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保加利亞人民共和國

鎖定
保加利亞人民共和國(保加利亞語:Народна Република България)是東南歐國家保加利亞的一個歷史曾用名,成立於1944年9月9日,結束於1990年11月15日。
1923年6月,保加利亞反動軍人集團發動政變。建立法西斯政權。保加利亞共產黨在9月起義,失敗。1944年九月,蘇軍解放索非亞,成立了祖國陣線政府。1945年11月,選出了國民議會,1946年9月,廢除了君主政體。9月15日,保加利亞人民共和國正式成立。保共總書記季米特洛夫當選為第一任部長會議主席。自1954年開始,日夫科夫先後任保共中央第一書記、總書記、部長會議主席、國務委員會主席。保加利亞在政治上處於僵化階段。1989年,保政局開始發生重大變化,11月,姆拉德諾夫取代日夫科夫出任保共中央總書記和國務委員會主席(1990年4月改稱總統)。1990年,保共決定實行多黨制和市場經濟,後保共也改稱保加利亞社會黨。11月大國民議會決定將國名改為保加利亞共和國。
在此期間,保加利亞實行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由保加利亞共產黨長期執政。1990年11月15日,保加利亞人民共和國改國名為保加利亞共和國。 [1] 
中文名
保加利亞人民共和國
外文名
The People 's Republic of Bulgaria
簡    稱
保加利亞
所屬洲
歐洲
首    都
索非亞
主要城市
普羅夫迪夫瓦爾納布爾加斯
國慶日
1945年9月15日
國    歌
《親愛的祖國》
國家代碼
BUL
官方語言
保加利亞語
貨    幣
保加利亞列弗
時    區
UTC+2
政治體制
蘇維埃制
國家領袖
季米特洛夫
契爾文科夫
人口數量
894.83 萬(1985年)
人口密度
80.7 人/平方公里(1985年)
主要民族
保加利亞人
主要宗教
東正教
國土面積
110912 km²
著名高校
索非亞大學

保加利亞人民共和國發展歷史

保加利亞人民共和國建國前歷史

保加利亞是一個有着悠久歷史的國家。色雷斯人是在保加利亞土地上居住的最早居民。公元前4世紀馬其頓國王征服了色雷斯各部落。到公元前1世紀,色雷斯人又為羅馬帝國所統治,大批色雷斯人淪為奴隸。著名奴隸起義領袖斯巴達克即為色雷斯人。公元395年色雷斯人處於拜占庭帝國統治之下。公元681年,自多瑙河北岸南下的斯拉夫人和自高加索北部西遷的保加爾人戰勝拜占庭帝國,建立了保加利亞國家,史稱第一保加利亞王國。1018年再次被拜占庭帝國吞併。1187年通過著名貴族阿森和彼得兩兄弟領導的戰爭,保加利亞重獲解放,建立了第二保加利亞王國。1396年土耳其奧斯曼帝國佔領了保加利亞。1877年爆發俄土戰爭,土耳其敗,保加利亞於1878年宣佈獨立,結束了土耳其奧斯曼帝國長達500年的統治。保加利亞建立了公國,開始實行君主立憲制。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保加利亞於1915年8月同德國簽訂秘密友好同盟條約,與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結成軍事同盟。戰後,根據1919年簽訂的納伊和約,保加利亞作為戰敗國,失去了大片領土和通往愛琴海的出口。1923年6月,保加利亞軍人集團發動政變,建立了法西斯政權。保共於9月領導了反法西斯政權的武裝起義,但遭失敗。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保加利亞於1941年3月加入德、意、日法西斯集團。保共、農民聯盟等黨派領導開展了游擊戰爭。1944年9月9日在蘇軍的幫助下,保加利亞共產黨領導了武裝起義,推翻了法西斯統治,保加利亞重獲解放。

保加利亞人民共和國季米特洛夫時代

軸心國成員保加利亞王國在1944年9月7日向納粹德國宣戰,9月9日的社會主義政變造成了一個由祖國陣線領導的政府成立,該“祖國陣線”受保加利亞共產黨支配,讓保加利亞共產黨登上了保加利亞的政治頂峯。1944年至1945年上演了一場針對反共主義者的大規模鬥爭運動,矛盾在共產黨員格奧爾基·季米特洛夫回國後進一步激化,他在演講中表示共產黨不可能和任何反對者合作。 [2] 
在數週後的議會選舉中,社會主義者以88.1%的選票取得勝利。1946年9月,在關於是否保留君主制的公投中,希望廢除君主制的票數高達95.6%。年輕的沙皇西美昂二世和他的家人被迫離開保加利亞,共產黨的第三號人物瓦西里·科拉羅夫就任“共和國臨時主席”,這標誌着保共完全統治全國的開始。 [2] 
在1946年至1948年共產黨鞏固了他們在保加利亞的統治。1946年10月的制憲大會選舉中共產黨再次獲得多數選票,1個月後季米特洛夫出任部長會議主席(或稱總理)。1947年12月,制憲大會在蘇聯法學家的幫助下仿照1936年蘇聯憲法完成了所謂“季米特洛夫憲法”。1948年,反對派幾乎被完全打倒,社會民主主義組織被迫與保共合併,此外保加利亞農業人民聯盟將自己轉型為保共的忠實合作伙伴。 [2] 
在1948年至1949年,東正教伊斯蘭教新教天主教宗教組織都被限制或禁止。保加利亞正教會雖被保留,卻遭到極大地限制,而且教會逐漸被共產主義者滲透。 [2] 

保加利亞人民共和國契爾文科夫時代

季米特洛夫在1949年逝世,保加利亞人民共和國由以維爾科·契爾文科夫為核心的領導集體領導,瓦西里·科拉羅夫成為部長會議主席。一年後科拉羅夫逝世,契爾文科夫兼任部長會議主席。他開始迅速、有力地推動國家的工業化發展,並實現了農業集體化,鎮壓了農民的叛亂。勞教所被成立,其中在最高峯時有100,000人。數千名持不同政見者被判刑,許多都在勞教所中死亡。保加利亞和希臘南斯拉夫的領土問題被再次引燃。 [2] 
然而,斯大林之死讓契爾文科夫在黨內支持者的實力變得薄弱。1954年3月,契爾文科夫失去了總書記的職務,取代者為年輕的託多爾·日夫科夫契爾文科夫繼續擔任部長會議主席。赫魯曉夫反斯大林之後,保加利亞共產黨譴責斯大林主義,進而討伐契爾文科夫的威權主義。1956年4月保加利亞共產黨召開中央全會,批判和肅清部長會議主席契爾文科夫的“個人迷信”,他的部長會議主席職位也被安東·於哥夫取代。 [2] 

保加利亞人民共和國日夫科夫時代

日夫科夫在之後的33年統治保加利亞。此時的保加利亞完全忠於蘇聯,同時在國內推行温和政策。1949年的科斯托夫案被平反;言論自由政策被有限度地還原,當局也結束了對教會的迫害。保加利亞和南斯拉夫、希臘的關係逐漸恢復。 [2] 
1956年,波蘭(“波蘭十月”)和匈牙利(十月事件)的動盪並未波及保加利亞,但是保共為避免類似事件的發生對電影、知識分子和文人進行約束和限制。在1960年代一系列經濟改革正式實施,使保加利亞的產品銷售量超出預計數額,也使得國家擁有了其他社會主義國家中少有的生產大宗商品的基礎,例如香煙和巧克力。保加利亞亦是東歐人最熱門的旅遊目的地。 [2] 
1962年11月,安東·於哥夫被指責"極大地侵犯了社會主義法制",他的部長會議主席職務被撤銷。總書記日夫科夫兼任部長會議主席。1964年,在蘇聯領導人由赫魯曉夫轉為勃列日涅夫的過程中,日夫科夫保住了自己的職位。在1968年華約入侵捷克斯洛伐克時,保加利亞站在了蘇聯一邊,再次顯示了自己對蘇的忠誠。此時的保加利亞普遍被視為東歐陣營中最為親蘇的國家。 [2] 
1971年新憲法執行,國家元首的稱謂改為國務委員會主席,由總書記日夫科夫擔任,斯坦科·託多羅夫成為部長會議主席。 [2] 
日夫科夫雖然不是一位斯大林主義式的“暴君”,但從他自己70歲的1981年開始,日夫科夫結束了自己推行的温和政策。這一傾向可從對佔保加利亞國內人口10%的土耳其人同化政策中看出。1984年冬,土耳其系居民被禁止使用土耳其語,並被強制改為保加利亞式姓名。許多土耳其系居民逃往土耳其,使得勞動力短缺,造成了保加利亞南部的農業生產陷入倒退。保加利亞和西側諸國的經濟關係也冷化了。 [2] 

保加利亞人民共和國共產體制的結束

在親西方的留德米拉·日夫科娃託多爾·日夫科夫之女)的推動下,保加利亞的社會和文化逐漸變得開放。1980年代後期蘇聯的“新思維”也給保加利亞帶來了影響。保加利亞共產黨和日夫科夫都逐漸無法抵抗要求改革的呼聲。1989年10月索菲亞發生了關於環境問題的示威,1989年11月,示威進一步擴大至要求全面政治改革。保加利亞共產黨指導部的一些人也認識到改革的必要性,對此反應迅速。1989年11月10日,日夫科夫被迫辭職。前外交部長佩特爾·姆拉德諾夫成為最高領導人。 [2] 
保共的行動僅僅為他們爭取了很短的喘息時間,姆拉德諾夫承諾他將開放政權,甚至執行多黨制和自由選舉。示威活動在全國迅速蔓延,要求保共下台的呼聲越來越大。1989年12月11日,姆拉德諾夫又在電視上宣佈保共已放棄權力。1990年1月15日,保加利亞國會宣佈正式停止保共的“領導地位”。2月,保共放棄一黨專政體制,更名為“保加利亞社會黨”。6月,保加利亞舉行了1939年以來首次自由選舉,保加利亞成為多黨制國家。11月,國會通過投票將國名從“保加利亞人民共和國”改為“保加利亞共和國”,並刪除了國旗上帶有共產主義色彩的國徽(1997年新國徽啓用)。保加利亞人民共和國正式結束。 [2] 

保加利亞人民共和國地理

保加利亞位於歐洲巴爾幹半島東南部。北面與羅馬尼亞人民共和國接壤(多瑙河為邊界),東南面毗鄰土耳其和西南面希臘,西北面和西南面毗鄰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東瀕黑海。面積111001.9平方公里,海岸線長378公里。東保加利亞濱臨黑海,多瑙河是保加利亞與羅馬尼亞的界河。巴爾幹山(意為“多山的地方”,在保加利亞境內稱為“老山”)將保加利亞分為北部的多瑙河平原和南部的色雷斯低地。

保加利亞人民共和國政治

保加利亞人民共和國是一個一黨制國家,保加利亞共產黨全方面建立了職官名錄制度。保加利亞的憲法經過了多次修改,其中日夫科夫憲法實行的時間最長。該憲法的第一條對保加利亞人民共和國進行了概括:“保加利亞人民共和國是一個由村莊和城市中的勞動人民領導的社會主義國家,社會和政治的主導力量是保加利亞共產黨。”
人民委員會代表國家進行地方自治,他們的作用是在各自的管轄區域,結合民意執行保共的決策。1980年代後期,全國人口約10%皆為人民委員,是保加利亞歷史上的最高峯。 [2] 

保加利亞人民共和國國家象徵

保加利亞人民共和國國旗

保加利亞人民共和國國旗 保加利亞人民共和國國旗
保加利亞人民共和國國旗由三條同樣大的水平橫向區域組成,上部為白色,中部為綠色,下部為紅色,左上方的白色區域繪有國徽。這些顏色代表自由與和平(白色)、森林與農業(綠色)和為自由戰鬥所灑的鮮血。

保加利亞人民共和國國徽

保加利亞人民共和國國徽 保加利亞人民共和國國徽
保加利亞人民共和國國徽為盾徽。藍色盾面上為一頭金獅,周圍環繞着飾帶和麥穗,麥穗由兩面保加利亞國旗覆蓋,飾帶上有着“1944”與“681”的字樣,分別代表保加利亞第一王國的建國年份(不確定,歡迎指出問題),保加利亞人民共和國的建國年份,正上方有一枚紅色五角星,正下方有一金色齒輪。

保加利亞人民共和國軍事

在1946年保加利亞成為人民共和國後,軍方立即採取了蘇聯的軍事模式和學説。國家獲得了大量的蘇式武器裝備,保加利亞的國內軍用車輛生產力逐漸強大起來。在1988年,保加利亞人民軍保加利亞語:Българска народна армия)共有152,000人,分別在陸軍、海軍、空軍和導彈部隊中服役。軍隊中共有約3,000輛坦克、2,000輛裝甲車、2,500門大口徑火炮、500多架飛機、33艘艦艇,以及67座飛毛腿導彈發射器、24座OTR-23 “奧卡”(北約代號SS-23 “蜘蛛”)導彈發射器和幾十座9K52 “月亮-M”(北約代號蛙-7)戰術火箭發射器 [2] 

保加利亞人民共和國經濟

保加利亞人民共和國經濟體制

保加利亞人民共和國實行計劃經濟,和其他經濟互助委員會成員國相同。1940年代中期,當農業集體化開始時,保加利亞還是一個農業國,全國80%的人口分佈在農村地區。保加利亞所有部門的生產機構和設施都被國有化私營經濟在保加利亞逐漸銷聲匿跡。儘管集體化政策給其他國家帶來了許多困擾,但該政策使保加利亞的農業生產力大增。大規模的機械化使得勞動生產力得到增長。為了彌補人為降低消費品價格帶來的損失,政府每年都花費許多資金用於此。 [2] 

保加利亞人民共和國工業化

契爾文科夫時代奉行的斯大林主義為能源部門帶來了大規模的工業化。在該時期,國家建設了多個水壩、水電廠、化工廠和礦廠。戰時經濟系統被取消,醫療保健和教育部門得到了發展空間。這所有的一切都依靠政府進行嚴格管控。來自勞教所的工人隊伍和“保加利亞旅隊運動”(一個號召年輕人自願工作的青年運動)參與了其中的許多建設工作。 [2] 
1960年代,日夫科夫推行了一系列經濟改革,對國家產生了積極的影響。他在保留計劃經濟模式的前提下重點發展輕工業、農業和旅遊業,也包括信息技術。盈餘的農產品被允許出售,讓物價更為低廉,國家亦進口了許多新的輕工業生產設備。保加利亞也是第一個從可口可樂公司獲得授權的社會主義國家,保加利亞的可口可樂擁有西裏爾字母商標。儘管保加利亞的經濟較為穩定,但是他同樣擁有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的通病——貿易完全依靠蘇聯,且策劃者不考慮一些產品是否擁有消費市場。這導致了某些產品出現冗餘現象,而另一些商品則出現赤字現象。 [2] 

保加利亞人民共和國外貿

除了蘇聯,保加利亞的其他貿易伙伴有東德和捷克斯洛伐克,一些非歐洲國家,例如蒙古人民共和國和非洲各國也是保加利亞產品的大進口商。該國與一些非社會主義國家也擁有良好的貿易關係,例如西德和意大利。為了打擊產品的低質量現象,1970年保加利亞建立了一個全面的國家標準體系,其中包括了各種產品、機械和建築物的質量要求。 [2] 
保加利亞人民共和國的人均GDP在東歐國家中較為平均(見下表)。資料顯示保加利亞人民共和國的購買力較低,主要是由於其商品比其他社會主義國家有更大的可用性。根據官方統計,在1988年幾乎100%的居民家中都有電視機;95%的人擁有收音機;96%的人擁有冰箱;40%的人擁有汽車。 [2] 
人均GDP(1990 $)
1950
1973
1989
1990
美國
$9,561
$16,689
$23,214
芬蘭
$4,253
$11,085
$16,676
$16,868
$3,706
$11,235
$16,305
$16,881
意大利
$3,502
$10,643
$15,650
$16,320
$3,501
$7,041
$8,729
$8,895(捷克
$7,762(斯洛伐克
蘇聯
$2,834
$6,058
$6,871
$2,480
$5,596
$6,787
$6,471
波蘭
$2,447
$5,334
$5,115
西班牙
$2,397
$8,739
$11,752
$12,210
$2,069
$7,343
$10,355
$10,852
希臘
$1,915
$7,655
$10,262
$9,904
保加利亞
$1,651
$5,284
$6,217
$5,552
$1,585
$4,350
$5,917
$5,695
$1,182
$3,477
$3,890
$3,525
$1,101
$2,252
$2,482

保加利亞人民共和國汽車工業

自1965年起,西歐的許多公司都選擇在保加利亞建造工廠以在東歐出售他們生產的汽車。法國的雷諾雪鐵龍、意大利的菲亞特阿爾法·羅密歐試圖與保加利亞建立合作關係,但保加利亞人民共和國只和雷諾、菲亞特達成了協議。“保加利亞雷諾”(Bulgarrenault)自1966年至1971年基於雷諾8和雷諾10生產汽車。該機構的工廠設在普羅夫迪夫。最終他們生產了約6,500輛汽車。 [2] 

保加利亞人民共和國外交

保加利亞人民共和國同中國

中國與保加利亞於1949年10月4日建交。50年代,兩國關係發展順利。60年代起,雙邊交往一度減少。自80年代起兩國各領域的交流與合作逐步增多,兩國關係平穩發展。 [1] 
1952年中保兩國政府簽訂了兩國間第一個貿易協定。60、70年代雙邊貿易額大幅下降。80年代後,兩國經貿關係發展較快。兩國簽署了鼓勵和保護投資協定和避免雙重徵税協定。1985年成立了兩國政府間經濟、貿易及科技合作委員會。 [1] 

保加利亞人民共和國同美國

1947年恢復公使級外交關係,1950年斷交,1959年再度復交,1966年升格為大使級外交關係。兩國關係長期緊張。1989年後兩國關係逐步改善並恢復正常。 [1] 

保加利亞人民共和國同蘇聯

冷戰時期,保加利亞一直同蘇聯保持着密切的關係。1989年劇變後,保加利亞俄羅斯保持着比較好的關係。 [1] 

保加利亞人民共和國文化

保加利亞人民共和國的文化被政府嚴格控制,但是在一段時期較為開放(西歐的文學和音樂作品得以進入保加利亞)。這一段時期在匈牙利十月事件後告一段落。為了應對匈牙利事件契爾文科夫被任命為教育和文化部長,在1957年至1958年,他根據自己的立場對保加利亞作家協會進行了清洗,並遣散了自由記者和編輯。在1956年赫魯曉夫發起反斯大林主義演説後這類打擊活動被終止,這被稱為“保加利亞解凍”。在共產主義政權垮台前夕,民族主義成為主流。 [2] 
參考資料
  • 1.    保加利亞國家概況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保加利亞大使館.2015-03[引用日期2015-07-17]
  • 2.    wikipedia.保加利亞人民共和國.美國:wikipedia,2014年:p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