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新鮮冰凍血漿

鎖定
本品系經健康人,並用枸櫞酸納抗凝的單份全血中分出,於採血後6小時內在-18℃或更低温度下冰凍製成,為淡黃色冰凍體
中文名
新鮮冰凍血漿
顏    色
淡黃色
狀    態
冰凍體
製成方法
採血後6小時內在-18℃下冰凍製成

目錄

新鮮冰凍血漿應用

本品系單採獲得的血漿或全血採集後6~8小時內在4℃離心製備的血漿迅速在-30℃以下冰凍成塊即製成。冰凍狀態一直持續到應用之前。使用時融化,融化後等於新鮮液體血漿。FFP含有全部的凝血因子及血漿蛋白,其濃度與6~8小時內採集的全血相似。200mL的本製品含血漿蛋白60~80g/L,纖維蛋白原2~4g/L,其他凝血因子0.7~1.0IU/mL。

新鮮冰凍血漿臨牀應用

1.多種獲得性凝血因子缺乏
肝病患者的凝血異常通常由凝血系統和纖融系統異常、血小板數量及其功能下降所致。肝臟病變時肝細胞合成凝血因子(除鈣離子組織因子外的其他凝血因子)和抗凝蛋白(抗凝血酶肝素輔助因子II、蛋白C蛋白S等)的能力減低,而肝臟疾病常併發纖溶亢進DIC,此時血漿中纖溶酶水平增高,纖溶酶不僅可以水解纖維蛋白(原),而且可以水解多個凝血因子(因子Ⅶ、Ⅸ、Ⅹ、Ⅺ、Ⅻ),同時也消耗大量的抗凝蛋白,這些凝血因子或抗凝蛋白的血漿水平降低,導致凝血和抗凝機制紊亂。
1.2稀釋性凝血異常
患者出血時丟失的是全血,包括紅細胞、血漿、血小板等。有人認為如果只補充紅細胞及晶體/膠體液,那麼血漿蛋白、凝血因子及血小板就會稀釋性減少。事實並非如此,急性等容稀釋動物模型能較好的詮釋這一過程,此模型中放出全血,代以紅細胞和晶體/膠體液,當1/3的血液丟失時,血細胞比容纖維蛋白原降至其基線水平的2/3。凝血因子濃度為正常值的20~30%及纖維蛋白原含量超過0.75g/L時患者不會發生凝血異常。因此,若患者出血前的凝血因子含量正常,那麼當凝血因子水平降至2/3時不會增加出血的危險,故少量出血輸注紅細胞時可不必補充血漿或血小板。
1.3DIC
DIC的治療要個體化,以控制原發病為主,成分輸血則屬其支持治療的一部分。曾有觀點認為,DIC患者輸注成分血無異於“火上澆油”,但這一觀點缺乏臨牀和實驗室依據。血漿及血小板輸注合理性雖無隨機對照試驗證實,但有多篇關於其成功用於DIC出血患者及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大量消耗者的文獻[8,9]。FFP及血小板輸注時機的選擇不應僅以實驗室檢查結果為依據,還要結合患者的臨牀情況加以判斷,若患者PT部分凝血活酶時間(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 PTT)延長且有活動性出血或即將進行侵入性操作或合併有出血危險的併發症,則應聯合應用FFP及血小板治療。治療DIC時必須大量輸注FFP才能糾正凝血異常,但大量輸注FFP可導致患者循環超負荷,而凝血因子複合物,如凝血酶原複合物(prothrombin complex concentrate, PCC)可克服此缺點,但PCC缺乏重要的凝血因子,如V因子。輸注FFP後要重複進行凝血試驗,檢查PT及PTT,以判斷療效,為下一步治療提供參考。若患者無出滲血,不論PT、PTT檢查結果如何,都無需預防性輸注FFP。
1.4 快速逆轉華法令作用
華法令通過阻止維生素K依賴性凝血因子II、VII、IX、X的羧化作用而抑制其合成。非瓣膜性房顫、靜脈血栓栓塞性疾病、缺血性心臟病附壁血栓形成等長期口服華法令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上述因子的缺乏。
華法令引起的抗凝過度可通過多種方法逆轉,包括停用華法令、口服或注射維生素K、輸注FFP、輸注PCC、分別輸注凝血因子II、VII、IX、X濃縮劑等。若患者無活動性出血,且INR低於5,則僅減少華法令用量或停用華法令即可。對於有活動性出血需要緊急手術或有嚴重創傷的患者,要補充缺乏的凝血因子,糾正凝血系統紊亂。華法令抗凝過度引起危及生命的出血常發生在顱內,其出血面積及相關死亡率是非抗凝顱內出血患者的兩倍。因此要快速、徹底治療此類患者的凝血紊亂,方法包括:停用華法令、口服或肌注維生素K及快速補充凝血因子II、VII、IX、X。凝血因子的補充可通過輸注FFP或PCC進行,首選PCC。在純化的因子IX濃縮物及重組因子IX用於乙型血友病患者前,PCC在臨牀的使用已有20多年的歷史,PCC使用便捷,可快速、徹底糾正華法令引起的凝血紊亂,是此類患者進行凝血因子替代治療的首要選擇。但在英美國家,FFP仍被廣泛的應用於華法令抗凝過度的患者。與PCC相比,FFP有如下不足:①FFP含維生素K依賴性凝血因子的濃度不足以逆轉華法令的作用,過多輸注可引起循環超負荷;②FFP要同型輸注;③使用前要檢測患者血型、解凍血漿;④大部分FFP沒有經過病毒滅活處理,有傳播病毒的風險;⑤FFP的質控只對因子VIII的含量進行檢測,因此因子II、VII、IX、X的含量沒有保證。英國血液學標準委員會輸血專委會(BCSH)推薦:華法令抗凝過度引起出血時首選PCC,在無PCC供應的情況下可以FFP輸注治療,輸注劑量通常為15ml/kg。
2.血栓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thrombotic thrombocytic purpura, TTP)、溶血性尿毒症綜合徵(hemolytic uremic syndrome,HUS)
正常情況下,內皮細胞釋放超大von Willebrand 因子(vWF)多聚體,此多聚體被金屬蛋白酶剪切成正常大小的vWF多聚體。內皮細胞損傷釋放過多的超大vWF多聚體、體內產生金屬蛋白酶自身抗體、或蛋白酶缺乏均可導致血液循環中超大vWF多聚體過量,過多的vWF多聚體使血小板過度激活和聚集,從而導致各種組織的缺血或梗塞。
3.先天性單個凝血因子缺乏性疾病
該組疾病均為單個凝血因子缺乏,其中以Ⅷ因子缺乏(血友病甲)最常見,其他所有因子除Ⅲ和Ⅳ外均可缺乏。還有凝血酶原缺乏症、因子Ⅻ缺乏、因子Ⅴ缺乏、因子Ⅶ缺乏、因子Ⅹ缺乏及因子ⅩⅢ缺乏幾種。
先天性凝血因子缺乏性疾病患者在出血、行擇期手術或進行侵入性操作時需要補充凝血因子製劑,以糾正和預防出血。常用的凝血因子製劑包括FFP、冷沉澱及相應的高純度凝血因子濃縮劑,如PCC、凝血因子Ⅷ濃縮劑、基因工程生產的Ⅷ及凝血因子IX濃縮劑等。對患者進行替代治療前要首先對凝血因子進行全面的評估,評價凝血因子的實際水平及其抑制物濃度,選擇合適的凝血因子製劑,制定凝血因子補充計劃。經過積極適當的處理,先天性凝血因子缺乏症患者可轉危為安,手術也可安全順利進行。
4.C1-脂酶抑制物(C1 inhibitor deficiency workshop, C1-INH)缺乏症
C1-INH缺乏症可分為遺傳性和獲得性。遺傳性C1-INH缺乏症又稱遺傳性血管性水腫(hereditary angioedema, HAE),是一種罕見的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病。病因為編碼C1-INH的基因缺陷,導致血漿C1-INH缺乏,發病率約為1/10 000~50 000。其臨牀表現為反覆發作的皮膚及粘膜水腫,主要累及肢體、顏面、上呼吸道及胃腸道。如不能及時診治,30%的患者因喉頭水腫窒息死亡。獲得性C1-INH缺乏症(AAE)是由於免疫等原因造成C1-INH過度消耗而引起的,其發病率遠低於HA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