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吳奚如

鎖定
吳奚如(1906-1985),湖北京山城關人。1925年入黃埔軍校第二期學習,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先後參加北伐戰爭、八一南昌起義,歷經西安事變、皖南事變、延安整風等重大歷史事件。曾任葉挺獨立團政治處副主任、中共湖北省軍委書記、中共河南省軍委委員兼秘書、左聯大眾化工作委員會主席等職務。1947年調派東北任牡丹江市及松江省總工會主席、東北總工會生產部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先後任鶴崗煤礦工業學校校長、雞西煤礦學校第二校長、華中師範學院政治教育系副主任、湖北文聯委員、省作協理事、武漢市政協委員、中國作家協會武漢分會理事。 [1] 
中文名
吳奚如
籍    貫
湖北京山城關
出生日期
1906年
逝世日期
1985年
畢業院校
黃埔軍校第二期
主要成就
解放後任松江省總工會主席、中國作家協會武漢分會理事

吳奚如人物經歷

擔任魯迅與黨中央聯繫的承轉人,成功保存方誌敏作品
1927年,蔣介石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吳奚如出任湖北討蔣委員會常委、《討蔣週刊》主編。其間,他祖母、叔叔、堂弟被反動派殺害。
1934年,吳奚如轉入上海周恩來領導的中央特科,同時擔任魯迅先生和黨中央聯繫的承轉人。他創作的《卑賤者的靈魂》是魯迅先生審閲後才送《作家》發表的。他的第一個短篇小説集《小巫集》也是魯迅先生介紹到當時上海的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的。同時,他還創辦、協辦了當時上海的一系列進步文藝報刊,與蕭軍、蕭紅等一大批著名作家過往甚密。
吳奚如高度注意保證魯迅先生的安全,常在內山書店與先生見面,有時也通過胡風從中傳遞信件和消息。有一天,魯迅先生從內山書店收到一封內裝若干張白紙的信,不明究竟,交給胡風後又急轉吳奚如,吳讓胡用碘酒擦拭,發現原來是關在南昌監獄的方誌敏同志在獄中託人送出來的,那是寫給黨中央的一份報告和給魯迅先生的求助信。也正是經吳奚如之手,為中國人民保存下來方誌敏烈士著名的作品:《清貧》和《可愛的祖國》。
西安事變前主辦《文化週報》,為張學良主持對外宣傳
1936年9月底,吳奚如受特科指派趕赴西安,其秘密使命是為張學良主持對外宣傳工作。他到達的第二天,張學良就在公館接見了他。經商量,決定由吳奚如為張學良的秘密政團組織——抗日同志會創辦並主編一張報紙:《文化週報》。
在主辦《文化週報》時,吳奚如從寫到編,一人兼多職,以充滿才氣的文筆,撰寫了大量社論、通訊、消息……既表達東北軍的政治主張,也宣傳抗戰救國打回東北老家去的理論和號召,實質上是針對東北軍的士氣人心,巧妙地宣傳我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這張報紙一共出版了9期,為促成“西安事變”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1938年調任周恩來的政治秘書,選派劉白羽等奔赴延安
西安事變後,吳奚如第一次到了延安。毛主席一見到他就大加讚賞:“你就是吳奚如?大名鼎鼎,坐,請坐。你不抽煙吧?聽恩來講,你從魯迅先生身邊來,又是黃埔系的,還給張漢卿辦過報,文武全才,難得!周揚、丁玲二位也都談到過你。”延安當時最缺的是軍隊幹部,所以毛主席派吳奚如去抗大任政治教員。
1938年2月,吳奚如調任中共中央長江局周恩來的政治秘書,做了很多具體的工作,譬如選派大批進步青年奔赴延安,如周而復、劉白羽等。1938年11月受命籌辦八路軍桂林辦事處並任主任,與越共領導人胡志明建立了“同志加兄弟”(胡語)的密切友誼;後來該工作由李克農同志接任。桂林八辦舊址至今還保留着吳奚如的印鑑以及張學良送給吳奚如的虎皮大衣。
1943年,吳奚如參加延安整風運動,遭受挫折,因為對康生一夥亂戴“叛徒、託派”的帽子不滿,英雄氣概又兼書生意氣的吳奚如在會上公開提出異議,並因此失去黨籍……
擔任鶴崗煤礦工業學校校長,主持合校搬遷
1953年6月12日,中央人民政府燃料工業部煤礦管理總局任命吳奚如為鶴崗煤礦工業學校校長。同年7月,燃料工業部開始部署雞西煤礦工業學校和鶴崗煤礦工業學校合校具體事宜,決定將鶴崗煤礦工業學校遷到雞西,成立雞西煤礦學校。兩校合併後,將原有的教學資源、專業、師資等進行了整合。新成立的雞西煤礦學校在專業設置上更加側重於對煤礦專門人才的培養,共開設煤田地下開採、礦山機電、礦山機械製造三個專業。吳奚如親自主持完成了雞西、鶴崗兩校合併,用60節火車將鶴崗煤校人員、設備運至雞西。
在校期間,吳奚如深受學生愛戴和社會廣泛讚譽,其教育思想影響深遠。他所作報告因其革命經歷而生動深刻,因其深厚文學和革命理論而啓迪思想。學生中發生流行性感冒,他兩天兩夜守候學生身旁。他對學生高標準、嚴要求,稱畢業生是“學校基礎的創造人、是功臣”,“在未來工作上,只許做好,不許做壞”。
“文革”後以病殘之軀重新拿筆,創作大量文藝作品
新中國成立以後,吳奚如在周總理的關懷下從事專業文學創作,加入中國作協,1958年調任武漢作協理事、專業作家。“文革”中,他遭受極大折磨,被迫退休。“文革”結束後,他以病殘之身重新拿起筆來,為懷念魯迅,他寫出了《魯迅和黨的關係》、《回憶偉大導師魯迅》等回憶錄;為了紀念瞿秋白,他寫出了《一個偉大的死》等小説。1979年,吳奚如恢復了原有的黨籍和黨齡,並於同一年作為特邀代表出席了全國第四屆文代會。
1980年,由吳奚如撰寫的《我所認識的胡風》發表在《芳草》雜誌第12期。他本着對歷史負責的態度,真實地寫出了他和胡風的交往,證明胡風在新中國成立前並無反革命行為。這是國內最早為胡風辯誣的文章,吳奚如因此被稱為“義士”。
1985年逝世。 [1] 

吳奚如人物評價

吳奚如同志早年參加革命並加入中國共產黨,是一位有影響的政治、文學活動家和現代優秀作家。他以小説家的胸懷,關注時代的發展和人民的命運,用筆戰鬥,積極配合黨的鬥爭,生動反映時代風貌,給人以心靈的撫慰和精神的關懷。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