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曾子殺彘(曾子烹彘)

鎖定
曾子殺彘(曾子烹彘)、曾子殺豬,成語:殺彘教子。比喻做人一定要遵守諾言,言而有信。
曾子殺彘講述了曾子妻哄小孩時隨口答應兒子要殺豬給他吃, 事後,曾子為了實現這個承諾真的殺了豬。“曾子殺彘”是則家喻户曉的故事, 通俗而深刻地闡明瞭父母一旦有所承諾,就一定要守信兑現的道理。曾子用自己的行動教育孩子要言而有信,誠實待人。
中文名
曾子殺彘(曾子烹彘)
性    質
古典故事
出    自
韓非子
意    義
比喻做人要遵守諾言,言而有信

曾子殺彘(曾子烹彘)導讀

曾子因為妻子對兒子説的一句“回來殺豬給你吃”的玩笑話,執意要將豬殺掉,以兑現諾言,體現了儒家“言必行”的道德理念。①體現了教育兒童言行一致的重要性。②做事一定要言行一致,不能信口開河。③曾子為了不失信於小孩,就真的把豬殺了煮給孩子吃,目的在於用誠實守信的人生態度去教育後代、影響後代。曾子殺彘(zhì)(曾子烹彘)又叫:曾子殺豬
選自《韓非子》

曾子殺彘(曾子烹彘)原文

曾子⑴之妻之市⑵,其子隨之而泣⑶。其母曰:“女⑷還,顧反⑸為汝殺彘(zhì)⑹。”妻適市來⑺,曾子欲捕彘殺之。妻止⑻之曰:“特⑼與嬰兒戲⑽耳。”曾子曰:“嬰兒非與戲⑾也。嬰兒非有智⑿也,待⒀父母而學者也,聽父母之教,今子⒁欺之,是⒂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⒃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⒄!”遂⒅烹彘⒆也。
(選自戰國·韓非《韓非子·外儲説左上》,中華書局諸子集成》本1954年版)

曾子殺彘(曾子烹彘)譯文

圖
(1張)
曾子的夫人到集市上去趕集,她的孩子哭着也要跟着去。他的母親對他説:“你先回家待着,待會兒我回來殺豬給你吃。”曾子的夫人從集市上回來,就看見曾子要捉豬去殺。她就勸阻他説:“我只不過是跟孩子開玩笑罷了。”曾子説:“(夫人)這可不能開玩笑啊!孩子不知道(你)在和他開玩笑。他沒有思考和判斷能力,所以要向父母親學習,聽從父母給予的正確的教導。現在你在欺騙他,這就是教育孩子騙人啊!母親欺騙孩子,孩子就不會再相信自己的母親了,這不是教育孩子的正確方法啊。”於是曾子把豬給殺了,於是就把豬煮了後給孩子吃。

曾子殺彘(曾子烹彘)註釋

(1)曾子(前505~前432):曾參,春秋末年魯國人.孔子的弟子,字子輿,被尊稱為曾子.性情沉靜,舉止穩重,為人謹慎,待人謙恭,以孝著稱。曾提出"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的主張和"吾日三省吾身"的修養方法。據傳以修身為主要內容的《大學》是他的作品。
(2)曾子之妻之市:曾子的妻子到集市去。 之,前一個作助詞“的”,後一個作動詞“去”。
(3)其子隨之而泣:曾子的孩子就哭了。之:指曾子妻子要去市場。
(4)女:通“汝”人稱代詞,你。
(5)反:通“返”,返回。
(6)顧反為女殺彘:回頭回家時給你殺豬(吃)。彘(zhì):古代意為“豬”。反:返回
(7)適市來,去集市上回來。適:往,到,去。
(8)止:阻止。
(9)特:只不過,只是。
(10)戲:玩笑,戲弄。
(11)非與戲:不可同他開玩笑。戲:開玩笑。
(12)非有知:沒有知識,意思是孩子很單純。
(13)待:依賴。
(14)子:你。對對方的稱呼。
(15) 是:這。
(16)而:則,就。
(17)非所以成教也:不能把(它)作為教育的方法。
(18)遂:於是。
(19)烹(pēng):煮。

曾子殺彘(曾子烹彘)賞析

曾子為了不失信於小孩,竟真的把豬殺了煮給孩子吃,目的在於用誠實守信人生態度去教育後代、影響後代。體現了儒家“言必信”的道德理念。但這不見得是韓非此則寓言的原意,韓非子的原意不過是宣揚他的重法守信的法制思想,要統治者制定嚴酷的法律,然後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

曾子殺彘(曾子烹彘)成語道理

教育兒童言行一致,家長不能信口開河,要有言必行。只有言傳身教,才能使孩子誠實無欺。曾子為了不失信於小孩,竟真的把豬殺了煮給孩子吃,目的在於用誠實守信的人生態度去教育後代、影響。

曾子殺彘(曾子烹彘)古今異義

適:
常用義:適合。文中古義:往,到;如"妻適市來"。
特:
今常用義:特別,特殊。文中古義:只是;如"特與嬰兒戲耳"。
學者:
今常用義:在學術上有一定成就的人。文中古義:學習的人;如"待父母而學者也"。
成教:
今常用義:"成人教育"的簡稱.文中古義:完成教導,教好;如"非所以成教也"。
還:
(1)還,動詞,回去;如:"女還,顧反為女殺彘"、"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桃花源記》)
(2)還,動詞,交還;如:"手自筆錄,計日以還"。(《送東陽馬生序》)
(3)xuán動詞,通"旋",迴轉,掉轉;如:"扁鵲望桓侯而還走"。(《扁鵲見蔡桓公》)
顧:
(1)動詞,回來;如:"顧反為女殺彘"。
(2)動詞,看;如:"顧野有麥場"。(《狼》)
(3)動詞,拜訪;如:"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 "。(《出師表》)
止:
(1)動詞,制止,阻止;如:"妻止之曰"、"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
(2)副詞,同"只",只有;如:"擔中肉盡,止有剩骨"。(《狼》)
欺:
(1)動詞,欺騙;如:"今子欺之".
(2)動詞,欺負;如:"南村羣童欺我老無力"。(《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子:
(1)名詞,兒子,女兒,泛指孩子;如:"子而不信其母"、"生以鄉人子謁餘"。(《送東陽馬生序》)
(2)代詞,古代對男子的尊稱,也用作表敬意的對稱詞。如:"今子欺之"、"孔子東遊,見兩小兒辯鬥,問其故"。(《兩小兒辯日》)
教:
(1)動詞,教育。如:"是教子欺也"。
(2)動詞,使,讓。如:"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出塞》)
信:
(1)動詞,相信;如:"子而不信其母"、"願陛下親之信之"。(《出師表》)
(2)形容詞,誠實;如:"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曹劌論戰》)
成:
(1)動詞,實現,完成;如:"非所以成教也"。
(2)動詞,成為,形成;如:"場主積薪其中,苫蔽成丘"。(《狼》)

曾子殺彘(曾子烹彘)文言句式

(1)"待父母而學者也"中的判斷主語"嬰兒"省略,"待父母而學者"是判斷謂語,"也"幫助判斷;該分句可譯為"(嬰兒)是向父母學習的啊"。
(2)"是教子欺也"中的"是"是判斷主語,"教子欺"是判斷謂語,"也"幫助判斷;該分句可譯為"這是教導他欺騙別人啊"。
(1)省略主語
①"顧反為女殺彘"之前省略主語"我",代曾子的妻子,即"(我)顧反為女殺彘",該分句可譯為"等我回來給你殺豬(吃)"。
②"特與嬰兒戲耳"之前省略主語"我",代曾子的妻子,即"(我)特與嬰兒戲耳",該分句可譯為"(我)不過是跟孩子開玩笑罷了"。
(2)省略賓語
①"嬰兒非與戲也"之中,介詞"與"之後省略賓語"之",代"嬰兒",即"嬰兒非與(之)戲也",該分句可譯為"孩子不能欺騙啊"。
②"是教子欺也"之中,動詞"欺"後面省略賓語"之",代別人,即"是教子欺(之)也",該分句可譯為"這是教導他欺騙別人啊"。
(3)省略介詞
"妻適市來"之中,謂語動詞"適"後面省略介詞"於",表示"適"的處所,即"妻適(於)市來",該分句可譯為"妻子從集市回來"。

曾子殺彘(曾子烹彘)故事

有一天,曾子的妻子要去趕集,孩子哭着叫着要和母親一塊兒去。於是母親騙他説:“乖孩子,待在家裏等娘,娘趕集回來給你殺豬吃。”孩子信以為真,一邊歡天喜地地跑回家,一邊喊着:“有肉吃了,有肉吃了。”
孩子一整天都待在家裏等媽媽回來,村子裏的小夥伴來找他玩,他都拒絕了。他靠在牆根下一邊曬太陽一邊想像着豬肉的味道,心裏甭提多高興了。
傍晚,孩子遠遠地看見了媽媽回來了,他一邊三步作兩步的跑上前去迎接,一邊喊着:“娘,娘,快殺豬,快殺豬,我都快要饞死了。”
曾子的妻子説:“一頭豬頂咱家兩三個月的口糧呢,怎麼能隨隨便便殺豬呢?”
孩子哇的一聲就哭了。
曾子聞聲而來,知道了事情的真相以後,二話沒説,轉身就回到屋子裏。過一會兒,他舉着菜刀出來了,曾子的妻子嚇壞了,因為曾子一向對孩子非常嚴厲,以為他要教訓孩子,連忙把孩子摟在懷裏。哪知曾子卻徑直奔向豬圈。
妻子不解地問:“你舉着菜刀跑到豬圈裏幹啥?”
曾子毫不思索地回答:“殺豬”。
妻子聽了撲哧一聲笑了:“不過年不過節殺什麼豬呢?”
曾子嚴肅地説:“你不是答應過孩子要殺豬給他吃嗎?既然答應了就應該做到。”
妻子説:“我只不過是騙騙孩子,和小孩子説話何必當真呢?”
曾子説:“對孩子就更應該説到做到了,不然,這不是明擺着讓孩子學着家長撒謊嗎?大人都説話不算話,以後有什麼資格教育孩子呢?”
妻子聽後慚愧地低下了頭,夫妻倆真的殺了豬給孩子吃,並且宴請了鄉親們,告訴鄉親們教育孩子要以身作則。
雖然曾子的做法遭到一些人的嘲笑,但是他卻教育出了誠實守信的孩子。曾子殺豬的故事一直流傳至今,他的人品一直為後代人所尊敬。

曾子殺彘(曾子烹彘)曾子

曾子(前505~前432),姓曾,名參,字子輿,春秋末年魯國南武城(山東平邑縣)人。十六歲拜孔子為師,字子輿,他勤奮好學性情沉靜,舉止穩重,為人謹慎,待人謙恭,以孝著稱,頗得孔子真傳。積極推行儒家主張,傳播儒家思想。孔子的孫子孔汲(子思子)師從參公,又傳授給孟子。因之,曾參上承孔子之道,下啓思孟學派,對孔子的儒學學派思想既有繼承,又有發展和建樹。他的修齊治平的政治觀省身、慎獨的修養觀,以孝為本的孝道觀影響中國兩千多年,至今仍具有及其寶貴的的社會意義和實用價值,是當今建立和諧社會的,豐富的思想道德修養。著述《大學》、《孝經》等,後世儒家尊他為“宗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