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巴爾赫

鎖定
巴爾赫(普什圖語波斯語:بلخ Balkh),阿富汗北部巴爾赫省馬紮裏沙里夫(Mazar-e Sharif、مزار شریف)附近的一個村莊。一般認為它就是古代巴克特里亞(我國史書習稱大夏)的省治巴克特拉。
此城在阿拔斯薩曼王朝時曾為霍拉桑省治,中亞地區著名學術中心。1220年該城被成吉思汗大軍所毀,再也沒有恢復昔日的繁華。村內馬紮裏沙里夫現存16世紀清真寺一座,極為壯觀。
這座城市由波斯亞歷山大阿拉伯人成吉思汗等統治。
中文名稱
巴爾赫
外文名稱
Balkh、بلخ
所屬地區
阿富汗
政府駐地
馬紮裏沙里夫
面    積
17,249平方公里
人    口
1,866,500人(2005)

目錄

  1. 1
  2. 2

巴爾赫

在阿富汗的位置 在阿富汗的位置
阿富汗全國劃分為32個(Velayat),省下設。巴爾赫省(Balkh)為阿富汗32個省中的一個省,位於阿富汗中北部,與朱茲詹省、昆都士省薩曼甘省、薩爾普勒省等省份及烏茲別克斯坦共和國相鄰。人口數為1,866,500人(2005),土地面積為17,249平方公里,巴爾赫省的首府馬紮裏沙里夫(Mazar-e Sharif)。

巴爾赫

地圖顯示巴爾赫(這裏作為Bactres所示) 地圖顯示巴爾赫(這裏作為Bactres所示)
位於省會馬紮裏沙里夫城西22公里處,瀕臨巴爾赫河,該地在公元前500年就有村莊,約在公元前330年被馬其頓的亞歷山大大帝佔領,後來成為中亞希臘化奴隸制古國——大夏(巴克特里亞)國首都薄知(Bactria)。因其建城之早,因此有“眾城之母”的聲譽。嗣後數世紀,該城落入各個遊牧民族手中,在中文古典書籍中又作“薄提”、“縛喝”《魏書·西域傳》:“薄知國,都薄知城,在伽色尼南……多五果”。“吐火羅國……國中有薄提城,周匝六十里,城南有西流大水,名漢樓河,土宜五穀,有好馬、駝、騾。其王曾遣使朝貢”北魏宣武帝永平二年,薄提國隸屬於嚈噠,二國合貢白象一隻。
400公元年,法顯在巴爾赫發現了佛教很普遍。
7世紀初,阿拉伯人入侵波斯之前,玄奘發現了很多佛教徒住在巴爾赫。唐玄奘大唐西域記》作“縛喝國”:“縛喝國。東西八百餘里。南北四百餘里。北臨縛芻河。國大都城週二十餘里。人皆謂之小王舍城也。其城雖固居人甚少。土地所產物類尤多。水陸諸花難以備舉。伽藍百有餘所。僧徒三千餘人。並皆習學小乘法教。”義淨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作“薄渴羅”。唐高僧玄照曾路過薄渴羅,到納婆毗訶羅國(Navahihara)。
阿拉伯人侵略波斯之後,波斯國王亞茲得格爾德三世(Yazdgerd III)曾逃往巴爾赫避難。巴爾赫人開始皈依伊斯蘭教
阿拉伯人牢固佔領該城後,巴爾赫成為呼羅珊的首府,城市範圍大為擴展,如此一直延續到阿拔斯和薩曼王朝統治時期。作為王朝首府和學術中心享有盛譽。
1221年成吉思汗佔領“巴里黑”(即巴爾赫),實行屠城,此城成為一片廢墟。14世紀初,巴帖木兒重建該城。明朝永樂十一年(1413年)吏部驗封司員外郎陳誠等出使西域,曾到過八剌黑(巴爾赫),“城周圍十餘里,居平川無險要……田地寬廣,食物豐饒”。當時帖木兒帝國國王沙哈魯派遣一子為八剌黑城總督,在他的管理下,八剌黑城相當繁榮,西南各國商人聚居此城中,運來的番貨很多。1480年傳説在臨近的馬紮裏沙里夫發現穆罕默德的女婿阿里的陵墓,又使得巴爾赫降到次要地位。1850年巴爾赫歸併到阿富汗。現巴爾赫只是一大片廢墟中的一個小村莊,其中最重要的廢墟是巴克特拉古城的城牆,周長11千米,其餘的遺蹟包括古代佛教聖墓及其他的伊斯蘭清真寺,巴爾薩神殿也在該村,1973年人口有2735人 [1] 
參考資料
  • 1.    美國不列顛百科全書編委會.《不列顛百科全書·國際中文版》.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9年4月:第2冊16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