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縣(拼音:xiàn、xuán)為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 [2]  。此字始見於西周金文,其古字形像懸首於木上的樣子;本義指懸掛,是“懸”的古字,讀xuán。又引申指維繫、差別大、距離遙遠等。周代制度:“天下地方千里,分為百縣而繫於國。”到了秦代和漢代,縣繫於郡,把“縣”這個字作為郡級以下的行政區域的名稱,意思是地方政權直系中央,讀xiàn,還留有“掛”的原義。現代的縣隸屬於省、自治區、省轄市、直轄市、自治州之下。“掛”“維繫”和“距離遙遠”之意均由“懸”字代替。 [13] 
中文名
拼    音
xiàn,xuán
繁    體
部    首
五    筆
EGCU [1] 
倉    頡
BMI [1] 
鄭    碼
LCZS [1] 
筆    順
豎、橫折、橫、橫、橫、撇折、點
字    級
一級(編號:0720) [2] 
平水韻
去聲十七霰(xiàn),下平一先(xuán) [3] 
總筆畫數
3+4(部首+部首外)
異體字
四角號碼
7773₂
統一碼
53BF
字形結構
合體字,上下結構
注音字母
ㄒㄧㄢˋ,ㄒㄩㄢˊ
造字法
會意字

字源演變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5]
會意字。縣字,繁體作“縣”。在西周金文(圖1)中,“縣”字的左部是一棵樹(圖A,木),右上方是掛在樹上的一根繩子(圖B,“幺”),右下方則是一個懸掛在繩子上的人頭(圖C,即“首”字)。這是古時一種刑罰,在樹上用繩子高掛人頭以示懲示威,即所謂的“斬首示眾”,也叫“梟首”。“縣”是由“木”“幺”“首”三個獨體象形字合起來的會意字。本來説的是古代奴隸主和封建領主為了鎮壓農奴與人民的反抗鬥爭而採取的嚴刑酷法,把人殺了,在樹上掛頭示眾,殺一以儆百。所以這個字也就有“掛、懸在空中,沒有着落”的意思。
發展到金文階段,字的形體已有了很大的變化。在圖3的金文裏,“木”旁已搬到字的左邊;戰國文字(圖4)在原有的基礎上省去“木”旁;小篆中(圖6),人頭則變為倒寫的“首”了,剩餘的部件整合為“系”字。以後,又以小篆為基礎,演變為隸書(圖7-12)和楷書。繁體“縣”字十六畫,書寫速度慢,於是後來又根據簡化漢字的“局部刪除”法把“縣”字去掉“系”旁,只剩下倒掛的人頭形了;又進一步寫成“縣”。 [4-5]  [13] 
“縣”的本義從上面的形體分析不難看出是表示懸掛的意思,是從古代的梟首示眾發展而來的文字。“縣”後來產生了一個常用義項,即行政區劃名稱。“縣”之所以成為行政區劃名稱,要從中國古代行政區劃的發展談起。中國地方行政區劃,目前可考的始於周代。周代的政治制度,是所謂“分封制”,即天子將國家土地的大部分分給他的親屬或功臣,形成眾多的所謂“諸侯國”。這種分封制,實際是氏族社會時代分族而治制度的傳承形式,諸侯國儘管也臣屬於天子,但在其內部,還是由作為領主的諸侯自治,特別是他們的爵位是由其子孫世襲的。所以諸侯國並非是天子的直屬領地,或者説它並不直接懸(縣)繫於中央政權。諸侯對於他的大夫,也仿此例,把相當部分的國土分給他們作為自治的采邑,這種大夫的采邑也同樣不直屬於諸侯政權。這樣一來天下的政治格局,便形成了一個統治政權總有直接統治區和間接統治區兩種性質領地的狀況。相對間接領地來説,直接領地直系於政權,就像懸掛着一樣,所以自然獲得了“縣”的稱名。
由於郡縣制的普及,“縣”字的使用日益頻繁,為了與行政區劃的“縣”相區別,大約在漢魏時代,人們在表達“懸掛”之義時,“掛”“吊”和“距離遙遠”之意由“縣(縣)”下加“心”的“懸(懸)”字表示,和“縣”區別開來。 [14] 

詳細釋義

拼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xiàn
名詞
行政區劃單位。
county
段玉裁《説文解字注·𥄉部》:周制,天子地方千里,分為百縣則繫於國,秦漢縣繫於郡。
縣城;縣誌;縣治;縣令
古代天子所治之地,在京都周圍千里以內,即王畿。
local authorities
禮記·王制》:天子之縣內,方百里之國九。

古代的一種居民組織。

《呂氏春秋·孟夏》:命司徒,循行縣鄙。高誘注:“縣,畿內之縣,二千五百家也。”

(Xiàn)姓氏用字。



周代一種劃分田地的單位。

周禮·地官·小司徒》:……四甸為縣,四縣為都。鄭玄注:“四甸為縣,方二十里。”

周代公邑。

《周禮·秋官·縣士》漢鄭玄注:“都縣野之地,其邑非王子弟公卿大夫之采地,則皆公邑也,謂之縣。”

xuán
動詞
〈文言〉懸掛。
hang
《詩經·魏風·伐檀》: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縣貆兮?"
縣車;縣門
〈文言〉維繫;聯結。
tie;maintain
《莊子·寓言》:弟子間於仲尼曰:若參者,可謂無所縣其罪乎!
縣命;縣絕;縣聯
〈文言〉懸殊;相差大;距離遠。
separated
《荀子·天論》:君子小人之所以相縣者,在此耳。

〈文言〉出示。
reveal
《周禮·春官·小宗伯》:縣衰冠之式於路門之外。”
縣法
〈文言〉用繩子勒死。

《國語·晉語一》:驪姬請使申生主曲沃,以速縣。韋照注:“縣,縊也。”

〈文言〉憑空。

王安石《答段縫書》:縣斷賢者之是非,甚不然也。

〈文言〉稱;量輕重。
weigh
《漢書·賈山傳》:縣石鑄鍾虡。

名詞
〈文言〉秤錘。

《禮記·經解》:故衡誠縣,不可以欺輕重。鄭玄注:“縣謂錘也。”

(Xuán)姓氏用字。



(釋義參考資料 [6-7] 

古籍解釋

説文解字

【卷九】【𥄉部】胡涓切(xuán)
系也。從系持𥄉(jiāo)。
【註釋】徐鉉等注:此本是縣掛之縣,借為州縣之縣。今俗加心,別作懸,義無所取。 [8] 

説文解字注

“系也”注:系當作系,系者,系𦃇也,一名惡絮。許書本非此字明矣。許自序雲:據形系聯,不作系也。系篆下雲系也。當即縣也之譌。二篆為轉註。古懸掛字皆如此作。引伸之、則為所繫之偁。《周禮》:縣繫於遂。邑部曰:周制,天子地方千里,分為百縣則繫於國。秦漢縣繫於郡。《釋名》曰:縣,縣也。縣繫於郡也。自專以縣為州縣字,乃別制從心之懸掛。別其音縣去懸平,古無二形二音也。顏師古云:古縣邑字作寰,亦為臆説。
“從系持𥄉”注:會意。胡㳙切。十四部。 [9] 

康熙字典

【未集中】【糸部】 縣;部外筆畫:10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並胡涓切,音懸。《説文》:系也。注:徐鉉曰:此本是縣掛之縣,借為州縣之縣。今俗加心,別作懸,義無所取。《易·繫辭》:縣象著明,莫大乎日月。《詩·周頌》:應田縣鼓。《周禮·春官·小胥》:正樂縣之位。《儀禮·燕禮》:樂人縣。《左傳·成二年》:曲縣繁纓以朝。《前漢·高帝紀》:縣隔千里。
又《廣韻》黃練切。《集韻》熒絹切,並音炫。《正韻》:形甸切,音現。《釋名》:縣,懸也,懸繫於郡也。《廣韻》:古作寰。楚莊王滅陳為縣,縣名自此始。《周禮·天官·大宰》:邦縣之賦。注:邦縣四百里。
又《地官·小司徒》:四甸為縣。
又《遂人》:五鄙為縣。《魯語》:三鄉為縣。《史記·秦始皇本紀》:大矣哉,宇縣之中。注:縣,赤縣。《前漢·地理志》:分天下為郡縣。
又《史記·絳侯世家》注:縣官,謂天子也。王者官天下,故曰縣官也。
又姓。《禮·曲禮》:縣賁父。《史記·仲尼弟子列傳》:縣單父。按,《説文》在𥄉部,今併入。 [10] 

廣韻

胡㳙切,平先匣 ‖ 縣聲元2部(xuán)
《説文》雲:“系也。”相承借為州縣字。
黃練切,去霰匣 ‖ 縣聲元2部(xiàn)
縣,郡縣也。《釋名》曰:“縣,懸也,懸於郡也。”古作寰,楚莊王滅陳為縣,縣名自此始也。又姓,孔子門人縣單父。黃練切。十五。
【校釋】切語下字為開口字,按反切黃練切與胡甸切同音,然黃練切韻圖置於合口。《王二》本小韻作玄絢反,《説文》徐鉉注音黃絢切,開合不違。 [1] 
《説文解字》書影 《説文解字》書影
《説文解字注》書影 《説文解字注》書影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上:U+53BF:下:U+7E23) 字形對比(上:U+53BF:下:U+7E23)

書寫提示

❶“且”長、寬,“厶”扁、窄。❷“且”,“厶”上下等寬;框內下橫在橫中線;長橫在橫中線下方。❸“厶”,居下居中;㇜(撇折)起筆於豎中線。 [11] 

書法欣賞

(書法圖來源 [12] 

音韻集成

中上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ɡʰ
iwan
先秦
王力系統
ɣ
iwan
先秦
董同龢系統
ɣ
iuæn
先秦
周法高系統
ɡ
ewan
先秦
李方桂系統
gw
ian
西漢


東漢




ian


ian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山先仙

iwɑn
南北朝
北魏後期北齊
山先仙

iwɑn
南北朝
齊梁陳北周隋
山先仙

iwɑn
隋唐
擬音/高本漢系統

ɣ
iwen
隋唐
擬音/王力系統

ɣ
iwen
隋唐
擬音/董同龢系統

ɣ
iuɛn
隋唐
擬音/周法高系統

ɣ
iuɛn
隋唐
擬音/李方桂系統

ɣ
iwen
隋唐
擬音/陳新雄系統
ɣ
iuen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網 [15] 

韻書集成

韻書
字頭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平聲
下平一先

合口呼
四等
全濁
胡涓切
ɣiuɛn
去聲
三十二霰

合口呼
四等
全濁
黃絢切
ɣiuɛn
集韻
平聲
合口呼
四等
全濁
胡涓切
ɣiuɛn
去聲
合口呼
四等
全濁
熒絹切
ɣiuɛn
禮部韻略

去聲





熒絹切

增韻

去聲





熒絹切

中原音韻

去聲
先天



全清

xiɛn
中州音韻

去聲
先天





奚見切

洪武正韻

平聲
十一先


全濁
胡涓切
ɣyen

去聲
十一霰


全濁
形甸切
ɣien
分韻撮要
陽平
第十三鴛婉怨乙
陽去
第十三鴛婉怨乙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網 [15]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聲母和韻母用國際音標標註;各方言點的字音以當地城區中老年人口音為依據,僅作參考
方言類別
方言點
聲母及韻母
調值
調類
備註
官話(北京官話)
北京
ɕiɛn
51
去聲

官話(冀魯官話)
濟南
ɕiæ̃
21
去聲

官話(中原官話)
西安
ɕiæ̃
55
去聲

官話(西南官話)
武漢
ɕiɛn
35
去聲

官話(西南官話)
成都
ɕiɛn
13
去聲

官話(江淮官話)
合肥
ɕiĩ
53
去聲

官話(江淮官話)
揚州
ɕiẽ
55
去聲

晉語
太原
ɕie
45
去聲

吳語
蘇州
jiø
31
陽去

吳語
温州
jy
42
陰去

湘語
長沙
ɕiẽ
45
陰去
文讀
ɕie
21
陽去
白讀
湘語
雙峯
ɣuĩ
33
陽去

贛語
南昌
ɕiɛn
21
陽去

客家話
梅縣
ian
52
去聲

粵語
廣州
jyn
22
陽去

粵語
陽江
jin
54
陽去

閩語(閩南片)
廈門
hiɛn
33
陽去
文讀
kũãĩ
33
陽去
白讀
閩語(閩南片)
潮州
kũĩ
11
陽去

閩語(閩東片)
福州
kaiŋ
242
陽去

閩語(閩北片)
建甌
kuɪŋ
44
陽去

(參考資料:《漢語方音字彙》 [16] 
參考資料
  • 1.      .漢典[引用日期2018-08-19]
  • 2.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8-08-19]
  • 3.    十七霰 縣  .搜韻[引用日期2018-08-19]
  • 4.    陳政 著.字源談趣 800個常用漢字之由來.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6.07:89-90
  • 5.    李學勤 編.字源.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3.07:786
  • 6.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第六版):商務印書館,2012:1414
  • 7.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第二版):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0.04:3664
  • 8.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1218
  • 9.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説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10:1692
  • 10.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08:897
  • 11.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新華寫字字典(第二版):商務印書館,2011:376
  • 12.    書法欣賞  .漢典[引用日期2018-08-19]
  • 13.    鄭春蘭編著.精彩漢字[M].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2018.06:568-569
  • 14.    傅永和,李玲璞,向光忠主編.漢字演變 文化源流 上[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12.12:167-168
  • 15.    縣的音韻方言  .漢典[引用日期2022-04-22]
  • 16.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第二版重排本)[M].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06:269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