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國家壟斷資本主義

鎖定
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是壟斷資本和國家政權密切結合的壟斷資本主義。19世紀末20世紀初,自由競爭的資本主義轉變為壟斷資本主義的時候,國家壟斷資本主義開始萌芽。第一次世界大戰及其後的特大經濟危機 (1929—1933),使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在帝國主義各國普遍發展起來。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由於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日益深化,國家壟斷資本主義迅速發展,成為當代帝國主義經濟生活中的支配力量。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存在形式是:(1) 通過國家收買企業和賣還企業兩種相互交替的形式,實行國有化非國有化,掠奪國庫。(2) 用國家預算資金,建立有較大風險的新興軍事工業、交通運輸業以及公用事業等。(3) 通過國家採購和訂貨,用鉅額的國家預算支出為私人壟斷集團提供商品銷路。(4) 通過優惠的國家貸款、各種形式的津貼和補助以及有利於壟斷組織的各種立法等,加強壟斷企業的競爭實力。(5) 國家經常在財政和貨幣信用領域採取各種調節措施,企圖緩和週期性危機。國家壟斷資本主義通過上述活動,直接參與社會資本的再生產過程,並以此影響整個資本主義經濟。 [1] 
中文名
國家壟斷資本主義
外文名
State monopoly capitalism
定    義
壟斷資本和國家政權密切結合的壟斷資本主義
特    徵
私人企業與國家政權相結合

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形成發展

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形成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西方國家已經開始干預經濟活動,存在一些國有企業和半國有企業。有些國家為了準備戰爭,擴大財政預算,增加軍事採購,由國家投資或以國有化方式,興建或擴建鋼鐵廠、造船廠及其他軍工廠。這些是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萌芽形式,它們在國民經濟中佔的比重不高。
第一次世界大戰加速了國家干預的發展。由於戰爭和經濟破壞,各交戰國都出現了人力、物力、財力緊張的現象。為了動員和集中力量支持戰爭,它們紛紛設立戰時經濟管制機構,對各重要部門的生產、原料分配、勞動力調度、運輸工具的使用、重要生活必需品的分配以及貿易、金融、物價、工資等實行國家直接控制和強制性的調節。政府增加税收,增發通貨公債,並通過軍事訂貨、給與津貼和政府貸款等方式資助私人壟斷組織。國家還將一些企業實行國有化,並撥款興建一批工廠,交給私人壟斷組織經營。列寧根據這些事實作出一般壟斷在轉變為國家壟斷方面,已經“大大地前進了一步”的論斷。不過這種國有化措施帶有非常的、軍事的性質,列寧稱之為“軍事國壟資”。戰爭結束後,隨着各國解除戰時經濟管制,戰時經濟向和平經濟過渡,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和調節有所減弱。
1929~1933年爆發了震撼世界的經濟大危機。為了擺脱危機,西方國家先後宣佈停止金本位制,採用管理通貨制度,運用財政、貨幣槓桿,並頒發各種經濟法令,設立各種經濟管制機構,對社會再生產過程進行調節。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美國羅斯福政府的新政(見羅斯福新政)。德、日面對經濟危機走上了非民主的法西斯主義道路,擴軍備戰,建立了法西斯式的統制經濟。30年代的大危機表明,自由放任政策已經嚴重阻礙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單靠私人資本的力量和市場價格機制,已經不能維持社會再生產的正常運轉。為了維護經濟的正常運轉,國家直接採取政策干預市場運行,對經濟實行全面的干預。在極權的納粹德國和軍國主義日本,軍事性的統制經濟更以極端的形式,發展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初期,雖然物價、工資管制、物資配給等一些戰時經濟統制措施被逐步取消,部分戰時國家投資興建的國營企業轉賣給私人,但是各國為了防止30年代那樣的大危機重演,美國為了加強軍備,加強經濟實力,西歐各國和日本為了醫治戰爭創傷,恢復和發展經濟並使經濟現代化,宏觀調控不僅沒有削弱,而是進一步發展起來,這同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的情況明顯的不同。特別是在50年代以後,隨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到來,各國紛紛採取措施扶植科技發展,推動了宏觀調控更加廣泛和持續地發展起來。

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發展原因

①生產同消費之間的矛盾更加擴大。壟斷組織擁有雄厚的資本實力並掌握着先進的科學技術,使生產具有空前龐大的規模。但社會有效需求,卻由於國民收入分配嚴重不均限制了社會實際消費能力的增長而落後於生產發展,這就使生產的擴大日益受到市場容量的限制。因此,壟斷組織越來越需要利用國家的力量,採取擴大國家投資、國家消費、國家資本輸出和獎出限入的貿易政策等各種形式,替壟斷企業不斷地擴大國內外市場。
②個別企業生產的有組織性同社會生產的無政府狀態之間矛盾的加劇。生產社會化的發展,使國民經濟的門類愈益增多,部門間、部門內、企業間的專業化協作關係更加複雜,從而客觀上愈益要求按比例地調節社會經濟,但壟斷組織都以追逐高額壟斷利潤為唯一目的,依據自己經濟實力和對市場的估計而推行各自的計劃,相互間進行激烈競爭,使整個社會的生產無政府狀態更加發展,這就不得不由國家出面干預。
社會化大生產的發展和新產業領域的開拓,需要鉅額的投資同個別壟斷組織資本量相對有限的矛盾突出起來。現代生產力的發展,要求興建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和一系列新興部門,它們所需要的鉅額投資,往往不是單靠個別壟斷資本的積累和集中所能完成的。這就要求由國家來集中資金,進行投資,或資助私人壟斷組織。
國家壟斷資本主義 國家壟斷資本主義
生產社會化和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同私人壟斷組織單純追求自身眼前利益的矛盾趨於尖鋭化。在當代條件下,科技研究已經成為資本主義繼續生存和發展的基本條件之一。而高度社會化的現代科技研究所需要的資金不僅數量多,週期長,見效慢,風險大,壟斷組織往往單獨無力或不願承擔,而且需要有複雜的協調和組織工作,更超出個別壟斷組織的能力。現代科學技術和生產,還要求有大批科技、管理的專門人才和熟練的勞動力,普及中等教育和發展高等教育,已成為經濟發展的迫切需要,這也是個別壟斷組織不願承擔的。於是,企業便要求由國家來承擔這些任務或給壟斷組織提供各種補償和資助。
⑤戰後時期,隨着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國際化同國內市場的界限的矛盾也不斷加強。為此,國家採取種種措施,幫助私人企業提高國際競爭能力,鼓勵對外擴張,並以國家資本輸出等方式,為私人對外直接投資開路。同時,還由國家出面,簽訂雙邊或多邊協定,建立國際經濟組織和地區經濟共同體,實行國際性壟斷。
總之,在現代條件下,壟斷資本主義各種矛盾的深化,是西方國家的國家干預主義產生和發展的根本原因。此外,國際國內環境的變化也對西方國家國家干預主義的發展產生強烈的影響。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一系列共產主義國家出現,發達國家內工會組織力量的加強,西方國家採取福利國家的一整套社會改良措施,以調節勞資關係,緩和階級矛盾。隨着舊殖民體系的瓦解和民族主義國家的興起,西方國家也採取各種新形式,進行經濟滲透,施加政治影響,以維護自己在原殖民地的利益。戰後西方國家之間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加劇,它們在銷售市場、投資場所、能源、原料、貨幣金融等問題上矛盾的激化,以及兩個超級大國爭奪世界霸權的激烈鬥爭使軍備競賽有增無減,也推動着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發展。

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形式實質

宏觀調控的具體形式多種多樣,分類方法也不一致。有的把宏觀調控區分為國家所有制經濟和國家調節兩種基本形式;有的把它區分為國家所有制經濟、國家消費(採購)和國家調節三種基本形式;有的把它劃分為國家所有制經濟、國家財政對國民收入再分配、國家政策與計劃調節三種基本形式,如此等等。但是,國家所有制經濟的建立和發展,既是國家財政支出的結果,同時也是國家調節的一種槓桿,不能把國家所有制經濟同國家調節的其他形式完全對立起來。實際上,宏觀調控的各種形式,都是國家調節社會經濟的不同槓桿,而國家對社會經濟的調節,都是在國家和壟斷資本的各種結合形式中進行的。圍繞國家和壟斷企業的不同結合方式,可以把“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區分為下列三種基本形式。
私人企業
國家壟斷資本主義 國家壟斷資本主義
第一種:國家同私人企業在企業外部的結合,即同政府密切聯繫的私人企業。這種結合主要通過以下各種方式進行:①政府向私人壟斷企業進行採購或訂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西方國家向私人企業採購的數量都有巨大的增長,一般約佔國民生產總值的20%左右,少的(如日本)也有10%左右。在美國聯邦政府的採購中,軍事採購或訂貨佔主要地位。②國家通過自己的金融機構向私人壟斷企業提供資金。戰後,各掠奪型資本主義國家的金融體系及其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有了進一步加強。許多工業發達國家的國家信貸已佔國內信貸總額的50~90%。③國家向私人壟斷企業提供各種財政補貼,如價格補貼、部門補貼、地區補貼、出口補貼等,並對私人壟斷企業提供各種低息優惠、税收減免措施。④國家對科技研究進行鉅額投資,向私人企業提供各種科研成果。戰後西方國家由國家撥付的科學研究費用,約佔總額的一半,高的達 2/3左右。許多由政府撥款進行的科學研究,交給私人壟斷企業承包完成,其成果也直接歸它們利用。⑤國家的社會福利支出不斷擴大。戰後各發達國家都建立了福利國家制度,這筆支出約佔政府財政支出的1/3至2/3左右,它既保證了社會資本再生產所必需的勞動力的再生產,又通過擴大消費需求幫助私人壟斷企業的產品實現。⑥國家投資興建基礎工業和基礎設施,為私人壟斷組織提供各種生產資料和服務。 同政府密切聯繫的私人壟斷資本,在組織形式上繼續保持私人壟斷組織形式,但在運動方式上即剩餘價值的生產、實現和分割中已自始至終同國家的干預和調節密切結合在一起。在剩餘價值的生產上,國家向私人壟斷資本提供資金、廉價生產資料、科技成果、熟練勞動力和各種社會服務,幫助私人壟斷資本擴大再生產。在剩餘價值的實現上,資產階級政府通過擴大國家消費的辦法,為私人壟斷資本提供有保證的市場;還通過國家資本的輸出,為壟斷企業開闢國外市場並對私人商品輸出和資本輸出提供優惠和保障。在剩餘價值的分割上,國家通過財政收支對國民收入進行再分配,以保證私人壟斷資本的高額利潤。
國家同私人共同壟斷
第二種:國家同私人壟斷資本在企業內部的結合,即雙方共有的壟斷資本。它主要通過以下三種途徑產生:①國家購買原有私人壟斷企業的部分股票;②原有國營企業吸收一部分私人壟斷資本的股份;③國家同私人壟斷資本聯合投資建立新企業。由此而形成的企業叫做國家參與制企業,或“混合”企業。這種共有壟斷資本的組織形式仍是股份公司。但它已不是私人資本的聯合組織,而是由國家所有制同私人所有制在企業內部混合聯合的組織。國家參與制在意大利獲得了廣泛的發展,這種國家參與制企業的固定資產在全國各大企業中所佔的比重,1965年為31%,1973年為39%;它的銷售額在全國各類大企業中的比重,1965年為20%,1973年將近30%。意大利政府設立國家參與部,它通過參與制控制一個為首的股份公司,然後通過它進行一層又一層的參與而控制一系列的企業,形成一個龐大的金字塔式的體系。其中最大的,一個是工業復興公司(伊利公司),它控制了意大利生鐵生產的94%,鋼產量的59%,航空運輸、廣播電視的100%;一個是國家碳化氫公司(埃尼公司),它控制了石油、天然氣和化工營業額的絕大部分。
這種共有壟斷資本是國家同私人壟斷資本雙方都比較願意接受的形式。60年代以來,在許多發達國家都有了進一步的發展。通過這種形式,國家可以用較少的國有壟斷資本直接監督以至控制大量私人壟斷資本的運動,把私人壟斷資本吸引到需要加緊發展的部門和地區,以利於社會資本擴大再生產的進行,私人壟斷資本也可以直接利用國有壟斷資本來加強自己的經濟地位和競爭能力,更多地得到政府給予的各種優惠,以保證獲得高額壟斷利潤
國有企業壟斷資本
第三種:國家同壟斷資本完全溶合表現為國有企業。它主要通過以下三個途徑產生:①接管先前就存在的國家財產和敵國資產;②實行國有化,即國家用高價收購或其他補償損失的辦法,把某些私人企業收歸國有;③國家直接投資建立企業。在這類國家所有制企業裏,作為總壟斷資本家的國家成為生產資料的直接所有者,通過自己企業的各種經營活動,在社會資本再生產過程中,同私人壟斷企業的各種經營活動結合在一起。這種資本主義國家所有制企業,在戰後各發達國家有了很大的發展。戰後初期,許多西歐國家,如英、法、意、奧等,曾經掀起了國有化的浪潮,把若干設備陳舊、利潤率不高或有虧損的基礎工業部門,如煤炭、鋼鐵、電力、煤氣、鐵路等部門或企業,以償付高額補償金的方式收歸國有。其後,一些國家又將汽車、造船等部門或企業收歸國有。隨着技術革命的進展,為了興建原子能、宇航等新興尖端工業和基礎設施,各發達國家通過財政撥款,直接投資興建國有企業。在整個戰後時期,這種國家所有制企業仍有所發展。西歐一些國家,如1981年法國社會黨政府實施擴大國有化綱領後,國有企業的產值已佔國內生產總值的30%,職工佔就業人口的21.5%,工業投資佔全國工業投資總額的50%。意大利包括國家參與制企業在內,1979年的產值已佔國內生產總值的24.7%,職工佔就業人口的25.4%,投資佔國內投資總額的47.1%;聯邦德國分別為12%、10.5%和12.7%;英國分別為11.1%、8.1%和20%。奧地利在1946年實行國有化後,國營企業在各工業部門中所佔的比重是:鋼鐵工業佔98%,採煤業佔98%,有色金屬佔94%,採油和煉油業佔91%,動力工業佔40%。而美國國有企業的比重很小,它在整個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只佔5%左右,在工業中還不到1%。總之,戰後發達國家的國有企業不僅在數量上有很大的發展,在結構上也有變化,它從戰前的公用事業和軍需工業部門擴大到基礎工業新興工業以至一般製造業部門。
*注:依據現有高中歷史教材,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實質上是生產關係的局部調整,即在不觸動私有制的前提下緩和生產力和生產關係間的矛盾。

國家壟斷資本主義轉變原因

國家壟斷資本主義 國家壟斷資本主義
私人壟斷向國家壟斷的深刻根源是生產社會化與私人壟斷資本主義之間的矛盾,私人壟斷已難以適應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社會生產力的巨大發展,迫使國家不得不直接參與社會資本的再生產過程,調節社會經濟的運行;同進也迫使私人壟斷資本運動依賴於國家政權,國家與私人壟斷資本溶合起來,形成了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具體説來,私人壟斷向國家壟斷轉變有下列原因:
(1)科技革命生產社會化的高度發展,私人壟斷資本的積累已無法滿足社會再生產所必需的條件,必須由國家進行投資或者由國家給予私人資本以資助。
(2)私人壟斷統治擴大了資本主義生產與消費的矛盾,必須由國家採取一定手段干預國民經濟,減輕經濟危機的程度,緩和社會矛盾。
(3)戰後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加劇,單純依靠私人壟斷資本的力量和市場的自發調節已難以解決由結構失衡所造成的經濟動盪,必須依靠國家採取行政的或經濟的措施調整國民經濟結構
以上種種原因,導致國家及其職能發生巨大變化,促使國家力量與私人壟斷資本相結合。所以,私人壟斷向國家壟斷的轉變,具有客觀必然性。

國家壟斷資本主義聯繫區別

國家壟斷資本主義
是指國家政權與資本傢俬人資本結合,代表資本家的利益,由國家掌控和運行的一種資本主義經濟。它是為資產階級服務的,但在資源共享的情況下,對社會經濟進行調節的一種形式。
國有經濟
是指國家的權力與全民所有的社會資源相結合,社會全體成員共同佔有生產資料的公有制形式,它屬於社會主義國家性質,是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資源獨佔的情況下,對社會經濟進行調節的一種形式
共同點
都是利用國家的權力對社會經濟進行調節的一種形式。由於自由的市場機制下會出現資源配置失當的情況,為了克服市場失靈,彌補市場機制的缺陷和不足,優化資源配置,政府利用以上兩種調節形式優化資源配置,穩定社會經濟。

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特徵

國家壟斷資本主義
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是私人壟斷資本與國家政權相結合而形成的一種壟斷資本主義。
私人壟斷資本與國家政權相結合的形式
(1)企業外部即流通過程的結合,如政府採購、發放補貼等等;
(2)企業內部即生產過程的結合,如國家資本和私人壟斷資本聯合組建股份公司等等。
(3)國家還可以代表壟斷資本家總體直接掌握和經營資本,如運用國有財政資本,進行投資、消費,或者是建立國有企業等等。
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特點
國家壟斷資本主義仍然是以資本主義私有制為基礎,維護資產階級利益和資本主義制度。但是,從一般壟斷資本主義轉化為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意味着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發生部分質變。與私人壟斷相比,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具有以下特點:
(1)壟斷資本與國家政權相結合,並以其巨大的力量,對整個社會經濟活動進行干預和調節。
(2)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所追求的是國家壟斷利潤。國家壟斷利潤是壟斷資本與國家政權緊密結合在一起,向工人階級和整個社會徵收的貢賦。國家壟斷利潤不能由私人壟斷集團獨佔,而是在國家與壟斷組織之間瓜分。
(3) 國家壟斷資本經濟實力雄厚,資本社會化達到新的高度。

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生產調節

國家調節經濟的主要目標
為了壟斷資產階級的整體和長遠的利益,維護和鞏固資本主義制度,資產階級國家必須對經濟運行進行調節,有意識地影響社會再生產的局部比例和宏觀比例。國家調節經濟的主要目標是:促進經濟增長、增加就業、穩定物價和保持國際收支平衡
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經濟調節的主要內容
經濟活動的層次看,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經濟調節的主要內容是局部比例的調節和宏觀比例的調節。局部比例調節的基本方式是,國家執行各項有差別的經濟政策,通過國家從某一部門取出(税收)和返還(補貼),來引導和刺激某些部門的發展,抑制另一些部門的發展。通過這種機制的調節作用,影響資本在不同部門的再分配,求得國民經濟的局部平衡。而宏觀比例調節的基本方式則是總需求管理。當出現總需求小於總供給時,由於需求不足,生產蕭條和失業,國家通過增加支出,刺激和擴大總需求;當總需求大於總供給時,由於出現過度需求,產生通貨膨脹,國家就通過減少支出,從而抑制和減少總需求。
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社會資本再生產的調節,按其作用方式,可分為兩類:一類是直接的調節,如國家進行生產投資刺激需求,政府採購商品等等;另一類是間接的調節,即通過經濟信息和各種經濟參數(如價格、税率、利率、工資參數等)來影響社會資本的再生產。
財政調節
財政是國家進行國民收入再分配的工具,通過集中和重新分配一部分國民收入,來影響生產資源的使用、個人收入的分配以及整個宏觀經濟的運行。財政包括國家收入和支出兩個方面,財政政策包括財政支出政策財政收入政策兩個內容。
國家財政調節的主要內容有:(1)通過國家預算,增加國家投資,舉辦公共工程,建立國有經濟以及投資新興科技領域等,以擴大社會總需求,避免經濟衰退,擴大就業。(2)調整税率、税種和税收起徵點,實行某些免税、退税政策,直接引導納税人的經濟行為,調節經濟運行。(3)實行“補償性財政”政策,即在危機和蕭條階段採取“松”的財政政策,減少税收,擴大政府支出,加大財政赤字,增發國債;而在經濟繁榮、需求過旺時,採取“緊”的財政政策,增加税收,削減政府支出,償還國債等,以抑制需求,延緩經濟危機爆發。(4)實行財政補貼,通過對國有企業虧損補貼、私營企業補貼、投資補貼、科技開發補貼、新產品出口補貼等,使各部門、企業協調和平衡地發展。(5)擴大政府對商品和勞務的購買,為私人壟斷企業提供和擴大國內市場,既解決產品的實現問題,又對產品結構調整產生校大的影響。
貨幣調節
貨幣政策是現代資本主義經濟中政府調節經濟的又一基本手段。在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條件下,因國家直接控制着中央銀行和貨幣供應量、金融管理權,國家可以利用控制貨幣供應量影響利率水平及投資,最終達到影響總需求和調節社會再生產比例關係的目的。
為了達到這一目的,資本主義國家中央銀行主要採取三種手段調節社會貨幣供應量:一是改變存款準備金比率。存款準備金比率是由國家金融當局規定的,其高低直接涉及到商業銀行的流動資金和資金供應。通過這一比率的調整可以達到影響商業銀行放貸規模的效果。二是調整中央銀行再貼現率。即商業銀行以未到期的票據向中央銀行融通現金時,貼現利息與票據到期時應得款額的比率。貼現率的高低,對於商業銀行的貸款額和利息率有重大影響,中央銀行通過再貼現率的調整來影響商業銀行的貼現率,進而影響市場利率,從而調節貨幣供應量。三是公開市場業務。即中央銀行通過公開買賣有價證券和國家公債來控制貨幣市場。當採取緊縮貨幣政策時,中央銀行便拋出票據或證券以回籠貨幣,減少市場的貨幣供應量;當執行擴張貨幣政策時,就大量買進公債及其他有價證券,以增加市場上的貨幣供應量。
收入調節
它的主要內容是管制工資和物價,國家通過分配領域對再生產過程實行干預。它的目標有兩方面:一是企圖克服物價和工資的螺旋式上漲引起通貨膨脹。二是調節收入分配,調整工資與利潤的相對份額。
國家實施收入政策的手段主要有三種:一是強制性收入政策。主要是政府通過立法來凍結物價和工資,一般是在通貨膨脹嚴重時採用的手段。二是非強制性的“指導性”方法。即政府根據平均勞動生產率的增長趨勢,規定每個部門工資增長限度,使貨幣收入增長不超過勞動生產率增長幅度。三是收入指數化措施。即將名義收入與某種物價指數聯繫起來,名義收入隨物價指數變動而變動,其作用在於避免或減輕物價上漲對實際工資的影響。
國家計劃調節與國家經濟計劃內容
在現代市場經濟中,為了減少市場對經濟運行產生的自發性破壞作用,為了便於集中資金髮展重點或關鍵部門,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在市場經濟基礎上都不同程度地實行了對經濟的計劃管理和調節,它是國家壟斷資本主義調節經濟的一種綜合形式。
資本主義國家經濟計劃的內容包括:總的經濟增長計劃、財政收入與貨幣發行計劃、國家重點投資計劃、科技教育發展計劃、主要產業發展計劃等等。
但是,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計劃,無法保證整個國民經濟的按比例發展,無法解決經濟過程的深刻矛盾。

國家壟斷資本主義不同看法

對宏觀調控問題,國內外經濟學家已作了大量的研究,發表了許多論著,但在不少問題的看法上尚不一致。主要有:①關於宏觀調控發展的原因,有些學者認為不應強調科技革命和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因素,而應着重分析戰爭和經濟危機的作用。②關於國家的兩重作用,有些學者認為國家除了具有傳統的上層建築的作用外,還具有嶄新的作為經濟基礎組成部分的作用;有些學者不同意這種看法,認為國家作為上層建築,它的經濟職能在加強,但不能説成是在起經濟基礎的作用。③關於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性質,有些學者認為它是壟斷資本和國家政權的結合,仍屬於上層建築對經濟基礎的反作用,不同意把現代國家壟斷資本主義説成是生產關係體系,即屬於經濟基礎的範疇;有些學者則認為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既屬於經濟基礎,又屬於上層建築,是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綜合體。④關於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形式,各種説法更多,有些學者不贊成把同國家密切聯繫的私人壟斷資本説成是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一種基本形式;也有的學者認為當前國家對中小企業的干預調節相當廣泛,這是宏觀調控的第四種形式,不應把它排除在外。⑤關於宏觀調控的地位,有些學者認為它只是壟斷資本主義的一種“新形式”,是同私人壟斷同時出現的,不贊成它是壟斷資本主義發展“新階段”的説法;有些學者則認為它是同自由市場經濟、壟斷市場相併立的資本主義發展的第三個大階段。其他如衡量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發展水平的標準等等,也有不同的看法。這些問題,尚待進一步研究探討。

國家壟斷資本主義作用

一:適應現代經濟和社會日益發展的需要 ,國家通過公共投資和支出,不斷為社會經濟活動的正常運行提供必要的基礎設施和社會公共服務系統,從而使社會更好地發展。
二:緩和了社會各階級的利益矛盾,有利於社會穩定,促進了經濟發展。
三:宏觀調控的發展,使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和調節與市場機制日益有機結合起來,自由放任的市場經濟逐漸演變成為由國家干預的現代市場經濟,一定程度上彌補了自由市場經濟的缺陷,對國家的經濟運行和社會發展產生了積極作用。

國家壟斷資本主義侷限性

一:宏觀調控對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是建立在私有制基礎上的。
二:宏觀調控對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存在侷限性,對經濟發展的作用是雙重的,它會使社會產生了在現代市場經濟運行下的新問題,比如,經常性的財政赤字、經濟中“滯脹”等。 [2] 
參考資料
  • 1.    何盛明.財經大辭典: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0年12月
  • 2.    洪功翔.政治經濟學.合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出版社,2012: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