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國際傳播

(跨國信息交流)

鎖定
國際傳播(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國際傳播是在民族、國家或其他國際行為主體之間進行的、由政治所規定的、跨文化信息交流與溝通。國際傳播與國家利益相關聯,帶有明顯的政治傾向性意識形態色彩。可以將國際傳播分為廣義和狹義兩種:。
廣義的國際傳播包括所有的國家與國家之間的外交往來行為,例如首腦互訪、雙邊會談、地區間峯會以及其他相關事務。廣義的國際傳播活動是隨着國家的出現而出現的。
狹義的國際傳播是隨着大眾傳媒的出現和發展以及信息全球化的逐步展開而興起的,在大眾傳播基礎上所進行的國與國之間的傳播。例如開設國際廣播電台,向其他國家發送廣播節目等。
無論是廣義的或是狹義的國際傳播,都包括兩個部分:由外向內的傳播:將國際社會的重要事件和變化傳達給本國民眾。由內向外的傳播:把有關本國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信息傳達給國際社會。 [1] 
國際傳播,即通過大眾傳播媒介進行的跨越民族國家界限的國際信息傳播及過程。國際傳播包括兩個部分:由外向內的傳播和由內向外的傳播。
由外向內的傳播是將國際社會的重要事件和變化傳達給本國民眾;而由內向外的傳播是把有關本國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信息傳達給國際社會。狹義的國際傳播僅指跨越國界的大眾傳播。
中文名
國際傳播
作    者
郭可
範    圍
國際
分    類
由外向內的傳播和由內向外的傳播

國際傳播詞語解釋

有廣義和狹義兩種界定:
廣義的國際傳播包括跨越國界的大眾傳播和人際傳播
狹義的國際傳播僅指跨越國界的大眾傳播。

國際傳播廣義

廣義的國際傳播是指國與國之間的外交往來,包括首腦互訪,雙邊會談以及其他相關事項。

國際傳播狹義

狹義的國際傳播是指以國家,社會為基本單位,以大眾傳播為支柱的國與國之間的傳播。我國對於國際傳播的認識比較一致,即狹義的國際傳播,把國際傳播理解為一種通過各國大眾媒體而展開的國際信息交流和傳播形式;它的主體單位是民族國家和一些有影響力的國際組織,它所關注的焦點是國際信息傳播對民族國家和國際組織在以下事關重大的領域(如國際政治、外交、經濟、文化等)所產生的影響和相互影響。

國際傳播其他觀點

《國際傳播學》作者郭可認為:國際傳播主要指通過大眾傳播媒體(即國際媒體)並以民族國家和國際組織為主體的跨越民族國家界限的國際信息傳播及過程。

國際傳播構成因素

一般認為,國際傳播(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是指以民族、國家為主體而進行的跨文化信息交流與溝通。國際傳播具有以下特徵:國際傳播的主導者是主權國家以及其他國際行為主體。“其他國際行為主體”包括國際機構,如聯合國、歐盟、世貿組織等;地區性的聯盟組織,如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東南亞國家聯盟等;跨國組織,如國際奧委會等。
但是,關於國際傳播各個構成因素的認識也存在分歧。如在傳播者方面, 有人認為應該主要是指國家或國家的組織,有人認為還應包括國際組織、跨國公司和有影響力的個人。在傳播內容方面,有人認為主要是指國際新聞的傳播,有人提出政治、經濟和文化信息的三分法,還有人則認為應該包括一切信息。
在傳播工具或渠道方面,有人認為主要是指大眾媒介,而且重點是電子媒介, 有人則認為應包括人際交流的一切方式。在傳播受眾方面,有人認為應該有特定的傳播對象,有人則認為凡是面向國際社會的傳播都是國際傳播,而所謂國際社會,就是沒有國界的社會。

國際傳播主要問題

中國國際傳播中存在一些問題,如比較多的依靠大眾傳播手段,人際傳播用的不多;國際傳播內容陳舊,而且存在着“官辦的尷尬”等。這也許與僅僅將國際傳播的主體限定為“以民族、國家為主體”,因而掣肘了國際傳播的規劃、實踐和研究視野有很大的關係。

國際傳播傳播主體

整體上看,學者們有關國際傳播主體的界定或描述大致可以分為三類:

國際傳播國家主體説

國外有學者認為:“國際傳播是以國家社會為基本單位,以大眾傳播為支柱的國與國之間的傳播”。國內有學者認為:“在通過大眾媒介的國際傳播活動中,國家政府組織是主要的信息發出者之一。國家藉助傳播媒介,利用信息維護和謀求本國利益;國家藉助傳播媒介實施其國際戰略” 。

國際傳播多元主體説

國外有學者認為:“國際傳播是一個調查和研究個人、羣體、政府(利用)技術(如何)傳遞價值觀、觀念、意見和信息的領域,是一個關於在不同國家和文化間促進或阻止信息交流的機構組織的研究領域”。國內有學者認為:“國際傳播主要是指通過大眾傳播媒體(即國際媒體)並以民族國家和國際組織為主體的跨越民族國家界限的國際信息傳播及過程”;“國際傳播是指跨越兩個或兩個以上國家,或不同文化體系間的信息交流。信息交流是指個人、團體、政府通過各種手段轉移信息及數據”。

國際傳播無主體表述

這類界定側重於對國際傳播現象的描述。例如國外有學者認為:“國際傳播的簡單定義是超越各國國界的傳播,即在各民族、各國家之間進行的傳播” 。中國於1992年出版的《宣傳輿論學大辭典》對國際傳播的界定是:“指國家與國家之間的信息交流活動,尤指以其他國家為對象的傳播活動。可通過人際傳播或大眾傳播形式進行,但以大眾傳播為主”。國內不少學者因襲這一説法。
應當説,以上界定,特別是前兩種界定中關於國際傳播主體的描述——無論是國家主體説還是多元主體説,都是正確的,都是對國際傳播某一發展階段內在特徵的反映。不足之處在於,對於國際傳播主體,二者均缺乏歷史的、動態的考察經濟實力的增長而不斷髮展的。由於傳播技術手段的限制,在很長一段歷史時期內,國際傳播的主導者是國家,是代表國家行使管理職能的各國政府。
各國政府不但通過大眾傳媒(特別是大眾傳媒中專門用於對外傳播的部分)向外傳播信息,還承擔着國際傳播控制者與管理者的職責,即大眾傳播中所謂“把關人”的職責。它決定本國是否加入和如何加入國際傳播過程,採取什麼樣的信息接收方式,怎樣建立自己的國際傳播系統,在哪些方面加大投入力度,是否與國際網絡端口連接、開放本國的信息市場等等;它還要代表國家就國際傳播中涉及到的相互關係問題簽訂國際協議,並代表國家在國際性的公約組織中發表意見,體現國家的意志。
而這些都是國家以外的其他組織機構和個人難以做到的。當然,即便是在傳統媒體時期,也有通過海底電纜國際通信衞星進行私人傳播的情形,比如跨國公司為了使公司本部與國外製造廠銷售點取得聯繫,租用衞星轉發器;一些國家的使館也通過衞星與其祖國保持聯繫。但這只是小範圍、小規模的傳播行為,相對於國家主體而言,它們只是處於依附地位。因此,在傳統媒體主導傳播過程的情況下,國際傳播就是“以國家社會為基本單位,以大眾傳播為支柱的國與國之間的傳播”,在此傳播中,“國家政府組織是主要的信息發出者之一”。

國際傳播影響效果

1980年以前,國際傳播主要在國際政治領域中產生影響。隨着跨國媒體的介入以及信息傳播的全球化趨勢,國際傳播的穿透力、擴散力和整體效力越來越大,其影響範圍和力度在不斷加大。
1.國際傳播不僅是國際政治的工具,而且已成為國際政治鬥爭的一部分
由於國際傳播經常服務於政治,毋庸置疑已成為國際政治的工具。隨着傳播事業的發展,國際傳播在國際政治及國際關係中已不僅是一般性的工具或中介,它對國際政治的影響也不容忽視
跨國商業性媒體,憑藉其雄厚的資金、高新的技術及強大的實力,在國際傳播中佔據着重要的地位。同時,為維護提升自身地位,並追逐更高的經濟利益,跨國商業性媒體已深入國家乃至國際間的政治生活,成為國內及國際政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國家對外政治決策過程及國際關係處理等方面,國際傳播的影響越來越大,這其中的例子屢見不鮮。
2.國家傳播既推動了經濟一體化進程,又直接為國際財團服務形成經濟壟斷
人類社會正處於知識經濟時代電子信息時代。以傳播媒介為核心的信息產業,成為這一時代的重要標誌。媒體不僅是世界經濟一體化的一部分,而且在全球化過程中位居核心的角色。“在傳播科技的驅動下,媒體產品跨越了國界,進入了世界各地的家庭之中;而這種外來的媒體訊息影響了本地媒體產品的生產、需求和消費。此外,媒體也是商業廣告的發動機,而商業廣告則帶動了全球性的貿易活動。”
經濟全球化的帶動下,跨國商業性媒體已不能簡單地看作是蒐集、製作和傳遞信息的機構。近年來,媒體持續不斷的集團化、規模化、跨行業化的合併浪潮,促成了超大型跨國信息產業集團的形成。
國際信息網絡已不僅是一種新的媒介形態,它與一個國家的經濟、文化和社會生活等多方面關係密切。未來社會的經濟活動將主要在高度發達的信息傳播網絡中進行,個別發達國家因擁有全球大部分媒體硬件,正在掠取其中的高額增值。
3.國際傳播在總體上促進各民族文化在撞擊中融合,在衝突中發展
文化是一個民族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的彙集,它包含了一個民族的信仰、價值觀、世界觀、行為規範、習俗等方面的內容。伴隨着世界經濟的一體化、傳播範圍的無國界化,建立在新傳播技術的國際傳播,由於本身藴含着豐富的文化內涵,實際上已成為各國各民族互為傳受主體的文化行為,並大大推動了全球不同文化的碰撞與融合。當然,文化之間的融合不是對等的,一般來説,先進、文明程度較高的文化對於落後、文明程度較低的文化具有較強的同化作用。例如,中國古代的文化就對日本、朝鮮文化產生過不小的影響,中國漢族文化少數民族也進行了不同程度的同化。當前,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文化思想在以他們為主導的國際傳播中被傳送到世界的各個角落,對其他民族文化產生了激烈的撞擊,並不同程度地使各地民族文化有所變異。這種變異,可以説是一種全球性的文化認同過程,它其中包含了各國各民族不至於被世界孤立所需遵循的共同的價值導向。不過,不能忽視的是,文化還具有一種“不可交流的”的對抗性,這也就是當不同民族的文化相遇時必然出現衝突的原因。有學者認為,儘管各民族文化表層如衣食住行可以像寒暑表一樣易於變化,但深層結構如倫理道德觀念宗教信仰意識形態及價值觀等不僅變化緩慢,甚至抗拒改變。國際間的信息交流,可以使文化表層變得越來越相通、越來越接近,但文化的深層結構卻相對穩定。東西方人可以着同樣的服飾,但內質的區別卻無法消泯。文化上的障礙,正是跨國商業性媒體對其傳播產品進行對象化的原因。
參考資料
  • 1.    董璐 . 傳播學核心理論與概念 : 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