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全琮

(三國時期孫吳名將)

鎖定
全琮(?~249年),字子璜,吳郡錢唐(今浙江省杭州市)人。三國時期孫吳名將 [30]  ,桂陽太守全柔之子。
早年仁義,賑濟災民。起家奮威校尉,參與討伐山越。募兵守衞牛渚,遷偏將軍。參加洞口之戰,加號綏南將軍,進封錢唐侯,授九江太守。參加石亭之戰,配合輔國將軍陸遜,大敗曹魏大司馬曹休,遷東安郡守。
黃龍元年(229年),遷衞將軍、左護軍、徐州牧,娶孫權長女孫魯班,阻止太子孫登出征。赤烏四年(241年),出任大都督,大戰魏將王凌於芍陂。赤烏九年(246年),遷右大司馬、左軍師,阻止孫權圍攻珠崖夷州,沒有得到採納
赤烏十二年(249年),全琮逝世。其子全懌嗣爵,不忍於孫綝的嗜殺無道,出城先降魏國。
全    名
全琮 [30] 
子璜
所處時代
漢末三國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吳郡錢唐
逝世日期
249年
主要成就
協助陸遜於石亭大破曹休
官    職
右大司馬、左軍師
爵    位
陽華亭侯→錢唐侯

全琮人物生平

全琮遠近顯名

全琮父親全柔漢靈帝時舉為孝廉,補任尚書右丞。董卓之亂時,棄官歸鄉,揚州刺史闢為別駕從事,朝廷就詔拜全柔為會稽東部都尉。
三國志11 全琮 三國志11 全琮
建安元年(196年),孫策進兵江東,全柔舉兵歸附孫策,孫策表全柔為丹楊都尉。
建安十四年(209年),劉備表孫權為車騎將軍,孫權用全柔為長史,出任桂陽太守。全柔曾使全琮運穀米數千斛到吳,有所交易。但全琮到後,散用穀米,救濟貧民,空船而還。全柔聞此大怒,全琮頓首道:“我認為鬻米之事,並非緊急。而士大夫正有倒懸危累之難,以米振贍,而不及先行啓報父親。”全柔亦奇其志。當時中州士人避亂南方,依從全琮而居者數以百計。全琮傾盡家財賑濟災民,貧富與共,於是遠近顯名。後孫權以全琮為奮威校尉,授兵數千人,命其討滅山越。
後來,全琮開募召卒,得精兵萬餘人,出屯牛渚(今安徽省馬鞍山市採石鎮),遷偏將軍 [1] 

全琮因功封爵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關羽大舉進攻曹魏,進而包圍曹仁於樊城、襄陽。全琮便上疏奏議討伐關羽之計,但當時孫權已與呂蒙暗議襲取荊州,唯恐事泄,因此對全琮之表寢而不答。後擒關羽,孫權置酒宴於公安,向全琮説道:“你之前曾給我説這件事,雖然沒有迴應你,但是今天獲得這樣的成功,也有你的功勞。”於是,封全琮為陽華亭侯。 [2] 
黃武元年(222年),魏將曹休領舟軍大出洞口,孫權使呂範督領徐盛、全琮、孫韶等將領領舟軍前去拒敵。當時前線遭逢大風,東吳的舟軍漂到了長江北岸,遭到了張遼王凌等人的攻擊。東吳的船隻相繼傾覆,士卒紛紛臨陣戰死、墮水受溺,死者數以千計。東吳軍隊,只得撤軍還守。 [3-4]  此後,魏軍的臧霸數次以輕船鈔擊徐陵。全琮常帶甲仗兵,伺候不休。不久,敵兵數千人出於江中,全琮與徐盛擊破之,誅殺魏將尹盧。全琮遷為綏南將軍,進封錢唐侯。 [5-6] 
黃武四年(225年),孫權使全琮假節,領九江太守。 [7] 

全琮大臣之節

全琮 全琮
黃武七年(228年),孫權到皖城,使全琮與輔國將軍陸遜合擊曹休,大敗曹休於石亭。當時丹楊、吳郡、會稽的山民復為寇賊,攻沒屬縣,全琮時治富春 [8]  ,孫權遂分三郡險地為東安郡,以全琮領太守。全琮至時,明於賞罰,招誘降附,數年中,共收得萬餘人。孫權於是召全琮回牛渚,罷東安郡。 [9] 
黃龍元年(229年),全琮遷升為衞將軍、左護軍、徐州牧,娶孫權之女公主孫魯班 [10]  孫權使太子孫登出征,既已出軍,至於安樂,羣臣莫敢勸諫。全琮密表道:“自古以來太子未嘗偏徵,從隊時稱為撫軍,防守時稱為監國。如今太子東出,已違背古制,臣私下很是憂疑。”孫權聽從他的意見,命孫登回軍,自此人們都稱讚全琮有大臣之節。 [11] 
嘉禾二年(233年),全琮督步騎五萬徵六安,六安人民皆四處散走,諸將欲分兵捕擒以邀功請賞。全琮説:“所為乘危以僥倖,舉不百全,這不是國家的大體。如今分兵捕民,得失相半,豈可謂全呢?縱有所獲,亦不足以弱化敵人而副於國家威望。如或有甚差池,虧損非小,與其獲罪,我寧願以身受之,也不敢僥功以負國。” [12] 

全琮無功而還

嘉禾三年(234年),孫權與蜀國約定日期大舉進攻魏國,孫權親自向新城進軍,朱然與全琮各接受孫權所賜斧鉞,任左、右督軍。適逢官兵疾病流行,故此未攻而返。 [13] 
嘉禾六年(237年),衞將軍全琮襲擊六安,未不能克。不久,魏國廬江主簿呂習請求吳國派大軍前往,準備打開城門為內應。全琮時任衞將軍,與朱桓一起率軍前往迎接呂習。軍隊到達後,因事情敗露,所以部隊返還。 [14]  當時,全琮為都督,孫權又命令偏將軍胡綜宣傳詔令,讓胡綜參與軍事。全琮因軍出無所收穫,商議打算部署各將領,搞些偷襲行動。朱桓一向氣勢高傲,故此羞於見自己的部下,於是前往見全琮,問行動的意圖,因激動發怒,與全琮計較爭執。全琮想自我解脱,於是説:“主公自己命令胡綜為都督,胡綜意思要這樣為好。”朱桓更加忿怒。 [15] 

全琮功小憤恨

赤烏二年(239年),周瑜次子周胤先以罪過徙至廬陵郡。諸葛瑾連名上疏,全琮及朱然俱上言陳乞,求免周胤,孫權許其請,然而周胤已經病死。 [16]  全琮又表用周瑜兄長之子周峻的兒子周護為將。孫權以周護為人秉性行為極壞,不肯任用。 [17] 
赤烏四年(241年) [29]  ,全琮時為大都督,與魏將王淩戰於芍陂,起初攻勢不可抵擋,魏軍損失慘重。后王凌與孫禮合兵抵擋反勝全琮軍,吳軍轉為形勢不利,魏兵乘勝砍殺五營將秦晃(秦兒)軍,顧譚顧承張休見魏軍陷陣,便奮力攻擊,顧承與張休遂遏止住魏師。後來魏軍進駐此地居住,當時全琮諸子全緒全端亦併為將,見敵軍停下,便進而追擊,王淩軍遂退。論功行賞,朝廷以為駐敵之功大,退敵之功小,於是張休、顧承併為雜號將軍,而全緒、全端等人只為偏裨而已。全琮、全寄父子很是憤恨。 [18] 
赤烏五年(242年 [32]  ),孫權因太子孫登於此前逝世 [33]  ,乃立三子孫和太子 [32]  ,另立四子孫霸魯王 [32]  魯王孫霸因得寵於孫權,野心漸生,在其黨羽全寄吳安孫奇楊竺等的支持下,陰謀廢儲奪位,引發了二宮之爭 [34]  。由於孫權未能及時解決這場爭鬥,此後二宮之爭愈演愈烈,全國內外文武逐漸分裂為兩派 [31]  丞相陸遜、大將軍諸葛恪太常顧譚驃騎將軍朱據、會稽太守滕胤大都督施績尚書丁密等支持太子孫和 [31]  ,全琮則與驃騎將軍步騭鎮南將軍呂岱左將軍呂據中書令孫弘等依附魯王孫霸 [31] 
赤烏九年(246年),全琮升任為右大司馬、左軍師。他為人恭順,善於應承別人臉色而接受規勸,言辭從不嚴厲冒犯。起初,孫權準備出兵圍攻珠崖和夷州,都先詢問全琮,全琮説:“憑我聖朝的雄威,所向哪有不克之處。然而遠方異地,被大海屏障隔絕,水土中的毒氣,自古就有,兵民雜處,一定生髮疾病,相互傳染流行,前往者恐怕就不能再回來,怎會獲得很大的收穫呢?損失大江兩岸的兵員,去希冀圖取萬分之一的小利,愚臣對此心中不安。”孫權不採納他的意見。出兵一年,兵卒生病染疫死去十分之八九,孫權深為後悔。後來談話涉及到這件事,全琮回答説:“在當時情形下,羣臣有人不進行勸諫,為臣認為這種人不忠誠。” [19] 
全琮被孫權親近重用後,他的家族子弟一道受寵顯貴。全琮所受賞賜累計千金,還是謙虛地接待士人,臉上從無驕矜之色。 [20] 

全琮去世

赤烏十二年(249年),全琮逝世,其子全懌嗣爵。後來,全懌引軍搭救諸葛誕於壽春。面對孫綝的嗜殺無道,出城先降魏國,授平東將軍,封臨湘侯。全懌的侄兒全褘、全儀全靜等宗族子弟,出城投降曹魏,獲封郡守之任、列侯之爵。 [21] 

全琮史籍記載

《三國志·卷六十·吳書十五·賀全呂周鍾離傳第十五》 [22] 

全琮人物評價

全琮 全琮
《吳書》:“為將甚勇決,當敵臨難,奮不顧身。及作督帥,養威持重,每御軍,常任計策,不營小利。” [22] 
孫登:“諸葛瑾步騭朱然、全琮、朱據呂岱吾粲闞澤嚴畯張承孫怡忠於為國,通達治體。” [23] 
龐統:“卿好施慕名,有似汝南樊子昭。雖智力不多,亦一時之佳也。” [24] 
陳壽:“全琮有當世之才,貴重於時,然不檢奸子,獲譏毀名雲。” [22] 
徐眾:“禮,子事父無私財,又不敢私施,所以避尊上也。棄命專財而以邀名,未盡父子之禮。”
裴松之:“輒散父財,誠非子道。然士類縣命,憂在朝夕。權其輕重,以先人急,斯亦馮諼市義、汲黯振救之類。” [22] 
章如愚:“如程普、黃蓋、甘寧、徐盛、潘璋、朱然、朱桓、賀齊、淩統、全琮、呂範,皆智足以御眾,勇足以卻敵,未有不為守令之職者。” [25] 

全琮家庭成員

全琮父親

全柔漢靈帝時,舉孝廉並曾在漢朝為官,後來投奔孫策,先後在孫策孫權帳下仕官,遷。

全琮

孫魯班,吳大帝孫權長女,生下全吳

全琮兒子

全緒,揚武將軍、鎮北將軍。 [26] 
全懌,曹魏平東將軍,封臨湘侯。 [27] 
全吳,全琮幼子,冊封都鄉侯。

全琮孫輩

全禕,全緒之子,歸降魏國。
全儀,全緒之子,歸降魏國。
全靜,全緒之子,歸降魏國。

全琮親族

全端,全琮從子,歸降魏國。
全翩,全琮從子,歸降魏國。
全緝,全琮從子,歸降魏國。
全尚,全琮族子,東吳國丈,為孫綝所殺。
全紀,全尚的兒子,東吳黃門侍郎。
全皇后,全尚的女兒,會稽王孫亮皇后。

全琮藝術形象

全琮在小説《三國演義》裏着墨處不多 [28]  ,後期戰役常與朱桓出陣。初登場於第九十六回,其時周魴行計引誘曹休走進陷阱,陸遜擔任外應帶兵伏擊曹休。當時陸遜為了分兵三路以迎擊曹休,便向孫權推薦朱桓與全琮為輔佐,孫權即命朱桓為左都督,全琮為右都督,以助陸遜。結果全琮引一軍暗襲魏寨後方,與魏將薛喬對壘,大殺一陣擊退薛喬,最後會合主軍大敗魏兵。在一百零五回中,諸葛亮逝世後,楊儀姜維等人護送其遺體到成都時,全琮曾奉孫權之命引軍數萬,屯於巴丘界口,目的是作為蜀國的近援,防止魏軍乘喪入寇。 [28] 
參考資料
  • 1.    《三國志·卷六十·吳書十五·賀全呂周鍾離傳第十五》:全琮字子璜,吳郡錢唐人也。父柔,漢靈帝時舉孝廉,補尚書郎右丞,董卓之亂,棄官歸,州闢別駕從事,詔書就拜會稽東部都尉。孫策到吳,柔舉兵先附,策表柔為丹楊都尉。孫權為車騎將軍,以柔為長史,徙桂陽太守。柔嘗使琮齎米數千斛到吳,有所市易。琮至,皆散用,空船而還。柔大怒,琮頓首曰:“愚以所市非急,而士大夫方有倒縣之患,故便振贍,不及啓報。”柔更以奇之。是時中州士人避亂而南,依琮居者以百數,琮傾家給濟,與共有無,遂顯名遠近。後權以為奮威校尉,授兵數千人,使討山越。因開募召,得精兵萬餘人,出屯牛渚,稍遷偏將軍。
  • 2.    《三國志·卷六十·吳書十五·賀全呂周鍾離傳第十五》:建安二十四年,劉備將關羽圍樊、襄陽,琮上疏陳羽可討之計,權時已與呂蒙陰議襲之,恐事泄,故寢琮表不答。及禽羽,權置酒公安,顧謂琮曰:“君前陳此,孤雖不相答,今日之捷,抑亦君之功也。”於是封陽華亭侯。
  • 3.    《三國志·王凌傳》:與張遼等至廣陵討孫權。臨江,夜大風,吳將呂範等船漂至北岸。凌與諸將逆擊,捕斬首虜,獲舟船。
  • 4.    《三國志·呂範傳》:範督徐盛、全琮、孫韶等,以舟師拒休等於洞口。遷前將軍,假節,改封南昌侯。時遭大風,船人覆溺,死者數千。
  • 5.    《三國志·吳主傳》:冬十一月,大風,範等兵溺死者數千,餘軍還江南。曹休使臧霸以輕船五百、敢死萬人襲攻徐陵,燒攻城車,殺略數千人。將軍全琮、徐盛追斬魏將尹盧,殺獲數百。
  • 6.    《三國志·卷六十·吳書十五·賀全呂周鍾離傳第十五》:黃武元年,魏以舟軍大出洞口,權使呂範督諸將拒之,軍營相望。敵數以輕船鈔擊,琮常帶甲仗兵,伺候不休。頃之,敵數千人出江中,琮擊破之,梟其將軍尹盧。遷琮綏南將軍,進封錢唐侯。
  • 7.    《三國志·卷六十·吳書十五·賀全呂周鍾離傳第十五》:四年,假節領九江太守。
  • 8.    裴松之注《三國志·卷六十·吳書十五·賀全呂周鍾離傳第十五》引吳錄曰:琮時治富春。
  • 9.    《三國志·卷六十·吳書十五·賀全呂周鍾離傳第十五》:七年,權到皖,使琮與輔國將軍陸遜擊曹休,破之於石亭。是時丹楊、吳、會山民復為寇賊,攻沒屬縣,權分三郡險地為東安郡,琮領太守。至,明賞罰,招誘降附,數年中,得萬餘人。權召琮還牛渚,罷東安郡。
  • 10.    《三國志·卷六十·吳書十五·賀全呂周鍾離傳第十五》:黃龍元年,遷衞將軍、左護軍、徐州牧,尚公主。
  • 11.    裴松之注《三國志·卷六十·吳書十五·賀全呂周鍾離傳第十五》引江表傳曰:權使子登出徵,已出軍,次於安樂,羣臣莫敢諫。琮密表曰:“古來太子未嘗偏徵也,故從曰撫軍,守曰監國。今太子東出,非古制也,臣竊憂疑。”權即從之,命登旋軍,議者鹹以為琮有大臣之節也。
  • 12.    《三國志·卷六十·吳書十五·賀全呂周鍾離傳第十五》:嘉禾二年,督步騎五萬徵六安,六安民皆散走,諸將欲分兵捕之。琮曰:“夫乘危徼倖,舉不百全者,非國家大體也。今分兵捕民,得失相半,豈可謂全哉?縱有所獲,猶不足以弱敵而副國望也。如或邂逅,虧損非小,與其獲罪,琮寧以身受之,不敢徼功以負國也。”
  • 13.    《三國志·卷五十六·吳書十一·朱治朱然呂範朱桓傳第十一》:嘉禾三年,權與蜀剋期大舉,權自向新城,然與全琮各受斧鉞,為左右督。會吏士疾病,故未攻而退。
  • 14.    《三國志·卷五十六·吳書十一·朱治朱然呂範朱桓傳第十一》:嘉禾六年,魏廬江主簿呂習請大兵自迎,欲開門為應。桓與衞將軍全琮俱以師迎。既至,事露,軍當引還。
  • 15.    《三國志·卷五十六·吳書十一·朱治朱然呂範朱桓傳第十一》:是時全琮為督,權又令偏將軍胡綜宣傳詔命,參與軍事。琮以軍出無獲,議欲部分諸將,有所掩襲。桓素氣高,恥見部伍,乃往見琮,問行意,感激發怒,與琮校計。琮欲自解,因曰:“上自令胡綜為督,綜意以為宜爾。”桓愈恚恨………
  • 16.    《三國志·卷五十四·吳書九·周瑜魯肅呂蒙傳第九》:後以罪徒廬陵郡。赤烏二年,諸葛瑾、步騭連名上疏………朱然及全琮亦俱陳乞,權乃許之。會胤病死。
  • 17.    《三國志·卷五十四·吳書九·周瑜魯肅呂蒙傳第九》:全琮表峻子護為將。權………護性行危險,用之適為作禍,故便止之。
  • 18.    《三國志·卷五十二·吳書七·張顧諸葛步傳第七》:先是,譚弟承與張休俱北征壽春,全琮時為大都督,與魏將王凌戰於芍陂,軍不利,魏兵乘勝陷沒五營將秦晃軍,休、承奮擊之。遂駐魏師。時琮羣子緒、端亦併為將,因敵既住,乃進擊之,凌軍用退。時論功行賞,以為駐敵之功大,退敵之功小,休、承併為雜號將軍,緒、端偏裨而已。寄父子益恨………
  • 19.    《三國志·卷六十·吳書十五·賀全呂周鍾離傳第十五》:赤烏九年,遷右大司馬、左軍師。為人恭順,善於承顏納規,言辭未嘗切迕。初,權將圍珠崖及夷州,皆先問琮,琮曰:“以聖朝之威,何向而不克?然殊方異域,隔絕障海,水土氣毒,自古有之,兵入民出,必生疾病,轉相污染,往者懼不能反,所獲何可多致?猥虧江岸之兵,以冀萬一之利,愚臣猶所不安。”權不聽。軍行經歲,士眾疾疫死者十有八九,權深悔之。後言次及之,琮對曰:“當是時,羣臣有不諫者,臣以為不忠。”
  • 20.    《三國志·卷六十·吳書十五·賀全呂周鍾離傳第十五》:琮既親重,宗族子弟並蒙寵貴,賜累千金,然猶謙虛接士,貌無驕色。
  • 21.    《三國志·卷六十·吳書十五·賀全呂周鍾離傳第十五》:十二年卒,子懌嗣。
  • 22.    《三國志·卷六十·吳書十五·賀全呂周鍾離傳第十五》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3-12-03]
  • 23.    《三國志·卷五十九·吳書十四·吳主五子傳第十四》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3-12-03]
  • 24.    《三國志·卷三十七·蜀書七·龐統法正傳第七》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3-12-03]
  • 25.    章如愚·《山堂考索》
  • 26.    裴松之注《三國志·卷六十·吳書十五·賀全呂周鍾離傳第十五》引吳書曰:琮長子緒,幼知名,奉朝請,出授兵,稍遷揚武將軍、牛渚督。孫亮即位,遷鎮北將軍。東關之役,緒與丁奉建議引兵先出,以破魏軍,封一子亭侯,年四十四卒。
  • 27.    《三國志·卷六十·吳書十五·賀全呂周鍾離傳第十五》:子懌嗣。後襲業領兵,救諸葛誕於壽春,出城先降,魏以為平東將軍,封臨湘侯。
  • 28.    武侯預伏錦囊計 魏主拆取承露盤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3-12-07]
  • 29.    《三國志·卷四十七·吳書二·吳主傳》:四年春正月,大雪,平地深三尺,鳥獸死者大半。夏四月,遣衞將軍全琮略淮南,決芍陂,燒安城邸閣,收其人民。威北將軍諸葛恪攻六安。琮與魏將王凌戰於芍陂,中郎將秦晃等十餘人戰死。
  • 30.    《三國志》:全琮字子璜,吳郡錢唐人也。
  • 31.    《殷基通語》:初權既立和為太子,而封霸為魯王,初拜猶同宮室,禮秩未分。羣公之議,以為太子、國王上下有序,禮秩宜異,於是分宮別僚,而隙端開矣。自侍御賓客造為二端,仇黨疑貳,滋延大臣。丞相陸遜、大將軍諸葛恪、太常顧譚、驃騎將軍朱據、會稽太守滕胤、大都督施績、尚書丁密等奉禮而行,宗事太子,驃騎將軍步騭、鎮南將軍呂岱、大司馬全琮、左將軍呂據、中書令孫弘等附魯王,中外官僚將軍大臣舉國中分。權患之,謂侍中孫峻曰:"子弟不睦,臣下分部,將有袁氏之敗,為天下笑。一人立者,安得不亂?"於是有改嗣之規矣。
  • 32.    《三國志》:(赤烏)五年春正月,立子和為太子,大赦,改禾興為嘉興。百官奏立皇后及四王,詔曰:"今天下未定,民物勞瘁,且有功者或未錄,飢寒者尚未恤,猥割土壤以豐子弟,崇爵位以寵妃妾,孤甚不取。其釋此議。"三月,海鹽縣言黃龍見。夏四月,禁進獻御,減太官膳。秋七月,遣將軍聶友、校尉陸凱以兵三萬討珠崖、儋耳。是歲大疫,有司又奏立後及諸王。八月,立子霸為魯王。
  • 33.    《三國志》:(赤烏四年)五月,太子登卒。
  • 34.    《三國志》:時全寄、吳安、孫奇、楊竺等陰共附霸,圖危太子。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