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寒食粥

鎖定
寒食粥,源於春秋晉文公重耳追祭功臣介子推焚身之日的寒食節(古代的節令之一,在清明前一天)。由於寒食節與清明節相近,後來人們便融成一個節令,衍化為清明祭祖掃墓的風俗而流傳下來,節日期間,百姓家家不許動煙火,需備麥粥等冷食,藉此紀念。而寒食粥就是因寒食節而流傳下來的節日飲食。
中文名
寒食粥
主要原料
杏仁10克, 旋覆花6克,
是否含防腐劑
適宜人羣
廣大羣眾
難易程度
簡單

寒食粥做法

寒食粥材料

寒食粥品類繁多,較常食用的有楊花粥梅花粥杏酪、冬凌、桃花粥、乾粥、大麥粥等。
原料配方:杏仁10克、旋覆花10克、款冬花10克、粳米50克。

寒食粥製作

前三味藥加水適量, 煎後去渣取汁, 用藥汁煮米為粥,空腹食用。

寒食粥營養價值

功效
有平喘止咳之功效。治咳嗽喘促, 痰涎清稀病證。主治益氣,治脾胃虛寒,下泄嘔吐,小兒出痘瘡面色蒼白。適用於咳喘偏寒者。

寒食粥淵源

寒食粥 寒食粥
寒食粥,源自於寒食節。在每年四月四日,清明節的前一天。傳説,這個節日,是紀念春秋的介之推的。介之推是當年晉國的賢臣,侍奉公子重耳(後為晉文公)。晉國發生內亂,公子重耳被迫逃亡國外,介之推不畏艱難困苦跟隨重耳流亡;曾經割自己腿肉熬湯,獻給重耳。重耳做了國君後,開始時還銘記介之推,但是時間久了,也把他淡忘了。介之推心中十分難受,和其年邁的母親回到家鄉,隱居在山中。有一天,晉文公發現自己左右少了介之推,想起自己忘了獎賞這個“割股奉君”的賢臣,非常內疚,親自跑到他隱居的山中尋找。但是隻見山巒重疊,葱蒼樹木,就是不見介之推的影子。他想,介之推是個孝子,如果放火燒山,他一定會揹着母親出來。於是,命令放火燒山,結果火一下蔓延數十里,連燒三日不熄,但介之推沒有出來。火熄之後,大家進山察看,才發現介之推和他的老母相抱在一起,被燒死在深山之中。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把綿山改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並把放火燒山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曉諭全國,每年這天禁忌煙火,只吃寒食,於是就有個寒食粥,也就是節日前將粥煮好,以備節日時食用,自然就成了寒食。

寒食粥記載

寒食粥 寒食粥
東晉陸翽《鄴中記》記載幷州之俗,言“冬至後百五日為介之推斷火,冷食三日作乾粥,中國以為寒食”;《珍珠船》則記載南朝時“梁武帝寒食賜麥粥”,當時的《荊楚歲時記》也載:“孫楚介之推雲:“餳一盤,醴酪二盂。今寒食有杏酪,麥粥,即其類也”。按賈思勰《齊民要術》中講煮醴酪即為麥粥。另據《三國典略》,鄴城人李嶽為門客説服,用本錢廣收大麥,用車運往晉陽,以求寒食節在晉陽一帶賣高價。由於路途耽誤,結果車到晉陽已是清明節令,無奈又載回鄴城,“利息既少,乃受貧迫,世人莫不笑之”。按曹操《明罰令》,晉陽一帶士民冬至後百五日皆絕火寒食,李嶽的運大麥車清明節方到,自然耽誤了時機。這則故事還説明,晉陽人寒食節食麥粥,大麥是煮麥粥的主要原料。唐人馮贄撰《雲仙雜記》載:“洛陽人家寒食節萬花輿,煮楊花粥”。宋代的《金門歲節錄》也載:“洛陽人家,寒食節食桃花粥”。其實,桃花不僅可以煮粥食,還能治癒疾病。按《本草綱目》中崔元亮提供之方:“一百五日寒食節,收桃花為末,食後,以水半盞調服,方寸匙日三,甚良。可治頭上肥瘡和黃水面瘡”。另據明代《高濂·遵生八箋》載有煮寒食梅花粥法:“收落梅花瓣,淨用雪冰水煮粥,候粥熟,將梅瓣下鍋,一滾即起食”。詩人楊誠齋有《寒食梅粥》詩曰:“才看臘後得春饒,愁見風前作雪飄。脱蕊收將熬粥吃,落英仍好當香燒”;冬凌粥為寒食節高檔食品,據唐代《韋巨源食譜》,當時都城閶闔門外,通衢有食肆。其中有名望的張手美家,除水產陸販隨時隨需供貨外,每逢一節日專賣一名食,其寒食節專賣食品即冬凌粥。宋代鄭望《膳夫錄》書中也提到“汴中節日食品”,其中寒食節名食為冬凌。據《唐書·百官志》,唐代有掌飲膳酒禮的食官,凡元旦、寒食、冬至,專門供送六品以下朝官食品。

寒食粥意義

介子推忠孝清烈精神和功不言祿事蹟的真正內涵,在於傳承中華民族的忠孝文化和優良的道德情操,所以在寒食清明節這天曆朝歷代都有放長假的慣例,以給人們一個祭拜先賢,慎終追遠的機會。每逢寒食清明節,人們不生火做飯,只吃寒食。寒食上墓祭祖的習俗,不僅盛行於中原大地,就連西南、東南等邊陲概莫例外。雲南《順寧府志》載“清明有拜掃之例,郡人先後行之”;廣西《平樂府志》載:“清明祭墓,新葬老少聚哭……”。祭祖掃墓活動,不僅體現了人們孝敬已故祖先的傳統倫理,也增加了在世異代人之間的親情,還促進了同族同祖不同家庭之間的團結。

寒食粥習俗

桃花粥 桃花粥
1、禁煙冷食:寒食節古代也叫“禁煙節”,家家禁止生火,都吃冷食。但因國人追憫先賢之情執著,從東漢到南北朝屢禁屢興,唐代皇家認可並參與。
2、拜掃祭祖:寒食節掃墓祭祖在南北朝到唐前被視為“野祭”。唐代編入《開元禮》“卷第八十七·王公以下拜掃(寒食拜掃附)”中,成為官方認同並倡導的吉禮之一。後演變為皇家祭陵;官府祭孔廟、祭先賢;百姓上墳等。時一家或一族人同到先祖墳地,致祭、添土、掛紙錢,然後將子推燕、蛇盤兔撒於墳頂滾下,用柳枝或疙針穿起,置於房中高處,意沾先祖德澤。
3、寒食插柳:柳為寒食節象徵之物,原為懷念介之推追求政治清明之意。早在南北朝《荊楚歲時記》就有“江淮間寒食日家家折柳插門”的記載,安徽、蘇州等地還盛行戴芥花,佩麥葉來代替柳枝。據各地史籍記載:“插柳於墳”、“折柳枝標於户”、“插於檐插柳寢灶間”、“亦戴之頭或系衣帶”、“瓶貯獻於佛神”、“門皆插柳”,故民間有“清明(寒食)不戴柳,紅顏成白首”之説。
4、寒食踏青:也叫踏春,盛興於唐宋。宋·李之彥《東谷所見》載:“拜掃了事,而後與兄弟、妻子、親戚、契交放情地遊覽,盡歡而歸”。明代《帝王景物略》記京效踏青場景為:“歲(寒食)清明日,都人踏青,輿者,騎者,步者,遊人以萬計。”可謂盛極。
5、寒食鞦韆:鞦韆原為古代寒食節宮廷女子游樂項目。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載“天寶宮中至寒食節竟豎鞦韆,令宮嬪輩戲笑以為宴樂。帝呼為半仙之戲,都中士民因而呼之”,宋代宰相文彥博詩《寒食日過龍門》,詩中描寫為 “橋邊楊柳垂青線,林立秋千掛彩繩。”
6、寒食蹴球:盛行於唐,宋《文獻通考》載:“蹴球,蓋始於唐。植兩修竹,高數丈,絡網於上,為門以度球,球工分左右朋,以角勝負。”史載:唐德宗憲宗穆宗、敬宗都喜蹴球,《州府元龜》載:“唐德宗貞元十二年二月寒食節帝御麒殿之東亭,觀武臣及勳戚子弟會球,兼賜宰臣宴饌。”宋代也有《太祖蹴鞠圖》。
7、寒食詠詩:寒食節時,文人們或思鄉念親,或借景生情,感慨尤多,靈感頓生,詩興大發,詠者甚多。據查,僅《全唐詩》就有唐玄宗、張説、杜甫、韓愈、柳宗元等名人名家詩詞三百餘首,宋金元詞曲也有一百餘首,成為我國詩歌藝術中一枝奇葩。此外,寒食節時期還有賜宴、賞花、鬥雞、鏤雞子、牽鈎(拔河)、鑽木取火、放風箏、鬥百草、拋堶(瓦石器玩物)等許多活動,極大地豐富了我國古代的社會生活。

寒食粥其他寒食

杏酪 杏酪
國內寒食節已經歷兩千多年,寒食節這一天甚至幾天要禁火戒煙,作為“食為天”之須臾不可缺少的食品飲料,其必然應運而生,必然會介入社會各個級別家庭生活中。寒食食品主要包括有寒食粥、寒食餅、寒食麪、寒食漿、青精飯及餳等。寒食供品有面燕、蛇盤、棗餅、細稞、神餤等;飲料則有春酒、新茶、清泉甘水等。
餳即現代飴糖,是古代寒食節的專備食品。“海外無寒食,春來不見餳”,“市遠無餳供寒食”, “簫聲吹暖賣餳天”,“粥香餳白杏花天”……從眾多的提到餳的寒食詩作中不難看出,古代過寒食節必須有餳食,沒有餳,根本不叫過寒食節。
寒食食品還需提及的是宋代林洪撰《山家清供》中的青精飯。制青精飯主要用南燭木,也名黑飯草。方法是“採其枝葉,搗汁,用汁浸米,蒸飯,曬乾,堅而碧也。”
杏酪為寒食節中的另一高檔食品,東晉孫楚介之推食品中便有杏酪。據《冊府元龜》記載,五代時後周廣順元年,太祖郭威曾作御批宣示羣臣,意思為一些土特產取之民家,未免勞煩,率多糜費,今後不要再進奉。其中所列的土特產貢品中便列有懷州產寒食杏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