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軍醫大學

鎖定
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軍醫大學(Naval Medical University [49]  ),簡稱海軍軍醫大學(第二軍醫大學),位於上海市,是國家“211工程”、軍隊“2110工程”和原總後勤部“530工程”重點建設院校,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 [50]  軍隊研究生培養重點建設院校,第一批臨牀醫學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改革試點高校,是軍隊3所設置研究生院的單位之一,是全國首批博士、碩士學位授予單位和首批開辦八年制醫學教育的高校,入選教育部“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國家生命科學與技術人才培養基地、外軍醫學留學生培養基地。
海軍軍醫大學創建於1949年9月,當時稱華東軍區人民醫學院,主要由華東醫務幹部學校、第三野戰軍衞生部醫學院、國民黨原國防醫學院部分留大陸人員和從地方招聘的專家教授組成。1950年10月,更名為上海軍醫大學。1951年7月9日,由中央軍委正式命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軍醫大學。2017年6月29日,更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軍醫大學,並對外保留第二軍醫大學校名。
據2017年8月學校官網顯示,校機關設“四部二院”,下轄“一部八系”、3個師級學員管理單位、4所附屬醫院、1個國家肝癌科學中心和5個幹休所。
中文名
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軍醫大學
外文名
Naval Medical University
簡    稱
海軍軍醫大學(第二軍醫大學)
創辦時間
1949年9月12日
辦學性質
公立大學
學校類別
軍事類
學校特色
211工程(1997年)
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2012年)
2110工程(1996年)
雙一流(2017年、2022年)
拔尖創新醫學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試點高校 展開
學校特色
211工程(1997年)
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2012年)
2110工程(1996年)
雙一流(2017年、2022年)
拔尖創新醫學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試點高校
軍隊研究生培養重點建設院校 收起
主管部門
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
現任領導
校長:劉軍
專職院士數
中國科學院院士2人
中國工程院院士5人
碩士點
一級學科20個
博士點
一級學科10個
博士後
科研流動站7個
國家重點學科
26個
院系設置
基礎醫學部、海洋軍事醫學院、藥學院、衞生勤務學系、護理學院、心理與精神衞生學系、熱帶醫學與公共衞生學系、中醫系、外訓系
校    訓
求實 創新 嚴謹 獻身
校    歌
《海軍軍醫大學校歌》
地    址
上海市楊浦區翔殷路800號
院校代碼
90026
主要獎項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1項)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34項)
國家自然科學獎(5項)
國家技術發明獎(5項)
國家科技進步創新團隊獎(1項)
知名校友
吳孟超
李家順
李素芝
盧乃禾
韓雅玲 展開

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軍醫大學歷史沿革

第二軍醫大學校門 第二軍醫大學校門
1947年2月,華東軍區·第三野戰軍衞生部醫學院(簡稱華東醫學院)在山東省沂源縣曹莊成立。華東野戰軍衞生部部長崔義田、副部長李振湘兼任正、副院長。教師是從部隊選調受過高等醫學教育並有一定實踐經驗的醫務幹部和從敵戰區來參加革命的醫學專家。當時有學員61人,多為滬、寧、蘇、魯等地奔赴解放區的知識青年。學院成立後,在艱苦的戰鬥環境中,隨軍輾轉魯、冀、豫、皖、蘇五省和上海市,堅持醫學基礎理論教育和戰場救治。 [2] 
1949年1月,淮海戰役勝利結束後,華東軍區兼第三野戰軍黨委決定招生辦學。當年3月。由第三野戰軍前方衞生部和華東醫學院抽調幹部組成招生組,在江蘇省揚州市設立華東醫務幹部學校,不久改名為華東醫學院,共招收新生800餘人。同年6月,學院遷至江蘇省蘇州市滄浪亭 [2] 
1949年5月,上海解放,中國人民解放軍上海市軍事管制委員會軍事接管委員會派員進駐上海江灣區五角場原國民黨國防醫學院,接管了該院校舍和國民黨聯勤第二總醫院的全部設備及院長等工作人員475人。隨即,華東軍區後勤衞生部遵照華東軍區司令員陳毅的指示,派向進等組成了華東軍區人民醫學院籌備處,通知招收未隨國民黨國防醫學院去台灣的愛國教師和醫生,並陸續從地方延聘一些知名教授專家,組成師資隊伍。同時將國民黨聯勤第二總醫院改編為附屬醫院。當年8月,華東醫學院全體師生員工從蘇州遷來上海,與人民醫學院籌備處和華東軍區後勤衞生部醫務幹部輪訓隊、華東野戰軍衞生部醫學院幹部和學員合併。 [2] 
1949年9月12日,華東軍區人民醫學院正式成立並舉行開學典禮。由崔義田、李振湘兼任正、副院長,向進任教育長。學院隸屬於華東軍區後勤部。 [2] 
1950年10月,中央軍委命令,將醫學院命名為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上海軍醫大學,隸屬於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華東軍區政治部主任舒同題寫了校名。 [2] 
1951年7月9日,學校正式定名為第二軍醫大學。 [2] 
海軍軍醫大學
海軍軍醫大學(5張)
1954年,制定了軍醫和藥學專業新的教學計劃和大綱,並完善了辦學體系。
1955年,創辦了衞生勤務學系。
1960年,增設了海軍醫學系。
1961年,開始承擔外軍醫學留學生培訓任務。
第二軍醫大學
第二軍醫大學(4張)
1964年初,陳毅元帥為學校題寫了校名和校刊的刊名。 [2] 
1969年8月29日,“文化大革命”期間,軍委辦事組批准總後勤部黨委《關於醫科院校調換校址的報告》,第二軍醫大學於當年10月奉命遷至陝西省西安市長樂路第四軍醫大學原校址。
1969年10月,學校奉命搬遷到西安現第四軍醫大學校址。
1975年7月,學校經中央軍委批准遷回上海原址。 [3] 
1981年11月,經國務院批准,學校成為全國首批博士和碩士學位授予單位。 [4] 
1997年,學校成為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院校。
1999年,海軍醫學高等專科學校併入第二軍醫大學。入選國家“211工程”以來,學校教、醫、研等各項工作得到了快速發展,並以優秀成績通過了國家“211工程”三期、軍隊“2110工程”二期和總後“530工程”一期驗收。
2003年,學校獲批全國首個護理學博士學位授權學科。
2012年,入選教育部衞生部第一批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項目試點高校。 [5] 
2013年,入選國家第一批臨牀醫學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改革試點高校。
2016年,學校由隸屬於原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轉隸中國共產黨中央軍事委員會訓練管理部。
2017年6月,因軍隊改革,學校由軍委訓練管理部轉隸海軍,並更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軍醫大學,對外保留第二軍醫大學校名。9月,入圍首批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 [6-7] 
2022年2月,入選第二輪“雙一流”高校名單。 [50] 

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軍醫大學辦學條件

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軍醫大學院系設置

第二軍醫大學海洋軍事醫學院成立大會 第二軍醫大學海洋軍事醫學院成立大會
根據2017年8月學校官網顯示,學校設有訓練部、政治部、校務部、科研部、研究生院5個部院機關,下轄基礎醫學部、海洋軍事醫學院、藥學院、衞生勤務學系、護理學院、心理與精神衞生學系、熱帶醫學與公共衞生學系、中醫系、外訓系、繼續教育學院、研究生管理大隊、幹部輪訓大隊、學員旅、長海醫院長征醫院、東方肝膽外科醫院等單位。
截至2017年8月,海軍醫學系、衞生勤務學系、中醫系均為全軍唯一的專業系,外訓系是全軍唯一的醫學留學生培養基地;開設了臨牀醫學(八年制)、臨牀醫學(五年制)、中醫學(八年制)、中醫學(五年制)、麻醉學(五年制)、藥學、中藥學、醫學心理學、公共事業管理、生物技術、護理學等本科專業。 [8] 
院系學部
下設專業
基礎部
基礎醫學、生物學、公共衞生與預防醫學、特種醫學、藥學、生物醫學工程、外國語言文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海軍醫學系
潛水醫學、軍事航海醫學、軍隊衞生學、防原醫學、防化醫學
藥學院
藥理學、藥物化學、藥劑學、藥物分析學、生藥學、微生物與生化藥學、藥事管理學
衞勤系
衞生勤務
護理學院
護理學
心理與精神衞生學系
基礎心理學、軍事心理學、醫學心理學、精神醫學、臨牀精神疾病診治
熱帶醫學與公共衞生學系
熱帶傳染病學、流行病學、環境衞生學、衞生毒理學、生物防禦(微生物)、防化醫學
外訓系
------
中醫系
中醫基礎理論、中藥方劑、經典著作、針灸推拿、中醫外科、中醫內科

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軍醫大學附屬醫院

據2017年8月學校官網顯示,學校有3所直屬附屬醫院,1所非直屬附屬醫院。
海軍軍醫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上海長海醫院)是綜合性三級甲等醫院,創建於1949年7月,始稱華東軍區人民醫學院附屬醫院,1951年7月改稱第二軍醫大學附屬醫院,1958年9月成為第二軍醫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海軍軍醫大學第二附屬醫院(上海長征醫院)是綜合性三級甲等醫院。醫院前身是1900年德國寶隆博士創辦的“寶隆醫院”,1930年更名為“國立同濟大學附屬醫院”,1948年更名為“中美醫院”;1955年10月,由時任國防部長彭德懷元帥簽署命令,成立了“上海急症外科醫院”;1958年9月,列編為“第二軍醫大學第二附屬醫院”;1966年9月,經上海市批准對外稱“上海長征醫院”。
海軍軍醫大學第三附屬醫院(東方肝膽外科醫院、東方肝膽外科研究所)由肝臟外科學家吳孟超院士創建並領導,是在1956年肝臟外科三人攻關小組、1978年全國第一個肝膽外科和1996年全國第一個肝膽外科專科醫院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以肝膽外科為特色的三級甲等綜合醫院。
海軍軍醫大學附屬公利醫院(上海市浦東新區公利醫院)是隸屬於浦東新區衞生計生委的公立綜合性醫院,建院於1943年,1995年被上海市衞生局批准為二級甲等醫院。2012年成為第二軍醫大學臨牀醫學院,2014年成為第二軍醫大學附屬醫院(非直屬)。2020年晉升為三級乙等綜合醫院。
[1]  [9-14] 

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軍醫大學師資力量

第二軍醫大學師生
第二軍醫大學師生(11張)
根據2017年8月學校官網顯示,學校擁有中國科學院院士2名、中國工程院院士5名、美國護理科學院院士1名,兩院院士後備人選6名,國家級創新團隊8個,“973”首席科學家8名,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24名、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12名、“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10名、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獎獲得者7名、中國科協求是傑出青年獎獲得者7名、軍隊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15名。在職高級專業技術職務人員733名。博士生導師294名,碩士生導師452名,270餘名專家教授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7]  [15-18] 
類別
名單
中國科學院院士(2名)
吳孟超(專職)、陳宜張(專職) [19] 
中國工程院院士(5名)
孫穎浩(專職)、曹雪濤(專職)、王紅陽(專職)、廖萬清(專職)、夏照帆(專職) [20] 
美國護理科學院院士(1名)
袁長蓉(專職)
“973”首席科學家(8名)
曹雪濤、孫穎浩、郭亞軍潘衞慶蘇定馮姜遠英徐滬濟曹廣文
國家級教學團隊(4個)
護理學院教學團隊(負責人姜安麗,2008年)、醫院管理課程教學團隊(負責人張鷺鷺,2010年)、外科學及野戰外科學教學團隊(負責人景在平,2010年)、現代生物工程課程教學團隊(負責人焦炳華,2009年)

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軍醫大學學科建設

第二軍醫大學擁有26個國家重點學科 第二軍醫大學擁有26個國家重點學科
根據2017年8月學校官網顯示,學校設有醫學、理學、法學、教育學、文學、工學、管理學和軍事學等八個學科門類。擁有國家重點學科一級學科2個,二、三級學科26個,上海市重點學科7個,軍隊“2110工程”重點建設學科3個,總後勤部“530工程”重點建設學科5個。基礎醫學、臨牀醫學、中西醫結合、藥學、特種醫學、護理學、公共管理等7個學科列入上海高校一流學科建設計劃。擁有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10個(二、三級學科83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20個(二、三級學科106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7個。 [21] 
2017年12月28日,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發佈全國第四輪學科評估結果,在學校參評的8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中,護理學被評為A+,基礎醫學A-,藥學A-,臨牀醫學B+,公共衞生與預防醫學B+,中西醫結合B,公共管理B,中藥學C+。 [22] 
國家重點學科
一級學科
二、三級學科
名稱
數量
名稱
數量
基礎醫學*
2個
人體解剖與組織胚胎學
26個
免疫學**
病原生物學**
病理學與病理生理學
法醫學
放射醫學
航空、航天與航海醫學**
藥學*
藥物化學**
藥劑學
生藥學
藥物分析化學
微生物與生化藥學
藥理學**

生理學**
遺傳學**

內科學(消化系病)**
影像醫學與核醫學**
外科學(普外)**
外科學(骨外)**
外科學(泌尿外)**
外科學(胸心外)**
外科學(神外)
外科學(整形)
外科學(燒傷)**
外科學(野戰外)

中西醫結合臨牀**
備註:*為一級學科,**為直接獲批的二、三級學科
“2110工程”重點學科
後方專業勤務
軍事預防與防護醫學
軍事航海醫學
上海市重點學科
社會醫學與衞生事業管理
病原生物學
內科學(腎病)
藥物化學
外科學
護理學
腫瘤學


上海市公共衞生重點學科
災難流行病學
放射衞生學
循證公共衞生學
臨牀輸血醫學
職業毒理學

“530”工程重點建設學科
野戰護理學
衞生勤務
熱帶醫學
中醫中藥野戰應用
軍事藥學

第二軍醫大學
第二軍醫大學(9張)
重點學科參考資料來源 [21] 
類別
名稱
世界一流學科建設學科(1個)
基礎醫學
上海市I類高峯學科(1個)
護理學 [23] 
上海市一流學科(7個)
藥學、護理學、基礎醫學、臨牀醫學、中西醫結合、特種醫學、公共管理 [24] 
博士後科研流動站(7個)
生物學、基礎醫學、臨牀醫學、特種醫學、公共衞生與預防醫學、中西醫結合、藥學
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10個)
生物學、基礎醫學、臨牀醫學、公共衞生與預防醫學、中西醫結合、藥學、中藥學、護理學、特種醫學、公共管理 [25] 
專業博士學位授權點(1個)
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20個)
馬克思主義理論、化學、心理學、教育學、外國語言文學、中醫學、軍事後勤學、圖書情報與檔案管理、生物醫學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生物學、基礎醫學、臨牀醫學、公共衞生與預防醫學、中西醫結合、藥學、中藥學、護理學、特種醫學、公共管理 [25] 
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點(8個)
臨牀醫學碩士、口腔醫學碩士、公共衞生碩士、護理碩士、藥學碩士、中藥學碩士、公共管理碩士、軍事碩士 [25] 

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軍醫大學教學建設

第二軍醫大學教學館 第二軍醫大學教學館
根據2017年8月學校官網顯示,學校擁有國家精品課程4門、軍隊優質課程4門,國家教學團隊和精品課程數量穩居全軍醫科院校之首,入選18篇“全國百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位列中國醫科院校第一。 [8]  [26-27] 
類別
名稱
國家級精品課程(4個)
護理學基礎、醫學統計學、藥理學、護理教育學
軍隊優質課程(4個)
護理學基礎、醫學統計學、藥理學、護理教育學

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軍醫大學社會評價

2019年12月,中國醫學科學院在北京發佈了《2018年度中國醫學院校科技量值報告》,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軍醫大學綜合排名位列前10位。 [28] 

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軍醫大學學術研究

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軍醫大學科研機構

中國科學院與第二軍醫大學共建的轉化醫學研究院揭牌 中國科學院與第二軍醫大學共建的轉化醫學研究院揭牌
根據2017年8月學校官網顯示,學校擁有國家重點實驗室1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2個,衞生部重點實驗室1個,世界衞生組織在華合作中心2個,國家肝癌科學中心1個,國家臨牀醫學研究中心1個,上海市重點實驗室6個。擁有全軍重點實驗室10個(其中免疫與基因治療實驗室、生物信號轉導實驗室和藥物化學實驗室被評為全軍“重中之重”重點建設實驗室),全軍醫學研究所、專病中心26個,上海市“重中之重”臨牀醫學中心6個,上海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個,上海市海洋局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個。設有上海細胞治療研究院研究院。 [29-31] 
國家重點實驗室 / 國家級研究中心
國家消化系統疾病臨牀醫學研究中心
國家肝癌科學中心
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分子神經生物學重點實驗室
肝癌分子網絡調控與靶向干預重點實驗室
衞生部重點實驗室
衞生部中國醫學真菌保藏管理中心隱球菌專業實驗室
上海市重點實驗室
上海市醫學生物防護重點實驗室
上海市醫學真菌分子生物學重點實驗室
上海市藥物(中藥)代謝產物研究重點實驗室
上海市細胞工程重點實驗室
上海免疫學研究重點實驗室
上海肝膽腫瘤學重點實驗室
世界衞生組織在華合作中心
世界衞生組織/熱帶病培訓研究特別規劃署臨牀數據管理中心
世界衞生組織基因合成與表達合作中心

全軍重點實驗室
醫學免疫學實驗室
藥物化學實驗室
生物信號轉導實驗室
分子級生物學實驗室
肝膽腫瘤研究實驗室
臨牀免疫實驗室
消化病研究實驗室
心臟外科實驗室
藥物分析實驗室
醫學微生物學實驗室


上海市“重中之重”臨牀醫學中心
上海市肝膽外科臨牀醫學中心
上海市微創臨牀醫學中心
上海市脊柱外科臨牀醫學中心
上海市胰腺疾病臨牀醫學中心
上海市燒傷外科臨牀醫學中心
上海市腎臟病學臨牀醫學中心
上海市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上海細胞治療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上海活性天然產物製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上海市海洋局海洋生物醫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軍醫大學科研成果

胡錦濤主席為吳孟超院士頒發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胡錦濤主席為吳孟超院士頒發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2005年,海軍軍醫大學吳孟超院士榮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成為全國衞生系統、全軍後勤系統和上海市榮獲此殊榮的第一人 [32]  ;肝膽外科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創新團隊獎,全國僅三家獲此殊榮;近3年(截至2013年),國家科學技術獎勵數位居全國首位(9項),新藥創制重大專項和軍特藥重大專項(29項)位居全軍醫科院校第一。
根據2017年8月學校官網顯示,學校還先後牽頭承擔國家“863計劃”、“973計劃”等重點項目140多項、承擔各類研究課題3200餘項,經費總額近15億元,名列全軍前茅;在《自然·免疫學》、《自然·遺傳學》、《柳葉刀》等世界頂級學術雜誌發表論文30餘篇,發表SCI論文共3000多篇,數量躍升全國醫科院校第二,多篇論文入選“中國百篇最具影響優秀國際學術論文”;多項成果入選“中國醫藥十大科技進展”和“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項目,獲批新藥和專利授權數連續多年位居全軍院校第一。 [7] 
根據2017年8月學校官網顯示,學校先後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1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2項、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4項,國家科技進步創新團隊獎1項,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5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32項,省部級二等獎以上成果600餘項。
國家級科技成果獎勵(2000年以來)
獎項
項目
第一完成人
2020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脊柱脊髓創傷及其繼發性損害的致損機制與核心救治技術研究
2019年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乙肝病毒變異和免疫遺傳在肝細胞癌發生發展中的新機制
2018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
海上作業重要傷病防護與救治關鍵技術及其體系創新
2018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基於整體觀的中藥方劑現代研究關鍵技術的建立及其應用
2018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心臟瓣膜外科創新技術及產品的建立和應用
徐志雲
2018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腎癌外科治療體系創新及關鍵技術的應用推廣
2017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瘧疾、血吸蟲病等重大寄生蟲病防治關鍵技術的建立及其應用
2016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主動脈擴張性疾病腔內微創治療的研究和應用
2016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動態記憶應力促進戰創傷骨癒合的關鍵技術研究與臨牀轉化
2015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重要真菌病的臨牀診治與干預策略
2015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野戰與特殊條件下軍隊特需藥品給藥系統平台的建設與應用
2015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前列腺疾病100問
2014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高肝癌外科療效的關鍵技術體系的創新和應用
2014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專用項目)
2014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專用項目)
2013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重大胰腺疾病診療體系創新及關鍵技術的應用
2013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顱腦戰創傷關鍵救治技術
2012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
前列腺癌診療體系的創新及其關鍵技術的應用
2012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燒傷相關肺損傷系統控制技術的研究與應用
2012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創新團隊)
第二軍醫大學肝癌臨牀與基礎集成化研究創新團隊
2011年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
新型重組腸激酶的研製及在生物製藥中的應用
2011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人蔘皂苷新作用靶點及其臨牀應用
2011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脊柱腫瘤外科關鍵技術及臨牀應用
2011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專用項目)
2010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東南沿海戰區野戰內科學相關關鍵技術研究
2010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基於中醫藥特點的中藥樣品庫的建立與新藥研究
2010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脊柱畸形三維矯形創新理論與技術及其臨牀應用
2009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水溶性幾丁糖醫用製品的研製與臨牀應用
2009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缺損性先天性心臟病介入治療系列封堵器及相關器械研製與臨牀應用
2009年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血壓波動性和器官損傷
2008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燒創傷誘導的內源性損傷防治的基礎與臨牀研究
2008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退變性頸脊髓壓迫症的病理機制與臨牀診治
2007年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惡性腫瘤細胞抗原提呈和生物調變機理研究
2007年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
治療類風濕關節炎等疾病的抗體融合蛋白藥物
2007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幽門螺桿菌關鍵致病因子CagA、VacA的生物學特性及其臨牀應用
2007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微創治療泌尿繫結石新技術的研究與應用
2006年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惡性腫瘤磷酸化調控的信號轉導研究
2005年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
2005年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
腫瘤放療增敏藥:甘氨雙唑鈉
鄭秀龍
2005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胃、十二指腸鏡微創技術的研究與應用
2004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四種經血感病毒的變異、篩查與特異防治基礎研究
戚中田
2003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鑭系元素時間分辨熒光分析技術及儀器的配套研究
韓玲
2003年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樹突狀細胞的抗原提呈、功能調控及其來源的新基因的功能研究
2002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軍隊衞生資源利用評價與合理配置研究
2000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真菌病的基礎與臨牀系列研究
2000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危重心臟瓣膜病外科治療的基礎與臨牀研究
2000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顱腦戰創傷發病機理與臨牀救治研究
參考文獻: [52-77]  [79-86] 
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
年份
獲獎人
導師
題目
2001
曹雪濤
BCL-6同源新型鋅指蛋白DPZF的生物學功能及其作用機理
2002
路長林
GFR-1與GDNF結合位點分析及其下游信號轉導的研究
2002
郭亞軍
腫瘤抑制基因TIP30對細胞增殖的調節作用及在腫瘤生物治療中的意義
2002
黃 欣
曹雪濤
凋亡相關蛋白DEDDL在免疫細胞凋亡及活化過程中調控機制的研究
2003
戚中田
血管外膜舒張因子的生物學意義
2004
李 楠
時玉航
人樹突狀細胞來源的新分子Siglec-10和人骨髓基質細胞來源的新分子PHDP的克隆與功能研究
2005
王榮福
脾基質細胞對造血前體細胞的定向誘導作用及對樹突狀細胞生物學特性的影響
2006
陳濤湧
張衞東
來源於人樹突狀細胞的新型癌基因樣小G蛋白RabJ的生物學功能研究
2006
安華章
雙調控減毒增殖腺病毒CNHK500治療肝癌的實驗研究
2007
郭振紅
謝渭芬
凋亡信號和免疫微環境對樹突狀細胞的調控作用
2009
韓巖梅
姜遠英
新型免疫抑制性細胞羣(amsc)的發現和功能研究

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軍醫大學學術期刊

第二軍醫大學學報獲上海高校精品科技期刊獎 第二軍醫大學學報獲上海高校精品科技期刊獎
海軍軍醫大學學報:於1980年6月創刊,由海軍軍醫大學主管、主辦,是中國科技核心期刊、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數據庫統計源期刊,被《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確認為綜合性醫藥衞生類核心期刊,同時也被荷蘭《醫學文摘》(EMBASE)、荷蘭斯高帕斯數據庫(Scopus)、美國《化學文摘》(CA)、美國《劍橋科學文摘》(CSA)、英國《國際農業與生物科學研究中心》(CABI)、日本科學技術振興機構數據庫(JST)、俄羅斯《文摘雜誌》(AJ)、波蘭《哥白尼索引》等國際知名檢索系統收錄。主要報道基礎醫學、臨牀醫學、軍事醫學、藥學和中醫學等領域的最新科研成果,主要欄目有有院士論壇、專家論壇、專題報道、論著、研究快報、臨牀病例討論、海洋軍事醫學等。 [33] 
解放軍護理雜誌:是中國科技核心期刊、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衞生部人事司專業技術資格評審認定期刊、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數據庫統計源期刊。 [34] 
《Journal of Integrative Medicine》(《結合醫學學報:英文版》):是中國科技核心期刊、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上海市科學技術協會系統優秀科技期刊、全國中醫藥優秀期刊、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數據庫統計源期刊,由上海市中西醫結合學會和海軍軍醫大學附屬長海醫院主辦。 [35] 
藥學實踐雜誌:是國家級期刊、中國科技核心期刊、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數據庫統計源期刊,由海軍軍醫大學和中國藥學會藥事管理專業委員會主辦。 [36] 
藥學服務與研究:是海軍軍醫大學主管、主辦的中國第一本有關藥學服務方面的專業性學術期刊。 [37] 

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軍醫大學學術交流

第二軍醫大學擁有全軍唯一外軍醫學留學生培養基地 第二軍醫大學擁有全軍唯一外軍醫學留學生培養基地
第二軍醫大學校園 第二軍醫大學校園
截至2010年底,學校與10多個國家30餘所科研院所建立了穩定關係,廣泛開展學術交流活動;包括諾貝爾獎獲得者在內的30多個國家100餘名學術大師來校講學交流,擔任客座教授和名譽教授;建立了生物信號傳遞研究、燒傷休克復甦研究等多個國際研究合作中心;與美國、英國、德國、法國、日本、澳大利亞、加拿大、香港等34個國家和地區以及美國麻省大學、德國馬普生化研究所、瑞典哥德堡大學、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等國際著名院校建立了學術交流及合作關係;多次組織和主持國際國內學術會議;與德國洪堡大學、英國蘭開夏大學開展了部分本科生聯合培養試點;與復旦大學同濟大學合作培養七年制、八年制學員;與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學簽署了開展本科生及研究生臨牀技能培訓和聯合培養、專業技術幹部臨牀培訓、管理人員培訓、模擬中心培訓等7個項目;與加拿大衞生研究院簽署了開展博士後國際培訓、國際研究與合作交流等4個項目;完成了50多個國家500多名留學生的培養任務;學校長海醫院和新加坡中央醫院簽有合作協議,重點在管理幹部培訓、護理骨幹業務深造及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等領域開展交流合作;與香港中文大學簽署了《海軍軍醫大學與香港中文大學合作備忘錄》,在醫學教育、人才培養、學科建設和醫學研究等多方面開展合作;學校醫學免疫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和香港大學醫學轉化免疫學實驗室建有合作關係。

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軍醫大學文化傳統

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軍醫大學校訓

第二軍醫大學校訓:求實創新嚴謹獻身 第二軍醫大學校訓:求實創新嚴謹獻身
求實 創新 嚴謹 獻身 [38] 

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軍醫大學校徽

  • 整體設計
整體設計 整體設計
在繼承原第二軍醫大學校徽的圓形外觀的基礎上,突出“軍、海、醫”特色,具有辨識度高、色彩鮮明的特點。主體背景使用深藍色,突出海軍特色。配以麥穗黃(橄欖枝)和正紅(五星),整體顏色端莊柔和,易於辨識。 [78] 
  • 內圈下部藍白相間部分
內圈下部藍白相間部分 內圈下部藍白相間部分
形似打開的書本,體現學校教書育人的本質;亦形似飛翔的海燕,張開雙翼,展翅翱翔,寓意學校步入逐夢強國強軍的偉大新時代。 [78] 
  • 兩側的橄欖枝
兩側的橄欖枝 兩側的橄欖枝
形似植物嫩芽,象徵着海醫大莘莘學子根植於海軍這片沃土之中,煥發出勃勃生機;寓意着學校作為人民海軍一員,肩負着維護海洋和平安寧和良好秩序的重要責任。 [78] 
  • 八一紅星、海錨、蛇杖
八一紅星、海錨、蛇杖 八一紅星、海錨、蛇杖
八一紅星代表“軍”,海錨代表“海”,蛇杖代表“醫”,蛇杖圍繞着八一紅星,既寓意着聽黨指揮,又寓意着姓軍為戰。同時,蛇杖立於海錨正上方,寓意學校是海軍衞勤戰線的堅強力量。 [78] 
  • 底圖中世界地圖元素
底圖中世界地圖元素 底圖中世界地圖元素
寓意海醫大挺進深藍,走向世界。 [78] 
  • 校名中文和英文全稱
校名中文和英文全稱 校名中文和英文全稱
校徽外圈為校名中文和英文全稱,中文字樣沿用陳毅題寫字體。 [78] 

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軍醫大學校歌

《海軍軍醫大學校歌》

作詞:任紅舉 作曲:印青

遙望吳淞口的船影傾聽黃浦江的濤聲
繁花綠葉擁抱着校園
醫學戰線桃李滿軍營
求實創新嚴謹獻身
多彩的理想照亮一生
這裏青春開花的地方
奉獻中有我們錦繡前程
這裏青春開花的地方
奉獻中有我們錦繡前程
軍旗在彩霞裏飄動
陳毅元帥書寫光輝校名
前輩用心血培育了我們
我們高高托起醫學彩虹
救死扶傷服務軍民
戎裝披雪繼續長征
我們和軍校展翅同飛
跟着祖國太陽一起上升
我們和軍校展翅同飛
跟着祖國太陽一起上升 [39]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軍醫大學校歌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軍醫大學校歌 [39]

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軍醫大學大學精神

大學精神:博雅 仁愛 篤行 大學精神:博雅 仁愛 篤行
博雅 仁愛 篤行 [40] 

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軍醫大學學校領導

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軍醫大學現任領導

職務
姓名
黨委書記、政治委員
朱明哲
校長
劉軍
黨委常委、副校長
劉斌、程傳苗
黨委常委、教務處處長
戴伯軍
黨委常委、政治工作處主任
馬德茂
第二軍醫大學軍體館 第二軍醫大學軍體館
學校領導參考資料來源 [41] 

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軍醫大學歷任領導

姓名
職務
任職時間
姓名
職務
任職時間
校長
2008.11-2012.06
校長
2006.08-2008.10
肖振忠
校長
2004.06-2006.08
政委
2004.06-2010.08
校長
1998.01-2004.06
政委
2000.08-2003.11
王慶舜
校長
1994.02-1998.01
傅翠和
政委
1992.08-2000.08
陸增祺
校長
1992.08-1994.02
宋哲存
政委
1990.06-1992.08
盧乃禾
校長
1988.08-1992.08
呂壽延
政委
1983.12-1990.02
王冠良
校長
1983.12-1988.08
向進
校長
1978.01-1983.12
肖振忠
副校長
1998.01-2004.06
副校長
2000.02-2005.11
副校長 [42] 
2002.02-?
副校長
2002.10-?
副校長 [43] 
2002.05-2010.8
吳燦
副校長
1998.01-2002.02
副校長
1994.08-1995.08
副校長
1994.06-1998.01
副校長
1993.05-2000.08
葉文正
副校長
1992.08-1994.08
姜志中
副校長
1992.02-1992.08
副校長
1983.12-1990.06
吳孟超
副校長
1986.09-1994.06
霍新慶
副校長
1981.06-1988.08
韓光
副校長
1980.10-1982.08
副校長
1979.04-1987.09
副校長
1979.04-1987.01
陳耀漢
副校長
1979.01-1983.12
副校長
1979.01-1980.10
副校長
1975.09-1983.12
詹彪
副校長
1971.07-1979.06
副校長
1960.09-1971.07
應元嶽
副校長
1957.03-1987.09
曹國平
副校長
1952.06-1953.12
李振湘
(兼) 副校長
1949.09-1953.02
馬樹新
副政委
2001.10-?
副政委
1999.06-2002.01
曹礎
副政委
1981.01-1983.12
副政委
1979.04-1983.12
方震
副政委
1978.05-1980.12
沈雲康
副政委
1978.01-1979.04
副政委
1975.09-1978.06
副政委
1964.05-1978.01
孫超
副政委
1953.03-1964.07
副政委
1950.08-1952.06
丁力
顧問
1983.12-1985.04
劉琨如
顧問
1979.05-1982.08
顧問
1979.04-1980.08
餘樹棠
顧問
1977.10-1978.05
---
---
---

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軍醫大學所獲榮譽

獲獎時間
獎項名稱
2020年12月25日
被國家衞生健康委等授予“無償獻血先進部隊獎 [44] 
2022年2月14日
被教育部評選為“雙一流”建設高校 [51] 

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軍醫大學傑出校友

姓名
備註
李素芝
專業技術少將,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曾任西藏軍區副司令員兼西藏軍區總醫院院長,現任西藏自治區政協副主席、黨組副書記;1976年7月畢業於第二軍醫大學軍醫系
韓雅玲
中國工程院院士,專業技術少將,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現任瀋陽軍區總醫院副院長兼全軍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長、心血管內科主任,心血管內科教授,第四軍醫大學、大連醫科大學兼職教授,國家藥品評審專家
高春芳
肛腸外科專家,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業技術少將,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現任濟南軍區第150中心醫院院長兼全軍肛腸外科研究所所長,兼任第二軍醫大學教授、全軍醫學科學技術委員會常委、全軍肛腸學會主任委員、全軍普通外科學會副主任委員、中國衞生法學會會長、濟南軍區醫學專業高職評委外科組長等職務;1972年考入第二軍醫大學
孫君泓
曾任第二軍醫大學副教授、上海長征醫院副主任醫師、世界華人移植學會副主席,現任澳大利亞澳華科學技術協會董事會主席、澳大利亞國家肝移植中心首席科學家、國務院僑辦海外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中國科學院海外評審專家、中國對外應用技術交流促進會海外高級顧問等職務;1974年畢業於第二軍醫大學,隨後在上海長征醫院任外科醫師,1985年獲碩士學位
劉明耀
現任多倫多大學教授、多倫多總醫院研究所資深科學家、多倫多總醫院科研教育訓練中心主任、多倫多大學醫學院國際研究中心主任;1986年獲第二軍醫大學病理生理學醫學碩士學位
陳海星
創辦加拿大生物科技界著名的基因檢測企業ACGT公司,曾任加拿大遺傳疾病研究所DNA中心實驗室主任、ACGT公司總經理,現任蘇州星雨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本科畢業於第二軍醫大學
徐建農
1993年獲第二軍醫大學博士學位,之後任教於第二軍醫大學寄生蟲學教研室,1998-2003年在紐約大學醫學與分子寄生蟲學系進行博士後研究,在蚊媒生物學研究領域成績突出,現任美國新墨西哥州立大學生物學系教授
巫凌剛
神經科學家,美國國立衞生研究院高級研究員,畢業於第二軍醫大學80級海醫系
馮根生
美國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醫學院病理學於分子生物學教授,1987屆校友
楊向羣
第二軍醫大學解剖學教研室主任、教授;1987年畢業於第二軍醫大學軍醫系,1992年獲碩士學位,1997年獲博士學位,2002年至2004年美國密歇根州立大學博士後;曾任中國力學學會生物力學專業委員會委員和上海市力學學會生物力學專業委員會委員,現任軍隊醫學科學技術委員會解剖組織胚胎專業委員會委員、上海市解剖學會理事、《解剖學雜誌》編委
唐鵬舉
主任醫師、教授,畢業於第二軍醫大學;曾於北京、上海等各大三甲部隊醫院坐診,後調任北京軍區256醫院肝病診療中心,現為中華醫學會會員、中國傳染防治中心醫學顧問、全軍傳染病專業委員會委員、軍隊肝病與感染專業委員會委員、全軍肝病診療學科帶頭人、全軍肝病專家援疆專家團組長
宋關鴻
美國國立過敏與傳染病研究所研究員,第二軍醫大學美國紐約校友會秘書長;1987年畢業於第二軍醫大學,曾任教於第二軍醫大學病原生物學教研室
吳孟超
中國科學院院士,曾任上海第二軍醫大學附屬長海醫院外科教研室副主任,普通外科副主任、主任,肝膽外科主任,第二軍醫大學副校長和解放軍醫學科學技術委員會副主任、中華醫學會副會長等職務;現任第二軍醫大學附屬東方肝膽外科醫院院長、中國人民解放軍肝膽外科研究所所長、總後勤部衞生部專家組副組長
李家順
骨科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1967年12月畢業於第二軍醫大學海醫系,1984年2月獲醫學碩士學位;先後擔任第二軍醫大學附屬長征醫院骨科副主任、副院長,附屬長海醫院副院長,長征醫院院長,全軍骨科研究所所長,第二軍醫大學校長和上海市醫學會副會長等職務
曹雪濤
中國工程院院士,德國科學院外籍院士,法國醫學科學院外籍院士,英國醫學科學院外籍院士,美國國家醫學院外籍院士,曾任中國醫學科學院院長、北京協和醫學院校長,現任南開大學校長兼全球慢性疾病防控聯盟主席、亞太免疫學會聯盟秘書長、中國生物醫學工程學會理事長;1981-1990年在第二軍醫大學攻讀本科、碩士、博士學位;1990-2010年於第二軍醫大學擔任免疫學教研室講師、教授,免疫學教研室副主任、主任,第二軍醫大學副校長兼免疫學研究所所長、全軍免疫與基因治療重點實驗室主任、醫學免疫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 [45-48]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