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十方堂

(西安廣仁寺十方堂)

鎖定
十方堂,又稱廣仁寺,有三進殿宇。殿堂設置有明顯的藏式風格。寺內第一座殿是天王殿,旁有鐘鼓二樓。
十方堂,中間一座殿是宗喀巴大師殿,殿內主供黃教祖師宗喀巴大銅像。第三層殿面闊5間,檐額上掛一塊書有藏文的木匾,意為彌勒殿,殿內供彌勒菩薩等銅像數尊,兩壁的經架上置道光版藏文《甘珠爾》經。
中文名
十方堂
地理位置
西安羅睺寺東下方
別    名
廣仁寺

十方堂歷史起源

十方堂風光(2)
十方堂風光(2)(13張)
十方堂又稱廣仁寺,位於五台山羅睺寺東下方,與羅睺寺僅一牆之隔,是羅睺寺的屬廟,1983年,被國務院確定為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
十方堂 十方堂
廣仁寺系清代道光年間(1821—1850年)修建,與羅睺寺的發展有直接關係。清代康熙年間(1662—1722年),羅睺寺由青廟改為黃廟,常住藏族喇嘛,青海、甘肅等地的藏族佛教徒朝台,就在該寺居住修持。後來該寺又就近度了漢人喇嘛,並有漢人喇嘛當總管的堂住,僧眾逐漸增多。於是在羅睺寺門前闢出地方,增建了招待處所,迎接藏族僧俗佛教信徒。
道光年間,有土族人印堂住募化修建了十方堂,專門招待從遠地來的喇嘛和少數民族善男信女。十方,指東、南、西、北、東南、東北、西南、西北、上、下十個方面,泛指範圍廣泛,包括大地之間。
十方堂又稱廣仁寺,因該寺沒有地產,日常開支費用仍由羅睺寺承擔,實為一體,因此不以獨立的寺院出現。
人們看到的廣仁寺仍是這種情況:大門前掛有 "十方堂"三字的匾額,同時題有藏、蒙、滿文字,而在院內宗喀巴大師殿額上掛有“廣仁寺”三字的匾額。

十方堂主體建築

十方堂 十方堂
廣仁寺有三進殿堂。殿宇兩側配樓房長廊,寺院顯得很齊整。殿堂建築和設置有明顯的藏式風格。該寺佔地面積600平方米,計有殿堂樓房54間。
廣仁寺內第一座殿是天王殿,旁邊是鐘鼓樓,正脊上裝飾有二鹿迎頭相對,中間立着法輪,顯出不同於其它青廟天王殿的特色。
中間一座殿是宗喀巴大師殿,大殿為方形建築式樣,面闊三間,殿週四面出廓。殿前的抱廈,和大殿之間空出較大的距離,與其它寺廟中抱廈緊挨殿前檐的形式不同,從側面看來,這種構築方式更顯得美觀。
大殿和抱廈的定柱間,在檐台下都嵌石板,形成圍欄,石板壁上書有藏文和蒙文,大殿當心間前後檐下墊板上書有藏文,柱頭的罩板上也書有藏文。殿內主供黃教祖師宗喀巴大銅像,兩壁有號稱千尊的宗喀巴小銅像。
十方堂
十方堂(1張)
第三層後殿,面闊五間,檐額上掛一塊書有藏文的木匾,意為彌勒殿。殿內供彌勒菩薩等銅像數尊。兩壁的木製方格內放有經書,系道光年間版的藏文《甘珠爾》經。
《甘珠爾》是《藏文大藏經》兩個組成部分(《甘珠爾》和《丹珠爾》)之一。西藏從七世紀傳入佛教後,經過八、九、十一和十二世紀釋譯了大量佛教典籍。
十四世紀初,在那塘寺由菊登日比熱赤(世尊智劍)根據薩迦寺八思巴所藏經本編輯成藏經,稱那塘大藏(寫本)。十四世紀後半葉,蔡巴喝舉的袞噶多吉編訂了《甘珠爾》,日喀則夏魯寺的布頓?仁欽朱編訂了《丹珠爾》。
十方堂 十方堂
《甘珠爾》意為佛語部,即藏文大藏經中佛説的經律。據德格版統計,共收書1108種,包括顯密經律,分為7類,即:戒律、般若、華嚴、寶積、經集、涅槃、密乘;《丹珠爾》意為論部,即藏文大藏經中佛弟子及祖師的著作。據德格版統計,共收書3461種。包括經律的闡明和註疏、密教儀軌和五明雜着等。分4大類,即讚頌類、咒釋類、經釋類、目錄類。其中經釋類又分為12類:中觀、經疏、瑜伽、小乘、本生、雜撰、因明、醫明、巧明、世論、西藏撰述及補遺等。
兩部經典共收佛教經典書籍4569種(據德格版統計),內容浩繁,除包括佛教經律論外,尚有文法、詩歌、美術、邏輯、天文、歷算、醫藥、工藝等內容,是研究佛學和古代各門學科的重要文獻。廣仁寺存的(甘珠爾),具有極高的文物價值,是五台山佛經藏書的重要組成部分。

十方堂大殿外景

十方堂 十方堂
寺院是清聖組康熙帝四十二年巡視西陲,在加強民族團結,鞏固多民族國家政權統一的思想指導下,御批在西北重鎮----西安,創建廣仁寺.作為西藏、青海、甘肅等地少數民族信仰藏傳佛教的喇嘛、活佛、上層人士及僧侶進京之行宮、掛單處,現存寺中的《御製廣仁寺碑》為康熙帝親書.康熙帝於葵未年(1703年)到邊疆、關中一帶巡視時,為了長治久安,尊重民俗民風,經考查,在明朗乾燥之高地撥款建立寺院,於1705年建成。
建成時寺院分為三院:前院、中院、東院.前院有前照壁、蒙漢文盤龍鐵旗杆兩根、木雕牌坊三道、鐘樓鼓樓、容納五百人的經堂各一座;中院即廣仁寺現有建築;東院為班禪、達賴之行宮.行宮建有頗具藏傳黃教待點的靜修殿、卧宿殿、頌經佛堂。隨同經師、喇嘛的案房、齋堂等殿宇及隨用之車、駝等銷重用房二百餘間。整體建築300餘間。
廣仁寺在西安城內西北隅,習武園教場旁,西北兩面毗連城垣,現屬蓮湖區,當西北一路西端;東南距卧龍寺約七里,南距西五台即雲居寺約二里,在市內較遠塵擾,相當幽靜,殿宇供具特別莊嚴,在市內各寺可稱稀有。

十方堂規模之大

十方堂 十方堂
廣仁寺西北地區有較大影響。是西藏班禪、達賴之行宮故寺院建築講究、規模大、宏偉,有突出的清代及喇嘛教建築特色風格獨具。中軸線上之殿宇建築均為“捲棚式”兩側配殿則為“硬山式”.梁、枋等木構件,按清式規範製作。油漆彩繪在枋心,飛櫞等重要明顯部位,以藏文、經文點綴,殿宇內外廊柱等均施以硃紅色,屋面覆蓋琉璃瓦,突出了喇嘛教建築特點,整體建築顯得和諧、絢麗、壯觀,(前院東院文革時被他所佔待收回)、中院建築佈局非常獨特、其整體形似一條卧龍。為寺院建築少見。
一般寺院是自山門到後殿高度(指單體建築)逐個增加,形成前低後高之壯觀氣勢。而廣仁寺則是自前向後逐個減低,具體佈局依次(由南向北)為:照壁、御製碑亭、山門、大殿、二殿、藏經殿、齋堂、案房,整體建築羣300餘間佔地百餘畝,由空中俯視,是一條非常形象的卧龍;御碑亭為仰視的龍頭,兩側水井是龍眼.大殿、二殿、藏經殿、後殿是逐個減低的龍身,兩側配殿是龍爪,齋堂及案房轉向東建,似龍的尾部擺向一側。該寺院建築之設計者,確是費了一番苦心的。

十方堂十八羅漢

十方堂 十方堂
建築羣之木雕磚雕十分精細。照壁下彌座鑽雕為茂密的花飾,花飾中均勻雕刻着佛教中之十八羅漢像,形象逼真,栩栩如生,為磚雕中之上品。其中雕像絕大部分為康熙時之遺物。有歷史價值也有藝術價值,大殿檐下懸掛的康熙御題:“慈雲西蔭”匾額。四周木雕,是盤龍透雕。工藝之精巧、佈局之得體,實屬少見。可與名館----河南開封山、陝、甘今館建築羣中之透雕比美。此種精品,在西安為廣仁寺所僅存。
在5號窯包附近清理出唐代民居建築基址一處,面積約900,基址分上下兩層,下層五間為唐代早期,上層四間為唐代中晚期。房基為磚石結構。正廳四周有迴廊。長方形、方形磚鋪地。南北兩側有排水溝通往南河。
F9牆基發現一塊“貞元十八年”(唐德宗李適公元802年)紀年磚,為建築遺址的斷代提供了可靠的實物依據。遺址內發現窯藏5個,基中一罐銅錢重約40千克,最晚的是“乾元重寶”。唐代民居遺址的發現,填補了中國古建築史的空白,也為十方堂邛窯遺址的斷代提供了可靠的實物依據。

十方堂史料記載

武當山十方堂 武當山十方堂
廣仁寺和青、藏、甘省黃教寺院塔爾寺哲蚌寺色拉寺甘丹寺、拉卜楞寺.北京雍和宮聯繫密切。歷世班禪、達賴在寺中坐牀、摸頂,嘉鐃嘉措活佛三次來寺講經,進京喇嘛僧侶,途經西安也來寺掛單,舉行佛事活動.清末民初時寺院仍有常住喇嘛100餘人。並有勝嚴寺(西晉創建敦煌寺)現有西晉敦煌塔一座,塔高七層,東關喇嘛廟兩處下院。
每年舊曆三月二十八日舉行“二十一渡母油燈大會”、十月二十三日至二十五日舉行“宗喀巴古燈法會”等重大佛事活動時參加的喇嘛、居士有數百人”.印渡、尼泊爾、日本等佛教僧侶也來寺進行友好交流,舉辦佛事活動.廣仁寺在佛教界影響較大。寺中大喇嘛(主持)已相傳八代。據碑記。六輩大喇嘛王西禪是清豐時冊封:七輩大喇嘛關符清是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蒙藏委員全委員長章嘉活佛冊封;八輩大喇嘛龔森建(現主持)是1995年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阿嘉·洛桑圖旦二十一世呼圖克圖按藏傳佛教儀規冊封的。
三百年來,寺院建築及其珍貴文物保存較好。五十年代十世班禪、十三世達賴等藏傳佛教上層人士曾三次來寺舉辦佛事,寺院面貌依然,六十年代寺院遭到嚴重的人為破環。
據黨的宗教政案.七十年代已落實部分廟產。廣仁寺仍由喇嘛管理,是僧侶、居士舉辦佛事場所,在領導關心支持,廣大僧侶的不斷努力下,廣仁寺中院已基本恢復昔日風貌,根據古城西安旅遊事業發展和改革開放政策的需要,廣仁寺己被國務院批為全國重點對方開放的寺院之一。

十方堂法會活動

佛事活動興盛
十方堂 十方堂
據六輩在喇嘛王西禪墓誌碑行得知,歷史上寺院環境優美。寺前有湖(寺址原名西湖園),南部雲居寺,東南部萬壽宮,西、北兩面鄰古城垣,寺中安靜、肅穆,是參禪、頌經、修身養性理想之地。
三百年來,廣仁寺多次受到官方、社會名流之重視,康熙帝曾為寺院題“慈雲西蔭”,乾隆帝曾題“佛教聖地”等匾額。康熙帝、乾隆帝及慈禧並分別親賜試院唐開元鎏金卓碼佛像、漢白玉蓮花缸、楠木龍牀龍燈(班禪、達賴臨寺曾塵此牀),佛教上層人士章嘉活佛、九世班禪、達賴以及康有為、梁啓超、程潛曾為寺院題匾留念。
現懸掛山門之“廣仁寺”醫顫,是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佛教協會會長、名書法家趙樸初先生題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