。景從霸主,豹變雲蒸,可不謂盛焉。仁罕伏辜,業不良死,肇老臨邛,功高志滿,召禍取尤,蓋無不自己作之者也。 [33] 

李仁罕軼事典故

李仁罕在後唐攻兩川之戰後一直鎮守遂州,並未參加孟知祥吞併東川的戰爭,而趙廷隱官位一直在其之下,卻在戰爭中立有大功。李仁罕在戰後前往梓州(東川鎮治所,在今四川三台),卻在親自出迎的趙廷隱面前不稱其功,反而對他輕謾侮辱,為此激怒了趙廷隱。 [45] 
孟知祥親臨梓州,召見李仁罕與趙廷隱,問二人誰可擔任東川節度使。他本以為二人必有一人會有所推讓,到時便順勢命另一人鎮守東川。但李仁罕卻道:“令公(孟知祥時領中書令)就算讓我再去當蜀州刺史,我也能夠接受。”趙廷隱則沉默不語。孟知祥愕然,不久便啓程歸成都,想和副使趙季良商討,再決定東川節度使的人選。 [46] 
李仁罕連續七次上書孟知祥,皆稱:“您應該自領東川,不然諸將不服。”趙廷隱則上書稱:“我本不敢承擔東川重鎮,只因李仁罕不讓,故而相爭。”孟知祥不滿李仁罕的貪愎,遂決定自領東川,以絕李仁罕之望。他為了安撫趙廷隱,遂復設保寧軍,以趙廷隱為保寧軍留後。趙廷隱仍憤憤不平,甚至要求和李仁罕決鬥,以勝者鎮東川,後在李昊極力勸解下方才罷休。 [47] 

李仁罕人際關係

兒子:李繼宏,在殿直四番軍中擔任都知,李仁罕被殺後亦被處死。 [29]  [30] 
外甥:張業,後蜀建立時任右匡聖步軍都指揮使、寧江軍節度使,李仁罕被殺時因正掌禁兵,被任為宰相以作安撫,最終在廣政十一年(948年)被孟昶誅殺。 [31] 

李仁罕史料索引

十國春秋·卷五十一·後蜀四》 [34] 
九國志·卷七》 [35] 
參考資料
  • 1.    《資治通鑑》卷279“清泰元年十月條”稱:“戊寅,左僕射、門下侍郎、同平章事李愚罷守本官,……蜀捧聖控鶴都指揮使張公鐸與醫官使韓繼勳、豐德庫使韓保貞、茶酒庫使安思謙等皆事蜀主於藩邸,素兇李仁罕,共譖之雲仁罕有異志;蜀主令繼勳等與趙季良,趙廷隱謀,因仁罕入朝,命武士,執而殺之。癸未,下詔暴其罪,並其子繼宏及宋從會等數人皆伏誅。”則李仁罕具體被殺時間在清泰元年十月十一日(戊寅)至十六日(癸未)。根據台灣中研院“兩千年中西曆轉換”網站的換算,公曆為934年11月20日至25日。另,《九國志》卷7《李仁罕》稱其卒“年六十二”,則可上推其生年為873年。
  • 2.    《九國志》卷7《李仁罕傳》:少隸宣武軍為小校,容貌瑰偉。梁祖為四鎮節度,署為衙內。昭宗幸鳳翔,梁祖遣仁罕奔問行在,因修貢禮。
  • 3.    《九國志》卷7《李仁罕傳》:梁祖革命,補宮苑儀鸞等使,歷許、蔡、華三州馬步軍都指揮使。
  • 4.    《九國志》卷7《李仁罕傳》:莊宗伐蜀,令監先鋒軍。知祥領鎮,奏授馬步軍都指揮使。
  • 5.    《九國志》卷7《李仁罕傳》:康延孝叛,知祥命仁罕討平之。以功授彭州刺史,遷蜀州。
  • 6.    《十國春秋》卷51《後蜀李仁罕傳》:唐同光時,李紹琛反,攻破漢州,高祖遣仁罕會任圜、董璋擊敗之,仁罕遂以此得勇戰名。
  • 7.    《十國春秋》卷51《後蜀李仁罕傳》:唐同光時,李紹琛反,攻破漢州,高祖遣仁罕會任圜、董璋擊敗之,仁罕遂以此得勇戰名。:明宗入立,仁罕積功為左廂馬步都指揮使,已又進光祿大夫、檢校太保、守彭州刺史、上柱國,充諸軍馬步軍都指揮使。
  • 8.    《十國春秋》卷48《後蜀高祖紀》:頃之莊宗遇弒,魏王繼岌自殺,明宗入立,改是年為天成元年,知祥乃訓練兵甲,陰有王蜀之志。秋七月,開庫中,得鎧甲二十萬,益置義勝、定遠諸軍、左右牙等兵,……八月,增置左、右衝山等六營,……置義寧等二十營,……又置左、右牢城四營,……九月,又置左、右飛棹兵六營,……命李仁罕及廷隱、知業等分領之。
  • 9.    《十國春秋》卷48《後蜀高祖紀》:長興元年九月,璋移檄利、閬、遂三鎮,數其離間朝廷,引兵擊閬州。是月,……知祥舉兵於成都,以都指揮使李仁罕為行營都部署,漢州刺史趙廷隱副之,簡州刺史張知業為先鋒都指揮使,將兵三萬攻遂州。
  • 10.    《十國春秋》卷48《後蜀高祖紀》:長興元年九月丁亥,唐以天雄節度使石敬瑭為東川行營都招討使,以夏魯奇為之副。冬十月癸巳,李仁罕圍遂州,夏魯奇嬰城堅守。魯奇遣馬軍都指揮使康文通出戰,文通聞閬州陷,遂以其眾降仁罕。
  • 11.    《十國春秋》卷48《後蜀高祖紀》:長興元年十二月壬辰,石敬瑭至劍門。乙未,進屯劍州北山。……敬塘引步兵進擊廷隱,廷隱擇善射者五百人伏敬瑭歸路,……唐軍退步,顛墜下山,俘斬百餘人。敬瑭又使騎兵衝河橋,肇以強弩射之,騎兵不能進。薄暮,敬瑭引去,廷隱引兵躡之,與伏兵合擊,大敗之。敬瑭還屯劍門。二年春正月癸酉,石敬瑭復引兵至劍州,屯於北山。……敬瑭與我將趙廷隱戰不利,復回劍門。
  • 12.    《十國春秋》卷51《後蜀李仁罕傳》:將兵攻遂州,城陷,唐將夏魯奇自殺,以功擢武信軍留後。
  • 13.    《十國春秋》卷48《後蜀高祖紀》:長興二年春正月庚午,李仁罕陷遂州,夏魯奇自殺。二月庚子,知祥以武信留後李仁罕為峽路行營招討使,使將水軍東略地。丁巳,李仁罕陷忠州。三月己未朔,仁罕陷萬州。庚申,又陷雲安監。仁罕至夔州,唐寧江節度使安崇阮與楊漢實自均、房遁去。壬戌,仁罕陷夔州。
  • 14.    《十國春秋》卷48《後蜀高祖紀》:長興二年夏閏四月,唐殺其臣安重誨。唐主以為致我與兵者由重誨失策,及重誨死,五月己亥,乃下詔以離間知祥及董璋、錢鏐為重誨罪。……知祥聞重誨死,邀璋欲同謝罪。璋曰:“孟公家屬皆存,而我子孫獨見殺,何謝為?”十一月乙未,李仁罕自夔州引兵還成都。
  • 15.    《十國春秋》卷48《後蜀高祖紀》:長興三年春正月,知祥以朝廷恩意優厚,而董璋塞綿州路,不聽使者入謝,……乃覆命使語之,璋不從。……是時知祥三遣使説董璋,謂不奉表謝唐,恐復致討,璋皆不聽。三月辛丑,又令李昊詣梓州,極論利害,璋益疑知祥賣己,……夏四月,璋謀襲我成都,……璋入境,破楊林鎮。
  • 16.    《十國春秋》卷48《後蜀高祖紀》:長興三年五月癸未,知祥留季良及高敬柔守成都,自率兵八千人趨漢州。……稠反引十卒登城,斬璋首及斷光嗣首以授暉,暉舉城降於廷隱。是役也,凡得璋梓、綿、龍、劍、普、果、閬、蓬、渠九城。
  • 17.    《十國春秋》卷48《後蜀高祖紀》:長興三年六月戊午,趙季良率軍府將吏等請知祥兼鎮東川,許之。
  • 18.    《十國春秋》卷51《後蜀李仁罕傳》:已而同趙廷隱爭鎮東川,頗與廷隱不相能,高祖命仁罕仍歸遂州。
  • 19.    《十國春秋》卷48《後蜀高祖紀》:長興三年八月甲子,知祥令李昊為武泰留後趙季良、武信留後李仁罕、保寧留後趙廷隱、寧江留後張知業、昭武留後李肇等草表,……更令昊為己草表,請行墨制,又表請以季良等五留後為節度使。……四年春二月戊申,知祥以墨制署趙季良等為五鎮節度使。
  • 20.    《錦裏耆舊傳·卷七》:長興五年夏四月,文武勸進,即皇帝位。大赦國內,改唐長興五年為明德元年,……左右馬步軍都指揮使李仁罕、趙廷隱、張業、侯洪實分掌軍權。
  • 21.    《十國春秋》卷48《後蜀高祖紀》:明德元年閏月己巳,王乃即皇帝位於成都,國號蜀。二月癸酉,以趙季良為司空兼門下侍郞、同平章事,領武泰節度使如故;……李仁罕為衞聖諸軍馬步軍指揮使,仍領武信節度使;趙廷隱為左匡聖步軍都指揮使,仍領保寧節度使:……
  • 22.    《十國春秋》卷48《後蜀高祖紀》:明德元年秋七月甲子,立皇子東川節度使、同平章事、親衞馬步都指揮使仁贊為太子,仍監國,召司空同平章事趙季良與李仁罕、趙廷隱、王處回、張公鐸、侯弘實同受遺詔輔政。是夕殂。
  • 23.    《十國春秋》卷52《後蜀王處回傳》:高祖既晏駕,處回秘不發喪,夜啓義興門奔告季良,季良教處回詣仁罕,審其詞旨同異,方立嗣君。會仁罕設備而出,處回遂不以實告,竟宣遺制,命太子柩前即位。
  • 24.    《錦裏耆舊傳·卷七》:仁罕入蜀後,充馬步軍都指揮使,恣為奢豪。前蜀主元妃有國色,欲娶之,又懼高祖,至是乃有跋扈之意。
  • 25.    《十國春秋》卷51《後蜀李仁罕傳》:頃之,受遺詔輔政,奉後主嗣皇帝位。是時諸將多高祖故人,事後主益驕蹇不法,務廣第宅,奪人良田,發其墳墓,而仁罕及張業尤甚。仁罕在高祖時已恣為奢豪,前蜀主宮嬪有國色,欲娶之,懼為高祖所責,至是漸有防扈之志。
  • 26.    《十國春秋》卷49《後蜀後主紀》:明德元年秋九月甲寅,詔加衞聖諸軍都指揮使、武信軍節度使李仁罕兼中書令,判六軍事;以左匡聖都指揮使、保寧軍節度使趙廷隱兼侍中,為六軍副使。仁罕自恃宿將有功,求判六軍,令進奏吏宋從會以意諭樞密院,又至學士院偵草麻,帝不得已,有是命。
  • 27.    《十國春秋》卷51《後蜀李仁罕傳》:後主踐祚,加檢校太尉,與李仁罕爭權,不相協。仁罕之死,公鐸亦與有力。
  • 28.    《十國春秋》卷51《後蜀李仁罕傳》:會張公鐸、韓繼勳、韓保貞、安思謙等皆事後主於藩邸,素怨仁罕,共譖雲:“仁罕有異志。”而廷隱與有隙,亦慫恿之。後主遂因其入朝執殺焉,並族其家。
  • 29.    《十國春秋》卷49《後蜀後主紀》:明德元年冬十月,奉鑾肅衞都指揮使、昭武節度使張公鐸與醫官使韓繼勳、豐德庫使韓保貞、茶酒庫使安思謙等譖李仁罕有逆志,(《錦裏耆舊傳》又云王處回、趙廷隱慮其難作,請殺之。)帝令繼勳等與趙季良、趙廷隱謀,命武士執仁罕,殺之。丙午,詔暴仁罕罪,並其子繼宏及宋會從等皆伏誅。
  • 30.    《十國春秋》卷49《後蜀後主紀》:帝自置殿直四番,取將家及死事孤子為之,乃命李仁罕子繼宏、趙季良子元振、張業子繼昭、侯弘實子令欽、趙廷隱子崇韜分為都知領焉。
  • 31.    《十國春秋》卷51《後蜀張業傳》:張業,仁罕之甥也。……及高祖稱尊號,命業充右匡聖步軍都指揮使、仍管寧江節鎮如故。……李仁罕既伏罪,業是時方掌禁兵,後主懼其反側,乃用為相以安之,命同平章事,……乃與李昊、安思謙謀,俟其入朝執殺之,……時廣政十一年也。業後仁罕死凡十五年。
  • 32.    資治通鑑音注:卷第二百七十九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0-07-10]
  • 33.    [清]吳任臣撰,徐敏霞、周瑩點校.十國春秋:中華書局,1983:761
  • 34.    [清]吳任臣撰,徐敏霞、周瑩點校.十國春秋:中華書局,1983:758-759
  • 35.    [宋]路振撰,連人點校.九國志:齊魯書社,2000:79
  • 36.    《舊五代史》卷51《唐宗室傳》:師回,至渭南,聞莊宗敗。師徒潰散,自縊死。
  • 37.    《舊五代史》卷36《唐明宗紀二》:天成元年夏四月丙午,帝自興聖宮赴西宮,文武百僚縞素於位,帝服斬衰,親奉攢,塗設奠,哭盡哀,乃於柩前即皇帝位。
  • 38.    《舊五代史》卷74《康延孝傳》:四年正月甲申,大軍發成都,繼岌令延孝以一萬二千人為後軍。二月癸巳,中軍次武連,中使詔至,諭以西平王朱友謙有罪伏誅,命繼岌殺其子遂州節度使令德,延孝大驚,……謂諸校曰:“……西平與郭公皆以無罪赤族,歸朝之後,次當及我矣!”……丁酉,延孝至劍州,遂擁眾回,自稱西川節度、三川制置等使,以檄招諭蜀人,三日間,眾及五萬。己亥,繼岌至利州,……令監軍使李廷安召任圜,因署為副招討使。令圜率兵七千騎,與都指揮使梁漢顒、監軍李廷安討之。甲寅,圜以大軍至漢州,延孝來逆戰。
  • 39.    《舊五代史》卷136《孟知祥傳》:時董璋作鎮東川已數年矣,亦有雄據之意。會朝廷以夏魯奇鎮遂州,李仁矩鎮閬州,皆領兵數千人赴鎮,復授以密旨,令制御兩川。董璋覺之,乃與知祥通好,結為婚家,以固輔車之勢。知祥慮唐軍驟至,與遂、閬兵合,則勢不可支吾,遂與璋協謀。
  • 40.    《舊五代史》卷75《晉高祖紀一》:長興元年九月,東川董璋叛,朝廷命帝為東川行營都招討使,兼知東川行府事。十月,至自魏博,董眾西征。二年春,以川路險艱,糧運不繼,詔班師。
  • 41.    《舊五代史》卷44《唐明宗紀十》:長興四年二月癸亥,以西川節度使孟知祥為劍南東、西兩川節度使,封蜀王。三月乙酉,以西川節度副使、知武泰軍節度兵馬留後趙季良為檢校太保、黔南節度使;以西川諸軍馬步都指揮使、知武信軍節度兵馬留後李仁罕為檢校太傅、遂州節度使;以西川左廂馬步指揮使、知保寧軍節度兵馬留後趙廷隱為檢校太保、閬州節度使;以西川右廂馬步都指揮使、知寧江軍兵馬留後張知業為檢校司徒、夔州節度使;以西川衙內馬步都指揮使、知昭武軍兵馬留後李肇為檢校太保、利州節度使,從孟知祥之請也。
  • 42.    《資治通鑑》卷274“天成元年正月條”:魏王繼岌留馬步都指揮使陳留李仁罕、馬軍都指揮使東光潘仁嗣、左廂都指揮使趙廷隱、右廂都指揮使浚儀張業、牙內指揮使文水武漳、驍鋭指揮使平恩李延厚戍成都。甲申,繼岌發成都,命李紹琛帥萬二千人為後軍。
  • 43.    《資治通鑑》卷274“天成元年二月條”:知祥浚壕樹柵,遣馬步都指揮使李仁罕將四萬人,驍鋭指揮使李延厚將二千人討紹琛。
  • 44.    《資治通鑑》卷277“長興元年二月條”:都指揮使李仁罕、張業欲置宴召知祥;先二日,有尼告二將謀以宴日害知祥;知祥詰之,無狀,丁酉,推始言者軍校都延昌、王行本,腰斬之。戊戌,就宴,盡去左右,獨詣仁罕第;仁罕叩頭流涕曰:“老兵惟盡死以報德。”由是諸將皆親附而服之。
  • 45.    《資治通鑑》卷277“長興三年五月條”:李仁罕自遂州來,趙廷隱迎於板橋;仁罕不稱東川之功,侵侮廷隱,廷隱大怒。
  • 46.    《資治通鑑》卷277“長興三年五月條”:知祥入梓州。戊戌,犒賞將士,既罷,知祥謂李仁罕、趙廷隱曰:“二將誰當鎮此?”仁罕曰:“令公再與蜀州,亦行耳。”廷隱不對。知祥愕然,退,命李昊草牒,俟二將有所推則命一人為留後,昊曰:“昔梁祖、莊宗皆兼領四鎮,今二將不讓,惟公自領之為便耳。公宜亟還府,更與趙僕射議之。”
  • 47.    [《資治通鑑》卷277“長興三年五月條”:知祥謂李昊曰:“吾得東川,為患益深。”昊請其故,知祥曰:“自吾發梓州,得仁罕七狀,皆雲‘公宜自領東川,不然諸將不服。’廷隱言‘本不敢當東川,因仁罕不讓,遂有爭心耳。’君為我曉廷隱,復以閬州為保寧軍,益以果、蓬、渠、開四州,往鎮之。吾自領東川,以絕仁罕之望。”廷隱猶不平,請與仁罕鬥,勝者為東川;昊深解之,乃受命。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