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介子推

(春秋時期晉國大臣)

鎖定
介子推(?-前636年),又名介之推、介推,後人尊為介子, [8]  中國春秋時期晉國大臣。 [9] 
晉驪姬之亂後,公子重耳出逃至翟國,介子推同狐偃、趙衰、魏犨、司空季子等人追隨一同逃亡。晉文公歸國後,賞賜那些一同跟從流亡者,介子推沒有向晉文公索要俸祿,晉文公也沒有給介子推賞賜俸祿。介子推同母親説明情況後,就攜母隱匿在山林之中,最終隱居而死。 [9] 
晉文公到處尋找介子推而未得,最終將綿山封為介子推之田。《莊子·盜蹠》和《楚辭·九章·惜往日》是最早敍述這類故事的文獻。介子推割股救主、抱木燔死以及同寒食節的關係,均是傳説和演繹。 [9-10] 
別    名
介之推
介子
介推
所處時代
春秋時期
民族族羣
晉人
逝世日期
公元前 636年
主要成就
春秋三傑、割股奉君
本    名
介子推
追    封
潔惠侯

介子推人物生平

介子推追隨重耳

介子推 介子推
介子推的出身事蹟見諸文獻的極少。春秋時期,晉國發生內亂,晉獻公寵妃驪姬,欲廢掉太子申生,改立驪姬之子奚齊為太子,由是引發一系列變亂。
太子申生被驪姬陷害致死;公子夷吾和重耳畏懼逃亡,重耳避難奔翟,隨行賢士多人,主要人士有五人,即:狐偃趙衰、魏犨、司空季子及介子推,又有“趙衰;狐偃咎犯,文公舅也;賈佗先軫;魏犨”之説。介子推即是其中之一。介子推隨重耳在外逃亡19年。風餐露宿,飢寒交迫,備嘗“險阻艱難”。重耳最終能返回晉國,立為晉君,介子推也盡了犬馬之勞。 [1] 

介子推割股充飢

早年重耳出亡時,先是父親獻公追殺,後是兄弟晉惠公追殺。重耳經常食不果腹、衣不蔽體。據《韓詩外傳》,有一年逃到衞國,一個叫作頭須(一作裏鳧須)的隨從偷光了重耳的資糧,逃入深山。重耳無糧,飢餓難忍。當向田夫乞討,可不但沒要來飯,反被農夫們用土塊當成飯戲謔了一番。後來重耳都快餓暈過去了,為了讓重耳活命,介子推到山溝裏,把腿上的肉割了一塊,與採摘來的野菜同煮成湯給重耳。當重耳吃後知道是介子推腿上的肉時,重耳大受感動,聲稱有朝一日做了君王,要好好報答介子推。在重耳落難之時,介子推能如此肝腦塗地,忠心耿耿,實屬難能可貴。 [1] 

介子推辭官不言祿

十九年的逃亡生涯結束後,重耳一下子由逃亡者變成了晉文公,時值周室內亂,“未盡行賞”,便出兵勤王,“是以賞從亡者未至隱者介子推”。對此,介子推沒有像壺叔(一名陶叔狐)那樣,主動請賞。他説,晉文公返國,實為天意,介子推卻認為忠君的行為發乎自然,沒必要得到獎賞,並以接受獎賞為恥辱,狐偃等“以為己力”,無異於“竊人之財”的盜賊,故“難於處矣”。介子推無視狐偃等人的夾輔之力是錯誤的,但其中絲毫沒有對晉文公的怨恨,沒有對功名利祿的豔羨。有的卻是對狐偃、壺叔等追逐榮華富貴的鄙夷。有些並未跟隨晉文公逃亡的人(例如:豎頭須)為了貪小便宜通過説些難聽的話也來請賞,介子推因此很氣憤,進而隱居綿山,成了一名不食君祿的隱士。 [1] 

介子推抱樹而死

介子推不肯受賞,曾賦詩一首,“有龍于飛,周遍天下。五蛇從之,為之丞輔。龍反其鄉,得其處所。四蛇從之,得其露雨。一蛇羞之,死於中野。”鄰居解張為子推不平,夜裏寫了封書信掛到城門上。
介子推抱樹而死 介子推抱樹而死
晉文公看到這首詩後,後悔自己忘恩負義,趕緊派人召介子推受封,才知道他已隱入綿山。晉文公便親帶廣眾人馬前往綿山尋訪。誰知那綿山蜿蜒數十里,重巒疊嶂,谷深林密,竟無法可尋。晉文公求人心切,聽小人之言,下令三面燒山。沒料到大火燒了三天,介子推的影子也沒見。晉文公叫人在山前山後放火,周圍綿延數里,火勢三日才熄,介子推終究沒有出來。
後來有人在一棵枯柳樹下發現了母子的屍骨,晉文公悲痛萬分,在介子推的屍體前哭拜一陣,然後安葬遺體,發現介子推脊樑堵着個柳樹樹洞,洞裏好像有什麼東西。掏出一看,原來是片衣襟,上面題了一首血詩:“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覆清明。”
晉文公將一段燒焦的柳木,帶回宮中做了一雙木屐,每天望着它嘆道:“悲哉足下。”此後,“足下”成為下級對上級或同輩之間相互尊敬的稱呼,據説就是來源於此。
公元前635年,晉文公領着羣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墳前,只見那棵老柳樹死樹復活,綠枝千條,隨風飄舞。晉文公望着復活的老柳樹,像看見了介子推一樣。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愛地掐下一枝,編了一個圈兒戴在頭上。 [1] 
天禧元年(1017年),宋真宗詔封介子推為潔惠侯。

介子推人物精神

作為春秋貴族,介子推的言行,宵小之徒視之為迂腐,然則體現了正道之義。介子推的行為並非忠君而是愛國,以後世儒家評價必為“忠君之典範”,而成為中國儒家傳統觀念中大丈夫精神的淵源,這實在是對介子推之譭譽啊。以後人的價值觀將其行為定義為迂腐愚昧是錯誤的,即使在今天忠於國家也是應當提倡的。介子推不言祿的行為也是知識分子獨立精神的體現,正因為如此,黃庭堅讚歎道“士甘焚死不公侯,滿眼蓬蒿共一丘”(宋·黃庭堅《清明》)。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這種精神孕育和造就了中國歷史上無數仁人志士、英雄豪傑,構成中華民族的脊樑,介子推對功名利祿的鄙棄,對奸偽欺罔、人世謬舉的憤懣,他“割股食君”實乃“食國”,正是中華民族正道愛國傳統美德的體現;在介子推身上藴涵着對祖國的深沉赤誠的愛戀之情。晉獻公嬖驪姬,殺申生,昏於家,亂於國,而重耳則成為振興晉國的希望。介子推的行為是他篤信愛晉國須愛重耳的自然表露。 [2] 

介子推歷史評價

介子推忠君赴義、鄙棄功名利祿的氣節,流芳百世,感人至深。後人不僅造了個“寒食節”來紀念他,還修建了大量的祠堂廟宇來祭奠他,文人雅士登臨題詠、寓興抒懷的就更是不勝枚舉。這樣的謳歌綿延不絕,貫穿數千年,其不動聲色的道德教化,使人們不假思索地形成了某種“集體無意識”,以至於很少有人對介子推的所作所為投以審視的目光。 [2] 

介子推後世紀念

介子推介子推廟

介子推廟,位於山西省晉中市靈石縣境內的張蒿村,稱英毅聖王廟。介廟所建處,原有母子柏、母子碑。傳説母子柏所生之處是介子推母子相抱被焚死之地。介廟周圍原來環境清幽,濃蔭十里,風景秀麗,氣候温涼。也由於這個原因,這裏也被人稱為“神林”。可惜1942年日本侵略者侵華時,這裏的山林廟宇均被火焚燬,現僅存寺廟的偏院一處,院內還存有原廟基的石墩和五通石碑。 [3] 

介子推天涯山石鼓寺

天涯山風景區位於山西省原平市境內 [4]  ,景區以天涯山優美獨特的自然景觀為依託,以春秋時期著名歷史人物介子推的“精忠純孝”精神為主題,將生態觀光旅遊與現代文化體驗有機結合起來,是山西省著名的風景旅遊休閒度假區。
天涯山風景區忠孝台介子推塑像 天涯山風景區忠孝台介子推塑像
石鼓寺是天涯山風景區一景,始建於元代。據《崞縣誌》載,元代張顯之夫人延氏樂善好施,在蓮花山下修建舍藥院,為當地百姓消災除病,並供奉綿山介子推神靈保佑。一天夜裏,忽聞人語馬嘶,隔窗聞問,答曰:“介神駐兵。”翌日,見院內石上留有馬蹄印,隨後將舍藥院改為介神行宮,即石鼓神祠之前身。現存元代大元國延佑四年皇帝御書“石鼓殿”大牌匾足證。殿內塑起了介子推和其母的巨像,牆壁上繪就32幅介公生平行藏。於是,東周春秋時期的介子推也就自然成了石鼓山的山神,“石鼓神祠”由此得名。 [5] 

介子推寒食節

寒食節在清明節前二日,冬至以後一百零五日,這一天要禁火,從上到下只吃瓜果點心一類冷食。民間普遍認為寒食起源於晉文公火燒介子推的故事。人們為了紀念介子推,就在那個月不生明火,吃飯也吃冷的食物。後來一個月漸漸減少到清明節的前一天,即為“寒食節”。過節的當天,家家門上插柳枝、燒紙錢、在野外祭祀、吃冷飯這些都是為了紀念介子推。後來,人們也常常在寒食節紀念死去的親人。
介子推廟 介子推廟
雖然寒食節的真正起源並非來自介子推,但將紀念介子推作為寒食節起源的説法卻更為流行,甚至後來寒食節逐漸被清明節取代,許多人又把紀念介子推作説成清明節的起源。
傳説文公為哀悼介子推,下令全國介子推被焚的三月五日為火禁日,禁止煙火,僅食寒食,並從此形成了中國古代一個著名的節日“寒食節”。
晉文公率眾臣到綿山下的介廟祭奠介子推,看到焚燒林山坡上的被燒柳樹死而復活。晉文公以為柳樹是介子推轉化,他便賜柳樹為清明柳。要求晉國百姓家家門上掛柳枝,掃墓栽柳,上綿山踏青,抒發思念之情。並令寒食前一是為“炊熟日”,人們要做許多蒸餅,稱作“子推蒸餅”;也有人家用麪粉和棗泥做成燕子狀餅(三角餡餅),然後用柳條串起掛在門據上晾曬,稱作“子推燕”。 每年清明節不僅在房屋(村後)栽柳,而且青年男女要上山踏青,並要頭戴上用柳條編織的柳冠或柳環。當時有民謠説:“清明不戴柳,紅顏成皓首。”
在介山,有“思煙台”遺址。傳説文公焚林,有百鴉繞煙而噪,或圍在介子推周圍,用軀體遮擋烈焰。晉人感其功德,在此築起一高台,紀念這些義禽。 [6] 

介子推史書記載

年代/作者
書籍
備註
宋王當
《春秋臣傳》
為介子推立傳
清雍正年間
《山西通志》
民國
《介休縣誌》
民國胡春霖
《山西名賢輯要》
介子推被收入《廉介類》

介子推影視形象

介子推影視形象
年份
電視劇/電影
飾演者
1989
1996
石天生
2003
2010
春秋祭
2017
重耳傳
參考資料: [7]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