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客家生魚膾

鎖定
中國人食用生魚片的歷史相當悠久。客家人一路南遷,也把魚生的吃法帶到了南方 [1]  。生魚膾文化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823年,周宣王犒賞凱旋將士,專門製作“膾鯉”,這就是最早的“魚生”。歷經上千年演化,唐朝時期,中國“魚生文化”達到鼎盛,被前來中國交流的日本“遣唐使”傳到了日本韓國,演變為今天的“刺身”、“生魚片”文化。而在中國,這個古老的文化,因為客家人的遷徙被帶到了南方 [2] 
中文名
客家生魚膾
來源出處
《漢書.東方朔傳》

目錄

客家生魚膾歷史沿革

客家地區寧化、興寧、五華、信豐等地都有食魚生的習慣,客家生魚膾的特點是用的配料加了田螺香蒜醋,現在生魚膾花樣更多,有河魚生、海魚生、蝦生等等。
東漢史學家班固《漢書.東方朔傳》“生肉為膾”周代《禮記內則》“肉腥細者為膾”
三國詩人曹植名都篇》“膾鯉臇胎蝦,炮鱉炙熊蹯”就是把魚生蘸着小蝦醬食。到了南北朝時,出現金齏玉膾,是中國古代魚生菜色中最著名的,此名稱出現在北魏農學家賈思勰齊民要術》在“八和齏”一節裏詳細地介紹了金齏的做法,“八和齏”是一種調味品,是用蒜、姜、橘、白梅、熟粟黃、粳米飯、鹽、醬八種料製成的,用來蘸魚膾。
唐代更是食用生魚膾的高峯期,從不少詩人的詩詞中反映了魚膾在當時的流行程度。
李白《魯中都有小吏逢七朗以斗酒雙魚贈餘於逆旅因鱠魚飲酒留詩而去》“雙鰓呀呷鰭鬣張,撥剌銀盤欲飛去”
王維《洛陽女兒行》“侍女金盤膾鯉魚”
王昌齡《送程六》“青魚雪落鱠橙虀”
白居易《輕肥》“膾切天池鱗”《松江亭攜樂觀漁宴宿》“朝盤鱠紅鯉”
夏彥謙《夏日訪友》“冰鯉斫銀鱠”
五代後蜀君主孟昶寵妃花蕊夫人《宮詞》“日午殿頭宣索鱠”
生魚膾的製作和食用,大概在宋代達到巔峯,後隨着南宋的滅亡,到了明清時期食魚膾之風已衰落。今在被譽為客家祖地的寧化,生魚膾為一大菜,看着軟玉一樣疊在盤中的魚膾,蘸料有上等醬油和芥末醬、薑汁,吃起來口感柔嫩、軟滑、腴潤,只是魚膾的清鮮略帶一點點腥香,那是一種美妙的韻味。難怪唐代詩聖杜甫在《閿鄉姜七少府設膾,戲贈長歌》一詩中讚美魚膾“落堪何曾白紙濕,放筋未覺金盤空”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