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反省

(漢語詞語)

鎖定
反省意指檢查自己的思想行為,檢查其中的錯誤。也是“反省心理學”中的專業詞彙,意思是指對自身已往心理活動的回憶。 [1] 
中文名
反省
外文名
reflect on oneself
拼    音
fǎn xǐng
釋    義
檢查自己的思想行為和其中的錯誤
示    例
自我反省
相    關
那英歌曲

反省詞語解釋

反省 反省
省:同醒
反醒:fǎn xǐng
回想自己的思想行為,檢查其中的錯誤。

反省心理學含義

反省是“反省心理學”中的專業詞彙,意思是指對自身已往心理活動的回憶。在反省心理學中,“反省”是與“回憶”相對稱的一個概念。我們對外部事件、外部信息的回憶、提取和再現叫“回憶”,而對內部心理事件、心理活動、心理現象的回憶、提取和再現就叫“反省”。心理二元説告訴我們,人的記憶是二元的,既能記憶(存儲、提取)外部事件和外部信息,也能記憶內部心理事件、心理現象和心理活動信息,前者叫“外記憶”,後者叫“內記憶”。我們通常所説的“元記憶”“知曉感”“舌尖現象”都屬於內記憶。人的記憶活動包括存儲和提取兩部分,外記憶活動中的提取就是“回憶”,內記憶活動中的提取就是“反省”。我們內部所發生的許多心理現象,如不經及時反省,把其轉入長期記憶庫,就會永久消失,所以,反省是獲取心理現象的重要手段(此外還有外觀、心理統計、心理實驗、口語報告等手段),是心理學研究的出發點,是一種重要的心理學研究方法,古代哲學家大多用反省的方法研究心理學。
通過反省的方法獲取心理現象,然後對這些心理現象進行加工,從中得出心理規律,即打開心理的黑箱。人的心理是二元的,人的記憶既有外記憶,又有內記憶。心理現象一經發生便會被內記憶系統自動記錄,因此,我們只需經過及時反省,便能抓住瞬間即逝的心理現象,把其由短時記憶轉化為長時記憶資料,並從中加工出心理規律來。相反地,“知人知面不知心”,人的許多心理活動是並不表現於外的,通過外部觀察是根本觀察不到的,更重要的是,人的心理現象還有一點重要特點—害怕被觀察,一旦發現自己被觀察就會發生變形甚至消失(如你在閲讀或思考時,一旦發現有人正在觀察自己,原先的閲讀和思維活動就會受到干擾,就是發生改變),這一點和風、雨等自然現象是有顯著不同的,因此,心理學實驗在心理學研究中受到很大的侷限。
當然,通過反省只能獲取本人自身的心理現象資料,而不能得到別人的心理現象資料,這也可以説是“反省法”的一個侷限。但這並不意味着反省研究法就不能得出具有普遍適用意義的心理規律,因為人的許多心理活動、心理現象是有共同之處的。正如孔子所説“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老子》中説“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見《老子》第54章)。所以,通過反省研究法,是有可能得出適用於全人類的心理規律的,當然,若能同時結合外部觀察、心理調查、心理實驗等客觀研究法,獲取更廣泛的心理現象資料,那麼就容易得出正確的並且適用於全人類的心理規律。 [2] 
中外歷史上有許多哲學家和心理學家都十分重視“反省研究法”的應用,法國近代哲學家笛卡兒(1596—1650)認為:“心理的知識是直接的,因此不必藉助於外在的觀察,而只有藉助於自我觀察(“反省”—筆者注),才能洞察意識這個內部世界”。英國近代哲學家、教育家洛克(1632—1704)認為,“經驗分兩種:(1)外部經驗,它直接來源於感覺,是人的心靈直接觀察外部事物而產生的觀念;(2)內部經驗,它來源於反省,是人的心靈轉向內部考察自己心理活動而產生的觀念。感覺是反省的必要條件—一切呈現於人的意識中的東西都可被反省”。德國近代哲學家、心理學家,“意動心理學派”創始人布倫塔諾(1838—1917)認為;“心理學的來源是建立在對我們自己的心理現象的內部知覺上,我們不知道什麼是思維、判斷……勇敢或失望,欲求或厭惡……如果我們不通過內部知覺來了解它們。內部知覺是心理現象的基本的和主要的來源”“內部知覺的特徵之一就是它從來不能轉化為內部觀察”“內部知覺是對剛剛過去的,在記憶中仍呈現鮮活狀態的心理活動及其變化的反省”。德國近代哲學家、心理學家沃爾夫(1679—1754)在其心理學名著《經驗心理學》和《理性心理學》中也明確提出,“‘內省’(反省、思辨—筆者注)是研究內部經驗的真正有效的方法。”中國現代著名心理學家、前中科院心理學研究所所長潘菽(1897—1988)也認為,“自我觀察法應是心理學研究的主要方法”。

反省例句

劉復 《自序》:“雖承愛我的朋友們這樣鼓勵我,其結果卻促動了我嚴刻的反省。”
鄒韜奮 《光明的前途與艱苦的過程》:“前事不忘,後事之師,這是我們所當深切反省的。”
馬烽 西戎 《呂梁英雄傳》第四五回:“有幾個老漢,被 老武 的反省感動得哭起來了。”
回想自己的思想行動,檢查其中的錯誤:停職~。
看清別人容易,看清自己困難。 ——彼得·巴勒
能夠反躬自省的人,就一定不是庸俗的人。 ——布朗寧(英國)
我是我自己最大的敵人,也是我自己不幸命運的起因。 ——拿破崙(法國)
只要你發現自己是站在多數人的一邊,那就是該停下來反省一下的時候了。——馬克·瓦恩加德納(美國)
一個人之所以能夠不斷地進步,在於他能夠不斷地自我反省,找到自己的缺點或者做得不好的地方,然後不斷改正,以追求完美的態度去做事,從而取得一個又一個的成功。
英國著名小説家狄更斯的作品是非常出色的。但是,他對自己卻有一個規定,那就是沒有認真檢查過的內容,絕不輕易地讀給公眾聽。每天,狄更斯會把寫好的內容讀一遍,每天去發現問題,然後不斷改正,直到六個月後讀給公眾聽。
與此相同的是,法國小説家巴爾扎克也會在寫完小説後,花上一段時間不斷修改,直到最後定稿。這一過程往往需要花費幾個月甚至幾年的時間。正是這種不斷自我反省、自我修正的態度,讓這兩位作家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一次,曾子對他的學生子襄講什麼是勇敢,就直接引用孔子的話,他説:“你喜歡勇敢嗎?我曾聽孔子説過什麼是最大的勇敢:自我反省,正義不在自己一方,即使對方是普通百姓,我也不恐嚇他們;自我反省,正義在自己一方,即使對方有千軍萬馬,我也勇往直前。”
事實上,每個人在做事的時候都要持有自我反省、自我修正的態度,並以不斷的追求去實現自己美好的願望。一個善於自我反省的人,往往能夠發現自己的優點和缺點,並能夠揚長避短,發揮自己的最大潛能;而一個不善於自我反省的人,則會一次又一次地犯同一些錯誤,不能很好地發揮自己的能力。
有一位小夥子,大學畢業後進入一家非常普通的公司工作。公司安排新員工從基層做起。其他新員工都在抱怨:“為什麼讓我們做這些無聊的工作?”“做這種平凡的工作會有什麼希望呢?”這位小夥子卻什麼都沒説,他每天都認認真真地去做每一件領導交給的工作,而且還幫助其他員工去做一些最基礎、最累的工作。由於他的態度端正,做事情往往更快更好。更難能可貴的是,小夥子是個非常有心的人,他對自己的工作有一個詳細的記錄,做什麼事情出現問題,他都記錄下來;然後,他就很虛心地去請教老員工,由於他的態度和人緣都很好,大家也非常樂於教他。經過一年的磨鍊,小夥子掌握了基層的全部工作要領,很快,他就被提拔為車間主任;又過了一年,他就成了部門的經理。而與他一起進去的其他員工,卻還在基層抱怨着。
每個人都會做一些平凡的事情,包括平凡的工作。這時候,如果只抱怨他人或環境,他就不可能認真去做這件事,也就不可能取得成功。如果一個人願意把自己放在一個平凡的崗位上,以自我為改變的關鍵,不斷反省自己,找到更好的方法,成功就一定等着他。教孩子學會自我反省也是這樣。
生活是需要時時有變化的,在變化中才能感受生命的驚喜。以前有一階段總有一個錯誤的感覺,好像自己永遠不會長大(或者已經長大而不會變老),好像身邊永遠都是那些人,好像任何事情都已成定局,十年,二十年,五十年。。。都不會有變化,我們就在這樣的環境中逐漸和諧而平靜的生活着。
不知道是不是小時候童話看的太多,居然會在腦海裏有這樣的印象。而且深受其害。當變化來臨的時候,才知道原來也可以這樣。幸好,並不是太白痴,沒有被騙太久。
以前還有一種奇怪的心理,處在那種看似一成不變的生活中時,異常厭倦,可心裏卻在默默地接受,不知道靠自己去嘗試努力改變。我一直不肯承認,其實這就是一種懶惰的思想。不肯自己多想,不肯付出努力。當我幡然醒悟時,才發現,原來以前看到的聽到的那些靠自己改變命運的人其實都是身邊的普通人,只是他們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忍受了無比的艱辛。所以,其實,怨天尤人只是為自己的懶惰找藉口,對自己不負責任。
抱怨不是一個好習慣。以前沒有意識到自己身上有這麼多的缺點。自從有了“鏡子”,加之終於肯靜心反省自己,才明白有些時候自己是多麼讓人難以容忍。
狡辯其實是為自己找藉口。終於意識到當我在為自己巧妙的辯解而感到沾沾自喜的時候,其實也是在推卸責任。很多時候很多事情的確是不需要理由的,任何解釋都是蒼白的。
事事變被動為主動。不是為了完成某個任務去做什麼,而是自己發自心底要去做的。不是為任何人,不是為應付,只是因為自己知道要做。自己的事情就無法再找藉口,逃避責任了。
要分清楚是非好壞。真切的懂得好與壞,應該與不該,也就不會有那麼多不必要的爭吵,麻煩。不會因為面子上過不去而硬挺着。
任何時候要保持努力,不能放鬆。要相信別人的故事,要時刻激勵自己,要有目標,要有一顆積極的心。
經歷過後,感悟多多,後悔已無濟於事,要時時提醒自己,反省自己,銘刻於心。
自我反省的能力--人最不樂意承認的是自己的過錯 1992年9月3日,萬通成立一週年紀念日,馮侖將這一天確立為萬通"反省日"。"一直到現在,每年一到公司紀念日,我們都要檢討自己。"反省其實是一種學習能力。創業既然是一個不斷摸索的過程,創業者就難免在此過程中不斷地犯錯誤。反省,正是認識錯誤改正錯誤的前提。對創業者來説,反省的過程就是學習的過程。有沒有自我反省的能力、具不具備自我反省的精神,決定了創業者能不能認識到自己所犯的錯誤,能不能改正所犯的錯誤,是否能夠不斷地學到新東西。
方傑做奧普浴霸,大家覺得那麼容易,好像是一蹴而就似的。其實早在澳大利亞留學的時候,方傑就有意識地到澳大利亞最大的燈具公司"LIGHTUP"公司打工。當時他還不懂商業談判。他知道自己的缺陷,很希望學會談判的本領。他知道他當時的老闆是一個談判的高手,所以,每當有機會與老闆一起進行商業談判的時候,他總是在口袋裏偷偷揣上一個微型錄音機。他將老闆與對方的談判內容一句句地錄了下來,然後再回家偷偷地聽,揣摩、學習,看看老闆是怎樣分析問題的,對方是怎樣提問,老闆又是怎樣回答的。他就這樣學習,幾年以後也成為了一個商業談判的高手。最後老闆退休了,把位子讓給了他。到了1996年,方傑差不多已經成了澳洲身價第一的職業經理人。然後他不想當打工仔了,想自己回國創業。方傑的奧普浴霸就是在這樣的基礎上做成的,方傑並不是一個天生的生意人。
在我們所接觸到的創業者中,除有限的幾個"新經濟"的鋒線人物,如上海易趣的邵逸波、深圳網大黃沁據説是神童外,其他大多也就是如曾國藩所説的"中人之質"而已,並沒有哪個成功者在智力上有什麼出類拔萃之處,比如智商高到180、200之類的。相反,這些成功者有一個共通之處,就是都非常善於學習,非常勇於進行自我反省。高德康做波司登,經常"晚上睡不着,想心事。常常半夜裏醒過來一身冷汗。"高德康何許人也?江蘇常熟白茆鎮山涇村的一個農民。高德康曾經這樣描述他的創業經歷:那時候高德康做裁縫,組織了一個縫紉組,靠給上海一家服裝廠加工服裝賺錢,每天要從村裏往返上海購買原料,遞送成品。"從村裏到上海南市區蓬萊公園,有100公里路。我騎自行車每天要跑個來回,騎了幾次車就不行了。於是我就擠公共汽車,揹着重重的貨包擠上去,再擠下來,累得滿頭大汗。因為我擠車也是在上班時間,車擠得不得了。我揹着貨包好不容易擠上去,車上的人聞到我一身臭汗,就把我推下來,有一次把我的腰都扭傷了。有時候他們還要罵一句,你這個鄉下人,鄉巴佬。神氣得不得了……可是包重呀,你把我推下來,我怎麼辦?那個時候我是哭也哭不得,我想那些人一點都不理解我。有時甚至考慮還要不要和上海人做生意?但是不去上海,家裏就沒有活幹,吃不上飯。只能上,乖乖地上。做生意龍門要跳,狗洞要鑽,沒辦法的,只能受點委屈。"在這種情況下,高德康睡不着覺,後來他的事業做大了,波司登已經成為了中國羽絨服第一品牌,自己也變成了千萬、億萬富翁了,卻仍然常常睡不着覺。高德康總是在反省自己,為了一些想不明白的問題,他還特意跑到北大、清華上了一年學。他説:"我總是在聽人家講,聽了以後抓住要害,再在實踐中去檢驗,到最後看結果,看到底是不是真的。"高德康只有小學文化,而他最大的愛好竟然是看書。"時間再緊張,學習也不能馬虎。平時很少有時間去看書,有的時候在飛機上看看。在這種學習時間很少的情況下,每個月一定要集中3天時間。集中3天學了之後,把自己的思路理順。作為一個領導來説,不一定整天忙得不得了的領導就是好領導,你必須把思路理順,用一種思維的狀態來考慮這個企業的發展。"高德康作為一個山溝裏的農民、上海人嘴巴里的鄉巴佬,最後卻能讓上海人搶着購買自己的羽絨服,把上海人的鈔票大把大把地揣進自己的兜裏,原因何在?現在你明白了吧!
有一天,一位旅人在荒野裏行走,突然聽到身後傳來一陣淒厲的叫聲。他回頭一看,一頭發了瘋的大象正朝他衝了過來。他慌忙撒腿就跑,發現前面有一口枯井。井邊有一棵高大的樹木,下垂的藤條正好垂向井中。他大喜過望,連忙順着藤蔓向井內溜去。鬆了一口氣後,他仔細地打量四周,發現有一條毒蛇正盤踞在井中,井壁還有三條毒蛇圍着他,四條蛇都昂着頭,向他吐着信子,好像隨時都要向他發起攻擊似的。旅人大驚失色,趕緊朝上觀看,只見黑白兩隻老鼠正在啃噬着他所緊摸着的藤條。旅人進退維谷,只好聽天由命。這時,突然有一滴甜甜的蜜汁滑入他的嘴中,他用舌頭舔了舔,也感到一絲安慰,可是,頃刻間,一羣蜜蜂傾巢而出,將他螫得體無完膚。儘管疼痛難忍,旅人仍然緊緊抓住藤條不放,可是,不知什麼時候,一把野火把藤條燒焦了,旅人的性命已經危在旦夕……
這則寓言出自佛教典籍雜寶藏經》,釋尊借這則故事來比喻人的命運。荒野是迷茫的世界,旅人為眾生,瘋狂的大象象徵無常的暴風雨,井中是人世,樹代表人的生命,井底的毒蛇象徵死亡,四條毒蛇是構成身體的四大要素,黑白兩色的老鼠代表夜與晝,蜂蜜是快樂,蜜蜂指的是徹悟,而野火則用來比喻疾病和衰老。
這則故事暗示我們每天都會遭到無常的風雨的侵襲,因迷惘和煩惱而感到痛苦,最後死於疾病和衰老。儘管如此,我們卻不可悲哀消極地將人生歸咎於命運的安排,而束手無策。人的一生是虛幻的,短暫的,不管如何長久,至多也不過能活到百十來歲;在如此短促渺茫的人生中,愈是刻意追求虛無的東西,愈會過得空虛。
彷彿撈起的沙子,會從指縫中流失,
時間正是這樣,不斷地流逝。
剩餘的日子已不多,我們當善自珍惜。
這是日本詩人高見順晚年所著的詩集《死亡之淵》中的詩句。的確,我們是在不知不覺中,一步步地接近死亡。在人的一生當中,真正愉快的笑和真正傷心的哭,也只會有幾次;既然如此,又何必偏要把有限的生命拋擲在無聊的瑣事上呢?
日本詩人柴田翔在《我們的日子》一文中寫道:“抬頭仰望天空,朵朵白雲輕飄。恍惚之間,一顆閃爍的星星突然消失了,可是,旁邊的星星仍然兀自閃耀着奪目的光芒。於是我想,這就是人生吧。好久好久,我都無法擺脱這種傷感,我進而想到,人就像那顆突然消失的流星,生命就在剎那間消失無蹤。在即將消失的那一瞬間,一個人到底會想些什麼呢?這真是一個十分耐人尋味的問題。”
我們無需像詩人們那般感傷;但是最起碼,對自己的生活方式要認真反省,對為時不多的將來的日子,更應善加把握,使人生更充實。
作為一個創業者,遭遇挫折、碰上低潮都是常有的事。在這種時候,反省能力和自我反省精神能夠很好地幫助你渡過難關。曾子説:"吾日三省吾身。"對創業者來説,問題不是一日三省吾身、四省吾身,而是應該時時刻刻警醒、反省自己,惟有如此,才能時刻保持清醒。我們將自我反省的能力放在最後,並不意味着我們認為它是有關創業者素質的最不重要的一項。相反,我們認為創業者需要的是綜合素質,每一項素質都很重要,不可偏廢。缺少哪一項素質,將來都必然影響事業的發展。有些素質是天生的,但大多數可以通過後天的努力改善。如果你能夠從現在做起,時時惕礪,培養自己的素質,你的創業成功一定指日可待。

反省相關名言

  1. 不患人之不知己,患不知人也。--孔子
  2.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可以謂之文也。--孔子
  3. 人之患,在好為人師--孔子
  4. 君子欲吶於言而敏於行。--孔子
  5.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
  6.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論語,孔子
  7. 我們走過了很多彎路,企業的創業者和經營者對此都要深刻地反思。———王選
  8. 要讓我寫自己的歷史,我就寫我的錯誤。———周恩來
  9. 人不能沒有批評和自我批評,那樣一個人就不能進步。———毛澤東
  10. 被人揭下面具是一種失敗,自己揭下面具是一種勝利。———雨果
  11. 自滿、自高自大和輕信,是人生的三大暗礁。———巴爾扎克
  12. 要留心,即使當你獨自一人時,也不要説壞話或做壞事,而要學得在你自己面前比別人更加知恥。———德謨克利特
  13. 自重、自覺、自制,此三者可以引至生命的崇高境域。———丁尼生
  14. 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曾子
  15. 反躬自省是通向美德和上帝的途徑。———瓦茨
  16. 人生最困難的事情是認識自己。———特萊斯
  17. 知錯就改,永遠是不嫌遲的。———莎士比亞
  18. 每個人都會犯錯,但是,只有愚人才會執過不改。———西塞羅
  19. 反省是一面鏡子,它能將我們的錯誤清清楚楚地照出來,使我們有改正的機會。———海涅

反省行為訣竅

自我反省是孩子成長的一個秘訣。一個不會自我反省的孩子永遠也長不大。孩子通過反省及時修正錯誤,不斷地調整精神信息系統接受信號的靈敏度和準確度,以確保信息系統不出現紊亂。學會自我反省的孩子,就等於掌握了自我完善和健康成長的秘方。
父母一定要重視培養孩子自我反省的習慣。
那麼,有什麼好方法來培養孩子自我反省的習慣嗎?
◆建議一:讓孩子學會接受批評。
每一個人包括每一個孩子都喜歡受到表揚,而不喜歡受到批評。但是,一個人卻應該學會坦然接受批評,這對於他的成長是有好處的。法國心理學家高頓教授通過一項專題研究證實,那些難以接受批評的孩子長大後,大多會對批評持“避而遠之”或乾脆“拒之門外”的態度。因此,父母應該讓孩子在幼兒時期就學會接受批評,這不僅能夠塑造孩子完整的人格,而且可以幫助孩子在其他方面取得成功。怎樣讓孩子學會接受批評呢?法國的一些兒童教育專家為此提出以下建議:
1.教育孩子不必對他人的批評大驚小怪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我們提倡賞識教育,應該堅持以表揚為主,但是,對於孩子來説,只聽到表揚是不利於他的成長的,父母應該有意識地肯定孩子好的一面,同時對孩子不良方面提出批評意見。當然,批評孩子的語氣要温和,批評孩子的缺點應該中肯。父母還需要告訴孩子,在接受他人批評的時候要認真傾聽,要持有平和的心態,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2. 允許孩子作出解釋
父母在批評孩子的時候不要太專制,應該允許孩子作出解釋。有時候,父母的批評往往是根據自己的推斷進行的,事實上,孩子確有原因去做一件事情,因此,父母如果允許孩子對事情作出解釋,不僅可以更全面地瞭解事情的真相,而且可以引導孩子進行自我反省。比如,為什麼他的行為會受到別人的不認可,是不是哪裏做得不好等。當然,父母應該讓孩子明確的是,允許他作出解釋,並不是讓他推卸責任。
3. 批評孩子時應該一視同仁
如果父母在批評孩子的時候有其他孩子在場,父母更應該注重維護孩子的自尊,不僅要講究批評的方式和方法,而且對其他孩子的評價也要適當,不要過分誇張,讓孩子產生不恰當的對比。父母該讓孩子明白的是,對待批評,頭腦應該冷靜,不要過於衝動,但這並不表示應該默不作聲,而是應該反省自己的行為是否有不恰當的地方。
◆建議二:讓孩子學會總結經驗教訓。
總結經驗教訓事實上就是對自我行為的一種反省。例如,一個孩子用打架來解決與同學之間的矛盾,如果他在打架上吃了虧,他會想:“上次我感到生氣的時候是用打架來表達我的憤怒的,結果我被別人打了。那麼下次發生這樣的情況時,我該怎麼辦呢?我不用打架可以嗎?是不是有更好的解決方法呢?”
當孩子直接感受到行動與結果之間有某種關係後,他們往往會先想一想再採取行動。孩子們可能會對自己的行為有一個預先的評價,看是否會出現他們預料的結果,如果結果正如他想的,那麼他會繼續這麼做。如果結果與他想的不一樣,孩子就會總結經驗教訓,調整自己的想法,這也是一個人做事的一種反應機制。
這種時候,父母最好不要把自己的價值觀強加給孩子,而是要善於引導孩子進行總結。例如,父母不要這樣説:“我早就跟你説過了,你就是不聽,現在嚐到苦頭了吧?”“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説的就是你這種人呀!”這種論調只會加強孩子的逆反心理。父母應該對孩子説:“怎麼會出現這種結果呢,你好好想一想,如果用媽媽跟你説的方法去做,結果會怎樣呢?”“有時候,你需要聽聽他人的意見,這樣就會避免一些問題。”這種語氣,孩子比較願意接受一些。
如果孩子學會了經常總結經驗和教訓,他就已經學會自覺地進行反省,這對他的人生會有很大的幫助。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