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童槐

(清朝通政司副使)

鎖定
童槐(1773年-1857年),字晉三,又字樹眉,號萼君,浙江鄞縣鄞江橋建岙人。 [2-3]  乾隆三十八年(公元1773年)潤三月初十出生, [7]  嘉慶十年(公元1805年)中進士; [3]  同年十一月進入軍機處行走 [5]  歷官江西、山東按察使通政司副使等職。 [2] 國子監就學時,為祭酒法式善所知;阮元巡撫浙江時,亦引為幕僚。 [3]  道光三年(公元1823年),童槐因病迴歸故鄉,在一水繞綠的寧波月湖畔選景擇地,建造官邸, [6]  稱“今白華堂”,即銀台第 [5]  童槐暮年研討四明文獻,探幽攬勝,感事憂時。 [3]  咸豐七年(公元1857年)八月十五,童槐於今白華堂東正室逝世,享年85歲。 [3]  [6]  [8] 
童槐一生嚴於律已,詩書傳家, [5]  著有《今白華堂集》 [3]  《過庭筆記》等, [4]  在家族中形成了濃厚的書香氛圍, [5] 童華、孫童祥勲分別中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 [6] 光緒九年(公元1883年)進士 [6]  ,有“一門三進士,父子同翰林”之稱。其中童華禮部右侍郎上書房行走,為光緒帝老師,故而銀台第又有“帝師故居”之稱。 [1] 
全    名
童槐
晉三
萼君
所處時代
清朝
出生日期
1773年(乾隆三十八年)
逝世日期
1857年(咸豐七年)
主要作品
《今白華堂集》 [5] 
《過庭筆記》 [4] 
最高官職
通政司副使 [1-2] 
故    居
銀台第
籍    貫
浙江鄞縣 [3] 

童槐人物生平

乾隆三十八年(公元1773年)潤三月初十,童槐出生於月湖繩武堂之西正室,出生時家道中落。 [7] 
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童槐跟隨陳晴墅先生學習。 [7] 
乾隆五十四年(公元1789年),童槐跟隨周焜先生學習。
乾隆五十六年(公元1791年),童槐補鄞縣生員 [6] 
嘉慶元年(公元1796年),童槐以歲試一等第一名補廩 [6] 
嘉慶二年(公元1797年),童槐科試一等第一名。 [16] 
嘉慶三年(公元1798年),童槐得到阮元賞識,同阮元一同北上,一邊從師學習,一邊準備科舉考試。 [9] 
嘉慶五年(公元1800年),童槐舉順天鄉試 [16]  第九十五名。 [18] 
嘉慶六年(公元1801年)二月初八,童槐父親童孝源去世; [19]  同年五月童槐丁父憂返里。 [16] 
嘉慶七年(公元1802年),童槐授徒於杭嘉湖道署,主人為袁秉植。第二年,他又主講於慈湖書院 [9] 
嘉慶十年(公元1805年),童槐中進士 [5] 三甲第76名進士 [17]  籤分工部都水司,同年五月進署行走;同年七月,兗會典館協修; [13]  同年十月應軍機處考試,欽定第一名; [9]  同年十一月進入軍機處行走 [5] 
嘉慶十一年(公元1806年)正月,童槐補軍機章京扈從聖駕謁東陵 [9]  同年十一月,扈從濼陽。 [9] 
嘉慶十二年(公元1807年)二月,童槐充方略館纂修 [10] 
嘉慶十三年(公元1808年),童槐扈從天津;同年五月工部學習期滿,但因其出色的辦事能力,主事奏請留部補用;同年七月充會典館總纂 [10] 
嘉慶十四年(公元1809年)三月改簽户部; 四月補户部廣東主事,加官三級。 [10] 
嘉慶十五年(公元1810年)二月,京察一等,加一級;同年四月任考試差。 [10] 
嘉慶十六年(公元1811年)——嘉慶十七(公元1812年),童槐先後出任户部廣東司員外及户部山東司郎中。 [11] 
嘉慶十八年(公元1813年),童槐任山東臬平定教匪林清;,同年十一月,出任陝西道監察御史 [11] 
嘉慶十九年(公元1814年)正月,童槐以陝西道監察御史授甘肅蘭州道,四月抵任,當月即丁母憂,八月扶柩南返。 [16] 
嘉慶二十年(公元1815年),童槐主講陝西關中書院,刻《課藝》二冊。 [11] 
嘉慶二十一年(公元1816年), 童槐受阮元招,趕赴江西,主講鵝湖書院 [11]  同年十二月,授山東兗沂曹濟道 [14] 
嘉慶二十二年(公元1817年),童槐監修曲阜孔廟、上工防汛。 [11] 
嘉慶二十四年(公元1819年),童槐因勤慎深受天子賞識,受命前去山東清理積案;同年六月,出任授江西按察使;同年八月,出任山東按察使;同年十月,監試武闈鄉試。 [12] 
嘉慶二十五年(公元1820年),最賞識其才華的清仁宗嘉慶帝愛新覺羅·顒琰賓天,童槐“傷慟尤甚”;同年十月,童槐清理山東積案結束;同年十一月進京謝恩,調為湖北按察使通政使司副使。 [13-14] 
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童槐因山東積案一事被誣訐,連降四級調用。 [13-14] 
道光二年(公元1822年)正月,清宣宗道光帝愛新覺羅·旻寧下諭,恩准童槐以郎中用,童槐未上任;同年5月因病致仕,由運河歸裏,同年十月抵家。 [14] 
道光三年(公元1823年),童槐在一水繞綠的寧波月湖畔選景擇地,建造官邸, [6]  稱“今白華堂”,即銀台第。  [5] 
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阮元總督兩廣,招童槐赴其署,童槐選《全唐文》十二卷,閲廣東學海堂課卷。 [6]  [14] 
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童槐開始主講於月湖書院。 [14] 
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童槐積極活動,為清寧波地方官出謀劃策,提出修築炮台以備禦英軍、關閉寧波江廈市場,以切斷其與夷商的聯繫。 [8] 
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41年)八月,童槐因鴉片戰爭舉家遷至西鄉十三洞橋,同年十月遷至奉化大橋。 [8] 
咸豐七年(公元1857年)八月十五,童槐於今白華堂東正室逝世,享年85歲。 [3]  [6]  [8] 

童槐史料記載

槐生平好學,早官秘省,熟諳典章,工書善射,能畫山水人物,先後掌教月湖、慈湖書院及陝西關中書院、江西鵝湖書院、廣東學海堂,與生徒講解無倦,家居三十年,地方吏遇重大事必以相諮雲。又,奉諭秉公辦理,不避嫌怨,在任一年,結舊案千餘件,釋無辜千三百餘人,又結新案千八百件。道光元年調湖北,未履任,改通政司副使,明年因事早遷,改捐郎中,引疾歸裏。咸豐七年,卒,年八十五。(《鄞縣通志·文獻志》) [6] 

童槐個人作品

童槐著作

童槐一生好學, [5]  文章益奇,詩文俱佳 [3]  董沛四明清詩略》評其文“沈博絕麗”,詩“亦大處落墨,不涉庸音”, [3]  著有《今白華堂集》六十四卷、《時文》四卷、《考試帖》一卷、《過庭筆記》一卷、《補雅》一卷、《從政筆記》四卷、《眉叟筆記》四卷、《全唐文選》十二卷、《文溯》二卷、《關中書院課藝》二卷等。 [15] 

童槐書法作品

道光九年,童槐曾為四明史氏三十一幅祖像作過題跋,該套《史家祖宗畫像、傳記及題跋》是寧波唯 一入選國家遺產榜的檔案文獻。題跋中,每字為1釐米見方的行書。 [2] 

童槐人物故居

銀台第 銀台第
在寧波月湖之北,有一座名為銀台第的官宅,原為清道光通政司副使童槐的家宅。因童槐擔任過通政司副使等職,北宋時有通進銀台司,為掌管奏狀機構,因司署設在銀台門內故名,明清的通政司,職位與此相當,別稱“銀台”, [5]  故童槐在月湖所建之宅第,也被稱為“銀台第”。銀台第坐北朝南,面向月湖,分為前、中、後三進,現中軸線上有門廳、大廳、正樓、後堂等建築,東西兩側配有廂房、書樓,佔地面積約2300平方米。建築格局規整,佈局合理,用材考究,裝飾具有濃郁的地方風格,是典型的清代中晚期寧波城區官宦住宅。 [6]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