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斯大林主義

鎖定
斯大林主義是一套以前蘇聯1929-1953年間領導人約瑟夫·維薩里奧諾維奇·斯大林命名的政治和經濟理論體系。 名詞“斯大林主義”最早由拉扎爾·卡岡諾維奇提出。作為馬克思列寧主義者的斯大林本人從未使用過這個詞彙。 列夫·達維多維奇·托洛茨基稱斯大林主義體制為獨裁政策,這個解釋被反對斯大林主義的評論家們廣泛運用。 斯大林主義還經常被稱為“紅色法西斯主義”,該稱呼在20世紀30年代出現,在1945年後的美國使用尤其普遍。
中文名
斯大林主義
外文名
Stalinism
性    質
政治和經濟理論體系
提出者
拉扎爾·卡岡諾維奇

斯大林主義政策

斯大林主義是指受蘇聯控制和影響的社會主義陣營內的國家, 在約瑟夫·維薩里奧諾維奇·斯大林領導下及其之後的共產主義理論。但在事實上,斯大林自己並不承認自己創立了什麼主義同馬克思列寧主義並列,一直以來斯大林都認為自己是弗拉基米爾·伊里奇·列寧的學生。 斯大林主義是馬列主義思想的一種解釋和一個把馬列主義現實化了的政治系統;它成功地在二十年代通過[五年計劃]使蘇聯工業產業化。 有些時候政治歷史學者會用複合名詞馬克思列寧斯大林主義,“卡爾·馬克思/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弗拉基米爾·伊里奇·列寧/約瑟夫·維薩里奧諾維奇·斯大林教導”來表明它的歷史繼承性。 但是很多馬克思主義和列寧主義者們同時認為斯大林主義埋滅了他們的理想; 特別是反斯大林的列夫·達維多維奇·托洛茨基派者們認為斯大林主義是冒用了馬克思主義作為藉口的一個反革命政策。

斯大林主義看法

斯大林肖像 斯大林肖像
斯大林派認為列寧在1924年死後斯大林是列寧主義的最高權威,並指出托洛茨基因為直到1917年才加入布爾什維克黨並和列寧就先鋒黨的問題發出衝突, 無法和斯大林相提並論。 從1917年到1924年, 列寧,托洛茨基和斯大林看似聯合, 但事實上卻從沒有消除他們之間的理念差異。

斯大林主義關係

有人認為斯大林是列寧真正的追隨者,正如他自己所宣稱的那樣。他指出是列寧引入紅色恐怖,集中營和聲名狼藉的第58號條款,是列寧建立了一黨制制度。當前蘇聯總理莫洛托夫被提問兩位領導人誰更“嚴厲”的問題時曾回答到:“當然是列寧……我清楚的記得列寧當時是怎樣地指責斯大林的軟弱和自由主義傾向。”支持此觀點的人認為,斯大林主義和列寧主義存在大量共同點,足以揭示他們之間的連續性。例如列寧曾對共產黨內的小團體實施禁令,並在1921年提出一黨制國家的方針——這種運動使斯大林在列寧死後成功的排擠掉他的政治對手。而且列寧曾用於對黨內“不忠”分子實施清洗的做法,日後則成為斯大林30年代廣泛使用的政治手段。在列寧統治時期,恐怖政策被用於鎮壓反動派。為實現這一目的,契卡機關於1917年12月成立。契卡領導人費利克斯·埃德蒙多維奇·捷爾任斯基曾滿懷激情的宣稱: “我們代表的就是自我組織的恐怖主義——這話要先説清楚。” 根據西方的權威估計,至1924年為止契卡處決的人數已經超過了250,000人。
持類似觀點的人認為,斯大林激進的現代化改革也並非他本人的原創,它們主要是列寧戰時共產主義的進一步發展。該政策主要特點在於大規模實施國有化,從農村強制徵收穀物和粗放式的勞動指揮。勞動紀律十分嚴格,遲到和缺勤都將會受到嚴厲的處罰。

斯大林主義爭執

反駁了工人階級資本主義國家中對革命的重要性(比如,在美國,工人階級資產化為勞動貴族)。 並且, 斯大林突出了農民階級的重要性(如中國);托洛茨基則看好城市革命而不是農民起義和游擊戰。

斯大林主義主要貢獻

1. 蘇聯民族政策的基礎,主要見於斯大林1913年的著作《馬克思主義和民族問題》 ,曾被列寧所表揚。
2. 一國社會主義
3. 隨社會主義發展而惡化的階級鬥爭形勢理論,為鎮壓政治反動派必要性提供了理論基礎。

斯大林主義政治經濟

為了把斯大林時期蘇聯政府的政策與他們所信仰的“真正”的馬克思主義區分開, 反對當時政權的托洛茨基派最早使用了“斯大林主義”這個名詞。 託派者稱斯大林時期的蘇聯不是社會主義,更不是共產主義,而是一個官僚化的次等工人政權:一個由掌權派控制剝削的非資本主義政權。 這個不能稱的上社會階級的掌權派,雖自己不控制生產,卻由剝削工人階級得到了利益和財富。 沒有顛覆資本主義的十月革命, 斯大林主義也無法存在。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斯大林他自己在十月革命的時候卻並不活躍:與其奪權,斯大林曾主張與臨時政府合作。
基於列寧的遺產並加以變動,斯大林擴展了上世紀20-30年代蘇聯的中央集權體系。連續的兩個五年計劃的實施極大得增強了蘇聯的經濟。大飛越在很多領域都有所體現,特別是在煤和鐵的礦產量上。原本與西方有着數十年差距的蘇聯在短短三十年時間的追趕後,在經濟與科學方面與西方近乎平起平坐。而一些歷史經濟學者根據上述統計測量得出結論:就現有的資料而言,這是最快的經濟增長時期。
由於受到俄國革命成功所影響,在二十世紀,不少國家,包括一些革命政權,以及剛獨立的殖民地,尋求資本主義市場經濟以外的制度時,都會模仿蘇聯的政治經濟模式。在斯大林於一九五三年死後,他的繼承人尼基塔·謝爾蓋耶維奇·赫魯曉夫,在一九五六年召開的蘇聯共產黨第二十次代表大會會議中,以一篇秘密演辭,強烈批評和攻擊斯大林的政策,並指責斯大林搞的個人崇拜背叛了列寧主義的基本原則,是在搞政治秘密警察為支撐點的恐怖集權統治,並且放棄了不少斯大林的政策,決定放開集體農莊成員的自主買賣農作物的權力範圍,對工廠工人實行物質獎勵制度。
1961年蘇共22大會議上,他把斯大林的墓遷出莫斯科紅場,並將以斯大林為名的城市斯大林格勒、斯大林斯克、斯大林諾、斯大林納巴德、斯大林尼裏改名為伏爾加格勒新庫茲涅茨克頓涅茨克杜尚別茨欣瓦利
在這之後,不少採納斯大林主義的國家,或多或少都跟隨蘇聯和赫魯曉夫放棄斯大林主義,採納赫魯曉夫的新式共產主義政策。而毛澤東治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是顯著的例外。毛澤東指責蘇共新領導層搞修正主義,變成了修正主義國家。中國和蘇聯在1960年--1962年進行了多次不公開論戰,在1963年進行了近一年的公開論戰。這使得赫魯曉夫為了證明自己是純正的共產主義者而放慢了改革的步伐,不再想要徹底的改變斯大林的一整套經濟體制。
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在赫魯曉夫出差時和米哈伊爾·安德烈耶維奇·蘇斯洛夫阿列克謝·尼古拉耶維奇·柯西金波德戈爾內一起罷免了他,之後赫魯曉夫被軟禁,靠蘇聯官方的老幹部養老金生活。勃列日涅夫上台後,面對斯大林主義者和非斯大林化者在蘇聯引起的政治波動,他用了幾年的時間,通過居中調節,做磨稜兩可的含糊性表態等方法,最終在1970年左右使兩者都服從於以他為首的蘇共中央,結束了蘇聯國內意識形態問題的紛爭,也確定了他最高領袖的身份。他對斯大林的形像有了一定的修復,允許斯大林的故鄉格魯吉亞修建他的塑像,並在莫斯科紅場列寧墓背後,1969年也修建了一個小型斯大林像,同時允許反映二戰的電影中出現斯大林指揮蘇德戰爭的身影,並將強烈反斯大林的雜誌社基本都查禁。
但是,勃列日涅夫反對批評和撤消1956年的蘇共二十大會議和1961年的蘇共22大會議上對斯大林個人崇拜問題所做出的一切書面決定,拒絕將伏爾加格勒恢復名字為斯大林格勒,拒絕在蘇共任何一次會議決議和紀念活動上把斯大林重新和馬克思、列寧並列為同樣偉大的共產主義者,拒絕在除了格魯吉亞莫斯科以外的城市再以官方資金興建斯大林像。勃列日涅夫沿用了赫魯曉夫那套對斯大林式經濟制度進行了一定規模修補的新式社會主義經濟制度
勃列日涅夫把所有熱情放在擴充軍備和與美國在全球爭霸上,對意識形態問題很少提及。蘇共官方如非二戰紀念日,平常則一般拒絕談及斯大林的名字和經歷以及他的時代。
對於赫魯曉夫,整個勃列日涅夫時代的蘇共官方則一直是絕口不提及他的一切,彷彿蘇聯在列寧時代結束後,就越過斯大林和赫魯曉夫時代,直接進入了勃列日涅夫時代一樣。所以,中華人民共和國阿爾巴尼亞人民共和國仍然認為,勃列日涅夫時代的蘇聯,還是一個修正主義的國家。並且因為勃列日涅夫提出了“有限主權論”和“社會主義大家庭論”等有利於蘇聯擴張領土權力的理論,所以,又叫當時的蘇聯是“社會帝國主義”國家。

斯大林主義評論

有些歷史學家,將斯大林和彼得一世大帝的經濟政策並列。這兩個人都希望俄國經濟追得上西歐,兩個人都成功令俄國在一段短時間成為歐洲領導者。其他歷史學家,就因斯大林與伊凡四世在限制人民自由,以及專政手段上都同等殘暴,而將兩者作出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