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惠民鄉

(重慶市涪陵區下轄鄉)

鎖定
惠民鄉地處重慶市涪陵區長江南岸,東經107°14′北緯 29°36′,距涪陵城區約37公里,東與馬武鎮相鄰,南與青羊鎮接壤,西與堡子鎮毗連,北與藺市鎮交界。幅員面積60.81平方公里,有人口16033人,非農業人口751人。1998年5月起歸馬武鎮管轄。
中文名
惠民鄉
行政區類別
鄉鎮
所屬地區
重慶涪陵區
面    積
60.81 km²
下轄地區
6個村,44個組
電話區號
023
郵政區碼
408127
氣候條件
中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
人口數量
16033人
車牌代碼
渝G
方    言
重慶方言

惠民鄉鄉鎮概況

惠民鄉鄉名由來

清朝年間,原惠民中學附近住着一個張寡婦,樂善好施,捐了一塊地皮(即原中學校址)和一些錢糧,興修了一座廟宇,名為張家廟,廟門塑了幾尊文昌菩薩,人們稱“文昌菩薩恩惠於民”,後來這裏辦起學校,取名惠民學校,1952年成立鄉政府,以此而命名為惠民鄉 [1] 
惠民鄉

惠民鄉建置沿革

民國時期惠民屬老二區,興隆鄉管轄。1952年民主建政,成立惠民鄉人民政府,鄉政府設在傘把叢樹。1953年改鄉人民政府為人民委員會,屬15區管轄,政府駐地上壩。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公社辦事機構為管理委員會,鄉人民委員會仍然存在,掛兩塊牌子。1961年調整體制為大隊,生產隊體制仍舊。1968年建立軍幹羣三結合的惠民公社革命委員會,屬馬武區管轄。1980年12月21日,廢除公社革命委員會,改為鄉。1992年撤區並鄉建鎮,將原惠民鄉、萬壽鄉併入堡子鎮。1995年將惠民、萬壽兩鄉分離出來,成立惠民鄉至今。

惠民鄉區域區劃

民國時期本境內設有九堡(十四至二十二堡),總面積為18平方公里。1952年把原興隆鄉的十四至二十二堡,外劃了十三堡(現堡子鎮平橋村)歸惠民鄉管轄,將十個堡改為12個村。1953年下半年,把惠民鄉所管轄的視遠村、另家村、文觀村、肖家村劃出新成立文觀鄉,同時把平橋村劃堡子的泡桐鄉管轄,?2個村縮小為7個村。1955年又將文觀鄉劃歸惠民鄉管轄。同時合併了一些村,合併後全鄉為8個行政村。1958年將8個村更名為8個管區。1961年改管區為大隊。1983年將大隊改名村,生產隊改名為村民小組。1992年劃歸堡子鎮管轄時為8個村,41個村民小組。1995年撤區並鄉時為16村、89個組,現轄6個村,44個組(2001年底村建制調整由16個村合併為6個村,2004年底社規模調整由89個組合併為44個組)。

惠民鄉文物名勝

惠民鄉泡桐寺

景邁山村寨 景邁山村寨
又名祟壽寺,據説建於清朝中葉,真正時間不可考,這座廟宇,有廟產約三百餘老石,和尚全靠收租吃飯。其中映佛和尚系北大畢業生,在佛學界中頗有名氣。解放後這座廟宇劃為辦公室。1951年秋,村辦小學設在這裏。民主建政以後,房屋陸續拆除,泡桐寺的一生,便宣告終結。

惠民鄉七塊石

高丈餘,長十餘丈,成長形,七石並列,虛腳並立,松樹山頂,猶如石龍,據前人傳説,約500年前,一個夏日的中午,雷電交加,濃煙迷霧山頂,一陣闢雷巨響,雷停霧散,即有七石出現。故人們當作仙神,後世常有將孩子寄拜於七塊石,祈求保佑,長命富貴。

惠民鄉三墮石

惠民鄉風光 惠民鄉風光
習慣上叫狗鑽洞),三塊巨石湊成,頂上鬥筐大的石頭,不論大人,小孩都能搖動,經歷若干年,不論莫大的風雨均未滾塌。民國二十一年,以向後山為首,募集資金,在石頭前的空地上,建廟一座,塑有觀音,送子觀音,山王等菩薩。每年六月十九都要為觀音打醮,辦會。藉此機會,還講聖諭等善事活動,使整個寨子熱鬧非常。建國後,破除迷信,善事活動停止,這坐風景奇特的寨子變得淒涼,無人問津了。

惠民鄉清溪溝

距惠民場鎮約300米,溪流深切、溝谷幽深,海拔落差400米。這裏是川東氣功發源地;這裏也是曾經是數百年來土匪打家劫舍盤踞的巢穴。老鷹窩、黃家寨、陳同伍寨、大海壩碉樓,一處處綠林遺址至今舊痕猶存。2002年清溪溝電站投資1300萬元技改,修建了白龍橋水庫,裝機達到4100kw。清溪溝是人們觀光休閒、探險獵奇的好去處。

惠民鄉紅旗水庫

位於石朝門村藺安公路邊,屬小一型水庫,有養殖水面420畝,交通便利,風景秀麗,景色怡人,開發水產養殖、休閒娛樂潛力較大。

惠民鄉自然環境

惠民鄉地質地貌

黑龍穀風景 黑龍穀風景
地質屬長江河谷坪上丘陵平壩地帶,海拔260—675米,地貌屬淺山丘地區,地勢較為平坦,南高北低,呈條形,系南北走向,土壤主要為灰棕紫色水稻土,邊緣分佈有少量紅棕紫色水稻土。境內自然溪河縱橫,其主要溪河有白龍洞河、高橋河、梓桐河、鶯歌橋河貫穿全境。

惠民鄉氣候特點

氣候屬中亞熱帶暖熱濕潤季風氣候,氣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少,雲霧多,霜雪少,無霜期長。年均温12—15℃, 年均降水量為1190—1230㎜,無霜期280—320天,日照時數為1250—1300小時。

惠民鄉土地情況

現有耕地20144畝,其中田16810畝,土3334畝,耕地主要分佈在中部丘陵地帶,比較有利於糧食作物、蠶桑、梨樹、茶葉的生長。有林地34849.5畝,零星分佈於全鄉,北部較為集中連片。森林覆蓋率38.2%,近幾年經濟林面積有較大幅度增長,主要是2001年和2002年退耕還林5182.5畝,主要是蠶桑和水果。

惠民鄉自然災害

1、寒潮低温:春季寒潮日降温可達10℃,常伴有陰雨,大風,對大春播種、出苗有一定威脅。2、綿雨災害:初夏時期,常形成阻塞性持續綿雨天氣,危害農業生產,最早始於四月二十五日,最晚始於六月二十一日,集中出六月以前,六月下旬逐步減少。 3、七、八月伏旱高温:七、八月份,正值大春作物進入抽穗、揚花、灌漿時期,作物需要適當温度和大量水份,但此時往往會遇到20天以上的伏旱和日平均氣温高於30度連續三天以上的高温天的危害,嚴重影響產量。4、九、十月的低温綿雨:九、十月低温綿雨,日照少,氣温低,不僅影響大春作物的收割,而且影響小春的整地播種。5、洪澇、冰雹:洪澇、冰雹災害在本鄉雖然範圍不大,時間不長,但危害嚴重。

惠民鄉經濟綜述

惠民鄉地勢較為平坦,土質較好,雨量充沛,氣温適宜,歷來盛產水稻,大米負有盛名。解放前,農民過着衣不敝體、食不飽腹的悲慘生活。解放後,農民積極投入互助合作運動,走上了共同富裕的道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集體與個人的經濟收入日益增加。近幾年來,惠民鄉大力發展優質水稻、畜禽、蠶桑、優質水果四大主導產業,抓好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狠抓招商資辦企業,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全鄉社會經濟呈現出前所未有良好態勢。

惠民鄉交通通信

惠民鄉交通情況

建國前沒有一條公路,建國後黨和政府極為重視交通事業的發展,1984年底已實現村村有公路,通汽車。近幾年來,全鄉交通建設飛速發展,解決了交通運輸難的問題。主要公路有:1、惠馬路:全長12公里,始修於1976年12月,1977年1月通車。2000年,全鄉幹部羣眾投入到惠馬路的拓寬改造中,2001年完成水泥路面硬化工程。該路段長7.5公里,路面寬6米。2、惠堡路:始修建於1965年,泥結石路面。2002年完成水泥路面硬化工程。該段公路從惠民鄉政府與堡子鎮平橋村藺安公路13公里相接,總長3.8 公里,共投資140 萬元,投勞6萬多個。3、惠五路(惠民—五馬):全鄉15公里,本鄉境內3公里,寬5米,泥結石路面。本鄉境內段修建於1978年12月,經惠民村板橋村進入五馬。

惠民鄉通信情況

1954年,惠民鄉政府裝了第一部電話,一直持續到1983年底,1984年鄉政府裝上一台總機。進入90年代以後,通信事業呈現出飛速的發展狀態。1998年,惠民鄉創建成為涪陵區第一個電話鄉。先後引進移動公司和聯通公司分別在惠民建設基站,移動電話用户迅速增長,2003年1月創建成為移動電話鄉,全鄉移動電話用户達到1264户。

惠民鄉教育文化

惠民鄉教育事業

黑龍谷 黑龍谷
民國時期仍有教育事業的存在,主要是私塾,除此以外有文觀、視遠(涪南中學)、惠民三所公立校(舊時官學)。建國後,惠民的三所學校的全體教師,全部接收下來,正常進行教學。1951年先後辦起了天皇村校、大海壩村校、黃桷山等學校,到1965年止,全鄉發展到5所小學,20個班。1973年,全鄉發展到7所學校,31個教學班。1984年,全鄉有38個教學班,全鄉入學率達到98%以上。近幾年來,進一步加大教育投入,改善辦學條件,推動教育事業全面發展。2004年鄉政府投資500餘萬元新建惠民學校,學校佔地35畝,建築面積12020平方米,辦學規模為30個教學班,其中小學18個班,中學12個班。
興隆小學百年校慶
興隆小學建於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留學日本的民革創始人之一、上海華東師大第一任校長劉俠任;被賀龍譽為“籃球之帥”的餘邦基;核物理學家徐益華;“川江號子”主創人王國珍等都曾在此校受過啓蒙教育。2002年9月25日,興隆小學舉行了隆重的百年建校百年慶典。在百年校慶儀式上,社會各屆、興隆小學歷屆校友紛紛解囊,捐資助學。73歲的台胞鄭泉漁專程趕回參加校慶。涪陵區副區長何也餘、政協副主席喻定容參加了校慶活動。 該校佔地20餘畝,有18個教學班,在校學生800多人。

惠民鄉文化事業

建國前基本未開展文娛活動。建國後的文藝活動普遍發展,除涪陵京、川劇團來鄉演出外,外縣的文工團也來鄉演出,本鄉有共青團、大隊和學校組織的文藝活動。在文化大革命中,演出革命現代京劇《白毛女》、《沙家濱》、《智取威虎山》等,還自編一些歌舞。近幾年來,鄉政府努力抓好精神文明建設。2004年10月19日,在江西省宜春市舉行的第五屆全國農民運動會暨全國第七批全國億萬農民健身活動先進鄉鎮表彰大會上,惠民鄉被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國家體育總局中國農民體育協會表彰為“全國億萬農民健身活動先進鄉鎮”。

惠民鄉醫藥衞生

在建國前處於缺醫少藥的狀況,麻疹、天花、傷寒霍亂等傳染病較多,死亡率高,醫藥衞生相當落後。建國後各級建立了衞生行政、業務防疫組織機構,控制了各種傳染病的流行。1956年正式成立了“惠民鄉聯合疹所”,1975年改為“惠民鄉衞生院”。改革開放以來,衞生院設施發展到園林式的正規衞生院,先後被評為省、地、市衞生系統先進單位,全國衞生先進集體。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