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七塔禪寺

鎖定
七塔禪寺位於浙江省寧波市鄞州區,南向百丈路,西靠箕漕街,北接箕漕街38弄,東至彩虹北路,始建於唐大中十二年(858年),為浙東“四大佛教叢林”之一。 [2] 
七塔禪寺寺院殿堂結構典雅,古樸莊嚴,為典型的禪宗伽藍七堂建制,主要建築有:七佛塔、山門牌樓、普門柱、天王殿、圓通寶殿三聖殿、法堂暨藏經樓、祖堂、慈蔭堂暨玉佛閣、華嚴閣、鐘樓、鼓樓東西廂房、庫房、香積廚綜合樓、“雲來居”樓、禪學堂、報恩大講堂、棲心圖書館、藝術館(在建)、素齋館(在建)等。 [2] 
1983年,七塔禪寺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為全國首批重點開放寺院, [2]  2019年度,七塔禪寺被浙江省民族宗教事務委員會評為省級平安宗教活動場所, [10]  2011年1月7日,七塔禪寺被列入浙江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3年4月9日,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為全國漢傳佛教重點寺院。 [2]  [11]  [13] 
中文名
七塔禪寺
地理位置
浙江省寧波市鄞州區百丈路183號 [1] 
氣候條件
北亞熱帶季風氣候
開放時間
5:00-17:00 [1] 
門票價格
免費
佔地面積
19632.04 m²
著名景點
七佛塔
山門牌樓
天王殿
圓通寶殿
現任住持
可祥法師 [14] 

七塔禪寺歷史沿革

大中十二年(858年),江西分寧宰任景求居士發大心舍宅為寺,敦請天童寺退居方丈心鏡藏奐禪師住持,初名“東津禪院”。 [2]  心鏡禪師因此被尊為天童禪寺開法之祖、七塔禪寺開山之祖。
鹹通元年(860年),浙東裘甫率兵起事,攻城掠地,鄞人遭其荼毒。一日裘甫率領二千多亂兵闖入禪院,欲行搶掠。寺眾皆驚駭逃散,唯心鏡禪師臨危泰然,在殿中瞑目禪坐,神色不變。亂兵驚異懾服,作禮而退,禪院及周邊居民得以保護。 [2] 
鹹通二年(861年),郡守以此事奏聞朝廷,盛稱師德,懿宗詔賜東津禪院“棲心寺”額以示褒獎,宰相裴休為此捐帛書匾。寺院由此逐漸成為浙東禪林名剎。 [2] 
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真宗敕改棲心寺為“崇壽寺”。此時寺院兼弘天台教法,與同處市區的天台宗山家派延慶寺相併立。 [2] 
政和八年(1118年),徽宗因受道士林靈素等蠱惑,崇道抑佛,下旨將全國部分有常住莊產的佛寺改為道觀,崇壽寺因此被改為“神霄玉清萬壽宮”。 [2] 
宣和二年(1120年),仍還復原寺名,“棲心”與“崇壽”並用。 [2] 
乾道三年(1167年)三月,日本國派遣使節致書四明(寧波)郡庭問佛法大意,太守召集眾僧研讀使函,無人敢出面應命。棲心寺維那忻然而出,當場拆封讀信,隨讀隨掐紙指出日本來書的7處錯誤,後逐條進行了分析解答,使日本來使慚懼而退。棲心寺維那為國家、為佛教爭光,被太守尊稱為“天下維那”。
元代時,棲心寺仍以弘揚《法華經》教義為主,為甬城重要的天台宗道場。
洪武二年(1369年),寺院遭火災,遂以法堂原址及舍利塔後地塊改創養濟院。
洪武二十年(1387年),負責海防的將軍湯和為抗禦倭寇侵擾,實行堅壁清野策略,將海島居民遷徙內地,焚燬普陀山寶陀寺(普濟寺前身)殿舍300餘間,迎觀音菩薩聖像於寧波府棲心崇壽寺內供奉。棲心寺住持惟摩(一作惟拳)舍地以建寶陀寺;寺東三分之一面積復建棲心寺。同年,太祖詔改寺額為“補陀寺”。同時,因寺前建有7座佛塔(喻示過去七佛,為禪宗法脈源頭表徵),民間俗稱“七塔寺”。
永樂四年(1406年),棲心併入補陀,兩寺合一。
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住持汝慶建圓通寶殿。
宣德七年(1432年),永詵建毗盧閣。
天順二年(1458年),文彬建藏經寶閣、大悲彌陀殿及廊廡等。
嘉靖年間(1522年-1565年),建十王殿。日本國遣明副使策彥周良等曾5次到寺參訪,與寺僧多有交流聯誼,史蹟備載其《初渡集》《再渡集》。
順治年間(1644年-1661年),住持拳石行沃重修佛殿、方丈、山門、鐘樓。
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住持超珏建大悲殿及廊廡諸室,自天超育建雲來庵於一都地,為該寺塔院。
咸豐十一年(1861年),寺經太平天國兵火,毀為廢墟。
清同治十年(1871年)始至光緒年間,寧波江東迎春弄醫生周文學及其母親蔡氏(一作陳氏)發心重修佛殿,早磬晚魚,募化多年,最終建成天王殿、圓通寶殿及兩側廂房、山門等,可惜未竣全功。
清光緒十六年(1890年),天童寺退居方丈慈運靈慧禪師應地方紳董之請,出任七塔寺住持。自此廣集淨資,大興土木,重修了主佛殿、天王殿,復建了三聖殿,新建了法堂暨藏經樓、祖堂、客堂、禪堂、唸佛堂、大鐘樓、七佛塔等,塑千手觀音聖像,梵宇一新,衲僧雲集,兩度傳戒,夏講冬禪。
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慈運禪師晉京請頒《龍藏》一套,並蒙光緒皇帝敕賜“報恩寺”額,自此全稱“七塔報恩禪寺”。慈運禪師為禪門臨濟正宗第三十九世傳人,住寺期間,大弘臨濟禪法,七塔禪寺因此被尊為中國近現代臨濟宗中興祖庭之一。後人緬懷慈運禪師之功德,建“慈蔭堂”(樓上為玉佛閣,民國八年智圓和尚建)以紀念之,尊其為七塔禪寺中興之祖。
民國時期,覺圓和尚擔任住持時,禮請華嚴學大家溥常法師在寺內創辦了七塔報恩佛學院。道亨和尚擔任住持時,增建了雲水堂暨華嚴閣、監齋殿、五觀堂、大廚房等,使道場規制更趨完善。圓瑛大師任住持時,在好友莊嚴法師的襄助下,於鄞州五鄉同岙庾山嶺闢建了塔院道場,為七塔寺年老僧眾修行安養之所,設立普同塔,供奉圓寂僧人靈骨。
七塔禪寺自創建以來,屢經興廢變革。1959年僧散寺空、法器蕩然,中軸線主要殿堂成為土產公司倉庫,東、西兩廂建築分別被四明紙盒廠與萬興紗廠佔用做廠房,寺院名存實亡。
1980年,黨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落實,成立七塔寺修復小組,由寧波市佛協會長月西法師任組長。 [8]  在黨和政府領導重視與四眾弟子支持之下,月西法師篳路藍縷、費求撙節,逐步收回殿堂土地,塑造佛像法器,作育僧才,興隆佛事,經過10餘年苦心經營,終於恢復七塔道場,使寺貌煥然一新。
1993年,月西法師圓寂後,其高足可祥法師秉承師父遺訓,帶領全寺僧俗四眾,按照“修舊如舊”原則,將全寺各主要殿堂、廂房、庫房、廚房等次第修繕一新;又改建了花崗岩七佛塔、沖天雲柱式山門牌樓及欄牆;新立了花崗岩普門柱,彰顯觀音道場;新建了鼓樓,彌補了寺院只有鐘樓的缺憾,並請傳印長老撰寫了《新建鼓樓碑記》;增建了天王殿東西廂房,闢為法物流通處、消防治安室;法堂西側復建華嚴閣(兩層),以與東側玉佛閣相應;改造原老舊招待所,成古典式“雲來居”樓;收回西北角被佔地塊,新建成禪學堂、報恩大講堂、棲心圖書館及地下停車場等;租用寺東土地,增建圖書館(二期)、藝術館、素齋館等。 [2] 
七塔禪寺

七塔禪寺建築格局

七塔禪寺為典型的禪宗伽藍七堂建制,坐北朝南,整座寺廟現佔地面積19632.04平方米,建築面積16969.07平方米,由南向北縱深排列,其主要建築有天王殿、圓通寶殿、三聖殿、法堂、藏經樓、祖堂暨方丈室依此排列在中軸線上,均為七開間規模,大多建成於清末慈運長老之手。軸線兩側則有鐘鼓二樓、廂房客堂,以及報恩大講堂和棲心圖書館。山門外矗立着七塔寺的標誌——七尊青石佛塔,喻過去七佛,一字排開于山門前。 [6]  [12] 
  • 山門
山門牌樓為新建,高8.8米,寬11.5米,為沖天雲柱式樣,精巧典雅又不失巍峨莊嚴。牌樓正門高懸趙樸初居士手書的“七塔禪寺”四字,與左右兩額顏體“東津禪院”“棲心蘭若”相呼應。牌樓主楹聯“南海步慈雲,千手遍護持,光明如是;東津沐法雨,萬邦昭感應,真實不虛”,乃是七塔寺住持可祥法師所撰,普陀山戒忍法師所書。邊聯“鏡師始作,弘臨濟正宗,廣傳聖教;慈老中興,仰觀音靈感,代出高僧”,亦為可祥法師所撰,由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尉天池先生所書。牌樓背面正額為可祥法師所書“同登彼岸”,左右兩額為弘一法師書體“般若徑”和“解脱門”。中間楹聯“古剎建晚唐,臨濟紹家風,兩浙禪林推巨擘;分燈溯南海,觀音蒙化雨,四明佛殿遜恢宏”為寧波張秉全居士撰,書法家沈定庵先生所書。邊聯“古剎重光,市塵別開清淨境;禪門永煥,梵宮長護吉祥雲”乃杭州詹瀛生先生撰,當代著名紅學家馮其庸先生所書。
山門牌樓分左、中、右三門,分別裝以古銅色銅質大門,門上飾以蓮花、手印等佛教圖案。門柱內外分別雕刻八隻雄獅,或坐或卧,形神兼備,守護山門。牌樓兩側為六十餘米長的石質欄牆。欄牆外分左右擺設十壇鐵樹,內則各植八棵羅漢松。 [6]  [7] 
  • 天王殿
天王殿
天王殿(3張)
天王殿,面寬七間,進深五間,重檐歇山,上檐下橫匾書“天王殿”,下層檐下橫匾書“七塔寺”。殿前有七座寶塔(東側四,西側三,成一線排列)。原塔建於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現塔為近年新恢復。殿內正中供“布袋和尚”“韋馱”,前者為香樟木雕,後者為泥塑,兩側為四大天王塑像,其中東側為增長天王持國天王,西側為廣目天王多聞天王。四大天王像高8米,彩塑甲冑,神采飛揚,凜然不可逼視。天王殿後門楣上高懸“三洲感應”匾額,為著名書法家啓功先生所書。門楣上“韋馱殿”三字匾額為廣州著名書法家連登先生所書。天王殿東西兩側為新建廂房,分設法物流通處和報恩佛學書店。廂房與天王殿之間有護牆相連,中開亭門以通內外,東西門楣分別鐫刻“補陀示跡”和“臨濟正宗”,為書法家張海先生所書。 [6]  [5] 
  • 圓通寶殿
圓通寶殿
圓通寶殿(2張)
圓通寶殿,面闊七間,進深六間,乃是清同治年間周文學母子發心所建,後又經過屢次破壞、維修,如今容光煥發,更顯氣勢恢宏。其建築樣式為重檐歇山頂,前圍梅花石石欄,殿堂四周石柱上鐫刻着清代名家張家驤童華顧文彬等人所書的聯語。殿堂匾額“圓通寶殿”四字則為當代著名書法家譚建承先生所書。大殿正中供奉四十八臂(喻千手千眼)觀音菩薩塑像一尊,其上懸掛匾額“濟世慈航”,為七塔寺觀音道場的顯著特色。本尊觀音塑像為1980年月西法師住持時以香樟木雕刻而成,高五米三,重三千餘斤,外部妝金,結踟趺坐於蓮台上,妙相莊嚴,見者稱歎。背後供奉楊枝觀音畫像一幀,高兩米五。四十八臂觀音聖像後面,左文殊菩薩,騎青獅,其上懸掛匾額“慧海慈雲”;右普賢菩薩,跨白象,高兩米有餘,其上懸掛匾額“圓通妙諦”。東西邊牆壁上,鑲嵌光緒二十年(1894年)磚刻五百羅漢像,為國內所稀有,彌足珍貴。殿內東側前方懸宋南宋景炎三年(1278)所鑄大鐘一口,重七千斤;西側前方架法鼓一面,直徑近兩米。殿後門楣上懸掛“慈航普度”匾額,為天童寺廣修長老所書。 [6]  [5] 
  • 三聖殿
三聖殿
三聖殿(2張)
三聖殿,面寬七間,進深六間,重檐歇山式建築。檐柱是石方柱,前柃柱是木方柱,其餘均為圓柱。檐間橫醫書“三聖殿”。楹聯有:由來號崇壽歷韌重新喜佛決普照十方長為照朝資聖壽,何處覓棲心隨緣且住總僧眾掙參三味直從覺路澄禪心。自懸海有寶陀寺名普渡慈航作津迷,仿靈山為諸大眾説宏開梵宇廣燈傳。萬紉現全身南海祥光瞻滿月,七燻留寶塔東郊獴靖拓棲露。殿內對聯:十方來十方去十方共成十方事,萬人舍萬人施萬人同結萬人緣。殿內正中供奉三聖佛,各高8米多。背後為千手觀音立像,均為香樟木雕貼金。 [5]  三聖像背後,供奉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鎏金聖像一尊,形容殊勝,端莊慈悲。三聖殿後門楣上懸掛“蓮邦淨域”匾額,為上海書畫家陳佩秋先生所書。 [6] 
  • 法堂暨藏經樓
藏經樓
藏經樓(2張)
法堂樓,殿廣五間二弄,有前後廊,為重檐硬山頂,法堂樓前有小石橋,橋下為錦鯉池。一樓法堂,匾額“法堂”由中國佛教協會會長傳印長老所書。法堂正中供奉一米三高漢白玉釋迦牟尼坐像一尊,佛像前高設法座,良辰吉日,住持和尚於此升座説法,傳授法徒,故稱“法堂”。周圍為紅木茶几座椅,相向陳設,古意盎然。樓上為藏經樓,“藏經樓”三字匾額為著名學者南懷瑾先生所書。樓內藏乾隆版《大清龍藏》、影印《宋磧砂藏》、日本《大正新修大藏經》、《續藏經》等,及二百八十餘片梵文貝葉經。 [6]  [9] 
  • 玉佛閣
玉佛閣, 重檐硬山頂樓房。由智圓和尚創建於民國八年(1919年),建築古樸典雅,內供奉玉佛一尊,庭前假山玲瓏,秀竹婆娑,蒼松挺奇,幽蘭飄香。“玉佛閣”三字匾額為寒山寺性空長老所書,為七塔寺常住開會、學習場所。樓下為慈蔭堂,“慈蔭堂”三字匾額為民國陶思曾所題,為紀念中興祖師慈運長老之所,中間供奉慈運長老畫像和塑像。法堂西側為華嚴閣。 [5] 
玉佛閣 玉佛閣
  • 祖師堂暨方丈室
方丈室 方丈室
方丈院,面寬七間,重檐硬山馬頭牆,全部力士透雕,工藝精細。寺內還存有唐鹹通十四年(873年)歲次癸己六月甲午朔廿八日立,清光緒丙午(1906年)住持慈運重修的心鏡禪師塔,上刻“唐敕賜心鏡撣師真身舍利塔”十二字。此塔為唐墓塔,分塔座、塔身、塔頂三部分,圓形,造型莊重,線條優美,塔上有銘文記敍了心鏡禪師的歷史和僧人建塔的事蹟。出自唐人手跡的銘文,現僅存117個字。 [5]  [6]  [7] 

七塔禪寺文物遺存

七塔禪寺寺內有寺院開山祖師心鏡藏奐禪師舍利塔,上刻“唐敕賜心鏡禪師真身舍利塔”等字樣。宋代大銅鐘兩口,各重達七、八千斤,分別鑄於南宋紹興四年(1134年)和南宋景炎三年(1278年)。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刻印、光緒頒賜之《龍藏》一部。梵文貝葉經一束280片。清代磚刻五百羅漢造像圖,工藝精妙,形神兼備,佛門珍品,備受矚目。 [2]  [5] 
七塔禪寺

七塔禪寺文物價值

七塔禪寺因此被尊為中國近現代臨濟宗中興祖庭之一。 [2] 

七塔禪寺保護措施

1983年,七塔禪寺被國務院批准為全國首批重點開放寺院。 [2] 
2011年1月7日,七塔禪寺被列入浙江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5] 
1983年4月9日,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為全國漢傳佛教重點寺院。 [11]  [13] 

七塔禪寺旅遊信息

  • 地址
七塔禪寺位於寧波市鄞州區百丈路183號。 [3] 
  • 公交
途徑線路:2路、微72、509路、55路、55路、2路、微71、微1、區際快線一、788路、784路、771路、705路、707路、709-4路(支線)、717路、720-1、728路、755路、703-2 [4]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