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時無別集,但諸子論文結為一集,號稱《荀子》、《莊子》、《墨子》之類,與後代文集相似。到漢代,文學創作發展,西漢劉歆《七略》有“詩賦略”,著有《屈原賦》25篇、《唐勒賦》4篇、《宋玉賦》16篇至《左馮翊路恭賦》8篇,共66家,皆以作家為單位,彙集賦作,實為後代目錄家別集類之始。
至東漢末年後別集漸繁,漢魏六朝別集見於《隋書·經籍志》有886部。以後歷代相沿不替,清人文集可考者多達三萬餘家,文人學者幾乎人人有集。
- 中文名
- 別集
- 文獻價值
- 保存某作家詩、詞、曲、散文作品
- 內 容
- 基本屬於選集
- 價 值
- 別集保存詩、詞、曲、散文等作品
- 分 類
- 全集丶選集
- 命 名
- 大多與作者有關
別集作品內容
編輯別集的編集是有諸多講究的。作者生前所定,基本上屬於選集,就是説基本上要刪汰一些作品。而後人所編,則大多屬於全集,片語隻字也不遺漏,這是因為編者往往是作者的子孫或學生,或者是鄉後輩,或者是作者的研究者,愛好者。
有的別集單收詩,稱為詩集。有的單收文,稱為文集。兼收詩文的往往也被稱為文集。
別集文獻價值
編輯別集集中保存某一作家的詩、詞、曲、散文作品,這是認識和研究這位作家文學成就的主要材料,一部中國文學史,實際是作家作品及文學流派史,作家是因其作品而傳的,文學流派也是同樣靠同一風格或創作傾向的作品得以成立,所以別集保存作品,這是首要的文獻價值。
別集因系統收集了某一作者的著作,為研究該作者的生平和創作等提供了基本材料。別集對保存歷史文獻具有重要作用,也是編輯總集的主要依據。
別集作品分類
編輯二、按編輯情況可分為自編的別集(如唐代孫樵的《孫可之文集》)和由他人編輯的別集(如唐代韓愈撰李漢編的韓昌黎集)別集內文獻的編排方式多種多樣,有的按作品主題編排(如宋代文天祥的《文山先生集》),有的按作品著成時代先後編排(如唐代杜甫的《杜少陵集》),有的按作品體裁分類編排(如唐代李白的《李太白集》),有的則綜合幾種方式編排(如宋代黃庭堅的《山谷全集》)。
三、就編排方式而言,別集可分為四類:
第二,按編年編排的別集。如唐杜甫撰、清仇兆鰲編注《杜少陵集詳註》25卷,卷一至卷三作於“安史之亂”前,卷四至卷七作於“安史之亂”時,卷八至卷九(前半部)是赴四川途中所作,卷九(後半部)至卷十四是定居成都五年所作,卷十五至卷二十三是離開成都沿江東下時所作。最後兩卷收表、賦、贈序和其他雜著。
第三,按作品主題分部編排的別集。如宋文天祥《文山先生集》20卷(四部叢刊本),分《文集》(卷一至卷十二,包括詩詞文)、《指南錄》、《指南後錄》、《吟嘯集》、《集杜詩》、《紀年錄》(卷十三至卷十八)以及附錄(卷十九、卷二十為傳記、祭文等)。
第四,兼用以上幾類編排的別集。如宋黃庭堅《山谷全集》凡30卷,《內集》二十卷為詩,編年;《外集》十七卷,第一部分為賦,不編年,第二部分為詩,編年;《別集》二卷為詩,不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