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八思巴

(藏傳佛教薩迦派第五代祖師,西藏薩迦政權的創始者,元朝帝師)

鎖定
八思巴(藏文:འཕགས་པ་,威利轉寫:Hphags-pa;1235年3月6日-1280年12月15日 [14]  [18]  ),本名羅追堅參(blo-gros rgyal-mtshan [24]  )。藏傳佛教薩迦派第五代首領 [1]  [3]  ,西藏薩迦政權的創始者,第一任薩迦法王元朝第一位帝師 [26] 
八思巴自幼隨伯父薩班·貢噶堅贊佛法。乃馬真後三年(1244年),隨薩班赴涼州覲見蒙古宗王闊端,途中出家。元憲宗元年(1251年),繼薩班後成為薩迦派首領。因通曉五明,又稱班智達。元憲宗三年(1253年),拜謁宗王忽必烈 [14]  ,為其施灌頂禮,被奉為上師。忽必烈即位後,被尊為國師,統領天下佛教徒至元元年(1264年),領總制院事,兼統吐蕃地區軍政事務。至元五年(1268年),製成以藏文字母為基礎的蒙古新字,次年被元廷下詔頒行全國。隨後升號帝師、大寶法王。至元十三年(1276年)返回薩迦,統領西藏十三萬户。至元十四年(1277年),舉行“曲彌法會”,鞏固藏地行政體制及薩迦派地位。至元十七年(1280年),八思巴示寂,享年四十六歲。追諡為“皇天之下,一人之上,開教宣文輔治、大聖至德、普覺真智、佑國如意、大寶法王、西天佛子,大元帝師” [1]  。著有《彰所知論》等書 [3] 
八思巴是大都城的選址者、設計者、規劃者,同時對西藏與祖國的統一、蒙文的創制、佛教開始傳入內蒙古及華北等地、薩迦派在西藏的興盛、西藏與內地的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貢獻。其創制的八思巴字用於拼寫蒙古語和“譯寫一切文字”,以描寫語音精確見長 [28]  ,被認為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漢語拼音方案 [11] 
全    名
八思巴·羅追堅參
別    名
八思巴班智達
類吉(小名)
卓袞八思巴洛追堅贊貝桑波 [29] 
諡    號
皇天之下,一人之上,開教宣文輔治、大聖至德、普覺真智、佑國如意、大寶法王、西天佛子,大元帝師
所處時代
蒙元時期
民族族羣
藏族
出生地
後藏-昂仁-魯孔地方 [18] 
出生日期
1235年
逝世日期
1280年12月15日 [14] 
主要成就
藏傳佛教薩迦派第五代祖師
創建薩迦政權
創制八思巴文
主要作品
彰所知論
最高官職
總制院

八思巴人物生平

八思巴幼年聖者

八思巴(“八思巴”為藏文的音譯,又譯發思巴、拔思發、帕克思巴、發合思巴、八合思巴、八羅巴 [10]  ,意為“聖者慧幢” [19]  )於宋端平二年(藏曆第四饒迥木羊年,1235年)的三月六日誕生於後藏昂仁的魯孔地方,本名羅追堅參(又譯羅古羅思監藏、羅古羅思堅藏 [13]  )。 [18]  因此年是藏曆木羊年,故小名叫“類吉”,即“小羊人兒”之意。他是桑察索南堅讚的五位妻子中的瑪久貢嘎佔的長子,生於其父五十二歲時。 [29] 
八思巴出身於著名的款氏(一作昆氏)貴族。 [18]  款氏家族發跡於8世紀初葉。到宋熙寧六年(1073年),家族中的昆·貢卻傑布在本波山下創建薩迦寺,創立薩迦派。經過二百多年的發展,薩迦派逐漸在西藏站穩腳跟,成為有名望的宗教派別。
八思巴天賦異稟,讀寫五明大五明包括聲律學、正理學、醫學、工藝學、佛學;小五明包括修辭學詞藻學韻律學戲劇學星象學)不教即通。他3歲就會口誦真言、心咒修法,大家都很奇異,紛紛稱其為“八思巴”,即藏語“聖者慧幢”之意 [19] 

八思巴隨行涼州

主詞條:涼州會談
西藏拉薩布達拉宮八思巴像 西藏拉薩布達拉宮八思巴像 [2]
在八思巴成長的過程中,大蒙古國崛起,並向四面擴張。宋嘉熙三年(1239年),蒙古的兵鋒直指西藏,次年,蒙古大汗窩闊台之子闊端派兵攻入吐蕃(西藏),經營吐蕃事務。 [18] 
乃馬真後三年(1244年),闊端邀請八思巴的伯父、薩迦派教主薩班·貢噶堅贊(一般被稱為薩迦班智達,簡稱薩班)來涼州(現甘肅武威)商量吐蕃日後的安排。已經六十三歲的薩班不顧體弱多病,帶上了作為薩迦教派款氏家族僧俗首腦例定繼承人的兩個侄子,即十歲的八思巴和六歲的恰那多吉出發。 [18] 
元定宗元年(1246年),薩班一行到達涼州,並在第二年(1247年)正月見到了闊端,進行了改寫蒙藏歷史的涼州會談。這次會談後,吐蕃正式歸附了蒙古。嗣後,薩班做了闊端的供應上師留居涼州,八思巴也在涼州住了下來,繼續跟隨薩班學習佛法;恰納則着蒙古服,學習蒙古語言並娶蒙古王公女為妻。 [18] 
元憲宗元年(1251年)底,薩班在涼州幻化寺圓寂,年僅十七歲的八思巴成為涼州幻化寺第二任主持,繼承薩迦教派首領之位。此時,因通曉五明,又稱“班智達”(大意為“學識淵博的大學者”)。次年,蒙哥汗下令在吐蕃括户,八思巴受命派格西朵兒只不魯克與格西孫不率人配合金牌使者行動。同時,蒙哥在吐蕃推行分封制,薩斯迦仍為闊端及其後裔封地。 [18] 

八思巴覲見忽必烈

八思巴畫像 八思巴畫像 [6]
元憲宗三年(1253年)夏天,蒙哥汗之弟忽必烈南征的軍隊到達六盤山臨洮一帶。大概是在此年的四月到八月之間,八思巴應邀到六盤山,與忽必烈會面。 [14]  忽必烈先是詢問了藏族歷史和薩迦班智達的情況,隨後話鋒一轉,表示要派人去吐蕃攤派兵差、收取珍寶。八思巴聽後連忙説:“吐蕃不過是邊遠小地方,地狹民困,請不要攤派兵差。”他再三陳請,忽必烈充耳不聞,八思巴説:“如此,吐蕃的僧人實無必要來此住坐,請放我們回家吧。”正當兩人僵持不下時,忽必烈的正妻察必對忽必烈説,八思巴要比很多老僧在知識功德方面強許多倍,應該將他留下。於是,忽必烈與八思巴再次會談,問他:“你的祖先有何功業?”八思巴説:“我的先輩曾被漢地西夏、吐蕃等地的帝王奉為上師,故威望甚高。”忽必烈不瞭解吐蕃的歷史,就問:“吐蕃何時有王?這與佛書所説不合,必是虛妄之言。”八思巴就將吐蕃之王曾與漢地交戰,吐蕃獲勝,後又與漢地聯姻,迎來公主與本尊神像的經過敍述一番,説佛書雖然不載,但有文書記載,查閲便知。
八思巴説的正是唐朝松贊干布迎娶文成公主的故事,於是忽必烈翻看漢地史籍,發現這些在《唐書》裏都有記載。此後八思巴又説了些典故,經驗證都是真的,於是忽必烈對八思巴佩服有加,請求他傳授喜金剛灌頂藏傳佛教重要儀軌之一)。但八思巴又提出一個條件:“受灌頂之後,上師坐上座,要以身體禮拜,聽從上師之言語,不違上師之心願。”忽必烈難以接受,這時察必又出來圓場:“人少的時候,上師可以坐上座。但當王子、駙馬、官員、臣民聚會時,汗王坐上座。”就這樣,忽必烈以八思巴為上師,奠定了後來元朝以藏傳佛教為國教、設立帝師制度的基礎。
八思巴應召謁見忽必烈,當時忽必烈夫婦及其子女以世俗人拜見上師的禮節會面八思巴,他們共二十五人先後在八思巴前受密宗灌頂。 [18]  忽必烈向八思巴奉獻財寶作為灌頂的供養。
隨後,忽必烈繼續南征大理,八思巴也在涼州主持薩班靈塔開光儀式之後回烏思藏,擬從伍由巴大師受比丘戒。行至朵甘思,從商客處得知伍由巴大師已去世,遂折回。 [18] 
元憲宗四年(1254年),八思巴與從雲南班師北上的忽必烈再次相會於忒刺之地。忽必烈大喜,五月初,賜給八思巴一道詔書,宣佈保護寺院不受侵害,號召僧人不可爭官位、依恃聖旨欺凌他人,應該“敬奉上天,為我祈禱”。 [18] 

八思巴釋道之辯

西藏江孜白居寺八思巴坐姿像 西藏江孜白居寺八思巴坐姿像 [2]
元憲宗五年(1255年)五月,八思巴前往河州,從涅塘巴·扎巴生格、恰巴·卻吉生格及雅隆巴·喇嘛絳曲監藏等人受具足戒。不久,又返回上都(今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正藍旗境內),從事宗教活動。 [18] 
元憲宗七年(1257年),八思巴在佛教聖地五台山朝拜,寫下了《文殊菩薩名號贊》《文殊菩薩堅固法輪贊》等詩及《聽法廣記》。 [18] 
當時佛教與道教之間常發生辯論事件。為了解決此事,經蒙哥汗委託,忽必烈於元憲宗八年(1258年)在開平城主持大辯論。此會,兩派各參加十七人。雙方圍繞《老子化胡經》真偽展開。八思巴參預其事,位次那摩大師而名列第二。以其雄辯之才為釋教一方獲勝立下功勞。但在辯論中道教以《史記》為論據駁斥佛教正統,佛教方一時無以應對,此時八思巴引用道教的論據進行闡述列舉出道教方的論據自相矛盾 [4]  。最終,辯論以道教一方承認自己辯論失敗而告終,會後道士樊志應等十七人被削髮為僧,少許道觀也隨之改造成佛教寺院。蒙哥汗“大悦”,對其頗為賞識。 [14]  同年,八思巴著《道果法明鑑》,闡述本派主張。 [18] 

八思巴總領釋教

八思巴(左)與忽必烈 八思巴(左)與忽必烈
八思巴一直追隨忽必烈,經歷了蒙哥死後忽必烈與其弟阿里不哥的奪位大戰。中統元年(1260年)十二月,在與阿里不哥的戰爭初步取得勝利後,忽必烈返回燕京(今北京市),繼任蒙古汗位,封二十二歲的八思巴為國師,授以玉印,讓八思巴統領天下釋教。 [3]  [14]  八思巴由此有了全國佛教領袖的地位。 [18] 
成為蒙古大汗後,忽必烈考慮到青藏高原交通不便,對政府管理、軍隊後勤供應以及商旅往來都造成嚴重影響,決定建設通往吐蕃的驛站。在八思巴的支持下,忽必烈主要建了一條從青海通往薩迦地區的驛站。八思巴則對吐蕃佛教界頒了法旨,要求全力配合建設。此後,從青海到薩迦,一共建了二十七個大驛站,保障了往來暢通。
至元元年(1264年),忽必烈遷都大都(即燕京,今北京),並設置了管理全國佛教以及“兼治吐蕃之事”的專門機構——總制院,命八思巴以國師的身份兼管總制院事 [23]  。同年,元世祖頒佈詔書,説明自己從八思巴處接受灌頂,已封之為國師,令掌天下僧政,不可違背,以及優禮僧人,保證其寺院財產不受侵犯。 [18] 
此時,八思巴的弟弟恰那多吉被封為白蘭王。兄弟二人於至元元年(1264年)夏奉命返回薩迦地區去完成建立吐蕃行政體制的任務。至元二年(1265年)元旦,八思巴抵達拉薩,在大昭寺向元世祖獻辭遙賀新年,春天抵薩斯迦,對薩迦寺進行了修繕,新建有石佛像置於扎西果芒佛塔之中、前七位薩迦喇嘛的塑像的傘蓋和法輪、金汁書寫的二百多函甘珠爾經。同時分別拜克什米爾班智達希達塔噶大巴札、羅沃譯師喜饒仁欽、納塘堪欽青南喀札第二十多位大師為師,研習修教因明學顯宗理論和密宗修持等佛教教理儀軌,以及藏族傳統文化五明學等知識。 [18]  [29] 
八思巴此次回藏居留三年,除了建立地方行政系統之外,很重要的一項成果是創制蒙古新字。蒙古新字是八思巴依照藏文三十個字母創制的由四十一個字母構成的一種新文字,其語音拼讀均按蒙語,後來蒙古新字又稱“八思巴蒙文”。至元六年(1269年),八思巴回到大都,受到皇太子真金及王公大臣的歡迎。八思巴向忽必烈獻上了受命創制的蒙古新字。忽必烈大悦,隨即頒行天下。 [18] 
至元七年(1270年),八思巴第二次向忽必烈授予密宗灌頂。同年,忽必烈晉升八思巴為大元帝師,並更賜玉印。封號全稱為“普天之下,大地之上,西天佛子,化身佛陀,創制文字,護持國政,精通五明班智達八思巴帝師”,又稱帝師大寶法王,簡稱帝師;賜白銀一千大錠、綢緞五萬九千匹。 [14]  [29] 
作為帝師,八思巴向皇帝、皇后及太子講經説法,祈求福壽,並廣做佛事,佑國久安。至元六年(1269年)十二月,八思巴率領僧人在太廟作佛事七晝夜。次年,又在御座上置白傘蓋,上書金字梵書,用以“鎮伏邪魔,護國安剎”。 [18] 

八思巴治理吐蕃

後人所繪八思巴想象畫 後人所繪八思巴想象畫 [16]
忽必烈從八思巴那裏接受薩迦派的密宗大灌頂時,作為供養,向八思巴奉獻了西藏十三萬户和藏族地區的三個卻喀(意為部分,三個卻喀指烏思藏朵甘思朵思麻,幾乎包括整個藏族地區),使其擁有了對這三個宗教管轄區的管理權。 [29]  [30] 
至元八年(1271年),八思巴離大都至臨洮住夏,並在當地建寺傳法。 [18] 
至元十一年(1274年)三月,八思巴在真金的護送下前往拉薩,由其弟亦鄰真監藏繼承帝師之位。統治吐蕃。途中八思巴還多次寫信給忽必烈問安,並祝賀元軍攻克南宋諸城,勸戒行善止殺;並向真金講解佛教教義,此即後來成書的《彰所知論》。 [18] 
至元十三年(1273年)底,八思巴抵薩斯迦,烏思藏地方掌管教法的格西與管理各地事務的首領,都前來相會。 [18]  八思巴自任薩迦法王,任命本欽釋迦尚波統領吐蕃十三萬户,為薩迦派在吐蕃實行政教合一的開端。在文化交流方面,他把吐蕃的藝術帶到了內地,又把內地的印刷術、戲劇藝術傳到了吐蕃。
至元十四年(1277年)正月,八思巴在後藏的曲彌仁摩地方(納塘寺附近),舉行聚集七萬僧眾盛大法會,史稱“曲彌法會”。真金以忽必烈的名義充當施主。此次會議,消除了不同意見,鞏固藏地行政體制,擴大了薩迦派的地位。 [3]  [18] 
八思巴在薩斯迦期間,對烏思藏地方的官員重新作了任命,這些措施在當時均引起一定的不滿情緒。真金護送軍返回後,矛盾尖鋭。《漢藏史集》記“由於本欽公哥藏卜做了背信棄義之事,有人將此情奏報朝廷。皇帝顧念朝廷與薩斯迦派關係重大,遂決定予以護佑,派大臣桑哥為首領,率蒙古大軍前往究查”。桑哥率蒙古軍七萬及朵甘思和朵思麻軍三萬人,共十萬人前往,迅速擊敗對抗者,處死公哥藏卜。嗣後,還拜見八思巴喇嘛,才率軍返回。 [18] 

八思巴壯年逝世

藏曆第五饒迥鐵龍年 [29]  ,至元十七年十一月二十二日(1280年12月15日) [14]  ,八思巴示寂於薩迦寺拉康拉章(也有被侍從毒害之説 [20]  ),享年四十六歲。八思巴在薩迦寺圓寂後,忽必烈又賜封號為“皇天之下一人之上開教宣文輔治大聖至德普覺真智佑國如意大寶法王西天佛子大元帝師”。
八思巴死後,翰林學士王磐等為其撰行狀 [1] 延祐七年(1320年),元仁宗下詔,在全國各路建造八思巴帝師殿,以此永遠紀念這位功臣。藏曆木鼠年,泰定元年(1324年)八月,元廷“繪帝師八思巴像十一,頒行各行省,俾塑祀之。”追諡為“皇天之下,一人之上,開教宣文輔治、大聖至德、普覺真智、佑國如意、大寶法王、西天佛子”。 [5] 
八思巴去世後,元朝中央的帝師制沒有改變,帝師職位一直由薩迦派高僧繼任而延續。如八思巴後由其異母弟仁欽堅贊、侄子達瑪帕拉熱噶斯塔擔任帝師,共產生十幾位帝師,直至元朝滅亡。 [15] 

八思巴主要影響

  • 確立、鞏固薩迦派的地位,治理藏地
八思巴雕塑,周思旻創作 八思巴雕塑,周思旻創作 [7]
元憲宗三年(1253年),在六盤山謁見宗王忽必烈,備受崇敬。當時,佛教與道教為爭奪蒙古汗廷的信任,爭奪權力和徒眾,引起了一場激烈的論戰。元憲宗八年(1258年),八思巴在忽必烈面前與道教首領辯論《老子化胡經》真偽,駁倒了對方。
至元元年(1264年),八思巴受命領總制院事,統轄全國釋教僧徒及吐蕃地區軍政事務。約於此時,受元世祖命創制蒙古新字。次年,返薩迦,監臨衞藏地方軍政機構創設事宜。建立了“刺讓”,設置司禮官、掌內室與服飾之官、司宗教儀式之官、司禮賓官、主文書官、司庫官、司廚官、司引見官、司座位官、掌運輸之官、掌馬官、掌犏牛官、掌犬官等十三名,負責其起居與日常生活。在設置宣慰司等官衙後,他返回中都(燕京)。至元四年(1267年),設拉讓,置本欽,統領西藏十三萬户,僧俗並用,軍民兼攝。西藏貴族僧侶統治制度,自是益加完備。至元十四年(1277年),舉行大型法會於後藏曲彌仁摩,會晤衞藏僧俗領袖,消除不同意見,鞏固地方行政體制及薩迦派的地位。 [3]  [18] 
八思巴在薩斯迦期間,對烏思藏地方的官員重新作了任命,免除了原來還是由他任命的公哥監卜的本欽職務,以尚尊代之。同時,指定恰那多吉的遺腹子答耳麻八刺為薩迦款氏家族與教主的繼承人。但因這些措施引發了不滿,導致忽必烈派兵入藏干預,擊敗了對抗八思巴的公哥藏卜。 [18] 
  • 創造蒙古新字
主詞條八思巴字
《法書考》中八思巴文部分 《法書考》中八思巴文部分 [12]
在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國前,蒙古人還沒有自己的文字,先後使用過畏兀兒蒙古字波斯文、漢字西夏文等。忽必烈深感統一的文字對統治的重要性,就把這個任務交給了八思巴。經過多年的摸索和多人的智慧,八思巴最終在藏文字母的基礎上,結合蒙、漢等多種文字,於至元六年(1269年)創制出一套方形豎寫的拼音字母,即後來所稱的八思巴字。同年,忽必烈下詔將蒙古新字頒行全國(不久改稱“蒙古字”)。 [18]  官方採取了一系列行政措施,擴大其使用範圍,使之成為元代的官用文字。 [25]  此後元朝皇帝下達的聖旨、懿旨、令旨、法旨、經文、牌符、禁約榜等官方用書都採用了這種文字,使文字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統一,對其統治幫助很大。 [11] 
現在國內外學術界通用兩種名稱:一是按創制者命名,稱“八思巴文(字)”;一是按字母形狀特徵命名,稱“方體字”。其字母表主要由藏文字母組成,也有一些梵文字母,還包括幾個新造字母。關於字母數量,有41個和43個兩種説法。前者指最初的字母表,後者包括續增字母。按忽必烈的規定,八思巴文用以“譯寫一切文字”。現存資料也説明,它的書寫對象包括蒙古、漢、藏、梵、維吾爾等多種語言。譯寫各種語言時,有兩個原則:一是按口語語音拼寫,如譯寫蒙古語和漢語;一是按所譯語言的書面形式轉寫,如譯寫藏語和梵語。在蒙古語文獻中出現的個別藏語詞的寫法有兩種形式:一種與藏語書面形式相同;另一種與藏語書面形式不盡相同。八思巴文以音素為表音單位,字母分元音輔音,元音a不專設字母。字母體式,常見的有正體篆體兩種。行款為左起豎寫,與藏文左起橫行不同。書寫單位是音節,與畏兀兒蒙古文不同,這種書寫單位不適合於蒙古語的特點。由於書寫單位是音節,又不使用標點符號,所以詞和句子的界限只能靠上下文判斷。八思巴字拼寫漢語時不標聲調,因此,如果原文沒有漢字對照,或沒有上下文,就難以確定書寫單位所代表的漢字。 [25] 
八思巴文作為元朝的國書,應用於多種語言統一的書面形式,給後人留下了許多歷史資料。現存資料中,譯寫蒙古語和漢語的資料多些,譯寫維吾爾語、藏語和梵語的資料很少,其中包括元朝官方文件的原件和碑刻,以及銅印、牌符、錢鈔、圖書、題記等。 [25] 
元滅亡後,北元朝廷雖繼續用方體字製造印璽,蒙古貴族也有用八思巴文刻制碑文的案例,但八思巴字還是逐漸被廢棄。不過,大量用八思巴字譯寫漢語的文獻文物資料被保存到後世,不僅是研究八思巴字漢語拼音方案的原始依據,也是研究當時政治、文化、經濟、語言文字、民族關係等問題的極為珍貴的史料。有學者稱這種文字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漢語拼音方案。 [11] 

八思巴歷史評價

明初學者宋濂主編的《元史·釋老傳》稱讚八思巴七歲時就能“誦經數十萬言,能約通其大義,國人號之聖童。”稍長,即開始學習“五明”學,一學即悟。 [9] 
第五世達賴喇嘛·阿旺羅桑嘉措在《西藏王臣記》中説八思巴“幼而穎悟,長博聞思,學富五明,淹貫三藏”。 [17] 
現代藏學家王森:“看起來,八思巴首先是繼承了他伯父薩班貢噶堅讚的內向政策,進一步鞏固了西藏地區和祖國中央的關係,而且還帶動了漢藏、蒙藏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雖然實際上他們只是蒙藏兩族統治者之間的結合,但是在客觀上他也起了密切祖國人民之間的關係的作用。” [15] 
現代歷史學家陳得芝主編《中國通史·元時期》:“八思巴是元代傑出的宗教活動家和社會活動家。他的一生對鞏固元朝在吐蕃地方的統治,加強蒙、藏、畏兀兒、漢等民族的相互瞭解與團結,維護國家統一,保護佛教各派信仰自由,繁榮文化事業等方面,有過積極的貢獻。” [18] 

八思巴軼事典故

八思巴姓名譯法

“八思巴”在藏文中意為“聖者”“聖賢”,是對帝師之尊稱。藏文史籍多稱八思巴為“卓袞(‘眾生救主’之意)八思巴洛追堅贊貝桑波” [29]  。漢文史籍中對此名的譯法各不相同:《元史》稱“八思巴”,《佛祖歷代通載》稱“發合思巴”,《南村輟耕錄》稱“巴思八”,《拔思發行狀》和《帝師殿碑》稱“拔思發”,《蒙古源流》稱“帕克巴”,《百丈清規》稱“拔合斯八”,《元史·本紀》稱“八合思八”,《工藝傳》稱“八合斯”,《焚諸路道藏經碑》稱“發合師”,《乞台薩里神道碑》稱“八思馬”,《七修類稿》為“八思麻”,《高僧傳四集》稱“發思八”等。在佛教典籍中,又稱八思巴為“慧幢”,法號“慧幢吉祥賢”等,“吉祥賢”乃據藏文之意譯。 [24] 

八思巴生平異象

八思巴 八思巴 [27]
關於八思巴的出生,有一個傳説。相傳有一次,八思巴的父親索南堅贊正在修行毗那夜迦法,見毗那夜迦神(藏傳佛教中的象頭財神,人形象面)前來,用象鼻將他高高托起,送到須彌山(佛教中一小世界中心)山頂,説:“你看!”索南堅贊驚魂未定,不敢看遠,只是瞥見了衞(以拉薩為中心的前藏)、藏(以日喀則為中心的後藏)、康(川西、甘青等藏區)三處地面。毗那夜迦神説:“本來你看見的地方將歸你統治,但是因為你沒有快看,所以你就沒有統治的緣分了,衞、藏、康三處將歸你的子孫後裔統治。”可是那時索南堅贊已年過半百還未有子嗣,就向毗那夜迦神求願得子。於是毗那夜迦神就到貢塘地方(今西藏吉隆縣)的高僧薩頓日巴身前,説:“桑查一再向我祈求,願能統治衞、藏、康三處地面,他本人無此等緣分,只有他的兒子當是住世的菩薩,發願教化南瞻部洲之大部,你應前往他家,轉生為桑查之子,治理衞、藏、康三處吐蕃地面之大部,請你按我的願望轉生!”
八思巴自幼天賦異稟,曾説自己的前世是貢塘高僧薩頓日巴。薩頓日巴的兩位弟子聽説後,前來驗證,當時八思巴正與其他小孩在一起玩,見到他倆後,立刻認出了他們,問説:“你們來了嗎?”兩位弟子説:“認識我們嗎?”八思巴直接就説出了兩人的名字。兩位弟子因此對八思巴心生敬仰。有一次,八思巴跟隨伯父薩迦班智達,會見朗日巴地方來的僧眾,八思巴對其中一位老僧説:“你是我的近侍扎西頓珠!”當這位老僧獲知八思巴是自己的上師轉生之時,老淚縱橫。
據説八思巴年幼時,曾夢見自己手拿一根有八十節的藤杖,但到第四十六節處就彎曲了,第二天向薩迦班智達説起時,薩迦班智達對他説:“這預示着你的歲數,所以到四十六歲時要格外留心。”想不到一語成讖,果然在四十六歲時逝世。 [20] 

八思巴人際關係

  • 親屬
父親:桑查·索南堅贊(一作索南監藏) [18] 
母親:更噶吉(一作覺卧公卻吉) [18] 
伯父:薩迦班智達 [14] 
異母弟:仁欽堅贊(1238-1279),《元史》譯為亦鄰真,至元十三年(1276年)八思巴返藏後繼承帝師之位。 [14]  [21] 
  • 弟子
八思巴的嫡傳弟子有桑格、阿尼哥、沙羅巴。

八思巴主要作品

八思巴在至元七年(1270年)撰《根本説一切有部出家授近圓羯摩儀軌》1卷,忽必烈親為制序。至元八年(1271年)又著《根本説一切有部習學略法》1卷。至元十一年(1274年)末,在返藏途中專為皇太子真金著述並講授了《彰所知論》2卷,此經有漢譯本,收錄在《大藏經》中。

八思巴後世紀念

藏傳佛教於每年農曆冬月二十二二日舉行“八思巴圓寂紀念日”。 [22] 

八思巴藝術形象

八思巴影視形象

2015年紀錄片《一代帝師八思巴》,飾演者不詳。 [27] 

八思巴文學形象

日本古典文學《太平記》(たいへいき)中記述了一位西番帝師以摩訶迦羅天法護持王權。這一人物的設定與八思巴的形象一致。書中把八思巴刻畫為一位足智多謀的軍師,認為蒙元滅宋成功乃是八思巴的功勞。 [8] 

八思巴史料索引

王磐《八思巴(拔思發)行狀》(收錄於《佛祖歷代通載》卷21) [14]  是漢文史料中關於八思巴生平最重要的文獻。《元史》卷202《釋老傳 [9]  及《新元史》卷243《釋老傳》 [10]  對其生平均有記錄。其他文獻中,如法洪有《帝師殿碑》。藏文史料,如《紅史》《漢藏史集》《新紅史》中亦有其傳記 [29]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