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明朝小冰河時期

鎖定
中國從元朝到清末都是小冰河時期。
元朝統治時間100年卻發生了水災92次、旱災86次、雹災69次、蝗災61次、地震52次、風災42次、霜雪28次、瘟疫20次。
明朝從洪武到崇禎十八年期間共計自然災害1101次。
清朝從乾隆到宣統退位的176年裏面自然災害1121次。
小冰河期嚴格地説是從元朝到清朝的過程。
小冰河期”導致地球氣温大幅度下降,使全球糧食大幅度減產,由此引發社會劇烈動盪,人口鋭減。有學者認為小冰河時期是明朝滅亡的主要原因。
明末清初《閲世編》、《庸閒齋筆記》,以及《明史·五行志》、《清史稿·災異志》等等文獻中都提到了這種奇特氣象。
在中國古代氣候異常常歸咎君主失德,在西方則以宗教審判作為手段,在歐洲1570年(明隆慶四年)至1580年(明萬曆八年),是糧食危機與獵巫行動最為猖獗的十年。 同期的日本戰國爆發大量民變,上杉謙信更12次於秋冬之際出兵關東搶糧。
中文名
明朝小冰河時期
外文名
Little Ice Age
時    期
明朝末年
表    現
夏天大旱與大澇相繼出現
出    處
閲世編
影    響
人口鋭減,糧食減產,
時間
元朝-清末

明朝小冰河時期自然成因

歷代中國人口圖表 歷代中國人口圖表 [1]
明朝小冰河時期指的是明末清初整個中國冬天奇寒無比的幾十年時期。這一時期的年平均氣温都很要低,夏天大旱與大澇相繼出現,冬天則奇寒無比,連廣東等地都狂降暴雪。中外專家指出,明朝滅亡後的1650—1700年間是整個小冰河時間中最寒冷的時期之一。 [2-3] 
一萬年以前,氣温有一段驟然升高的時期,而且保持了相當平穩的狀態長達七千多年。這段時期的氣温一直在我們經歷的二十世紀初期氣温上下小幅波動,這樣的氣候給予了人類發展良好的條件。從竺可楨寫的中國氣象史的資料中,可以知道中國歷史上幾次最大規模的社會動亂時期確實和四次小冰河期有密切關係,而不完全是吏治失敗引起的。殷商末期到西周初年是第一次小冰河期,東漢末年三國西晉是第二次小冰河期,唐末五代北宋初是第三次小冰河期,明末清初是第四次小冰河期。當時氣温劇降,造成北方乾旱,糧食大量減產,形成幾十年的社會劇烈動盪和戰亂,長期的饑荒是造成戰亂無限制擴大的根本原因。前三次“小冰河期”中國人口鋭減超過五分之四,明末最後一次人口只鋭減一半是得益於美洲傳來的抗旱高產作物土豆玉米紅薯救的命。殷商末年和周初的人口變動缺乏史料記載。東漢末漢族人口是六千萬,幾十年饑荒和大戰亂後到西晉一統時漢族人口僅剩七百七十萬。隨後又是八王之亂五胡亂華,中國南北漢族人口僅存四百萬。當時人口鋭減是相當驚人的。唐末漢族人口也是六千萬,至北宋初期只剩兩千萬。明末漢族人口一億二千萬,到了清初順治十七年間一億三千五百萬。 [1] 
明朝中葉,即1500年後,氣温驟然下降,有人認為氣温最低的階段就是明朝末期的那段日子——1600年至1644年 [4]  ,然而根據美國地理學家協會年刊的研究數據,明亡後的1660年—1680年以及1850年—1880年才是小冰河期間中國北方及中部最冷的兩個時期。 [3] 

明朝小冰河時期災害表現

明朝小冰河時期極度嚴寒

早在20世紀70年代,中國著名的科學家竺可楨就在這方面進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竺可楨注意到,清朝初年,一位歷史學家談遷,寫了一本叫《北遊錄》的書,書中的一段記載,可以還原小冰期時中國江南的寒冷程度。1653年(順治十年)陽曆7月底,談遷從家鄉杭州出發,由運河坐船前往北京;11月7日,他到達天津,到18日運河就封凍了。談遷在北京住了三年,1656年(順治十三年)陽曆3月,等到3月7日,運河開凍,他坐船南返。由談遷的記載可以推算出,順治年間,北運河每年封凍的時間長達110天,比上世紀50年代,華北最冷冬天時北運河封凍的時間還要長。
而當時明末時期,崇禎即位以後災情更嚴重。綜合南北方誌的記載,災變的前兆可追溯至嘉靖前期,萬曆十三年(1585年)開始變得明顯,但時起時伏,1600年前後開始驟然加劇,崇禎一朝才達到災變的高峯。
小冰期時代,不僅中國北方受到影響,就連江南,也因為氣温的異常,出現了河面結冰的情形。談遷提到,1654(順治十一年)陽曆11月,吳江運河冰厚三尺多,而且從吳江一直凍到嘉興,要壯士鑿冰,每天才能前行3-4公里。陽曆11月南運河封凍,這在歷史上是少有的,可見順治年間,江南天氣的寒冷。另外,當時,也出現了長江結冰的記載。

明朝小冰河時期糧食減產

明朝小冰河時期,極度寒冷驟然加劇,糧食產量驟然下降。北方的酷寒使降雨區域普遍南移,這導致了明朝全國各地幾乎連年遭災。先秦晉,後河洛,繼之齊魯吳越荊楚三輔,並出現全國性的大旱災
由於温度的下降和乾冷天氣的持續,中國的農業經濟經歷了嚴峻的考驗,從清朝初年葉夢珠編輯的《閲世編》中可見,書中提到,江西的柑橘,向來是貢品,家家户户廣泛栽種。然而,在明清小冰期最盛的順治、康熙年間,橘子常常被凍死,受到打擊的橘農都不敢再種橘子。
明清小冰期時,在中國,就連氣候一向温暖的珠江三角洲也遭遇了異常天氣,廣州等地頻繁遭遇降雪,並出現牲畜凍死的現象。
有人認為清政權建立後,隨着遠道而來的馬鈴薯、玉米等耐寒高產農作物在中國的普及,農業經濟才逐漸恢復。 [5]  然而學者研究指出,清朝的馬鈴薯、玉米等耐寒高產農作物的產量事實上僅佔全中國糧食產量的4.63%。 [6] 

明朝小冰河時期鼠疫爆發

萬曆、崇禎年間,旱災變得越來越頻繁,同時鼠疫也開始蔓延,波及華北數省的大鼠疫終於在山西爆發,明朝末年蔓延到了京畿地區。明朝滅亡以後的1660年,氣温正式步入了最寒冷的時期。美國地理學家協會年刊研究指出,1660年—1680年以及1850年—1880年是小冰河期間中國北方及中部最冷的兩個時期。 [7] 

明朝小冰河時期歷史影響

明清小冰期的到來,不僅給農業社會帶來了災難,甚至成為戰爭爆發的導火索。例如,在明代中葉,受到小冰期的影響,北方持續低温、乾旱,草場退化,為了改善處境,北方少數民族頻繁南下,大範圍的戰亂和饑荒摧垮了明朝政權。 [5] 

明朝小冰河時期滅亡原因

小冰期對農業社會經濟確實有影響,對遊牧影響更大。但要因為這個就判定一個人口一億人的大帝國滅亡於此就太武斷了。明朝亡於其嚴重的內部危機,孫傳庭總結的特別好“權貴豪強、衙蠧學劣......貽國家以單弱此,其為人毒猶逾於流賊,而奸更甚於細作”。這才是明朝滅亡的根本原因。 [8]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