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後唐攻兩川之戰

鎖定
後唐攻兩川之戰是指後唐長興元年 (930)九月至二年二月,後唐軍入蜀攻討兩 川叛軍的作戰。 後唐同光三年(925),後唐莊宗遣軍攻滅前蜀後,為建立對兩川地區統治,命董璋為劍南東川節度使孟知祥劍南西川節度使。 明宗李嗣源即位後,為鞏固皇位而剷除異己。董璋孟知祥恐危及自身,遂於天成初年擁兵據險,屢抗朝命,圖謀自立。
名    稱
後唐攻兩川之戰
地    點
劍門
參戰方
李嗣源/董璋和孟知祥
結    果
董璋和孟知祥勝利
發生時間
930年9月-931年2月

目錄

後唐攻兩川之戰概述

後唐長興元年(930年)九月至次年二月,明宗李嗣源遣軍攻討劍南東川節度使董璋與劍南西川節度使孟知祥反叛的作戰。

後唐攻兩川之戰背景介紹

天成四年(929年)五月,明宗為加強對劍南東、西兩川的統治,遣客省使李仁矩招諭兩川納貢遭拒後,恐日久生變難制,遂於東川閬(治今四川閬中)、果(治今四川南充北)二州置保寧軍,命李仁矩為節度使鎮守;另以武信節度使夏魯奇戍守遂州(治方義,今四川遂寧),並不斷增兵,以遏制兩川。董璋、孟知祥見狀,深為驚懼,暫棄舊仇,聯兵反叛。

後唐攻兩川之戰過程

次年正月,董璋先於劍門(今四川劍閣東北)築七寨,後又於劍門北置永定關,佈列烽火,集聚民兵扼守,以阻後唐軍入川。繼而,孟知祥約董璋同時起兵,先取遂、閬二州,然後合兵據守劍門,為共御京師軍前來解除內顧之憂。九月,董璋率數萬兵攻克閬州,殺李仁矩。孟知祥以都指揮使李仁罕為行營都部署,漢州刺史趙廷隱為副使,簡州刺史張業為先鋒指揮使,率兵3萬往攻遂州。夏魯奇據城固守,遣馬軍指揮使康文通率軍出城迎戰,激戰中,康文通聞知閬州已陷,亦率所部降,夏魯奇自殺。
明宗得悉閬、遂已陷,命天雄節度使石敬瑭為東川行營都招討使,右武衞上將軍王思同為西都留守兼行營馬步都虞候率軍入川往討。時孟知祥以故蜀鎮江節度使張武為峽路行營招收討伐使,左飛棹指揮使袁彥超為副,率水師趨夔州(治今四川奉節),以阻後唐軍西進;東川董璋部亦攻佔合(治今四川合川)、巴(治今四川巴中)、蓬(治今四川儀隴南)、果(治今四川南充)等州。
十一月初十,正當董璋分兵進軍黔(治今四川彭水)、涪(治今四川涪陵)二州之際,石敬瑭率軍入散關(今陝西寶雞西南大散嶺上)。十三日,王思同等率前鋒軍出人頭山(今四川廣元西南),迂迴至劍門南,奇襲劍門關,殺東川兵3000餘人,俘都指揮使齊彥温。繼破劍州(治今四川劍閣),因大軍未至,遂焚廬舍、搶資糧,退保劍門。孟知祥聞劍門失守,即遣牙內都指揮使李肇率兵5000倍道疾行,先據劍州,又遣使至遂州,命趙廷隱率萬人跟進,以加強劍州兵力;同時命故蜀永平節度使李筠率兵4000趨龍州(治今四川平武東南),扼守要害,防止後唐軍從鄧艾故道入蜀。董璋亦從閬州率兵進屯木馬寨(今四川劍閣東南)。時屯駐耒蘇村(今四川劍門東南)的西川牙內指揮使龐福誠、昭信指揮使謝鰉,聞劍門失守,即率兵幹餘間道奔赴劍州,傍晚方至,遇後唐軍萬餘從北山而下。龐、謝兵分兩路,龐福誠率兵數百迂迴唐軍營後鼓譟襲擊,謝鰉率餘眾正面進攻,後唐軍措手不及,又不明虛實,驚恐而逃,退保劍門,十餘日不敢出戰,董璋乘機部署趙廷隱與李肇分別列陣於牙城後山及河橋(一説石橋)待擊。

後唐攻兩川之戰結果

十二月初三,石敬瑭率大軍抵劍門,即引兵再攻劍州。及至,令步兵攻牙城後山,被趙廷隱擊退;又命騎兵衝擊河橋,遭李肇部強弩阻擊,難以近前。日暮,石敬瑭被迫撤軍,又遭伏擊,敗退劍門。至二年二月,石敬瑭征討兩川被阻於劍門險峽,難以進軍,遂以糧運不繼,燒營北歸,後唐攻兩川以失敗告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