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多德卡尼斯羣島戰役

鎖定
多德卡尼斯羣島戰役是在1943年意大利投降後爆發一個簡短的衝突,當昤英國德國之間的一場比賽,以奪取被意大利佔領和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多德卡尼斯羣島。德軍很快就解除了在羅得島上意大利駐軍的威脅,但英國卻成功佔領薩摩斯島萊羅斯島和科斯島。然而,德國人很快就能夠發動空中和海上攻擊,並使用特種部隊攻佔這些島嶼。
中文名
多德卡尼斯羣島戰役
地    點
多德卡尼斯羣島
參戰方
英國,德國
結    果
德國獲勝
主要指揮官
R·蒂爾尼,弗里德里希·威廉·米勒
發生時間
1943年7月10日

多德卡尼斯羣島戰役戰役背景

1943年7月10日,盟軍北非戰役大獲全勝後,又在歐洲發起西西里島登陸戰役,意大利法西斯政權土崩瓦解,由巴多格里奧將軍領導的新政府退出軸心國陣營,9月8日,與盟軍在阿爾及爾達成了停戰協議。儘管意大利新政府對協議秘而不宣,詭稱將繼續與德國人並肩作戰,但狡猾的希特勒還是嗅到了風聲,開始加緊制定全面解除意軍武裝的計劃。隨着墨索里尼的垮台,很多東南歐原來由意軍佔領的地區出現了權力真空,這一點引起了盟軍和德軍的共同關注,為了搶佔“墨索里尼的遺產”——位於愛琴海上具有戰略意義的多德卡尼斯羣島,雙方展開了一場激烈的爭奪。
多德卡尼斯羣島也稱南斯波拉提羣島,是以羅得島、薩摩斯島、萊羅斯島、科斯島等大島為主組成的島鏈,大部分島嶼原來屬於希臘政府,後來被軸心國佔領。在軍事上,多德卡尼斯羣島具有特別重要的戰略意義,其中萊羅斯島有設施完備的深水港,羅得島和科斯島有裝備優良的機場。盟國海空軍如果以這裏為基地,可輕鬆覆蓋東南歐大部分地區,比起從北非基地千里往返自然是事倍功半。
此外,佔領多德卡尼斯羣島不僅可以封鎖愛琴海,也有利於掌握整個地中海的主動權。墨索里尼政府倒台後,守島意軍陷入混亂狀態,他們沒有接到來自國內的任何指示,指揮官只好自行其事,而島上的德軍數量很少,無論是盟軍還是德軍,誰能夠搶先把增援部隊運送到那裏,無疑就能佔得先機。
英國人最先發現了多德卡尼斯羣島的巨大價值,用丘吉爾的話説就是“意大利的投降,使我們有機會以極小的代價和努力在愛琴海獲得重要的戰利品”。丘吉爾認為:“島上的意軍會服從巴多格里奧政府的命令,如果我們能夠在他們受到島上的德軍威嚇並解除武裝前到達那裏,他們是會投誠過來的。”他還認為“羅得島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為它有很好的飛機場。從那裏我們可以用空軍保衞我們可能佔領的其他任何島嶼,並可使海軍完全控制這片海域。而且,如果在埃及昔蘭尼加英國空軍能夠把部分力量轉到羅得島,那麼它們同樣能夠很好地、甚至更好地保護好埃及,不撿起這些寶貝真是坐失良機。愛琴海的制空權制海權已在我們的掌握之中,它可能會對土耳其產生決定性影響。
這時的土耳其由於意大利的崩潰已受到很大震動。如果我們能利用愛琴海和達達尼爾海峽,就能開闢通往俄羅斯的海上捷徑,也就不再需要風險很大、代價高昂的北極護航隊,也不需要通過波斯灣的漫長而令人疲乏的供應線了。”根據丘吉爾的命令,盟軍中東戰區司令梅特蘭·威爾遜將軍詳細制定了奪取羅得島的作戰計劃,並着手相應準備。1943年8月,第8印度步兵師已為這次行動進行了訓練和演習,並準備在9月1日起航出發。但來自美國的反對卻使計劃最終留了產,這令丘吉爾十分氣惱。因為美國人寧願按墨索里尼垮台前制定的計劃執行,而對突然出現的奪取多德卡尼斯羣島的契機有些心不在焉。
此外,美國將領對於恢復大英帝國南歐的舊有勢力缺乏熱情,他們也不像丘吉爾那樣樂觀地把意大利稱為歐洲的“第二戰場”,包括羅斯福在內的多數美國人都認為只有從法國登陸才能從根本上動搖希特勒政權,因此必須把攻擊艦隻從地中海調出,向西去參加霸王計劃的準備工作。
8月26日,為執行華盛頓會議上作出的決定,盟軍參謀長聯席會議把中東司令部本來用於登陸羅得島的船隻全部派往遠東,參加緬甸海岸的作戰行動。丘吉爾幾乎是拼了老命來反對這一決定,但他很快意識到自己已經無能為力。威爾遜將軍希望迅速佔領多德卡尼斯羣島的計劃就此泡湯,他只能拼湊一些小分隊從海、空兩路去佔領羣島的一些島嶼,但事實很明顯,如果盟軍攻不下羅得島,那麼在愛琴海上所取得的任何戰果都會岌岌可危。不過,盟軍小分隊的行動倒着實嚇了德軍一跳,他們最初的反應簡直可以用驚慌失措來形容。
9月24日,在德國最高統帥部的一次會議上,陸軍和海軍極力主張在還有時間的情況下,從克里特島和愛琴海的其他島嶼撤出守軍。他們指出,當初佔領這些基地是為了在東地中海發動攻勢,但是現情況完全變了,必須避免軍隊和物資的不必要損失,因為這對堅守大陸具有決定性的重要作用。然而元首否決了這些建議,希特勒拒絕下令撤退,尤其是從克里特島和多德卡尼斯羣島撤退,因為這樣做會帶來不利的政治影響。希特勒認為:“我們對東南歐盟國和土耳其的態度完全取決於我們的實力,放棄這些島嶼將造成極不利的影響。”雖然如此,德軍在多德卡尼斯羣島的防禦仍十分脆弱,主要原因是意大利軍隊不願或拒絕合作。
1943年9月10日,德軍開始按計劃在地中海上收縮兵力,將近30000名德國士兵、2300輛軍車和5000噸物資從撒丁島撤出,通過博尼法喬海峽撤往科西嘉島,然後再從那裏取道巴斯蒂亞到達裏窩那厄爾巴島。總的來説,德軍的撤退組織得十分成功。對盟軍而言,希特勒退避三舍當然是好消息,並據此認為以東南歐地區德軍的現有實力,不願也不能固守地中海的那些小島,丘吉爾也覺得即便是美國人掣肘,依靠英軍現有的力量也足以佔領多德卡尼斯羣島,然而事實很快證明,這是個一廂情願的判斷。

多德卡尼斯羣島戰役戰役過程

9月9日,丘吉爾給威爾遜下達命令,要求英軍立即佔領多德卡尼斯羣島,這位首相吹噓説“大顯身手的時刻到了,應當隨機應變和大膽果決。”與他的樂觀正相反,威爾遜此時卻一籌莫展,他渴望行動,但手下的部隊早被抽調一空,能立即投入戰鬥的只有第234步兵旅,這是一支曾參加馬耳他保衞戰的精鋭部隊,但沒有足夠的運輸船。威爾遜千方百計組成了一支特種空中防務團,由戴維·斯特林中校率領,對多德卡尼斯羣島進行冒險的空降作戰,但無論是丘吉爾還是威爾遜,都低估了德軍守住島嶼的決心和力量。
9月9日晚,由麥克·傑利科少校(他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日德蘭海戰的英雄、海軍上將約翰·傑利科的兒子)率領的一支分遣隊降落到羅得島上,企圖迫使守島的德意軍隊投降。英國人預料,突然出現的傘兵可能會激勵意大利守軍反抗人數比他們少很多的德軍。然而,德軍表現得十分頑強,而意軍卻屈從於他們的淫威。英軍根本無法在島上建立穩固的陣地,德國第10航空軍的飛機從希臘的基地起飛,不停地襲擾英軍陣地,最後傑利科不得不選擇了撤退。此後,德軍大大加強了島上的駐軍(達6000人),使羅得島成為英軍無法攻佔的堅固堡壘。相對羅得島來説,英軍在其他島嶼的進展要順利得多:英軍小分隊採取掃清外圍、中心開花的方式,迅速佔領了卡斯特洛裏佐島,9月底,海、空兩路同時入手,運送3個營的部隊分別佔領了科斯島、萊羅斯島和薩摩斯島。總的來説,意大利守軍的態度非常友好,幾乎沒有進行像樣的抵抗,但是這些駐軍所誇耀的海岸和防空設施其實都很簡陋,而英軍受手中的運輸力量所限,重武器和車輛無法運到島上,這就從根本上削弱了防禦力量。
從戰略上説,科斯島是除羅得島外最重要的島嶼,因為島上有飛機場,一小隊英國“噴火”式戰鬥機已轉場到那裏,並得到了24門“博福斯”式高射炮的保衞。9月22日,威爾遜策劃對羅得島實施新的進攻,他的最低要求是:除了動用第10印度步兵師和一部分裝甲部隊外,只要求海軍護衞艦和炮火支援,3艘坦克登陸艦、幾艘運輸艦和1艘醫療船以及足以空運1個傘兵營的運輸機。為得到這些,丘吉爾親自出面向艾森豪威爾求助,他強調只要有能運輸1個師兵力的登陸艇,並且有主要的空軍力量給予幾天的協助,羅得島肯定會屬於盟軍。10月7日,丘吉爾致電羅斯福説明情況,但後者完全同意艾森豪威爾的意見,並解釋説:“我們在意大利的行動有望早日取得成功的進展,以便在羅馬北面建立一條安全的戰線。任何變動都會影響我們的預期。任何變動,如果在艾森豪威爾看來會危害意大利的形勢安全,我都表示反對。德國人在地面部隊和裝甲師方面佔明顯優勢,相比之下,我方處境的鞏固和發展相當緩慢。”
對於羅斯福集中力量確保“霸王”行動的作法,丘吉爾卻認為與奪取多德卡尼斯羣島並不矛盾,他相信在不損害“霸王”計劃的前提下,把與“霸王”計劃有關的500多艘登陸艇中的9艘推遲6個星期歸還,並不會影響到1944年6月的主要作戰行動,何況,距離執行“霸王”計劃還有6個月的時間。因此10月8日,丘吉爾再次發出誠懇的呼籲,要求羅斯福重新考慮他的提議,但就在羅斯福有意應允的關鍵時刻,突然有情報顯示説,希特勒決定增加在意大利的軍隊,以便在羅馬南面進行決戰,結果從“霸王”行動中抽出的力量被送往了意大利,這樣丘吉爾再也不能為攻打羅得島求援了。
從1943年開始,希特勒的脾氣變得越來越暴躁了,他把自己的將領看成是一羣膽小鬼,因此拒絕一切形式的撤退。按照他的命令,愛琴海的每個島嶼都絕不允許落在盟軍手中。為了滿足暴怒的元首,從9月下旬開始,德國統帥部從十分吃緊的各條戰線抽調了部隊,把精鋭的第22機降師從克里特島運往希臘南部,海軍也集結了地中海所有的水面艦艇,準備配合陸軍在多德卡尼斯羣島發動反攻,沃爾夫拉姆·馮·里希特霍芬將軍的德國第10航空軍主力也從意大利轉場到希臘,集中力量攻擊英國艦艇,掩護陸海軍行動。
從9月18日開始,德軍的空中打擊變得頻繁起來,9月26日,德軍俯衝轟炸機攻擊了停泊在萊羅斯錨地內的英國艦艇,擊沉驅逐艦勇敢號和希臘驅逐艦韋西利·薩沃爾加號,10月1日擊沉投奔盟軍的意大利驅逐艦“歐洲”號。
10月3日,德軍執行北極熊計劃,由第22機降師的一支分隊在獵潛艇和航空兵掩護下,從海空兩個方向對科斯島發動了進攻。島上英軍僅有一營兵力,而且佈防分散,機場只駐紮了一個連的兵力。英國偵察機及時發現了德軍登陸編隊,皇家海軍原本準備迎戰,但卻被一個意外事件所阻。當時有2艘英國戰列艦按計劃駛往馬耳他島,驅逐艦被調去為他們護航,只剩下驅逐艦“平德斯”號、希臘驅逐艦“地米斯托克利”號,他們無法擊敗有航空兵支持的德軍護航運輸隊,加上缺乏油料,截擊很快就被德軍的獵潛艇挫敗。10月3日清晨,德國空降部隊在島上降落,佔領了中央機場,英軍的其他兵力駐紮在該島的北部,被海上登陸的敵軍斷了退路。經過短暫而激烈的戰鬥,科斯島陷落了,德軍俘英軍1388人、意軍3145人。
在攻佔科斯島的同時,德軍一直在加強對薩摩斯島和萊羅斯島的空中打擊,與之相應,英國海軍也加強了反擊。10月5日,德俯衝轟炸機在萊羅斯海域擊沉意大利佈雷艦萊格納諾”號,10月7日,英國潛艇“昂魯利”號擊沉了裝有900戰俘的德國運輸船“馬古厄裏特”號,但只救出350名戰俘,“金牛星”號潛艇在卡利諾島擊沉1艘德軍的機帆船,但隨後被反潛網炸沉。同日,“昂魯利”號發現了一支駛往科斯島的德國護航運輸隊,該編隊由5216噸的貨船“奧林匹斯山”號、7艘海軍駁船和1艘獵潛艇組成,皇家海軍出動巡洋艦“天狼星”號、“佩內洛普”號、驅逐艦“富爾克努”號、“憤怒”號在萊維特海域進行截擊,將護航隊的艦隻全部摧毀,據丘吉爾聲稱,當夜溺斃德軍達2000人。
“昂魯利”號繼續在這一海區遊弋,10月8日,擊沉1艘滿載補給品駛往科斯島的德國佈雷艦(排水量1108噸)。次日英國巡洋艦“卡里斯爾”號和2艘驅逐艦駛至比雷埃夫斯港以南海域,準備截止一支德國護航運輸隊,但在斯卡潘託海峽遭德機轟炸,1艘驅逐艦被擊沉,“卡里斯爾”號受重創。10月16日,英潛艇“特貝”號擊沉德國運輸船“馬裏”號,頻繁的戰鬥使盟軍和德軍都遭到重大損失,但盟軍方面因“過於謹小慎微到頭來一無所獲,”而德軍的耐心和堅韌則得到了回報,德水面艦艇忍受着巨大傷亡堅持戰鬥,隨着盟軍的遠程轟炸機被調往意大利,德國空軍逐漸佔據了優勢。
儘管英軍仍竭力堅守萊羅斯島,但島上小部隊的命運實際上已經決定。丘吉爾想方設法使島上駐軍增加到1個旅,其中包括3個精鋭的英國步兵營:他們是步兵第3團第4營、愛爾蘭皇家明火槍第2營和皇家禁衞軍第1營。英國海軍部盡了最大努力援助守島部隊,甚至艾森豪威爾也臨時派遣了2隊遠程戰鬥機前往中東地區,但是11月11日,這些戰鬥機又撤回了(那是德軍在萊羅斯島登陸的前夜,或許盟軍已意識到無法守住島嶼,於是犧牲了守島部隊)。此後,德軍完全掌握了制空權,英國船隻惟有在夜間活動才不致遭到損失。進入11月,德軍的海空封鎖越加嚴密,英國潛艇想方設法向萊羅斯島運輸人員和補給品,共輸送2230人和758噸物資。
在成功奪取科斯島之後,德軍的下一個攻擊目標直指萊羅斯島。這是一個僅有8英里長的小島,中部很窄,有一條一英里寬的地峽把島分成兩部分,西面是古倫那灣,東面是阿林達灣。島的北部和南部都是山地。英軍在島的北部和南部佈防,還有一個意大利海岸炮營。德軍計劃佔領一個可俯視全島的高地,空軍將轟炸島上的港口和炮兵陣地,以掩護登陸部隊佔領島上首府——萊羅斯鎮。
10月27日,德軍統帥部在希臘南部的比雷埃夫斯港集中了大量從阿爾卑斯山調來的山地步兵,他們與第22機降師一部共4000人臨時編成一個戰鬥羣,由第22機降師師長弗里德里希·威廉·米勒中將指揮,準備在萊羅斯島強行登陸。為了避開皇家海軍的襲擾,德軍採取一種有效的戰術,軍艦和登陸艇夜晚隱蔽在羣島中間,躲避英國的驅逐艦,白天則在強大的空中力量保護下,以小隊的形式移動,逐漸集結起來,英軍對這種戰術束手無策。
皇家海軍竭力對被佔島嶼發動襲擊,以牽制德軍的行動,11月10日夜,驅逐艦“平德斯”號、“德爾弗頓”號和波蘭驅逐艦“克拉科威阿克”號炮擊了卡利諾島,驅逐艦“富爾克努”號炮擊了科斯島,11月12日,參加炮擊行動的驅逐艦“洛克伍德”號被德國轟炸機炸成重傷。皇家海軍的襲擾未能牽制住德軍行動,在第10航空軍的206架各式飛機掩護下,米勒戰鬥羣已經出發了。
11月12日清晨,德軍開始執行"豹"計劃,在萊羅斯島強行登陸,投入的兵力包括第16步兵團第2營、第65步兵團第2營、勃蘭登堡特種部隊第1團第3營和第11後備野戰師的1個營,德軍第2傘兵團第1營將實施傘降,配合登陸行動。登陸兵的主要輸送工具是蒸汽機船和小型近海船隻,由德國第9魚雷艇支隊的5艘魚雷艇、第21獵潛艇支隊的16艘獵潛艇和第12掃雷艇支隊的11艘掃雷艇提供支援。11月12日夜,英國偵察機發現了航渡中的德國編隊,6艘英國驅逐艦奉命對德艦進行攔截,但未能發現目標,相反德國轟炸機卻擊沉了英國驅逐艦“德爾弗頓”號。
數天的轟炸削弱了守軍的抵抗。黎明時分,庫恩上尉率領的德國傘兵乘Ju52從雅典一個機場出發,直飛萊羅斯島。但在最後時刻,空降計劃卻因一些登陸部隊遭到守軍有力抵抗而夭折。Ju52機羣又返回機場,當其它登陸部隊發出成功信號後,運輸機於中午時分再次起飛。Ju52以500米的高度接近了目標,傘兵們跳出機艙,順利降落在預定的着陸場——萊羅斯島的蜂腰部。稍事休整後,庫恩命傘兵切斷公路,偵察英軍陣地,阻止守軍的支援調動。第2、第4傘兵連和勃蘭登堡空降連僅遇到輕微的抵抗,就迅速佔領了島上的一處重要目標,守軍對島東部登陸部隊的反擊也被擊退。
島上的地形對防禦者十分不利,它被兩個狹窄的地峽分為三個崎嶇不平的山區,英軍在每個山區各派一營兵力防守,互相缺乏聯繫。德國空軍連日來一直進行猛烈的轟炸,而守軍幾乎沒有得到什麼空中支援,戰局開始逆轉。
德軍像一部高效運轉的機器有條不紊地工作,他們已在島上站穩腳跟並繳獲了一些意大利海岸炮。11月13日,進攻者將守軍分割成南北兩部分,英軍的防禦態勢大為惡化,德軍增援部隊也紛紛抵達。接下來的幾天內,英軍對德軍陣地發動的幾次反擊均被擊退,而德軍在獲得增援後已在實力上強於英軍。14日,庫恩上尉指揮第2連、第4連傘兵在斯圖卡俯衝轟炸機支援下,試圖佔領位於萊羅斯島西北梅羅維格利亞山的英軍指揮部,但被擊退,德軍被迫撤回到拉奇山,英軍在調整部署,而德軍陣地也不是非常穩固,次日凌晨,德軍增援部隊對梅羅維格利亞山再度發起進攻,這次他們成功了。

多德卡尼斯羣島戰役戰役結果

11月14日,皇家海軍作了最後一次努力,驅逐艦“回聲”號和“貝爾弗爾”號駛抵薩摩斯島,將守島的皇家西肯特第2步兵團運到萊羅斯島進行增援。與此同時,驅逐艦“富爾克努”號不斷炮擊登陸的德軍,11月15日夜,驅逐艦“憤怒”號、“克埃斯穆爾”號和“克拉科威阿克”號再次炮擊了萊羅斯島上的德軍陣地,但這已經改變不了什麼了。經過激烈戰鬥,守島英軍終於精疲力竭,重武器也全部喪失了,部隊已不堪再戰。11月16日夜,皇家海軍不得不展開他們拿手的救援行動,盡力從萊羅斯島救出殘餘部隊,大約1000多人的英國和希臘部隊被撤出,但仍有部分英軍和意軍來不及撤出。最後,守島的英軍司令R·蒂爾尼上校宣佈投降,德軍以死傷、失蹤1109人的代價奪取了萊羅斯島,共俘英軍3200人、意軍5350人。11月17日,德國魚雷艇TA15號滿載補給品駛抵萊羅斯島,島上防禦得到極大的加強,英軍短時間內奪回該島的可能化為泡影。
萊羅斯島陷落後,丘吉爾意識到英軍在這一地區的力量無法應付德軍的進攻,於是果斷命令皇家海軍從這一海域撤退,但這樣一來,守衞多德卡尼斯羣島其餘島嶼的英軍就成了“甕中之鱉”。11月18日,德軍陸續奪佔了利索島、帕特莫斯島、富尼島和伊凱拉島,俘獲忠於巴多格里奧政府的意軍310人。11月22日,德軍俯衝轟炸機對薩摩斯島進行了猛烈空襲,守軍在彈盡援絕的情況下,向德軍投降。11月23日,德軍魚雷艇和獵潛艇開進瓦錫灣,佔領了島嶼,俘英軍和意軍2500人。在這場爭奪戰中,皇家海軍遭到了慘重損失,6艘驅逐艦和2艘潛艇被擊沉,另有4艘巡洋艦和4艘驅逐艦受損。
至此,一度被英軍佔領的多德卡尼斯羣島全部德軍奪回。

多德卡尼斯羣島戰役歷史影響

萊羅斯島的陷落,標誌着盟軍在愛琴海遭到了嚴重挫折,對德軍來説,奪回多德卡尼斯羣島是1943年最值得慶賀的勝利。丘吉爾在回憶錄裏也承認,這是從1942年的託布魯克戰役以來,英軍遭受的第一次挫折。盟軍本有機會以極小代價取勝,但內部分歧卻使他們功敗垂成,當然多德卡尼斯羣島的巨大犧牲也獲得了回報。
為了奪回愛琴海上的這些小島,德軍被迫從意大利撤出了近半數的空軍,這就使盟軍在意大利的勝利更為輕鬆。此外,德軍除了佔領各島遭受的傷亡外,還有大約2000人溺斃在航運途中,德軍在這場戰鬥中所付出的代價,其實是得不償失的。
多德卡尼斯羣島牽制了很大一部分德國後備軍,從而使科西嘉島和撒丁島成了意外的禮物。1943年9月,自由法國軍隊(得到部分意大利海軍艦艇配合)趁德軍撤退之機,在科西嘉島的阿雅克修登陸,攻克巴斯提亞,收復了科西嘉島。在東南歐,形勢對盟軍更加有利,意大利已經對德國宣戰,他們的海軍加入了盟軍,墨索里尼成了一個逃亡者。羅馬的解放也為期不遠了,德國在巴爾幹半島的19個師,被他們的意大利夥伴遺棄後,已經陷於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