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區(拼音:qū、ōu),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 [1]  。此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區的古字形像眾物藏於曲形器,本義是藏隱,引申指住宅、小屋。現代漢語多指地區、行政區劃單位,又指一定的區域或範圍。這些意義的“區”字讀為qū。又讀作ōu。為古代計量單位,四升為豆,四豆為區。也可作姓氏。
中文名
拼    音
qū、ōu
繁    體
部    首
五    筆
AQI [14] 
倉    頡
SK [14] 
鄭    碼
HOS [14] 
筆    順
①橫、②撇、③點、④豎折
字    級
一級(編號:0094) [1] 
平水韻
上平七虞(qū)、下平十一尤(ōu) [3] 
筆畫數
2+2(部首+部首外)
造字法
會意字
結    構
合體字,半包圍-上左下包圍結構
統一碼
533A [14] 
四角碼
7171₄
注音字母
ㄑㄩ、ㄡ

字源解説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4]
“區”的來源説法不一。一種説法是會意字。甲骨文(圖1)由表示藏匿處的“(xì)”和眾多貯藏的物品的“”構成,整個字形表示把物品放在一個地方貯藏起來,本義即為隱藏。一説“區”是指事字,它強調的是中部的“品”,本義是一種小盆之類容器,是“”的本字。戰國文字中楚文字“區”從匚、從品(圖2-4),“品”在“匚”內。有的字形(圖3、4)“品”是倒寫的。齊文字(圖5-8)“區”從匚、從品(圖5)或從吅(圖5-8 “吅”表示儲藏的物品),“品”、“吅”與“匚”共用筆畫,不在“匚”內,此構形含義不詳。《説文解字》將“區”歸匸部。小篆以後的字形變化不大。漢字簡化時將中部的“品”簡化為“ㄨ”,“ㄨ”是簡化記號,與字的音義無關 [4-5] 
房屋內的一個特定的角落,是房屋的一個部分,一個區域。正是借這一點相似,區字便又喻指為一個地區或一定的地域範圍。《尚書·康誥》:“用肇造我區夏。”區夏,指華夏這一區域。區進而引類取比為指行政區劃單位,如自治區、市轄區、縣轄區等。區域有特定的土地界線、界劃,大可以是一國一省,小可以是一鄉一村。界劃是為了區別不同的地域,也因此區字便又引出劃分、分別的意義。《論語·子張》:“君子之道,孰先傳焉?孰後傳焉?比諸草木,區以別矣。”劉寶楠《正義》:“凡地域謂之區,區以分別,故區即訓別。”《後漢書·黨錮列傳贊》:“物性既區,嗜惡從形。”李賢注:“區,猶別也。”區字的字義也就通過借喻而逐漸擴大了。 [16] 

詳細釋義

拼音
語法屬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動詞
把兩個以上的對象加以比較,認識它們不同的地方。
distinguish
《論語·子張》:譬諸草木,區以別矣。
區分;區別
〈文言〉隱匿。
hide
《左傳·昭公七年》:吾文君文王作僕區之法。

名詞
(陸地、水面或空中的)一定範圍。
area;
district;
region
晉·左思《蜀都賦》:茂八區而菴謁焉。注:“四方八隅也。”
山區;地區;市區;工業區;風景區
行政區劃單位。
administration division

自治區;市轄區;縣轄區
〈文言〉範疇。
scope
漢·劉勰《文心雕龍·雜文》:總括其名,並歸雜文之區;甄別其義,各入討論之域。

〈文言〉住宅,居住處。
residence;
dwelling
《漢書·食貨志下》:工匠醫巫卜祝及它方技商販賈人坐肆列裏區謁舍。
區處;區士;區宇;區舍
〈文言〉特指小屋。

《漢書·胡建傳》:穿北軍壘垣以為賈區。

形容詞
〈文言〉小,微小。
small
《呂氏春秋·務大》:區區焉相樂也。
量詞
〈文言〉用於建築物的量詞,相當於“棟”“間”“座”。

晉·姚興《遺僧朗書》:今遣使者送浮圖三級,經一部,寶台一區。

〈文言〉玉的計數單位。十件為“區”。

爾雅·釋器》:玉十謂之區。

ōu
名詞
古代量器名,又用為計量單位。

《左傳·昭公三年》:齊舊四量:豆、區、釜、鍾。杜預注:“四豆為區,區,一斗六升。”

(Ōu)姓氏用字,詳見“區姓



gōu
動詞
〈文言〉通“勾”。彎曲。

《禮記·樂記》:然後草木茂盛,區萌達。鄭玄注:“屈生曰區。"

qiū
名詞
〈文言〉用田埂隔開的一塊一塊的田。後作“丘”。

清·文秉《烈皇小識》卷七:是歲,江南大旱,自春及夏無雨,高區竟未及插蒔。

kòu
非語素字
【區霿】(kòumào)〈文言〉昏昧。

漢書·五行志下之上》:貌言視聽,以心為主,四者皆失,則區霿無識。

(釋義參考資 [5-7]  [12-13] 

古籍訓釋

説文解字

【卷十二下】【匸部】豈俱切(qū)
踦區,藏匿也。從品在匸中。品,眾也。 [8] 

説文解字注

【卷十二下】【匸部】
“踦區”注:疊韻。
“臧隱也”注:踦區猶危部,阜部之㩻䧢,彼言傾側不安也。此言委曲包蔽也。區之羲內臧多品,故引申為區域、為區別。古或叚(假)丘字為之,如區蓋亦作丘蓋,區宇亦作丘宇是也。或叚(假)為句曲字。台樂紀區萌達,即《月令》之句者曅出,萌者盡達也。
“從品在匸中”注:會意,豈俱切。古音在四部。鄭注《禮記》嫌名曰:若禹與雨、丘與區之類。是可證古音同邱也。
“品,眾也”注:品下曰眾庶也。 [9] 

康熙字典

【子集下】【匸部】 區;部外筆畫:9
(qū)《唐韻》豈俱切。《集韻》《韻會》虧於切。《正韻》丘於切,並音驅。《説文》:藏隱也。從品在匸中。品,眾也。徐曰:凡言區者,皆有所藏也。《荀子·大略篇》:言之信者,在乎區蓋之閒。注:區,藏物處。
又《前漢·揚雄傳》:有田一廛,宅一區。《張敞傳》:敞以耳目,發起賊主,名區處。注:師古曰:區,謂居止之所也。
又《韻會》:區者,小室之名。《前漢·胡建傳》:穿北軍壘,以為賈區。注:師古曰:區者,小屋之名,若今小菴屋之類。故衞士之屋謂之區。
又《論語》:區以別矣。朱注:區,猶類也。韓愈《別趙子詩》:人心未嘗同,不可一理區。
又《爾雅·釋器》:玉十謂之區。郭注:雙玉曰瑴,五瑴為區。
又區區,小貌。《前漢·楚元王傳》:豈為區區之禮哉。注:師古曰:“區區,謂小也。”《禮·樂志》:河閒區區小國。
(qiū)又《集韻》《韻會》並祛尤切,音丘。域也。《增韻》:分也,阜也。《韻會》:曲禮,不嫌諱名,謂宇與禹,丘與區。禹宇二字,其音不別。丘之與區,今讀則異。然尋古語,其聲亦同。陸士衡詩:普厥丘宇。
又晉閣名所載若干區者,別為丘字,則知丘之與區,其音不別。
(ōu)又《集韻》《韻會》《正韻》並烏侯切,音甌。量名。四豆為區。《左傳·昭三年》:豆區釜鍾。
又匿也。《左傳·昭七年》:楚文王作僕區之法。注:僕,隱也。區,匿也。
又姓。《韻會》:古歐冶子之後。《王莽傳》:中郎區博。
(gōu)又《集韻》居侯切,音鈎。同句。曲也。《韻會》:句或作區。《禮記》:區萌達。注:屈生曰區。疏:鈎曲而生。 [10] 

廣韻

豈俱切,平虞溪 ‖區聲侯部(qū)
區,具區,吳藪名。又《禮》曰:“草木茂區萌達。”《注》雲:“屈生曰區。”亦姓,後漢末有長沙區景。豈俱切。八。
校釋:區景,餘廼永依《三國志·吳書·孫堅傳》“長沙賊區星自稱將軍"改為“區星”。按:《三國志·吳書·士爕傳》有區景,為漢荊州刺史張津將,殺張津。不煩改字。
烏侯切,平侯影 ‖區聲侯部(ōu)
區,姓也,古善劒區冶子之後,今郴州有之。 [2] 

字形書寫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上:U+533A;下:U+5340) 字形對比(上:U+533A;下:U+5340)

書寫提示

區字書寫筆順 區字書寫筆順
❶“匚”從上、左、下包圍“ㄨ”。❷首筆橫居上偏左,撇、點相交於田字格橫中線,末筆豎折的橫段右端超出上橫。 [11] 

書法欣賞

音韻彙集

韻書集成

韻書
字頭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平聲
上平十虞

合口呼
次清
豈俱切/烏侯切
kʰjuo
平聲
下平十九侯

開口呼
全清
烏侯切/豈俱切
ʔu
集韻
平聲
合口呼
次清
虧於切
kʰio
平聲
合口呼
全清
恭於切
kio
平聲
開口呼
次清
祛尤切
kʰiəu
平聲
開口呼
全清
鳥(烏)侯切
ʔəu
平聲
開口呼
全清
居侯切
kəu
平聲
開口呼
次清
羌幽切
kʰieu
去聲
𠋫
開口呼
次清
丘𠋫(候)切
kʰəu
禮部韻略

平聲





虧於切


平聲





烏侯切

增韻

平聲





虧於切


平聲





驅尤切


平聲





烏侯切

中原音韻

陰平
魚模

撮口呼

次清

kʼiu

陰平
尤侯

開口呼

全清

əu
中州音韻

平聲
魚模





丘餘切


平聲
尤侯





阿勾切

洪武正韻

平聲
四魚


次清
丘於切
k‘y

平聲
十九尤


次清
驅尤切
k‘iou

平聲
十九尤


全清
鳥侯切
ʔou
分韻撮要

陰平
第四諸主著







陰平
第五修叟秀






(參考資料:漢典 [2] 

上中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i̯u
先秦
王力系統
ǐwɔ
先秦
董同龢系統
juɡ
先秦
周法高系統
jew
先秦
李方桂系統
kh
jug
西漢



東漢





juo


juo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魚虞模

jwo
南北朝
北魏後期北齊
魚虞模

jwo
南北朝
齊梁陳北周隋
虞模

ju
隋唐
高本漢系統

i̯u
隋唐
王力系統

ǐu
隋唐
董同龢系統

juo
隋唐
周法高系統

iuo
隋唐
李方桂系統

kh
ju
隋唐
陳新雄系統
ǐu
(參考資料:漢典 [2] 

方音集成

注意:下表所列為“區域”之“區”訓讀。方言字音的聲母和韻母用國際音標標註;各方言點的字音以當地城區中老年人口音為依據,僅作參考
方言類別
方言點
聲母及韻母
調值
調類
官話(北京官話)
北京
tɕʰy
55
陰平
官話(冀魯官話)
濟南
tɕʰy
213
陰平
官話(中原官話)
西安
tɕʰy
21
陰平
官話(西南官話)
武漢
tɕʰy
55
陰平
官話(西南官話)
成都
tɕʰy
44
陰平
官話(江淮官話)
合肥
tɕʰy
212
陰平
官話(江淮官話)
揚州
tɕʰy
21
陰平
晉語
太原
tɕʰy
11
平聲
吳語
蘇州
tɕʰy
44
陰平
吳語
温州
tɕʰy
44
陰平
湘語
長沙
tɕʰy
33
陰平
湘語
雙峯
tʰy
55
陰平
贛語
南昌
tɕʰy
42
陰平
客家話
梅縣
kʰi
44
陰平
粵語
廣州
kʰøy
53
陰平
粵語
陽江
kʰei
33
陰平
閩語(閩南片)
廈門
kʰu
55
陰平
閩語(閩南片)
潮州
kʰu
33
陰平
閩語(閩東片)
福州
kʰy
44
陰平
閩語(閩北片)
建甌
kʰy
54
平聲
(參考資料:《漢語方音字彙》 [15]  、漢典 [2] 
參考資料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8-07-06]
  • 2.    音韻  .漢典[引用日期2018-07-06]
  • 3.    七虞  .搜韻[引用日期2018-07-06]
  • 4.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瀋陽: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1116
  • 5.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M]: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0.04:101
  • 6.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現代漢語詞典 第6版[M]:商務印書館,2012.06:第1069頁、第961頁
  • 7.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古代漢語詞典 第2版[M]:商務印書館,2014.03:1199
  • 8.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1815
  • 9.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説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10:2537
  • 10.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08:84
  • 11.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第二版):商務印書館,2011:285
  • 12.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新華字典:商務印書館,2020:408
  • 13.    《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編寫組.古漢語常用字字典:商務印書館,2020:339
  • 14.      .漢典[引用日期2023-05-09]
  • 15.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第二版重排本).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06:135
  • 16.    殷傑編著.漢字春秋:生活風貌[M].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14.03:140-142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