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乾爹

(義父俗稱)

鎖定
義父俗稱乾爹。從南北朝時期起,“義父子”現象開始出現。“幹”是上契的意思,指沒有血緣或婚姻關係,拜認的親屬,舊習俗還要通過某種儀式結為父子關係。“拜乾親”就是認義父、義母,是流行全國的一種保育習俗。 [1-2] 
中文名
乾爹
外文名
adopted father
起    源
南北朝時期起
共同之處
目的相同、起因相似、情感一致
引申意義
年輕女性與年長男性的不正當關係

乾爹歷史由來

乾爹歷史傳説

從中國五千年曆史來看,最早的乾爹大概要數周文王,他的第1個兒子是伯邑考,第2個兒子就是後來的周武王姬發,由此到第99個都是親兒子,而第100個兒子則是個乾兒子,叫雷震子,長着副雷公臉,身上長着翅膀,專拿一條鐵棍打妖怪。
這一類乾爹有個共同特徵,就是其乾兒子往往比這個乾爹本身更有名,甚至有因為幹孫子而出名的。比如本姓夏侯曹嵩,是因為認了大太監曹騰當乾爹所以才姓了曹,這個太監乾爹是由於有個叫曹操的幹孫子而出名的。再比如盛唐時期曾任幽州節度使張守珪,這個人本身名氣並不大,但其乾兒子安祿山卻大大地有名,而且,安祿山還是楊貴妃的乾兒子,最後把他乾孃給逼死了。

乾爹由來

北魏時,“隱士趙逸來至京師,汝南王拜為義父(《洛陽伽藍記》)”。 北齊時的權臣和士開,“富商大賈朝夕填門,朝士不知廉恥者多相附會,甚者為其假子(《北齊書》)”。到了隋唐以後,可以看到大量“義父子”現象。如安祿山先是被幽州節度張守硅“養為子”,後來還申請成為楊貴妃的養兒。唐末五代,認“義父子”現象更是極為盛行,當時軍閥無不收養義子。後唐太祖李克用的假子義兒很多,甚至建立起了“義兒軍”。歐陽修在寫《新五代史》時還專門立了《義兒傳》。古時軍隊中“義父”、“義子”非常氾濫,如朱元璋就有好幾個義子,有的將領下面甚至有好幾百個義子。
“幹”是上契的意思,指沒有血緣或婚姻關係,拜認的親屬,舊習俗還要通過某種儀式結為父子關係。
“乾爹”,廣東人稱之為“契爹”。
英文叫做god father,分開兩個詞寫,不能寫成神父godfather一個單詞。上面的仁兄是指基督教裏的特別意思,但是世俗就是把“乾爹”叫做"god father"。所以對基督徒會話或寫文章時,要用"father related by adoption"。

乾爹拜乾親

“拜乾親”就是認義父、義母,是流行全國的一種保育習俗。在北方叫“認乾爹,乾媽”;在南方則稱為“認寄父、寄母”,俗稱“拜過房爺、過房娘”。
嬰兒時期拜認的乾親可能是永久性的,終身保有這種關係,也有可能是臨時性的,多則三五年,少則匆匆一晤,從此各不相干。“拜乾親”的對象有的是人,也有的是物。其目的一是怕孩子嬌貴,不好生養,或是以前生子夭折,怕自己命中無子,借“拜乾親”消災免禍,保住孩子;二是孩子命相不好,克父克母,借“拜乾親”來轉移命相,以求上下和睦,家道昌盛。為了讓孩子好養,“拜乾親”一般都喜歡認兒女較多或貧寒的人家做義父、義母,因為兒女多的人家,孩子就像成羣的小動物一樣,容易長大;另外,貧寒的人家,小孩一般較多,又不嬌貴,反而容易養活、長大。當然,也有兩家為了增進彼此之間的感情,願認對方兒女作義子、義女的事情。至於那些富翁顯貴認坤伶、舞女做乾女兒,那是別有用心,已不在我們討論之列。
“拜乾親”的習慣,因地域、民族和文化背景的不同,在禮節習俗方面也存在着較大的差異。

乾爹各地習俗

乾爹北京

在北京,人們一般認為認乾爹,乾媽會對親爹、親媽自己親生的子女不利,所以不是至親好友,人們一般是不敢求其作為自己孩子的乾爹、乾媽的;而且拜乾親,雙方要互送禮物,並擺酒席,以後每年三節兩壽,乾兒子、乾女兒家都要給乾爹、乾媽送禮,做乾爹、乾媽的也要回贈禮物,所以,不是富厚之家也是難以應酬的。
既然要“拜乾親”,那麼就得擇一個吉日舉行儀式。屆時,做父母的除了要準備豐盛的酒席外,還要替自己的孩子預備孝敬乾爹、乾媽的禮物。這份禮物中,最重要的是送給乾爹的帽子和送給乾媽的鞋子,另外,還要配上衣料之類的物品。當然,乾爹、乾媽並不是只進不出。乾爹、乾媽送給乾兒子、乾女兒的東西一定要有飯碗,筷子和一把長命鎖,另外,還要有一套小衣服,鞋襪、帽子、圍嘴和兜肚等。過去,為了這些禮物,有錢的人家都是到首飾店去訂做銀碗銀筷,或者到護國寺、白塔寺喇嘛那裏去買木碗,以免小孩因失手而打碎。如果萬一打碎碗的話,就被認為是很不吉利的事情。

乾爹河南陝西

在河南、陝西的一些地方,“拜乾親”是通過“碰”來完成的。在河南鄭州、開封一帶,嬰兒出生的頭一天早上,嬰兒的父親便要出門“碰”姓。“碰”到的第一個人,不管是男是女,是老是幼,嬰兒的父親都要跪下磕頭,然後向其説明家中生了孩子,並請對方為小孩起名。過去,農村早起的多為拾糞老頭,有的毫無思想準備,但礙於習俗,不便推卻,只好信口胡謅一個。於是,“糞筐”、“籮頭”、“狗娃”、“貓娃”等名字就出來了。這些名字雖然有點不雅,但好在只是小名,是人們對小孩的愛稱,只是小時候叫,也就沒多大關係。有的地方,被“碰”到的人除了給嬰兒取名外,還要送給嬰兒一件禮物,並被認成乾親。在陝西一些地方,“認乾親”一般是在孩子“滿月”的那天,由其祖母或祖父抱出去,出門後碰見的第一個成年人即拜為乾媽或乾爹。當然,這種“碰”除了有一定的隨機性外,大多數場合往往都是事先安排好的,“碰”見的第一人,或是與他家關係要好,或是有地位有身份之人。

乾爹杭州

在杭州,小孩“拜乾親”卻有另一套風俗。他們所拜的乾親不是活生生的人,而是魯迅先生文章中經常提到的“無常鬼”。在那裏,“父母恐其子不壽,又懼拜乾爹娘用費大,便不寄於人,而寄於無常鬼”,俗稱“拜胡幹爺”。據當地傳説,無常鬼是閻羅王專門派來拘攝死者之魂的鬼,將子女寄於無常鬼,是希望它不要拘攝寄子之魂,以保長壽之意。過去,世人不知道無常鬼的名義,而將它訛為胡姓,於是便有“胡幹爺”的稱謂。寄拜胡幹爺的方法是:小孩的父母先要做一件嶄新的白衣衫,然後將它帶至廟中,用它去換取胡幹爺偶像身上的舊衣,並以燒酒燒餅香燭銀錠供而焚之。最後,由廟中和尚為出寄之子取名。以後,每年七月,小孩的父母都要抱其前往寺廟拜賀胡幹爺的生日,直到小孩年滿16歲為止。

乾爹共同之處

不過,普通“認乾親”的儀式,只要孩子正式向乾爹、乾媽磕上三個頭,並改口稱呼乾爹、乾媽即算完成。若孩子幼小和特別嬌貴,認乾親時,乾媽要穿一條特別肥大的紅褲子,坐在炕頭上,由旁人抱着孩子從褲襠裏鑽出來,以表示孩子是自己親生的。然後乾媽給他(她)戴上長命鎖,起個乳名,以後用乾爹、乾媽所贈送的碗筷吃飯。這寓意着小孩從此成為他們的孩子,吃他們家的飯,和親生父母不相干了。從此,小孩也就可以借乾爹、乾媽的福氣,順利成長,健康長壽。
“拜乾親”這種保育習俗,儘管在不同的地區、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表現形式,但我們仍能從中找到一些共同之處,那就是:

乾爹目的相同

為了友情,親情進一步的發展

乾爹起因相似

都帶有較為濃厚的迷信色彩

乾爹情感一致

都富有極為濃烈的人情味道。
參考資料
  • 1.    王多.無聊的“乾爹”情懷:青年記者,2015年27期
  • 2.    劉典.中國的“乾爹”文化:決策與信息,2013年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