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北京市西城區文化館

鎖定
西城區文化中心西城區政府斥資1.92億元(未包括專業設備投資)興建的集文化娛樂、文化休閒、文化培訓等功能於一體的綜合性建築。該建築功能設計立足於本區羣眾文化活動特色,以滿足本區“老幹部、老年人、老百姓”文化需求為宗旨。
中文名
北京市西城區文化館
外文名
Beijing xicheng district cultural center
認    識
沙壺球室、飛鏢室
特    點
戰略的具體體現

北京市西城區文化館文化館概況

文化館多功能劇場兼容正規劇場演播廳數字影院、時裝發佈“T”型台等功能,其升降合唱台、活動台口、LED顯示屏、活動坐椅等設備屬全國一流水平,充分體現了滿足本區羣眾文化多樣性需求的設計思路;綜合舞蹈廳佔地面積約1200平方米,可舉辦大型舞蹈排練及比賽活動;四季室內文化廣場使羣眾文化活動的開展擺脱了受天氣所限的窘境;除此之外,網球館、游泳池迷你高爾夫健身房、電腦機房、棋牌室枱球室、乒乓球室、沙壺球室、飛鏢室、閲覽室視聽室等功能廳室也為豐富區退休老幹部們的休閒活動提供了必要場所。
綜上所述,西城區文化中心西城區羣眾文化發展的形勢所需,是西城區“文化興區”戰略的具體體現,必將在西城區羣眾文化活動中發揮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北京市西城區文化館歷史沿革

1958年西單區及西四區兩個區合併為西城區 [1]  原西單區文化館(西城區文化館現址)與原西四區文化館(位於護國寺附近)也隨着兩個區的合併而合二為一。當時的西單區文化館以及西四區文化館分別由一個禮堂及鄰近家屬居住區組成。但是,由於種種原因文化館的辦公地點頻頻變動,先後輾轉於少年宮和祖家街等地之間。
一直到84年,為了改變文化館設備設施破舊,無法滿足開展羣眾文化活動需要的現狀,並根據市文化局加強羣眾文化建設的精神,上級單位決定為西城區文化館興建新館。在文化館全體領導班子對兩處地點進行論證時考慮到兩點因素:首先西單區文化館原址的地理位置好,交通便利且為臨街建築,便於開展羣眾文化活動;其次由於使用權不明晰西四區文化館的禮堂被護國寺小學佔用,只有家屬區部分可供文化館使用,最後決定將西單區文化館原址劃定為西城區文化館新館所在地。

北京市西城區文化館場館設置

北京市西城區文化館首層小劇場

首層小劇場 [2]  ,建築面積376.5平米。為文化館京、評、越團隊活動基地,活動、演出期間免費向附近社區居民開放。通過這樣的公益性活動既達到了鍛鍊文化館專業團隊的目的,又使附近社區居民可以在家門口享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盛宴,是文化館精心打造的精品羣眾文化活動平台之一。

北京市西城區文化館首層展廳

首層展廳 [3]  ,建築面積141.6平米。展廳內活動推拉展板的設計使展廳內展板的造型可任意調整、突出主題,為到文化中心參加活動、學習的廣大書法攝影愛好者提供了展示的平台。與此同時,先進的治安監控系統又為專業作品的展覽提供了安全保障。

北京市西城區文化館室內文化廣場

首層大廳兼室內文化廣場 [4]  ,建築面積663.8平米。四季室內文化廣場的創建思路是使羣眾文化活動的開展徹底告別“靠天吃飯”的窘境。在這裏,可以進行幾十人的大型羣眾舞蹈排練,可以舉辦形式多樣的展覽,更可以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等手工藝作品的現場製作展示等等,也可以説這裏是西城區文化館全體員工為廣大羣眾傾心打造的羣眾文化樂園。

北京市西城區文化館多功能劇場

多功能劇場 [5]  ,建築面積1300平米。多功能劇場是西城區文化中心的重點活動功能廳室,設備總投資1700萬元,具備劇場、演播廳、會議、數字影院、時裝發佈“T”型台等功能,其升降合唱台、活動台口、LED顯示屏、活動坐椅等設備屬全國一流水平,充分體現了滿足本區羣眾文化多樣性需求的設計思路,將成為舉辦綜合性演出、時裝發佈會,放映數碼電影等多樣性羣眾文化活動的綜合性場所。

北京市西城區文化館機構設置

研究創作部
劇場管理部
廳室活動部
攝影美術部
舞美工作部
藝術培訓部
戲劇曲藝部
後勤保障部
網絡技術部
人事部
辦公室
社區部
財務部
音樂部
舞蹈部

北京市西城區文化館培訓學校

北京市西城區文化館藝術培訓學校(以下簡稱“藝校”)成立於1991年3月1日。經西城區教育委員會批准,由西城區文化館出資舉辦的、登記民辦事業單位法人,是實施非學歷教育培訓活動的公益性社會服務組織。藝校以文化館這塊羣眾文化活動陣地為依託,利用豐富的西城羣文資源,是針對各年齡段羣眾專門進行舞蹈器樂美術、聲樂、書法文體、棋類、化妝藝術、戲曲英語等藝術文化教育培訓的學校
藝校地處西城區西直門內大街(147號)、四號地鐵線路的繁華地段,建築面積805.05平方米,教室13間,可綜合利用廳室2000多平方米。其中包括具有專業水準的美術畫室、1100平方米標準國標舞訓練場、數碼鋼琴房、隔音古箏揚琴室、架子鼓室、落地鏡排練廳等。2007年學校搬入新址,寬敞明亮的教室裏均配備冷暖空調、音響、統一標準桌椅、藝術教室均設有鋼琴等,教學環境堪稱全市先進水平。
迄今為止,藝校共開展七種藝術類型、三十多門培訓課程,年開設1440餘班次,累計培訓學員12萬餘人次。其辦學品牌“趙明舞蹈工作室”、“陳氏太極拳”、“美術學堂”、“少兒京劇”、“數碼鋼琴房”、“古箏”、“舞蹈考級”等都受到學員們一致好評。隨着人們對藝術文化知識向着高、精、尖的追求,藝校加大了對任課老師的教學質量的自身素質的要求。本科以上學歷的佔90%,教授級別的老師也有5位。既有全國乃至國際級的大師級教師,也有全國知名的藝術家專家任教;既有專業院校研究生畢業的年輕才俊,也有海外學業有成精通專業的留學人員。學校定期或不定期舉辦學員學習成果彙報會、優秀成績張榜公佈,對學員學習效果有跟蹤回訪和把關。嚴格的教學質量和教務管理保證了學員的學習質量。藝校培訓學員多次在所學的藝術領域獲得國家、市、區級比賽大獎,通過社會各藝術領域級考段、考級者不計其數。考上大專院校的學員多達數百名。為此藝校被區教委評為“西城區2005—2007年度先進辦學單位”、“西城區民辦教育系統優秀職工之家”等榮譽稱號。同時,藝校還是西城區民辦教育協會會員和理事單位之一。
我們的辦學特色是:立足普及傳統藝術,開展辦學多元化,尊重學生個性,德育融入技能教學之中。
辦學理念:普及藝術、傳播文化、尊重個性、提高技能。
這裏是文化藝術的殿堂、學習娛樂的場所、大人孩子的樂園、培訓活動的基地。我們歡迎您來到這裏,能帶給您美的藝術和美的享受就是我們最大的心願! [1] 

北京市西城區文化館相關新聞

《銘記歷史·緬懷先烈》北京抗戰史料展
在昂揚的《大刀進行曲》中 [6]  ,我們走進了西城區第一文化館一層展覽廳,走進了“銘記歷史、緬懷先烈—北京抗戰史料展”的展覽。這裏有已經生鏽的抗戰時期的軍刀,被砍出裂縫的裂縫日本士兵頭盔,有實物、歷史檔案、照片、報刊,更有包括29軍官兵和目前唯一有較完整史料可查的抗戰中犧牲的政府官員名單。這些記錄着歷史的實物,帶着我們走進了那段全國人民包括海外僑胞團結一致對外的光輝時刻和艱苦卓絕的八年抗日戰爭時期。
此次展覽時間為7月5日-13日。展覽回顧了七七事變八年抗戰的歷史,講述了佟麟閣路趙登禹路的來歷,以銘記歷史、緬懷先烈。展覽圖版22塊,展櫃10個、書櫃4個,展品以歷史檔案照片報刊圖書為主,也有大刀等軍用用品實物。其中有人們熟悉的《大刀進行曲》、也有不熟悉的《盧溝橋歌》、《29軍軍訓團團歌》;有熟悉的盧溝橋抗戰將領的照片,也有不熟悉的29軍官兵和北平市衞生局局長謝振平烈士的照片。北京市檔案館提供的北平市人口傷亡調查材料、掩埋屍體和難民統計、日本北京憲兵分隊命令以及佟趙兩將軍公祭大會和命名張自忠路佟麟閣路趙登禹路的文件,是首次用於展覽
2014年“社區風,社區情”活動啓動儀式
由西城區第一文化館主辦的2014年《心連心情繫社區》文化演出服務進社區—— 展覽路街道2014年“社區風 社區情”活動啓動儀式,於7月8日,在展覽路街道朝陽庵社區街心花園舉行。
此次活動由文化志願者加盟,以舞蹈聲樂雙簧魔術模特彩唱等多種藝術形式,送藝術進社區,更加貼近羣眾,宣傳、培養大眾的藝術情操,為社區居民提供審美享受。讓基層百姓充分享受“公共文化服務”的權益,進一步豐富和活躍社區羣眾精神文化生活,提高社區羣眾的精神生活水平。
此次活動由舞蹈部和舞美工程部全體工作人員參與。在場觀眾約200人。當天演員在台上的精湛表演博得場下觀眾陣陣喝彩。 [7] 
西城區文化演出進社區評劇演唱會
7月13日,“心連心情繫社區--西城區文化演出進社區”評劇演唱會 [8]  在天橋街道服務中心多功能廳舉行。
此次演出,演員以天橋街道部分評劇愛好者為主,邀請著名評劇表演藝術家張淑桂中國評劇院優秀青年演員鄭嵐趙巖加盟,演唱了優秀評劇經典劇目的經典唱段。
本次評劇演唱會是西城區文化委員會安排的“心連心情繫社區--西城區文化演出進社區”的一項內容,是第一文化館深入開展黨的羣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落實羣眾文化服務基層、文化演出貼近羣眾的具體行動。
天橋是評劇在北京興起、興盛的發源地,有着深厚的戲迷觀眾基礎。13日的演出,全部由評劇愛好者組成的樂隊現場伴奏,展示了他們平時自娛自樂,並且隨時可以登台演唱、伴奏的功力。兩個6、7歲小女孩現場報名登台演唱了《花為媒》和《劉巧兒》中的經典唱段,給整場演出增添了活躍氣氛。老藝術家張淑桂年近8旬,用當年的原調演唱“誇手”和“見口袋不由我大笑一聲”震撼全場,贏得了全體觀眾和演職人員的由衷讚譽。
我館舉行“月末大舞台”慶七一專場音樂會
為了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3週年,6月30日下午2:00在西城區文化中心繽紛劇場舉辦了一場題為“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3週年暨金融街金旋民族管弦樂團成立十週年2014月末大舞台—民族音樂會” [9]  演出,本場演出有聲樂器樂兩種表演形式,演員由文化館聲樂幹部、金融街金旋民族管弦樂團(該團曾經由西城區第一文化館推薦,代表西城區參加北京市文化藝術活動中心舉辦的2013和2014“器樂響京城 共築中國夢”兩屆器樂大賽並榮獲金獎,西城區第一文化館獲得組織獎)以及金融街的羣眾文藝愛好者組成。西城區月末大舞台是西城區文化館的品牌項目,旨在為西城區的羣眾文藝愛好者提供展示的舞台。
本次活動由西城區第一文化館音樂部負責協調組織,相信此次演出會為大家帶來一場優美的的民族音樂會。

北京市西城區文化館所獲榮譽

2021年11月18日,北京市西城區第一文化館入選第五次全國文化館評估定級擬命名一級文化館公示名單。 [10]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