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不患人之不己知

鎖定
不患人之不己知,出自《論語學而憲問的內容。原文: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意思是孔子説:“不擔心別人不瞭解自己,只擔心自己不瞭解別人。”
中文名
不患人之不己知
出    自
論語·學而》、《論語·憲問》
人    物
孔子
時    代
春秋
釋    義
不擔心別人不瞭解自己
屬    性
漢語詞語

目錄

不患人之不己知釋義

別人不瞭解我,我還是我,於我自己並沒有什麼損失。所以,“人不知而不愠”,不值得憂慮,更沒有怨天尤人。
患:憂慮,擔心。
人:指別人。不己知:“不知己”的倒裝,不瞭解自己,是否定句中代詞賓語前置
之:助詞,無意。
不能:沒有能力(才能)
也:一樣,相等

不患人之不己知出處

出自《論語學而憲問的內容

不患人之不己知讀解

患不知人也
別人不瞭解我,我還是我,於我自己並沒有什麼損失。所以,“人不知而不愠”,值不得憂慮,更沒有怨天尤人。
相反。“畫虎畫皮難畫骨,知人知面不知心。”我不瞭解別人,則不知道別人的是非邪正,不能親近好人,遠離壞人,這倒是值得憂慮的。
當然,説是這麼説,要真正做到卻是不容易。所以聖人不僅在《學而》打頭的一章裏告訴我們説:“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而且又在這末尾的一章裏再次語重心長地説:“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全篇恰好首尾照應。
有才有德的君子做人、做事,不是為了討好別人,因此,當面對別人的埋沒榮譽的時候,也就可以泰然處之;因為不為求榮譽,當然也就不怕別人的詆譭。君子以寬恕的心態來對待別人,所以,不求全責備,當自己不被別人瞭解的時候,希望被瞭解,卻不責怪別人的不瞭解。君子如果不能瞭解別人,那也不符合君子的標準了:一方面表明自己的才德修養不夠,因此難以寬容地對待別人;另一方面也容易使自己誤解別人,由此而產生評價失誤。所以,不必因為別人不瞭解而憂傷埋怨,但是應該學會了解別人。 [1] 
患其不能也
不患人之不己知 不患人之不己知 [2]
孔子説:“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論語·憲問篇第十四》)白話的意思即是説:不要愁別人不知我,只愁我自己無能。這個道理好像人人都懂,不過做起來就比較困難。我們經常聽到一些人發牢騷説領導如何不理解他,讓他做一些自己不願意做的事情;反過來我們卻很少聽見有人説不怪別人,都怪他自己能力太差。這種現象背後的原因是什麼呢?主要在於人們沒有真正認清楚學習的重要性。
學習不單純是一個知識積累的過程,更是修身養性的一個重要方法。孔子説:“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論語·衞靈公篇第十五》)意思是説一個人生活在眾人當中,並且只有在社會當中才有意義。但學習不是一個人的事,如果一個人只要冥思便可以通達一切,就不需要學習了。但人是生在社會中,眾人並不統一,各有所長,學習必然是向眾人學習。一個人要想成為君子,在為人處事方面做到恰如其分,只有通過學習才能做到。如果不學習,一個人很難處事為人,弊端頗多,孔子講的六言六弊就是這個意思。
子曰:“由也!女聞六言六蔽矣乎?”對曰:“未也。”“居!吾語女。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論語·陽貨篇第十七》)
翻譯過來是,孔子説:“由啊!你聽説過六言六弊的説法嗎?”子路回答説:“沒有啊。”孔子接着説:“你坐下!我告訴你。喜歡仁而不喜歡學,它的弊端是使人變得愚蠢。喜歡知聞而不喜歡學,其弊端是使人流蕩而沒有歸宿。喜歡忠信而不喜歡學,其弊端是反成傷害。喜歡正直而不喜歡學,其弊端是急切不通情。喜歡勇猛而不喜歡學,其弊端是容易犯上作亂。喜歡剛烈而不喜歡學,其弊端是易於狂妄牴觸人。”從這裏我們可以發現學習的重要性。
既然知道了學習的重要性,就能夠以學砥礪自己進步,不再發牢騷,而是代之以多學多問多思考。明白一分辛苦一分才的道理,經過學習,能力提高了,眾人可見,誰還能埋沒你呢?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