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摸魚兒·送王子文知太平州

鎖定
《摸魚兒·送王子文知太平州》是南宋詞人李昴英創作的一首詞。上片寫花事闌珊之時的景象,抒寫惜別之意,而情緒一波三折,幾經起伏跌宕,把戀戀不捨而又不得不捨的心緒刻畫得細膩傳神;下片以送別情景過渡,轉入臨別贈言,作者殷勤祝勉,希望王埜在幾萬裏東南能夠雄心不泯,做一位愛民恤物的好官。結尾處順帶為王埜之母祝壽,頗落俗套,惜為敗筆。全詞結合當前景色與情事,從大處着眼,在細處落筆,將個人離合之感與整個社稷安危聯繫起來,一氣呵成,氣勢磅礴,在深重的離愁別恨之中,充滿着樂觀昂揚的精神。
作品名稱
摸魚兒·送王子文知太平州
作    者
李昴英
創作年代
南宋
作品出處
文溪集
作品體裁

摸魚兒·送王子文知太平州作品原文

摸魚兒·送王子文知太平州
怪朝來、片紅初瘦,半分春事風雨。丹山碧水含離恨,有腳陽春難駐。芳草渡。似叫住東君,滿樹黃鸝語。無端杜宇。報採石磯頭,驚濤屋大,寒色要春護。
陽關唱,畫鷁徘徊東渚。相逢知又何處。摩挲老劍雄心在,對酒細評今古。君此去。幾萬裏東南,隻手擎天柱。長生壽母。更穩步安輿,三槐堂上,好看綵衣舞 [1] 

摸魚兒·送王子文知太平州註釋譯文

摸魚兒·送王子文知太平州詞句註釋

摸魚兒:詞牌名,又名“摸魚子”“買陂塘”“雙蕖怨”“邁陂塘”“山鬼謠”等。以晁補之摸魚兒·東皋寓居》為正體,雙調一百十六字,上片十句六仄韻,下片十一句七仄韻。
⑵王子文:王埜,字子文,號潛齋,金華人,是南宋後期主戰派官員。在理宗淳祐年間,曾先後知隆興、鎮江等府,又任沿江制置使、江東安撫使等職,負責江防要務。他曾上疏反對和議,認為“今日之事宜先定規模,併力攻守”,所以非常注意水軍的建設,在任職期間,大力修造船艦,守險備具,又增設“遊兵”巡江,並提倡屯田,使得“江上晏然”,取得了積極成效。他還是個文武兼通的“儒將”,是學者真德秀的弟子,尊崇朱熹之學,又擅長詩詞,工書法。太平州:州名,治所在今安徽省當塗縣。轄境相當於今安徽當塗、蕪湖繁昌、灣沚等地。
⑶片紅初瘦:指繁花凋落。
有腳陽春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宋璟愛民恤物,朝野歸美,時人鹹謂璟為‘有腳陽春’,言所至之處如陽春煦物也。”後因用以喻地方官施行德政之詞。
東君:春神,此兼指王埜。
⑹杜宇:即杜鵑鳥,相傳為古蜀帝杜宇失位後之魂所化,故名。
採石磯:在今安徽省馬鞍山市長江東岸,為牛渚山突出長江而成,江面較狹,形勢險要。
⑻陽關唱:指離別時唱的歌。陽關,曲名。《陽關曲》反覆誦唱,謂之“陽關三疊”。
畫鷁(yì):指船首畫鷁鳥的船。《晉書·王濬傳》:“畫鷁首怪獸於船首,以懼江神。”
摩挲(suō):撫摸,撫弄。
擎天柱:托住天的柱子。語本《楚辭·天問》:“八柱何當。”王逸注:“言天有八山為柱。”洪興祖補註引《神異經》:“崑崙有銅柱,其高入天,所謂天柱也。”後以喻擔負重大任務的人。
⑿壽母:《詩經·魯頌·閟宮》:“魯侯燕喜,令妻壽母。”
⒀穩步:一作“穩坐”。安輿(yú):即安車。老年人和婦人乘坐的車子。
三槐:《周禮·秋官·朝士》:“面三槐,三公位焉。”後世即以三槐比喻三公一類的高層官員。《宋史·王旦傳》載,王祜在院中種了三棵槐樹,並説“吾之後世必有為三公者,此其所以志也”。後來次子王旦果然做了宰相,後代子孫因此修建三槐堂以為紀念。
⒂綵衣舞:《太平御覽》卷四一三引《孝子傳》:“老萊子年七十,至孝。嘗着綵衣,為親取飲上堂,失足,恐父母傷心,因僵仆為嬰兒啼以娛親。”後遂以“老萊娛親”“綵衣舞”等表示孝養父母。 [2]  [3]  [4] 

摸魚兒·送王子文知太平州白話譯文

早上起來,看到繁花凋落,心裏很奇怪,原來是昨晚下了一場春雨。您施行德政,猶如陽春給百姓帶來温暖,如今卻要調走了,因此丹山碧水充滿了離別的愁緒。在芳草萋萋的渡口,滿樹的黃鸝不停地鳴叫,好像要把春留住。杜鵑啼聲裏滿是無可奈何之情。聽聞採石磯頭風高浪急,滿目寒涼,正需要春陽呵護。
人們唱起了離別的歌,畫着鷁鳥的船在東渚徘徊,即將啓程。不知下次相逢是在什麼地方?撫弄着寶劍,雄心壯志依舊存在,喝着酒細細談古論今。您這一去,在東南幾萬裏的土地上,成為撐持大局的擎天一柱。祝您母親長壽,更能穩坐安車,您在三槐堂上,還能孝養父母。 [2]  [3] 

摸魚兒·送王子文知太平州創作背景

王埜何時知太平州,《宋史·王埜傳》缺載。史言其於淳祐十二年(1252)二月,遷沿江制置使、江東安撫使、節度和州無為軍、安慶府三郡屯田行宮留守。此詞送王埜知太平州,當在上述任命之前,即淳祐十二年(1252)以前。王埜即將赴任的太平州在長江南岸,州治當塗(今屬安徽),居南北交通衝要,是古來兵家必爭之地,當時又鄰近前線,所以地位相當重要。王埜出知太平州,正是被委以國防、江防的重任。李昴英在友人即將赴任太平州的時候寫此詞送別,希望他在幾萬裏東南能夠雄心不泯,做一位愛民恤物的好官。 [4]  [5]  [6] 

摸魚兒·送王子文知太平州作品鑑賞

摸魚兒·送王子文知太平州文學賞析

此詞一開篇,“怪朝來、片紅初瘦”,以“怪”字領起,表達作者的訝異之情,一下子便把讀者的注意力吸引住了。原來是春天的繁花開始飄落令他感到意外。花兒萎悴用“瘦”字去形容,彷彿使人看到一個娟好俏麗的佳人忽然顰眉蹙額,清減了幾分。李清照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的名句“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應該對他有所啓發。接着,作者以“半分春事風雨”倒點原因,解開前面自設的疑團。“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原來昨晚一場摧花的風雨把春色大大損毀了。“半分”,説明摧損程度之甚。這就是詞家的所謂“逆筆”,使重點突出,而句法亦較多變化。三、四句正式點明“離恨”,轉入送別的主題。“有腳陽春”是對能行惠政的官員的傳統稱頌語,意思是説他所到之處,如陽春之煦物,能令百姓昭蘇。但現在“陽春難駐”,王埜要調走了,於是連山水似乎也充滿離愁別恨。到這裏,讀者頓悟前面寫春殘景象不光是為了烘染離別的氣氛,而且是對“陽春難駐”作形象的説明。“芳草渡。似叫住東君,滿樹黃鸝語。”寫渡頭景色。在芳草萋萋的渡口,樹上的黃鶯正間關啼囀,彷彿懇請即將離去的春天再多留一會兒。這三句也是融情於景,借啼鳥之惜春,比喻自己對王埜的依依惜別。
不過,王埜的調動,到底是國家的需要,時局的要求,所以儘管感情上難以割捨,也只能分手了。在詞中,這一重轉折是由“無端杜宇”四字開始的。無端,即沒來由,無緣無故,這裏含有無可奈何之意。杜宇的叫聲近似“不如歸去”,所以又名“催歸”。這裏説“報採石磯頭,驚濤屋大,寒色要春護”的是杜鵑鳥,其目的是與上句的“黃鸝”前後照應,扣緊暮春景色,讓景、情、事打成一片,使整個上片的意境更顯渾成。“驚濤屋大”是説長江風急浪高,杜甫有“高浪垂翻屋”句。當塗江面一帶,風狂浪惡,滿目寒涼,正需要春陽的照臨呵護,比喻那裏位置的重要和形勢的艱危險惡,須由豪傑之士去擔當局面。自理宗端平元年(1234)金國滅亡後,次年蒙古兵即大舉南下,攻四川、湖北、安徽等地,淳祐十二年(1252)又掠成都,一時烽煙四起。詞中的“驚濤”“寒色”,正是對當時艱危局勢的形象寫照;而“春”字,亦與上文“東君”“陽春”一脈相承。
上片借景傳情,抒寫惜別之意,而情緒一波三折,幾經起伏跌宕:從開頭至“陽春難駐”,是一開;“叫住東君”是一合;至“寒色要春護”又是一開,把戀戀不捨而又不得不捨的心緒刻畫得細膩傳神。
換頭處以送別情景過渡,然後再轉入臨別贈言。“陽關唱,畫鷁徘徊東渚。”人們唱起了離歌,遠行的船隻即將啓航了。臨行之際,人們自然都希望後會有期,但世事茫茫,實在難以預料何時何地才能見面。不過,既然已經以身許國,個人的事亦無需多慮了。“相逢知又何處”一句,正表達了這種複雜的心情。於是,在餞別的酒筵上,兩人同抒壯懷,細評今古。“摩挲老劍”,如同詩詞中常見的“撫劍”“看劍”一樣,是一種渴望施展抱負的舉動;“劍”而説“老”,則表明他們已久蓄此志,飽歷風波。經過千磨百折而雄心猶在,尤其難能可貴。由此推知他們對今古的評論,一定也不離國家興廢、英雄成敗的話題,自然亦涉及到此行赴任的前景。“君此去。幾萬裏東南,隻手擎天柱。”這是作者對友人的殷殷囑望,希望他肩起拱衞東南的重任,做撐持大局的擎天一柱。由此亦可見兩人相知之深,相期之切。
全詞寫到這裏,都是遒煉緊湊,一氣呵成,情鬱而辭暢,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可惜下面收束處出語涉腐,顯得後勁不繼,令全篇有所減色。“長生壽母。更穩步安輿,三槐堂上,好看綵衣舞。”這是順帶為王埜之母祝壽,並錶王埜之孝親。安輿,也叫“安車”,是婦女、老人乘坐的小車。三槐堂,出自《宋史·王旦傳》,是有關王姓的典故。王埜父親王介也是大官,王埜初以父蔭補官,現在又漸得重用,故以此典為祝。綵衣舞,用老萊子七十娛親的故事。以上這些都是熟調,用在這裏,可算敗筆。
綜觀全詞,除結尾可議之外,大體寫得不錯,而尤以上片為佳:跳蕩轉折,情景相生,感喟甚深,境界亦大。下片上半則富雄直之氣,大有“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之概。作為一首送別詞,它沒有落入單純抒寫“黯然銷魂”的個人情緒的窠臼,也沒有亂頭粗服地故作壯語,譁眾取寵,而是密切結合當前景色與情事,大處着眼,細心落筆,把個人離合之感與整個社稷安危聯繫起來,融“小我”入“大我”,使作品保持旺盛的氣勢和較高的格調,頗為不易。這正是作者胸襟抱負與藝術手腕不凡之處。 [4] 

摸魚兒·送王子文知太平州名家點評

清代李調元雨村詞話》:楊升庵《詞品》雲:“……因《摸魚兒》詞送太平州守王子文詞得名。叔暘亦止選此一調,稱為詞家射鵰手。”今按其詞有“長生壽母,更穩步安輿,三槐堂上,好看綵衣舞”句,乃獻壽俗套諛詞,不知當日何以得名。 [5] 
人民文學出版社總編輯、編審管士光宋詞精選》:上片寫花事闌珊之時的惜別之情,表現出詞人對友人的推重。下片寫對友人的希望,最後四句雖是此種情境下的尋常語,但頗落俗套,使全詞有強弩之末之感,殊為可惜。 [3] 

摸魚兒·送王子文知太平州作者簡介

李昴英 李昴英
李昴英(1201—1257),字俊明,號文溪,番禺(今屬廣東)人。寶慶二年(1226)進士。歷秘書郎、著作郎等,官至吏部侍郎。歸隱文溪。有《文溪集》。存詞三十首。 [4] 
參考資料
  • 1.    (南宋)李昴英撰;楊芷華點校. 文溪存稿[M]. 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 1994:199-200.
  • 2.    顧易生主編. 淮南皓月冷千山 南宋後期詞[M]. 合肥:黃山書社, 2016:150-151.
  • 3.    管士光選注. 宋詞精選[M]. 鄭州:大象出版社, 2012:247-248.
  • 4.    夏承燾,唐圭璋,繆鉞,葉嘉瑩等撰寫. 宋詞鑑賞辭典 5[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17:1818-1820.
  • 5.    吳熊和主編. 唐宋詞彙評 兩宋卷 第4冊[M].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4:3302.
  • 6.    張學文評著. 離夢別魂 歷代送別詩詞大觀[M]. 北京:長征出版社, 2007: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