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五子之歌

鎖定
《五子之歌》出自《尚書》中的《夏書》,《尚書》原有一百篇,有些篇都已散失了,但《五子之歌》還在,是其一篇,
《五子之歌》是對中國最早的帝王亡國的嘆息,體現了中國最早、最原始的政治思想,即“民惟邦本,本固邦寧”。
以人為本,而不是以神為本,唐人同穀子據典故也曾改編過《五子之歌》。
作品名稱
五子之歌
作品出處
《史記.夏本紀》;《尚書》
文學體裁
詩歌
改    編
唐人同穀子

目錄

五子之歌典故

大禹的兒子啓作為夏朝君主開啓了“父傳子,家天下”的世襲君主制時代。然而繼承王位的兒子太康,就因為沒有德行,導致老百姓反感。太康貪圖享樂,在外打獵長期不歸,國都被后羿侵佔。太康的五個弟弟和母親被趕到洛河邊,追述大禹的告誡而作《五子之歌》,表達了五個人的悔意。
夏後太康失國,五位公子作五子之歌以示哀悼。

五子之歌原文

太康尸位,以逸豫滅厥德,黎民鹹貳,乃盤遊無度,畋於有洛之表,十旬弗反。有窮后羿因民弗忍,距於河,厥弟五人御其母以従,徯於洛之汭。五子鹹怨,述大禹之戒以作歌。
其一曰:“皇祖有訓,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寧。予視天下愚夫愚婦,一能勝予,一人三失,怨豈在明,不見是圖。予臨兆民,懍乎若朽索之馭六馬,為人上者,奈何不敬?”
其二曰:“訓有之,內作色荒,外作禽荒。甘酒嗜音,峻宇雕牆。有一於此未或不亡。”
其三曰:“惟彼陶唐,有此冀方。今失厥道,亂其紀綱,乃厎滅亡。”
其四曰:“明明我祖,萬邦之君。有典有則,貽厥子孫。關石和鈞,王府則有。荒墜厥緒,覆宗絕祀!”
其五曰:“嗚乎曷歸?予懷之悲。萬姓仇予,予將疇依?鬱陶乎予心,顏厚有忸怩。弗慎厥德,雖悔可追?”

五子之歌大概意思

一、大禹説過,老百姓可以親近,而不可輕視。人民為國家之本,本固了國家才能安寧。
二、大禹説過,不要貪圖女色,打獵玩樂,嗜酒,豪華的住宅。只要有此一項,就會導致亡國。
三、陶唐氏部落本來有很廣大的土地,因為失德,敗壞綱常,導致滅亡.
四、大禹為後世楷模,治定了法典,因為太康廢棄了典法,導致宗廟祭祀滅絕。
五、我們被后羿逼到洛河對岸,沒有歸宿,嘆息不謹慎的行為,追悔莫及。

五子之歌譯文

太康處在尊位而不理事,又喜好安樂,喪失君德,眾民都懷着二心;竟至盤樂遊獵沒有節制,到洛水的南面打獵,百天還不回來。有窮國的君主羿,因人民不能忍受,在河北抵禦太康,不讓他回國。太康的弟弟五人,侍奉他們的母親跟隨太康,在洛水灣等待他。這時五人都埋怨太康,因此敍述大的教導而寫了歌。
其中一首説:“偉大的祖先曾有明訓,人民可以親近而不可看輕;人民是國家的根本,根本牢固,國家就安寧。我看天下的人,愚夫愚婦都能對我取勝。一人多次失誤,考察民怨難道要等它顯明?應當考察它還未形成之時。我治理兆民,恐懼得像用壞索子駕着六匹馬;做君主的人怎麼能不敬不怕?”
其中第二首説:“王的教誨這樣昭彰,可你在內迷戀女色,在外遊獵翱翔;喜歡喝酒和愛聽音樂,高高建築大殿又雕飾宮牆。這些事只要有一樁,就沒有人不滅亡。”
其中第三首説:“那陶唐氏的皇帝,曾經據有冀州這地方。現在廢棄他的治道,紊亂他的政綱。就是自己導致滅亡!”
其中第四首説:“我的輝煌的祖父,是萬國的大君。有典章有法度,傳給他的子孫。徵賦和計量平均,王家府庫豐殷。現在廢棄他的傳統,就斷絕祭祀又危及宗親!”
其中第五首説:“唉!哪裏可以迴歸?我的心情傷悲!萬姓都仇恨我們,我們將依靠誰?我的心思鬱悶,我的顏面慚愧。不願慎行祖德,即使改悔又豈可挽回?”
四層防禦溝壕 四層防禦溝壕
五子之歌中的五位王子所居的地方為今河南鞏義花地嘴遺址 [1] 
代表夏朝君主地位的玄圭,為大禹所傳 代表夏朝君主地位的玄圭,為大禹所傳
唐人同穀子據典故改編的詩歌
五子之歌
邦惟固本自安寧,臨下常須馭朽驚。
何事十旬遊不返,禍胎從此召殷兵。
酒色聲禽號四荒,那堪峻宇又雕牆。
靜思今古為君者,未或因茲不滅亡。
唯彼陶唐有冀方,少年都不解思量。
如今算得當時事,首為盤遊亂紀綱。
明明我祖萬邦君,典則貽將示子孫。
惆悵太康荒墜後,覆宗絕祀滅其門。
仇讎萬姓遂無依,顏厚何曾解忸怩。(讎讀仇,同仇
五子既歌邦已失,一場前事悔難追
五子之歌中體現的民本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中非常重要的思想資源,是中國古代的明君、賢臣為維護與鞏固其統治而提出的一種統治觀。 [2] 
五子之歌中的“民惟邦本(民為邦本)”,釋義為百姓是國家的根本。這一思想反映了統治者的民本思想清華簡厚父中的“民心惟本,厥作惟葉”的民本思想一樣。其他體現民本思想的還有如:
《尚書·虞夏書·皋陶謨》興“五教”、定“五禮”、立“九德”、親“九族“,堅持公正,刑教兼施等。如“五教”的內容即“父義、母慈、兄友、弟共(恭)、子孝”。皋陶的民本思想夏朝君主做為重要的治國典章並實行,使得國富民強、天下大治
春秋時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説:“民以君為心,君以民為本”,“心以體全,亦以體傷。君以民存,亦以民亡”(《禮記·緇衣》)。
戰國時期思想家荀子説:“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荀子·哀公》)。“
戰國時期思想家孟子説“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儒家西河學派的創始人子夏在《春秋穀梁傳》中説“民者,君之本也”。
西漢著名政論家與文學家賈誼“國以民為安危,君以民為威侮”(《新書·大政》)。
唐太宗李世民為君之道,必須先存百姓”(《貞觀政要·君道》)
明代內閣首輔張居正推行的歷時18年之久的隆萬大改革運動,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張居正在《請蠲([juān],免除)積逋([bū],拖欠)以安民生疏》中言:“竊聞致理之要,惟在於安民,安民之道,在察其疾苦而已。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