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全姓

鎖定
全氏,漢字姓氏之一。根據2006年數據,全姓人口36萬,是佔中國人口較多的第二百二十八位姓氏,尤盛於湖廣地區。 [1]  在最新人口排名未列入前100位。 [15] 
全姓主要出自西周時期官職泉府官(參見:泉姓 [1] 元朝時開始發生外族血液的流入。元人中書平章政事阿魯渾薩里,其父字萬全,遂以全為氏。到清朝初期,滿洲八旗姓全佳氏也改為全氏。當今滿族蒙古族朝鮮族、錫伯旗中均有全姓。南方少數民族中的全姓,主要在唐、宋時期由漢族的全姓融人為主,成為瑤族、壯族、苗族、傣族、拉祜族、土家族等少數民族中全姓的主要來源。 [1] 
全姓歷代重要人物有:三國時吳國桂陽太守全柔,右大司馬、左軍師、錢塘侯全琮,揚武將軍全緒;五代十國時後蜀文州刺史全師雄;明朝文華殿大學士全思誠,萬曆進士、河南按察副使全良範,孝子全大成;清朝史學家、文學家全祖望,左江鎮總兵全節,壽春鎮總兵全玉貴;當代哲學家全增嘏。 [25] 
中文名
外文名
Quan
得姓方式
以官為氏
得姓始祖
待考
主要郡望
京兆郡錢塘 [2] 
主要堂號
綏南堂、錢侯堂 [2] 
人口數量
36 萬 [1] 
歷史人物
全柔全琮全整全祖望
排    名
2006年《中國姓氏·三百大姓》排228 [1] 

全姓歷史發展

全姓姓氏起源

《鮚琦亭集·全氏世譜》記載 《鮚琦亭集·全氏世譜》記載 [26]
據《鮚琦亭集·全氏世譜》載,全姓出自泉姓,西周時有泉府之官。按周禮屬於地官,掌管貨幣交流和集市貿易。古稱錢幣為泉,全府官的後人以職官為姓,遂為泉姓。因泉與全同音,故有的改泉為全,稱全氏。 [26]  而《千家姓查源》上則説,全氏出自周朝,周朝的泉府是主管商品貿易的機構,泉府官員的後氏子孫以官名“泉”為姓,又因“泉”、“全”音相同,因此又將“全”作為姓氏。 [2] 
注:此説法在《中國姓氏·三百大姓》中稱:顓頊帝高陽氏之裔孫陸終,陸終之第三子日籛,為彭姓,封於大彭,故地在今江蘇銅山。彭祖之裔孫孚,為周泉府上士,周官泉府為《周禮》中地官之屬。泉,也作錢,因官命氏有錢、泉等姓。其泉氏之後有以同音字全為氏者。 [1] 
  • 源於地名
古有全地(今地不詳),住在那裏的人有的以地名為姓,稱全氏。 [5]  [27] 
  • 源於朝鮮族
全姓族譜 全姓族譜
王建,字若天,松嶽郡(今韓國京畿道)人,朝鮮高麗王朝開國君主。王建致力於鞏固國家的內部統一,抑制新羅地方豪強的勢力,結束了國內的混亂局面,確立了府、州、郡、縣的行政區劃體系。對外,王建接收了部份被遼滅亡的渤海國遺民,與中國五代時期的諸王朝都保持了良好的關係,接受他們的冊封。他還兩度派遣使者前往日本要求建立友好通商關係,但是為日本方面拒絕。943年,王建去世,享年67歲。他開創了長達400多年的統一的王氏高麗,在韓半島歷史上得到了很高的評價。歷史的車輪開向明洪武二十二年十一月,即公元1389年,朝鮮王氏王朝最後一位國王即位,是為高麗恭讓王,諱王瑤,高麗王朝第34位國王,三年時間不到,即被迫退位,退位兩年後被李成桂派人絞死,隨即朝鮮王朝由王氏變成李氏,為怕威脅自己李氏政權,李成桂對朝鮮王氏進行了追殺,朝鮮王氏為了避禍,紛紛改姓埋名,其中一部分改成全姓。 [14] 
  • 源於改姓
1、由漢代的王姓改姓而來。在西漢末年,與漢元帝王皇后同族的人因不滿王莽專政和篡國,恥於與他同姓,於是便改姓為全。 [4] 
2、王姓改姓。在五代十國時期,前蜀國君王建把一位名為全宗朗的人改名為王宗朗,應是全姓改為王姓的直接例證。 [4] 
3、金姓改姓。西漢孝平年間,孺子嬰坐位,王莽乘機篡權,蹂躪宮闈,皇裔為避禍患,逃陝城,更姓氏,劉去卯刀隨以金姓。金姓鼻祖金柔,其子孫先後碾轉江西龍門、撫洲、豐城,後涉遷湖廣,在湖南沅陵七甲等地定居,改金為全。 [4] 
  • 少數民族
①源於回族。元代有位少數民族首領叫萬全,其子以父字為姓,改姓為全氏。 [5]  [32] 
②源於蒙古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5]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清朝通典·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蒙古族杭噶坦氏,亦稱杭阿覃氏,世居羅和邁蘭(今內蒙古興安盟科爾沁草原東北部與遼寧交界處),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Hanggatan Hala。清朝中葉以後多改漢字姓為全氏。
●蒙古族布古魯特氏,世居察哈爾(今河北張家口一帶,包括河北、內蒙烏蘭察布盟、錫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區)。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Bugulut Hala。清朝中葉以後多改漢字姓為全氏、甫氏等。
●蒙古族布忽納惕氏,在明朝時期即改漢字姓為全氏。
③源於滿族,屬於文化上漢化改姓為氏。
●出自滿清開國元勳鄭親王愛新覺羅·濟爾哈朗。在愛新覺羅·濟爾哈朗的後裔子孫中,於清朝中葉即有改冠漢姓為全氏者,世代相傳。 [2] 
●出自滿族全佳氏。 [5]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滿族全佳氏,祖先原為漢族,東漢末期被遼東鮮卑烏桓部虜攜,融入鮮卑,後逐漸演化為遼東女真,滿語拼音為Ciwangiya Hala,世居蓋州(今遼寧蓋州),所冠漢姓即為全氏。
④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於文化上漢化改姓為氏。今土家族、苗族、赫哲族、錫伯族、裕固族、朝鮮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全氏族人分佈,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全氏,世代相傳。 [5] 

全姓遷徙分佈

全姓最初來源於周代泉府之官,兩漢時,已播遷到浙江錢塘,是當地的望族。 [2]  三國時期,有吳郡錢唐(今浙江省杭州市)全柔,靈帝時舉孝廉尚書郎右丞 [30] 全琮,三國時期吳國名將 [28] 
此外,還有吳郡人全尚。《資治通鑑·卷七十七·魏紀九》記載:……廢吳主為會稽王……徙全尚於零陵,尋追殺之,遷全公主於豫章。 [29]  [31] 
宋元之際,全姓又播遷到了福建等省份。 [1] 
明朝洪洞大槐樹移民全氏始祖為平陽府、洪洞縣、趙城縣等籍人氏,明初奉旨在洪洞大槐樹集中遷往異地。至清末其後裔分佈:河南、山東、河北、北京、陝西、甘肅、安徽、江蘇、湖北、湖南、內蒙、遼寧、黑龍江、山西等地。洪洞大槐樹移民宿州全氏一支始祖於明初自山西洪洞遷居安徽省宿州市;合肥全氏一支始祖於明初自山西洪洞遷居安徽合肥市。 [27] 
臨澧石屋灣全氏:始祖税公,原籍江西省樂安縣,元順帝時起兵撫州,分處檢點,統軍調守安陸,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卒於任。子德遠公調守永定衞,德遠長子晟公於永樂二年(1404)遷居臨澧東鄉之石屋灣,衍為友直、友昊、友諒三房。自税公起至1948年,已傳24代,有男丁1720人,女口1440人,宗祠在臨澧青龍山,建於清同治年間。德遠之次子榮公,始居沅陵,至四代祖憲公遷桃源硤州真武觀。 [6] 
桃源硤州全氏:始遷祖號公,明永樂二年(1404)由江西徙居桃源縣東硤州真武觀。至1948年,已傳20代,全族人口100餘人,分佈於陬市、洋州等處。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建宗祠於花樹灣。族譜創修於1939年。 [6] 
沅陵全氏:祖籍江西豐城縣大慄樹,為金姓所改,與金姓同為金鎰後裔。 [6] 
至於其分佈,除具有與其他姓氏一樣廣泛的特點外,當代全姓又以湖南、河南、浙江三省最為集中。據有關專家研究,三省全姓人口約佔全國全姓總人口的3/4。 [4] 

全姓人口分佈

宋朝時期,全姓大約有4萬8千人,浙江為全姓第一大省,大約居住了全姓人口的27%。全國全姓主要分佈於浙江、河南、湖北、甘肅、安徽,這五省集中了大約87%的全姓人口。其次分佈於江西、福建等地。 [1] 
明朝時期,全姓大約只有2萬2幹人了。浙江仍為全姓第一大省,大約居住了全姓人口的27%。全國全姓主要分佈於浙江、江西、河南、江蘇,這四省集中了大約78%的全姓人口。其次分佈於湖北、四川、福建、湖南、安徽等地。
當代全姓的人口大約有36萬,為第二百二十八位大姓姓氏,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029%。自宋朝以來1000年中,全姓人口增加率是呈∨形的態勢。全姓的第一大省為湖南,大約佔全國全姓人口的31%。全姓在全國主要分佈於湖南、廣東、河南、重慶、廣西,這五省區市集中了全姓人口的68%。其次分佈於貴州、江蘇、湖北、浙江、安徽、山東等地。 [1] 
全姓在人羣中分佈頻率示意圖(見圖228)表明:在湘鄂渝、粵贛大部、黔桂瓊、川雲東部、豫陝南部、黑吉東部,全姓佔當地人口的比例大約在0.06%以上,中心地區可以達到0.8%以上,以上地區覆蓋面積約佔全國總面積的20.7%,居住了大約72%的全姓人羣。在粵贛東部、台灣、福建大部、浙滬皖、江蘇大部、山東東部、豫陝中部、山西東南、寧夏、內蒙古中部和東北、川雲中部、新疆西北、北京、河北西北、黑吉遼大部,全姓佔當地人口的比例大約在0.03%—0.06%之間,以上地區覆蓋面積約佔全國總面積的24.2%,居住了大約22%的全姓人羣。全姓人羣總的血型分佈是:O型佔35.5%,A型佔29.5%,B型佔26.7%,AB型佔8.2%。 [1] 

全姓傳統文化

全姓郡望堂號

  • 郡望
京兆郡:首都長安直轄區,在今陝西省西安至華縣一帶。 [2] 
全氏宗祠 全氏宗祠
錢塘郡:南北朝時代的陳禎明元年(公元587年)置錢塘郡。 隋開皇九年(公元589年)廢錢塘郡置杭州。 [2] 
  • 堂號
綏南、錢侯:均典出三國時吳國全琮。全琮,孫策之長史,桂陽太守全柔之子。全柔曾給他幾千斛米上集市上去賣,他卻全部救濟了窮人。後來,官做到奮威校尉、領東安太守,坐鎮富春。招集流亡民眾萬人,威震一方。孫權加其官為綏南將軍,封錢塘侯,最終官右大司馬、左軍師。 [1] 

全姓宗祠楹聯

  • 四言通用聯
源自泉府;望出錢塘。
——佚名撰全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全姓的源流和郡望。 [8] 
鄞州區全氏宗祠 鄞州區全氏宗祠
棄官避亂;賑困招亡。
——佚名撰全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三國時吳錢塘人全柔,東漢末靈帝時舉孝廉,官尚書右丞,董卓之亂時,棄官回家。孫策入吳後,他帶兵歸附,歷官丹陽都尉、桂陽太守。
下聯典指全柔的兒子全琮,字子璜。父親曾讓他帶米數千斛到市上交易,他卻全部賑濟給了窮困的士人和貧夫。後官奮威校尉、東安太守,數月之間,招集流亡萬餘人,加綏南將軍,封錢塘侯。官至右大司馬左軍師。 [8] 
  • 五言通用聯
清內經之學;振名士之風。
——佚名撰全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隋代人全元起,精於醫道,治病多以《內經》為根據,一時士大夫無不敬慕如神。著有《內經訓解》。
下聯典指明代上海人全思誠,字希賢,少年時就以文章出名,知識廣博。洪武年間以耆儒徵召入朝,官至文華殿大學士。 [8] 
  • 七言通用聯
受易精老莊之學;上書振名士之風。
——佚名撰全姓宗祠通用聯
同上。 [8] 
  • 八言通用聯
翰苑清才,學儲淵博;嶽州孤女,念切淮湖。
——佚名撰全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清代史學家、文學家全祖望,字紹衣,一字謝山,學者稱謝山先生,浙江省鄞縣人。乾隆年間進士,初為翰林院庶吉士,因受權貴排斥,辭官歸家,主講端溪書院,讀書著述一生。研究宋末和南明史事,並留心鄉土文獻。用十年時間續修黃宗羲《宋元學案》,又七校《水經注》,三箋《困學紀聞》,對史料校訂有所貢獻,另著有《經史問答》等。
下聯典指南宋度宗皇后全後,會稽人,是理宗母親慈憲夫人的侄孫女。服侍父親往返於江湖,備嘗艱辛。被理宗召入宮中,鹹淳年間冊封為皇后。與人提到父親時,她曾説:“父親可念,淮湖的百姓尤其可唸啊。” [8] 
布衣孝子,聲名傳外;白袍將軍,驍勇冠羣。
——佚名撰全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明代孝子全大城,金溪人。字希孔。父寢疾數月,大成衣不解帶。時曾祖母及祖母俱在堂。後祖紅眼病患目盲,大成日夕以舌舐之,得復明。
下聯典指清代壽春鎮總兵官全玉貴,鎮遠人。每戰輒衣白袍,驍勇冠羣,世稱:“白袍將軍”,以比之唐薛仁貴 [8] 
刺史承恩,牧民有道;右丞去亂,潔已不污。
——佚名撰全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後蜀文州刺史全師雄,成都人。宋帥王全斌,不恤軍務,蜀人若之。師雄率眾十餘萬,戰敗全斌。蜀人稱道。
下聯典指三國時吳國尚書石丞全柔,錢塘人。漢靈帝時舉孝廉。值董卓亂,棄官歸。孫權入吳,柔舉兵先附,表為丹陽都尉,後為桂陽太守。 [8] 
有志學成,義田注老;不樂仕進,草堂三石。
——佚名撰全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元代學者全謙孫,字貞忠,鄞人。與弟晉孫同學於陳壎之門,私淑楊簡,自謙孫父汝梅、兄鼎孫、季弟頤孫、及鼎孫子耆,三世置義田贍宗人,謂之“義田六老”。
下聯典指明代學者全整,字修齋,鄞人。修明楊簡之學,不樂仕進。居剡源第五曲,顏其室曰“三石草堂”。永樂初,徵修《永樂大典》不就。有《三石山房集》。 [8] 
句餘土音,學者良友;內經訓解,治疾驗方。
——佚名撰全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清代學者全祖望,字紹衣,鄞人。雍正舉人,乾隆舉鴻博。有風節,於學靡不貫串,有《校水經注》、《句餘土音》、《鮚琦亭集》等。
下聯典指隋代名醫全元起,精於醫,名與巢楊相埒。治法一本《內經》,一時士大夫無不敬慕如神。有《內經訓詁》。 [8] 

全姓家譜文獻

族譜名稱
編纂者
編撰方式
藏地
山東德州全氏支譜六卷
清·金俊書等修
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寶默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冊
現被收藏在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
浙江鄞縣全氏世譜
清·董秉純撰
清嘉慶九年(1804年)木刻活字印本
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
浙江鄞縣全氏世譜
清·董秉純撰
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木刻活字印本
現被收藏在中央民族大學圖書館、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北京圖書館、蘇州大學圖書館
浙江鄞縣鄞恆溪全氏宗譜十二卷,首一卷
全翼鳳等纂修
1931年木刻活字印六冊
現被收藏在浙江省寧波市天一閣文物管理所
浙江蕭山全氏家譜
全光泉纂
1995年鉛印本一冊
蕭山檔、尋源姓氏、美國猶他 [33] 

全姓字輩排行

遼寧瀋陽全氏字輩:榮德山景秀世文章。
遼寧本溪全氏字輩:國德福佔奎洪。
遼寧大連全氏字輩:尚仁厚希。
遼寧鞍山全氏字輩:庭錫維明利。
山東臨沂全氏字輩:鳳永宗傳先德(得)慶(向)昌允希明運興建國正慎私仁忠常。
山東青島全氏字輩:民保振文成盛。
山東萊西全氏字輩:政修啓本。
湖北荊門全氏字輩:忠厚純祖武,詩書承澤長;克勤為令子,恭謙乃善良;經濟能華國,孝友心顯揚;詔皓爾賢嗣,永傳慶隆昌。
湖北荊門全氏字輩:永炎志士昌正本從文。
湖北武漢全氏字輩:邦家名義顯息起必鴻張士學紹先德星光永定強先德裕宏昌。
湖北宜城全氏字輩:永炳德廣兆中國(先)世澤萬代齊文明。
湖北十堰竹山全氏字輩:文龍自世宏 明萬玉吉祥 克守昭家訓 仁親作典常 力行敦孝友 厚義重書香 祖德均須報 承宗卜久長(後30字派於民國12年10月1日合族公訂)
江蘇高郵全氏字輩:生子文如玉……季。
江蘇吳江全氏字輩:德震興繼勇茂忠義堂。
青海湟中全氏字輩:延生明文
四川渠縣全氏字輩:百世本同枝子才來自宋榮朗啓衡陽景旻宜爾眾為單仁永用世大良孟仲本宗彰繼述先德裕宏昌孝友承家慶聲名膺國光。
四川渠縣龍鳳鄉全姓分支字輩:信中本萬映,祥山自然必,文玉宗賢堂,體裕保安康。(二十字)
四川渠縣建國鄉全姓分支字輩:應祥舒多然,芝永萬文明,國正天心順,隆瑞定太平,承先啓後裔,忠孝禮義興。(三十字)
四川郫縣全氏字輩:應宏單德家中(宗)大學仕守為先。
四川營山全家坪字輩:映向山自然,萬清正明洪,家豐福俊傑,學識仁體忠。
四川樂至全氏輩分:道貴永文志應尚士登一其仕以光先祖再興於仁恪守宗德存立天良宜及正昌宏仲繼名翰顯武章 維承才裕學勝漢陞。
重慶先議字輩:爾舉世發達 於邦應書恩
重慶後議字輩:山開土運日興言德行光宗耀榮志正道繼永明。
重慶銅梁字輩:其火大木承水生王朝人嘉。
重慶高青字輩:天澤河敬江水下東海福
重慶橫山字輩:天尚星斗現東水福下江
重慶全氏一支:世大傳孟仲、本忠祿和直、昌榮思美正、永克紹先烈。祖籍湖南衡陽縣小花橋,始祖仲滸公,清康熙廿九年經商入川。廿字派,一直以字派取名。
重慶潼南全氏字輩:永,文,廷,世,興,伯,大,士,一,二,三,成,德,孝,從,本,紀,敦,家。
重慶奉節全氏字輩:世學少先德,興光永定強,幫家明應顯,希奇碧紅昌。
湖南沅陵全氏一甲:正大有朝廷—世上紅勝明—開國從家啓—維都可尹新
湖南桑植細沙坪全氏與龍山縣烏鴉河鄉大安村是一支,其派語:正大有朝廷,仕尚宏勝明;在國開藤甲,唯德可忍心。
湖南桃源全氏字輩:榮華福龍虎繼勝達登國天廷體忠還道學明毓。(仲榮公)
湖南沅陵縣肖家橋大酉溪福公派下全氏班派:世德宏光大,家應起化興,方伯重文學,開登科聯成。
湖南沅陵全氏字輩:仲聰文宣 法華萬志 永廷思大 朝國奉士 天其我存 正心修身 家學為本 世代昌明 遠開甲第 紹啓能人 務太上德 民安邦清。(仲榮公、一甲思芳公後裔)
湖南沅陵、永順、貴州荔波全氏一支:仲聰文宣法華萬志永廷思大朝國奉士天其我存正心修身家學為本世代昌明 遠開甲第紹啓能人務太上德民安邦清。
湖南沅陵六甲全氏字輩:志士光宗裕,永達鈞太平。
湖南沅陵七甲全氏字輩:思應伯萬友,秀玉俸文良,士宗上大人,世清永興邦,承繼啓宏發,家齊必榮光,朝廷祟政治,明德兆延芳,遠潔源開漢,忠廉序肇唐,恢先能丕煥,務本自周章,道力綱維振,時雍運際昌,和平貽澤厚,茂盛建基長,吉慶元亨利,祥徵福壽康,春秋隆祀典,鼎甲耀書香。(共100字)
湖南湘西龍山產子塔輩分排行:思添應永玉,伯養萬國正。大世士榮文,宗承明德勝。忠貞冠上智,孝友生誠敬。富貴光千年,齊家餘善慶。
湖南桑植芭茅溪全氏字輩:思添永應玉,伯養啓國正,大世士榮文,宗成明德勝,忠貞觀上智志,孝友生城敬,富貴光幹年,齊家餘善慶。
湖南省桑植縣西蓮的全姓部落是江西安福遷入,其班派為:順天開洪序,佑啓重泉井,黎明大國世,楚中再鳳鳴,承林瑞氣遠,仕學昌祖仁,萬代倍宗道,顯明正光興……。
湖南桑植縣走馬坪全氏派字:昌彥應定啓,永世克有成,學必敦崇政,道本大光明,修德先自治,安邦在興仁。本只源流來自湖南常德大龍棧。
湖南醴陵、衡南全氏字輩:先德裕(玉)宏昌孝有成家慶。
湖南臨澧全氏字輩:晟友濱漳經時楚鉅士昌宏應定啓永世克有成。(晟公)(慈利江埡黃金塔全氏與此同)
湖南常德:文時可國承進應定啓永世克有成學{秀}必敦
湖南衡陽全氏字輩:百世本支同—子才來自宋—榮郎啓衡陽—景文宜雨眾—惟單仁永用—世大良孟仲—本宗彰續述—先德裕宏昌—孝友城家愛—聲明應國光
河南淅川全氏字輩:敏華志元昌人豐兆氣祥。
雲南昭通全氏字輩:江懷勝利昌賢銀定凱傳演開客慶庭少萬正家邦。
貴陽石阡本莊鎮、貴州思南全氏班派字輩:正大有朝廷,世上(尚)洪勝(盛)明,開國成家起,惟德可(志)永興。
貴州安順全氏字輩:學仙成朝 希正永昭維德廣大 自應心豪。
貴州德江全氏字輩:景林道宗慶,福德明守賢,國正雲(榮)祥(華)盛(順),文興太吉昌。始祖全麻革。
貴州遵義全氏班輩:正文天興順,安康永太平。
貴州遵義桐梓縣全氏班輩:國天星順安幫定太平
江西上饒市廣信區鄭坊鎮楓林村全氏家族字輩:嘉德怡洪光 百世紹其昌 必應朝庭佐 賜福永賢良
江西南豐全氏字輩:仁義孝起振興家德積善餘慶昌紹世澤。
浙江温州永嘉字輩:景蟬汾窠恭孟仲洪希思 光家國仁立 一朝承大培 顯啓定興常 統正同毓秀 純善衍慶昌 芳蘭必玉瑞 桂馥有蓮香。
浙江寧波桓溪全氏(鄞州洞橋鎮沙港村)字輩:本村全氏自宋太平興國年間全權已有一千餘年。家譜前七世沒有排行,從第八世起排行為:友慶清任和時益忠 伍良元少 天大美宗 祖德孫謀 奕世永從 惟爾繼起 道義是崇 尊賢希聖 仁孝端恭 家聲丕振 甲第興隆。
廣東電白羅坑全氏字輩:堂欽永樹育。
廣西梧州市蒼梧縣一支:護總清載,法佛道文,顯化幫國,丕慶家聲,尚德立業,以守其成。
廣西賀州全氏字輩:永守嘉謀發對梁繼宗德家(文)升起。
全氏一支字輩:春和發幾祥文行忠信立光宗顯廷邦。
資料來源: [9] 

全姓文物保護

全祖望墓,清代建築,原位於寧波南郊王家橋苗圃南端,(今為恆春街南側,市府三招後面),坐東朝西,前為廟前河,北與西塘河相接,南與南塘河相連。 墓坐東偏北,朝西偏南,坐落於一片綠草叢中。墓平面呈長方形,面闊730釐米,進深420釐米,四周用條形石塊堆砌,高122釐米,墓碑系原物,高122 釐米,長 釐米,上書謝山全太史之墓,祭台兩側豎有兩方全祖望先生傳的碑刻和兩根方形石柱,柱上刻有兩隻形態可掬的獅子。此為鎮墓獸。 [7] 
全祖望故居,始建於清代,為一幢二進五開間磚木結構的二層樓房。由於故居年久失修,樓上地板及木梯的榫卯結構腐朽甚為嚴重。為恢復故居原貌,當地政府在前期保護維修的基礎上,從2007年12月12日開始實施了二期保護維修工程。 [7] 
全祖望故居 全祖望故居

全姓姓氏圖騰

全氏圖騰 全氏圖騰
《周禮·考工記·玉人》註釋:“天子用全,上公用龍。"全,純玉也。全的本義是把玉放人室內,這樣才能收藏完好,引申有純粹、完好、保全、齊全之義。古文全字是以雙手奉玉獻人之形狀。全人應以玉為氏族的原始圖騰,並以此形成了全氏族的族徽,全人居住之地稱之為全,形成的城堡稱為全邑,最終出現全姓。 [1] 

全姓姓氏名望

中國人名大辭典》收入了全姓歷代名人25名,佔總名人數的0.055%,排在名人姓氏的並列第二百三十三位;全姓的著名文學家佔中國曆代文學家總數的0.03%,排在並列第二百五十四位;全姓的著名醫學家佔中國曆代醫學家總數的0.04%,排在並列第二百三十九位;全姓的著名美術家佔中國曆代美術家總數的0.02%,排在並列第二百七十六位。 [1] 

全姓魏晉南北朝

全柔吳郡錢塘(今浙江杭州西)人,東漢靈帝時舉孝廉尚書郎右丞。董卓之亂時他棄官歸鄉。後孫策入吳,他起兵投奔孫策,被任為丹陽都尉,後為桂陽太守。 [28] 
全琮(198—249),字子璜,全柔之子。三國時期吳國名將。全琮很有謀略,曾參與多場重要戰役的謀劃。孫權將自己的女兒孫魯班嫁給了全琮,全琮的家族也成為吳國的名門;但全琮本人並不因此而驕橫跋扈,仍然以十分謙恭的態度對待他人。 [10]  [28] 
全元起,南朝時醫學家,齊梁間人。

全姓宋元

全皇后,會稽人。宋理宗母慈憲夫人侄孫女。 [20] 
全謙孫,字貞忠,元代鄞人。他與其弟全晉孫一起在陳壎門下學習,喜好研究楊簡之學。全謙孫之父全汝梅、兄全鼎孫、弟頤孫及全鼎孫之子全耆,三代人都置義田贍宗人,時人皆謂之“義田六老”。

全姓明清

全大城,明代孝子,金溪人,字希孔。他的父親重病數月,他衣不解帶,日夜服侍。後來他的祖母患目盲,大城日夜以舌舐眼,得以復明。
全整,明代學者,字修齋,鄞人,喜好研究楊簡之學,不願入仕。永樂初年,明成祖徵召他編修《永樂大典》,他不願就職。他稱他的書房為“三石草堂”,著有《三石山房文》。
全祖望 全祖望
全祖望,字紹衣,號謝山,鄞縣人,清代浙東學派的重要代表,史學家、文學家。 [13] 
全良範,明沂洲人。字心矩。萬曆中鄉試第一。登進士第。累進河南按察副使。兼管河道。時汴口水患數年。蒞任三月。遂着治績。建平成店四十里。以憂旋里。值教匪之變。捐資守城。沂人鹹德之。尊為中恪先生。

全姓近代以來

全慰天,當代經濟史學家。 [11] 
全增嘏(1903-1984),浙江紹興人。哲學家。 [17] 
全哲洙,1952年3月生,吉林龍井人,中共黨員,研究生學歷。 現任十三屆全國政協常委、民族和宗教委員會副主任。 [12] 
全樹仁(1930-2008),全國政協第九屆常委,原中共遼寧省委書記、原省人大常委會主任。 [16] 
全斗煥(1931-2021),生於日據朝鮮慶尚南道陝川郡,韓國第5任(第11、12屆)總統。 [34] 
全桂壽,1964年3月生,廣西梧州市市委書記。 [18] 
全勇先,中國內地作家、編劇。 [19] 
全建軍,中國內地男演員、歌手、廣東省社會公益企業家。 [21-22] 
全紅嬋,2007年3月28日出生於廣東省湛江市,中國國家跳水隊女運動員。2020東京奧運會女子單人十米跳台冠軍 [23-24] 

全姓研究考證

關於全姓起源問題一直有較多的説法。
其中一種被大多數全姓人認可的説法是,全姓的來源最早與周朝的官名有關。這種説法在古今全姓人中頗為流行,因此也是全姓人的主要來源。
除此而外,與全姓起源有關的還有其他一些説法。其中如相傳全姓起源於古國名或地名,這一古國名或地名大約在今安徽全椒一帶,當地早在漢代時就被稱為全椒縣。
又如另外一些説法,全姓是殷王高宗的後代,或是由漢代的王姓改姓而來。他們認為,在西漢末年,與漢元帝王皇后同族的人因不滿王莽專政和篡國,恥於與他同姓,於是便改姓為全。因為全字的含義,在寫法上包括“王”和“人”兩部分,雖改姓為全,仍不忘自己原是姓王的人。
另外還有一種説法,在五代十國時期,前蜀國君王建把一位名為全宗朗的人改名為王宗朗,應是全姓改為王姓的直接例證。
還有一種情況,是説西漢孝平年間,孺子嬰坐位,王莽乘機篡權,蹂躪宮闈,皇裔為避禍患,逃陝城,更姓氏,劉去卯刀隨以金姓。金姓鼻祖金柔,其子孫先後碾轉江西龍門、撫洲、豐城,後涉遷湖廣,在湖南沅陵七甲等地定居,改金為全。
至於關於全姓起源於其他少數民族,或者當代一些少數民族中有全姓,則是更難以考辯了。 無論全姓在起源問題上多麼眾説紛紜,多都不影響它成為當代中華大姓之一。 [4] 

全姓古籍記載

清全祖望《全氏世譜》雲:"全氏,出自《周官》,泉府之後,以官為氏。其後以同音通於全。"古代的貨幣又稱泉,周朝管理貨幣的官署稱泉府,其長官世襲,後人以官為氏,因"泉""全"同音,遂改為全氏。 [11]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