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一分為三

鎖定
哲學新用語,也稱三分法、三點論、三元論,指事物作為矛盾的統一體,不僅要認識到包含着相互矛盾對立的兩個方面,更要注意到真正對矛盾雙方的統一與轉化起關鍵作用的是第三者。不過,這第三者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有時比較明確,有時卻模糊不清,而有時卻只能通過矛盾雙方之間的關係本身來得以體現。因此,這個“三”具有忽隱忽現、不易為常人所發現的特性。此説在三十年前被我國國學大師龐樸先生提出後,就曾遭到許多人的反對。
中文名
一分為三
外文名
One divided into three
別    名
三分法
別    名
三點論
三元論
性    質
哲學新用語

一分為三中國傳統文化

在中國古代,一分為三的説法雖然沒有被明確提出,但是,一分為三的觀念卻一直貫穿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各種典籍之中。《老子·四十二章》就明確指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史記·律書》也説:“數始於一,終於十,成於三”。在古代,“三”的繁體字“叁”又通於“參”,“參”就是“參與”,即第三者參與到矛盾雙方之中來,對矛盾雙方進行調和、溝通和轉化工作。事實上,《易經》中的“陰陽相交”思想,儒家的“中庸”、道家的“守中”、佛家的“中道”以及名家提出的“雞三足”、“黃馬驪牛三”,都是一分為三觀念的具體體現。

一分為三西方哲學

在西方的哲學家那裏,一分為三觀念也處處體現在他們的主要觀點和論述之中。亞里士多德就曾經指出“德行就是中道,是對中間的命中。……由此可斷言,過度和不及都屬於惡,中道才是德行。”與“中庸”所體現的一分為三思想如出一轍;大哲學家黑格爾的“正、反、合”,簡直也是“一分為三”觀點的一個具體的翻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