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乾元重寶

鎖定
乾元重寶是中國唐朝由官方鑄造發行的銅質鑄幣。有“乾元重寶”和“重輪乾元重寶”兩種。因官價規定,面值大於開元通寶,並且有很高的兑換率,又因乾元年間發行,所以稱為“乾元重寶”。
民間俗稱“乾元大錢”。
乾元重寶直徑2.7釐米,每文重1錢6分,即5克,又叫“當十乾元”。每千文重10斤8錢。
乾元二年又鑄“重輪乾元重寶”,又叫“重稜錢”,1當開元通寶50。直徑3.5釐米,重3錢2分,即11.94克(有人測定為12.3克),也有特小的,每千文重20斤。
中文名
乾元重寶
直    徑
2.7釐米
1錢6分
年    代
唐肅宗乾元元年七月

乾元重寶歷史介紹

乾元重寶基本信息

乾元重寶折十 乾元重寶折十
唐肅宗乾元元年七月,御史中丞奏請鑄行“乾元重寶”,以乾元重寶一枚當開元通寶十枚。乾元重寶錢徑2.7釐米,重5.97克,錢文隸書,順讀,書法精妙,有光背及背下俯月、朱雀、穿上或穿下祥雲或星文的。政府於乾元二年鑄行乾元重寶重輪錢,錢背面外廓雙層,故叫“重輪錢”,以一當開元通寶五十文。重輪錢錢徑3.5釐米,錢文隸書,順讀。這兩種“重寶”在發行中不斷減值, 乾元重寶重輪錢流通至第二年,改為一當三十,開元通寶小平錢與當十錢皆以一當十,後再改與乾元重寶重輪大錢都以一當三,直至一當一行使。另一方面,在貨幣不斷減值的情況下,物價卻不斷抬高,一斗米漲至七千文,以至於餓死的人相枕於道。到肅宗死後代宗繼位時,便下令停鑄大錢,獨行開元通寶小錢。乾元重寶為圓形,內有方孔,鑄有凸文“乾元重寶”四字,隸書直讀。初鑄輪廓深峻,後期較為輕小。寶應元年後所鑄乾元小錢,背有星、月、祥雲、瑞紋。乾元重寶初以1當開元通寶10,兩種錢幣同時流通。 [1] 

乾元重寶時代背景

乾元重寶 乾元重寶
唐玄宗的統治前期,為了加強邊境地區的統治,防禦回紇吐蕃的侵擾,在重要邊境地區增設一些軍鎮。軍鎮管轄幾個州,主將叫節度使領兵戍邊。天寶初年邊境地區的十個節度使共擁兵四十九萬之眾,而唐王朝的禁軍不過十二萬,還多是僱來湊數的商販遊民,不會打仗,造成了內輕外重的畸形局面。那時一身兼任平盧(治所在營州,今遼寧朝陽)、范陽(治所在幽州,今北京)、河東(治所在太原,今山西太原西南)三鎮節度使的安祿山,擁兵十五萬。安祿山父母為胡人,被楊貴妃收為養子,時常進出京城。當他看到唐朝中央政治腐敗,內地兵力空虛,唐玄宗整天在宮中飲酒作樂,認為有機可乘,陰謀奪取唐朝的天下。
乾元通寶重輪
乾元通寶重輪(2張)
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冬,安祿山在范陽率領軍隊十五萬人起兵,一路長驅南下,幾乎沒有遭受抵抗,就很快渡過了黃河,不到三個月的時間,就佔領了洛陽,建國“大燕”自稱皇帝。過了幾個月時間,安祿山率軍擊潰了唐朝潼關二十萬守軍,繼續西進佔領長安,迫使唐玄宗倉惶逃往四川。長達八年的“安史之亂”使黃河流域的農業生產遭到嚴重破壞,中原一帶“人煙斷絕,千里蕭條”,唐朝經濟中心地區的經濟衰落了,從此盛唐開始走向衰落。

乾元重寶制度確立

乾元重寶 乾元重寶
至德二載(公元757年)唐將郭子儀率領軍隊收復長安,唐肅宗李亨回京後,第二年改元“乾元”。為了籌措軍費,填補財政虧空,肅宗根據御史中丞兼鑄錢史第五琦的建議“奏請改錢,以一當十,別為新錢,不廢舊錢,冀實三官之資,用收十倍之利,”“宜聽於諸監別鑄一當十錢,文曰乾元重寶。其開元通寶者依舊行用。”在乾元元年(公元758年)發行了“乾元重寶”當十錢。該錢錢徑2.6--3釐米,重約6—10克,每緡(一緡一千枚,也稱吊)重十斤,錢文為隸書,直讀,“乾”字的“乞”字成釣魚鈎狀。版別分狹緣,闊緣,光背,背星,月,祥雲,瑞雀,背十,背洪等,按照一當十的比價與“開元通寶”並行流通。
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在國家財政不堪巨大的軍費開支重壓下,唐王朝又發行了“乾元重寶”當五十的大錢,該錢背面的外郭為重輪,俗稱重輪乾元錢,這種大錢3. 6釐米左右,重約20克,每緡重二十斤,但是對“開元通寶”作價則為一當五十。這樣,重輪乾元錢、“乾元重寶”、“開元通寶”三錢並行流通,僅半年,市面出現了混亂,通貨貶值,物價上漲,貨幣購買力低落和私鑄盛行,由於“開元通寶”每枚重四克,五枚即可私鑄一枚重輪乾元錢,可獲十倍的利益,良幣“開元通寶”很快就在退出流通市場,而“犯私鑄者日有數百,州縣不能禁。”《新唐書·食貨四》記載“法既屢易,物價騰貴,米鬥錢至七千,餓死者滿道。初有“虛錢”,京師人人私鑄,並小錢,壞鍾,像,犯禁者愈眾。鄭叔清為京兆尹,數月榜死八百人。”第五琦因推行貨幣減重政策,引起物價狂漲,被貶職。

乾元重寶問題重重

上元元年(公元760年)接替第五琦為鑄錢史的是度支郎中兼侍御史劉晏,他擔任新職務後立即改行新的貨幣政策,注意了調整“開元通寶”與重輪乾元錢。“乾元重寶”的比例關係,逐步促成統一的幣制。首先將重輪乾元錢改為一當三十,並抬高“開元通寶”錢,使其與“乾元重寶”當十錢等價,皆為一當十流通。雖然調整了三種錢的比值關係,但是使“開元通寶”也成為了大錢,貨幣貶值沒有得到解決。

乾元重寶修改制度

寶應元年(公元762年),唐代宗李豫繼位,鑄錢史劉晏又改“乾元重寶”以一當二,重輪乾元錢以一當三,基本上使各種銅錢都按照它的實際價值流通。但“凡三日後大小錢,皆以一當一。”更進一步將“乾元重寶”。重輪乾元錢的法定價值貶值到它的實際價值以下,使這兩種乾元大錢成為良幣,有意識地利用劣幣驅逐良幣的規律,迫使其退出流通領域,從而恢復了原來“開元通寶”錢的正常流通制度,收到統一幣制的效果,這在貨幣史上具有典型意義。
“乾元重寶”從唐肅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開始鑄行,到從唐代宗寶應元年(公元762年)“乾元重寶”、重輪乾元錢一起退出流通領域,也就短短五年時間。
但是,鑄錢史劉晏在執行新的貨幣政策的過程中,沒有注意到各種錢幣的自身實際價值,在收到統一幣制的效果時,“乾元重寶”、重輪乾元錢被驅逐出流通領域,而“開元通寶”錢本身又成了大錢,市面價格提高到三倍以上,貨幣仍然繼續貶值,物價仍然居高不下,直到唐德宗貞元末年,由貨幣貶值造成的好物價才基本降下來。

乾元重寶傳承

乾元重寶 乾元重寶
華夏最早的重寶錢始於唐朝乾元重寶。天寶年間唐由盛轉衰,肅宗即位,乾元元年(758年)始鑄乾元重寶一當十折五錢,次年增鑄一當五十背重輪折十錢,762年又鑄小平錢。這些輕重不等的乾元重寶與開元通寶錢並用至會昌末年。此錢面文隸書,直讀,其四字多有變化;錢背則鑄有如意、祥雲、瑞雀、星、月、洪、十等紋(文)飾,沿承了中唐開元特點並有所發展。

乾元重寶改革曲折

乾元重寶錢荒

唐朝“錢荒”問題貫穿始終。安史之亂之後,朝廷財政更加困難。為此,御史中丞第五琦(“第五”是姓氏)建議發行虛價大錢,一當開元通寶十,被唐肅宗李亨採納,於乾元元年(公元758年)頒詔施行。乾元二年,第五琦得以升遷,以本官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乾元重寶以大幅度的錢幣減重進行貶值。比如重輪乾元重寶的重量不到開元通寶錢的3倍,法定幣值卻要等於開元錢的50倍。因此,私鑄大盛。在短短的幾個月內,因犯私鑄罪而被拷打致死的就有800餘人,但仍然屢禁不止。

乾元重寶通貨膨脹

由於乾元重寶與開元通寶兩種同時流通,人們往往將含銅量較高的開元通寶收藏,而將乾元重寶儘量出手,出現了“劣幣驅良幣”的現象。
乾元重寶發行後,不僅不能解救朝廷財政困難,反而引發嚴重的通貨膨脹,物價飛漲,米價高達7000錢,大批人餓死。史書記載“致物價騰踴,餓饉相望”。因此,這項幣制改革遭到朝野責難。乾元二年(公元759年)11月,主持這項改革的第五琦被貶任忠州長史。

乾元重寶草草收場

乾元重寶 乾元重寶
唐肅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規定舊開元通寶錢與乾元重寶錢都當10文用,重稜乾元重寶錢當20文。
唐代宗寶應元年(公元762年)改重輪乾元重寶錢與普通乾元重寶錢為1當3(即當開元通寶錢3),乾元小錢1當2。3天后又改為一律1當1。於是私鑄又轉為私溶,每千個乾元錢可得銅20斤,可改鑄開元錢3000多文,獲利3倍多。

乾元重寶精品

“乾元重寶”,圖一一枚徑2.9釐米、穿徑0.9釐米、厚0.26釐米,重7.9克。肉厚廓深,銅質純淨,毛刺簇新,未見磨損痕跡,似未流通即入罐之藏品。正面“元”字帶二橫畫無左挑,隸中帶行意——這是和常品乾元重寶的最大區別,錢幣著述少見收錄。據《陝西金融·錢幣研究》1991年11期,應屬折十初鑄品。圖二一枚徑3.2釐米,穿徑0.9釐米,厚0.2釐米,緣寬0.45釐米,重10克,鏽跡斑駁,寬緣大樣,從書風上看,與折十乾元重寶同出一人之手,屬開爐紀念泉,非常少見,歷代泉譜均無著錄。
乾元重寶 乾元重寶
此二泉何以稀少,這要先看看當時鑄錢的歷史背景。公元八世紀中葉,唐王朝由盛轉衰,755年鎮守河東、范陽、平盧三鎮的節度使安祿山起兵反唐。20萬大軍一路勢如破竹,攻陷東都洛陽。次年安祿山自稱雄武皇帝,旋攻長安門户潼關,守將哥舒翰兵敗投降。唐玄宗倉皇西逃,至馬嵬坡發生兵變,奸相楊國忠被殺,其妹楊玉環“婉轉娥眉馬前死”。一路上風雨如晦、悽悽慘慘到達蜀中。北上監軍的太子李亨(肅宗)即位於靈武(今寧夏),遙尊玄宗為太上皇、指揮唐軍對叛軍展開了反擊。戰爭伊始,唐朝貯糧地河北、河東、河南、關內四道,及中央國庫清河郡、洛陽、長安大都遭兵火,致“民物耗弊,天下蕭然”。為了解決平叛官兵耗量巨大的經費,平衡財政供求矛盾,一方面對人民強行攤派、勒索;另一方面實行通貨膨脹,發行虛值大錢。據《新唐書·食貨志》載:“肅宗乾元元年(758),經費不給,鑄錢使第五琦奏鑄乾元重寶錢,徑一寸,每緡重十斤,與開元通寶摻用,以一當十。”
唐王朝於乾元元年七月鑄行折十乾元重寶,又於乾元二年三月準第五琦之奏鑄重輪乾元重寶,每枚當開元錢五十,由於比價過高,從朝廷、地方到民間紛紛毀小錢、銅器、佛像鑄行大錢。初行時尚可,愈後減重錢愈多,只求其形,無論輕重。因此,民間對初鑄之官樣錢,頗為珍惜,一到手就藏起來,不再流通。以致後世發現極少。
並且,當時實行虛值的通貨膨脹,給飽受戰亂之苦的人民雪上加霜,物價飛漲,民不聊生,怨聲載道,“中外皆以(第五)琦變法之弊,封奏日聞”。朝廷無奈將第五琦貶官,降低大錢比值,又以重輪乾元錢一當三,普通乾元錢一當二。其後,大小錢均一當一。自此大錢退出流通領域,多被熔鑄為小錢。此二種版式本來鑄量很少,屢經銷熔,能夠流存下來的已經是稀中之稀了。
參考資料
  • 1.    《資治通鑑》:第五琦作乾元錢、重輪錢,與開元錢三品並行,民爭盜鑄,貨輕物重,谷價騰踴,餓殍相望。上言者皆歸咎於琦,庚午,貶琦忠州長史。御史大夫賀蘭進明貶溱州員外司馬,坐琦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