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張靜廬

鎖定
張靜廬,現代出版人。浙江慈溪人。 [1]  原名張繼良,民國五年起用筆名“靜廬”,從此以“張靜廬”名世。一生致力於出版事業,為新文化運動作出了較大貢獻。著有《在出版界二十年》和《中國近代出版史料》及續編、補編等。
中文名
張靜廬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日期
1898年4月7日
逝世日期
1969年9月
畢業院校
龍山演進國民學校
職    業
學者
出生地
浙江鎮海縣龍山鎮西門外村

張靜廬個人簡介

張靜廬作品
張靜廬作品(2張)
張靜廬,中國出版家、民盟盟員。1898年4月7日生於浙江鎮海縣。1969年9月在上海去世。1911年在龍山演進國民學校畢業後, [2]  當學徒。1915年任天津《公民日報》副刊編輯。1920 年任上海泰東圖書局編輯、 出版部主任。1924年與人合資創辦光華書局,任經理。1929年創建上海聯合書店,任經理。1931 年與洪雪帆合辦現代書局,任經理。1934年創建上海雜誌公司,任總經理。任內經營出版不少進步期刊,其中有:郭沫若主編的《洪水》、蔣光慈主編的《拓荒者》、田漢主編的《南國》、郁達夫主編的《大眾文藝》、艾思奇主編的《讀書生活》、黃源主編的《譯文》、孟十還主編的《作家》、黎烈文主編的《中流》、丁玲主編的《戰地》、胡風主編的《七月》等。這些期刊在當時產生了積極影響。1949年在上海任聯營書店總經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他先後任中央人民政府出版總署計劃處處長,古籍出版社編審,中華書局近代史編輯組組長。主要著述有《中國的新聞記者與新聞紙》、《革命外史》、《在出版界二十年》,編有《中國近代出版史料》初編、二編,《中國現代出版史料》甲、乙、丙、丁編,《中國出版史料補編》等。

張靜廬往事略集

簡介
張靜廬幼年家境貧寒,但酷愛讀書,在當酒保、學徒期間,因看書、寫稿忘了幹活,兩度成了“回湯豆腐乾”(指沒度滿三年學徒期而中途被店主辭退者)。他家住上海棋盤街,當學徒時每天放工回家,要到書店玻璃櫃前看看書的封面解渴,久而久之,同事們知道了,就給他起了“棋盤街上的巡閲使”的渾號。
“五四”運動以後,張靜廬到泰東圖書局當襄理,並擔任《新的小説》月刊編輯,和書局經理趙南公一道竭力刊行新文化作品。首任總編輯郭沫若寫的《女神》、《茵夢湖》,張靜廬極力組織出版,打響了新文化運動的第一炮。後來郭沫若去了日本,接着曹靖華、王靖(梅瑰)、王新命(無為),以後成仿吾郁達夫張資平等都來到泰東圖書局擔任編輯工作。泰東圖書局成了“創造社”的搖籃。《創造週報》就是在這時產生的。民國九、十年間《創造季刊》、《創造週報》和類似的創造社叢書,如郁達夫《沉淪》、張資平《沖積的化石》,還有《玄武湖之秋》、《蔦蘿行》等新書,推動着新文化運動蓬勃向前。民國十二、三年間,《洪水》半月刊和《創造週報》合訂本出版後,泰東圖書局生意興隆。
後來創造社人員從泰東圖書局分出去了,張靜廬先主持上海第一家純粹的新書店光華書局。創造社同仁都是寫文藝作品的,為了支持張靜廬新開的光華書局,他們一反過去,改做政論文章,為讀者和同業所矚目。在這裏,由周餘平主持招股,創辦了新文化運動史上有名的創造社出版部。郭沫若將《三個叛逆的女性》和在許多刊物上發表過的文章編纂為《文藝論集》交給光華刊行,還為光華編輯一種半文藝半政治性雜誌《洪水》,也交光華刊行。
以後由於光華書局散夥,張靜廬又主持了現代書局和聯合書局的業務工作。

張靜廬人物生平

1934年5月1日
張靜廬辦起了“上海雜誌公司”。這是第一家專門出版雜誌的小店,僅有20元的資金作為創辦費。由於資金太少,張便採取“代訂代辦發行”為主,出版為副,但還是出版了魯迅主持、黃源主編的《譯文》,孟心主編的《自修大學》,艾思奇、柳湜主編的《讀書生活》,沈茲九主編的《婦女生活》等雜誌。
1936年
張靜廬把重心轉移到出版上。從此以後,他成了出版商。以後還出版了《高爾基選集》、《中國文學珍本叢書》、《青年叢書》等100多種。
1937年
抗日戰爭爆發,上海淪陷,張靜廬將上海雜誌公司遷到漢口,作為主張抗日的一員,也參與了抗日宣傳活動。他出版了一批政論書籍和劇本,如《飛將軍》(洪深著)、《八百壯士》(崔嵬著)、《民眾基本論》、《出獄前後》(均章乃器著)、《抗戰軍隊中的政治工作》(張靜廬著),還有《怎樣爭取最後的勝利》、《漢奸的產生和撲滅》、《民族解放戰爭的戰略和戰術》、“活躍的膚施”、《大眾劇選》(抗日劇本)、《全面抗戰的政治形勢》、《告大時代青年》、《改良教育與學生救國》、《青年軍事常識》、《高粱紅了》(詩劇)等。
那時的武漢,成了文化的中心,報告文學出版達到了一個高峯。張靜廬以上海雜誌公司名義,出版了許多抗日戰爭小冊子,也着重抓報告文學的出版。其中著名的有李輝英主編的“戰地報告叢書”,計有碧野的《北方的原野》,田濤的《黃河北岸》,張慶泰的《在西戰場》,姚雪垠的《戰地書簡》,李輝英的《軍民之間》,張周的《中華女兒》,曾克的《在湯陰火線》,師田手的《背叛祖國的罪人》,黑丁的《沁河岸上》,石光的《魯北煙塵》。葉以羣主編的“戰地生活叢書”,計有劉白羽《遊擊中間》,舒羣的《西線隨徵記》,羅烽的《莫雲與爾漠少尉》,天虛的《兩個俘虜》,陳克寒的《八路軍事兵隊》,劉白羽、王宗祀的《八路軍將領》,吳奚如的《陽明堡大戰》。這兩套叢書對武漢人民瞭解前線形勢,瞭解共產黨、八路軍,瞭解日本帝國主義的侵華罪行,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此外,“上雜”還於1937年10月在武漢出版了宋之的的《烙痕》,它是一本收有四個短劇的國防獨幕話劇。1938年4月又出版了宋之的、陳白塵合編五幕劇《民族萬歲》。1938年3月為抗戰需要而出版的文藝刊物,有丁玲和舒羣主編的《戰地》半月刊,由武漢、上海雜誌公司總經銷,16開本,但這個刊物在同年6月出版第6期後終刊。
張靜廬為了擴大抗日宣傳陣地,除武漢外,還在重慶、廣州、長沙、柳州、桂林、貴陽、金華、昆明建立分店達12處,大量刊行文藝書籍百餘種,極力配合抗日宣傳。
1943年至1944年期間
張靜廬在重慶任上海雜誌公司總管理處總經理,繼續出版宣傳抗日的書刊。同時,他又出任新出版業聯合管理處總經理,並在成都(由鄧作之任經理)、廣州、重慶(由張鴻鈞任經理)、漢口(由馬仲楊任經理)設立“聯營書店”,主要任務是管理聯營書店出版事宜。與此同時,張靜廬還任國民黨文化教育委員會設計委員(主任委員潘公展)。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
張靜廬回到漢口,一部分時間主持“上雜”業務(因其次子張鴻人當時任漢口經理),大部分時間參加社會活動。曾任武漢市文教公會(這個公會是資本家商會性質)常務理事,主要處理上與下、同業間的各種業務糾紛。1947年6年1日,武漢大學發生震驚全國的“六·一”慘案,漢口聯營書店也遭到搜查,並逮走了經理馬仲楊和幾位店員共七人。張靜廬即組織力量多方營救,並作為釋放馬仲楊擔保人之一。
延安保衞戰期間,延安失守,有些同志從延安經西安來到武漢,找到張靜廬,但由於張靜廬不是共產黨員,本身又有國民黨關係,不便親自出面接待,他就囑其次子張鴻人接待。這些來漢同志身無分文,來張處主要找接濟,同時由於他們隨時有被捕可能,張可為他們找到藏身之所。於是在張鴻人掩護下,把他們送出了武漢,到目的地去了,前後一共接待三批。但國民黨仍有察覺。有天上午,張靜廬等人正在“上雜”樓上開會,警察局找上門來,張靜廬等人聞訊後,從後門跑掉了。警察就找張鴻人的麻煩,並搜查“上雜”出售的期刊,並將他們認為的“違禁雜誌”,如《展望》、《新觀察》、《新聞天地》等雜誌,要張鴻人抱着到警察局去,叫張一人坐在一個房間內,一直到下午四點鐘,他們才放人,但卻被他們敲走了200元光洋。
l950年
張靜廬調任北京新聞出版總署任私營企業處處長。出版總署撤銷後,在中華書局擔任近代史編輯組主任。文化大革命中受到“四人幫”的迫害,於1968年病逝於上海。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