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童華

(清朝光緒帝師)

鎖定
童華(1818年—1889年),字惟兗,號薇研, [2]  浙江鄞縣人, [11]  生於嘉慶二十三年(公元1818年), [4]  寧波銀台第的第一代主人童槐次子。 [3]  [6]  幼時遍讀詩書,學養豐富, [5]  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考中進士, [5]  殿試二甲,選庶吉士,授編修 [2]  後歷官大理寺卿,左副都御史, [11]  工部右侍郎, [5]  禮部右侍郎吏部右侍郎 [1]  上書房行走國史館副總裁,都察院左都御史等職。 [2]  [5]  童華入值上書房26年,為光緒帝的老師之一, [1]  [5]  著有《竹石居詩文抄》 [5]  、《先總憲公日記》 [4]  、《童薇研先生館賦》 [2]  等。
光緒十五年(公元1889年),童華因病去世。 [4-5] 
全    名
童華
惟袞
薇研
所處時代
清朝
出生日期
1818年(嘉慶二十三年)
逝世日期
1889年(光緒十五年)
主要作品
竹石居詩文抄
先總憲公日記
童薇研先生館賦

童華人物生平

嘉慶二十三年(公元1818年),童華出生 [4]  ,為寧波銀台第的第一代主人童槐第二子, [3]  幼時遍讀詩書,學養豐富。
道光十五年(公元1835年),童華考中舉人 [5] 
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考中進士殿試二甲第59名, [5]  [12] 庶吉士,散館授編修 [2] 曾國藩既為同年,又是同僚 [5]  此後,因其父母先後去世,在籍丁憂 [5] 
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服滿回京,諭令為上書房行走 [5] 
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童華任江蘇學政 [5] 
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任工部右侍郎。 [5] 
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學政任滿回京,仍為上書房行走,授讀嘉慶帝第五子惠郡王綿愉 [4-5] 
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童華與翁同龢等共同擔任順天鄉試副考官。 [5] 
光緒四年(公元1878年),童華與禮部尚書恩承一道任欽差大臣,赴四川就“東鄉血案”查辦丁寶楨被劾案。 [7-8] 
光緒八年(公元1882年),童華升授左都御史兼管順天府尹事, [5]  [11]  後因赴四川查辦丁寶楨被劾案,受張之洞閻敬銘等人彈劾並受到“革職留任”處分, [7]  [9]  降職為禮部右侍郎 [11] 
光緒十五年(公元1889年)二月,童華因腹瀉不止,藥物無效,撒手人寰。時翁同龢代為草擬遺折,諭旨照侍郎賜卹,並親自主持弔唁。後又應童氏之子請求撰寫墓誌銘,翁將此交由文廷式代撰,並付給文氏三十兩銀圓作為潤筆費用。 [4-5] 

童華人物軼事

童華為翁同龢之父翁心存門生,故常去拜見翁心存,因執意行跪拜之禮,翁心存又堅推不得,有次回禮時竟不慎蹉跌,傷及手指,並因此傳為佳話。 [5] 
童華與曾國藩二人既為同年,又同任職於翰林院為同僚, [5]  兩人曾互相品評詩文,在寧波天一閣所藏的《童薇研先生館賦》就有曾國藩的批註,曾國藩批註者為第二篇《蘇子瞻換羊賦》,講的是韓宗儒拿蘇軾之書帖換羊肉之事。曾氏對此賦的總評為:“惜墨如金,韻味雋雅。”評語後用小字署名:“弟國藩注。”對於賦中某些出色的句子,另有圈點和眉批。如“軼事所傳,特致詼諧於二丈;外人之論,早深傾倒於三蘇”一句,眉批作:“落落大方。”又如“逞縱橫於筆虎,自足名家;笑塗抹於墨豬,更無餘子”一句,眉批作:“和若球鍠。”再如“從吾所好,欲問字而興牽羊之思;易其所無,豈挾策而發亡羊之嘆”一句,眉批作:“雅韻欲流。”也有對個別詞句似有不同看法的評語,如“易俊味於瓊廚”一句,對“俊味”二字,有夾批作:“二字稍生。”意思是這個詞不太常見。 [2]  後來曾國藩出任督撫,與童華一直有交往,《曾國藩全集》中有多封致童華的書信,時間多在同治年間。 [2]  [5] 

童華家族成員

童氏先世為山東琅琊人,宋時遷至浙江義烏南宋始遷於鄞之梅園建岙,明洪武年間遷至月湖西岸,萬曆年間居於醋務橋南,即舊時紅蓮閣之地。 [3] 
童華之父童槐,字樹眉,又字晉三,號萼君,幼時家業零落,然性耽劬學,發奮讀書,清嘉慶十年(公元1805年)中進士,走上了“學而優則仕”的道路,家道遂中興;嘉慶十年(公元1805年)十一月進入軍機處行走 [3]  擔任過江西、山東按察使通政司副使等職。 [1]  道光三年(公元1823年),童槐因病迴歸故鄉,在原址上覆造了房屋,稱“今白華堂”,即銀台第。童槐一生好學,嚴於律己,詩書傳家,從而在家族中形成了濃厚的書香氛圍,後輩們在此耳濡目染之下成就了“一門三進士,父子同翰林”這一美譽。 [3] 
童華五弟童會, [13]  又名童揆尊, [15]  字蓴舫,號少眉,光緒元年(公元1875年)舉人誥授中憲大夫四品銜户部福建司主事,清代著名收藏家,家富收藏,精鑑別書畫古玩,工於草書,又善篆、楷。 [14] 
童華四弟童章 [13]  之子童祥熊,名堅國,字小鎔,號次山, [6] 光緒九年(公元1883年)中進士,獲得翰林院編修,曾任安徽道台、山東勸業道道台。童祥熊善書法,通實業,曾在安徽道台任上勸導鄉紳並出資開發皖南荒地,對皖南經濟建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3]  童祥熊之孫童書業,為現代著名史學家。 [5] 
童華女婿鄭姓,曾於光緒二十九年(1903)前後任常熟縣令。 [5] 

童華人物評價

自通籍至終於仕,凡五十二年,朝廷論科第先後者,無與為比。(翁同龢 評) [2]  [5] 

童華個人作品

童華著作

童華為學尚實用,精於天文、輿地之學,善詩文,書畫均佳,著有《竹石居詩文抄》、《先總憲公日記》 [4]  、《童薇研先生館賦》 [2]  等。 [5] 

童華詩歌

冒雪真思訪玉岑,朔風烽火阻登臨。
海潮新縱沙棠艦,春雨乍過薝蔔林。
山磴盤成上中下,佛崖坐閲去來今。
遊人行腳知何定,惆悵香雲百疊深。 [10] 

童華人物故居

在寧波月湖之北,有一座名為銀台第的官宅,為清道光通政司副使童槐的家宅。因童槐擔任過通政司副使等職,故童槐在月湖所建之宅第,也被稱為“銀台第”(宋有銀台司,其司署設在銀台門內,掌管天下奏狀案牘,明清時,通政司與其相當,故也稱通政司為銀台)。又因童槐之子童華作為光緒帝的老師之一,憑其帝師之位,銀台第也自然有了“帝師故居”之稱。 [5] 
銀台第庭院 銀台第庭院
銀台第坐北朝南,面向月湖,分為前、中、後三進,現中軸線上有門廳、大廳、正樓、後堂等建築,東西兩側配有廂房、書樓,佔地面積約2300平方米。建築格局規整,佈局合理,用材考究,裝飾具有濃郁的地方風格,是典型的清代中晚期寧波城區官宦住宅。 [5-6]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