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翁心存

鎖定
翁心存(1791年-1862年),字二銘,號邃庵,江蘇常熟人, [3]  祖籍長洲(今江蘇蘇州)相城,乾隆舉人翁鹹封之子, [4]  晚清政治家翁同龢之父。 [5]  晚清大臣。 [6] 
翁心存自幼奇慧善文。道光二年(1822年),中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散館授編修,累遷大理寺少卿,以母老乞養歸。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服闋,補國子監祭酒,擢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歷任工部、户部侍郎。咸豐元年(1851年),翁心存升工部尚書,兼署左都御史,充經筵講官。咸豐三年(1853年),太平天國定都金陵後,晉刑部、工部尚書,兼任順天府尹,因失察盜案而被革職。旋授吏部、户部侍郎,擢兵部尚書,調吏部。咸豐六年(1856年),江南大營潰,翁心存力主重建大營,疏陳江南軍事。調翰林院掌院學士,授協辦大學士,調任户部尚書。咸豐八年(1858年),翁心存拜體仁閣大學士,管理户部事務。次年,引疾休致。咸豐十一年(1861年),“祺祥政變”後召還,命以大學士銜管理工部事務,人直弘德殿授讀。因長子翁同書失守安徽壽州落職論死,翁心存憂慮成疾,同治元年十一月初七日(1862年12月27日),卒於位。 [4] 
翁心存工詩善文,早年辭賦偉麗,擅名於時。中年精研經史,敦尚實學。著有《知止齋詩集》《知止齋文集》等。 [4]  《清史稿》中評價其曰:“祁俊藻、彭藴章皆久領樞務,翁心存數論軍事,久筦度支。三人者並與肅順不協,先後去位;同治初元,聯翩復起。俊藻、心存三朝耆碩,輔導衝主,一時清望所歸焉。” [7] 
別    名
字二銘,號邃庵
二銘
邃庵
所處時代
清朝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江蘇常熟
出生日期
1791年
逝世日期
1862年
主要成就
入祀賢良祠
主要作品
《知止齋詩集》
本    名
翁心存
諡    號
文端

翁心存人物生平

父親翁鹹封海州學正的時候,知州唐仲冕見翁心存有異才,奇之,教授其學習。
道光二年(1822),成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大考中允,督廣東學政。任滿,入直上書房,授惠郡王綿愉讀書。不久督江西學政,累遷大理寺少卿
道光十七年(1837),復直上書房,授六阿哥奕訢讀書。逾年,以母老乞養。家居十年,終母喪。正遇上長子翁同書督貴州學政,陛辭道光帝命傳諭促之來。
道光二十九年(1849),至京,仍入直上書房,授八阿哥奕詥讀書。補祭酒。歷內閣學士工部侍郎,調户部侍郎江蘇巡撫蘇州松江太倉漕米改徵折色,翁心存謂:“三屬額徵米一百十四萬餘石,一旦改折,慮京倉不敷支放,州縣假折色抑勒倍徵,便民適以累民。”主駁議,事乃寢。
咸豐元年(1851),擢工部尚書
咸豐三年(1853),太平天國攻陷江寧(今江蘇南京),翁心存疏陳兵事,請乘賊勢未定,命向榮渡江,陳金綬進屯浦口,以上海水師溯流衝其前,江忠源鄧紹良之師掩其後,四路進攻;增重兵守江、淮杜北竄;急清兗、豫、鳳、潁捻匪,毋令與太平軍合勢;並核軍需,恤災黎;籌京倉積貯,整飭紀綱,以維根本。疏上,多被採用。又薦湖北按察使江忠源,請授統帥重任,尋即擢為湖北巡撫。調刑部尚書,再調工部尚書,兼管順天府尹
太平天國北伐,翁心存疏言賊氛逼近,請扼河而守,畿南直駐重兵,河南、山西、陝西各要隘併力堵截,速調駐熱河綏遠之蒙古馬隊進口內衞京畿;京師九門嚴緝奸宄,運通倉存糧入城;並敕琦善、鄧紹良規復揚州鎮江,為會剿江寧之計。又疏陳順天防務,畫分汛地,舉行團練;府屬各營舊隸總督管轄,請旨暫歸調遣。未幾,太平軍攻打天津僧格林沁率師進剿,命順天府設糧台。翁心存請發內帑三十二萬兩、京倉米二千六百石以給軍食,添制軍需火藥。又偕團防大臣會議京城防守事宜,舉薦光祿寺卿宋晉太僕寺卿王茂蔭綜理其事,並詔允行。時議行鈔幣,翁心存疏言:“軍營搭放票鈔,諸多窒礙。鈔幣之法,施行當有次第,此時甫經頒發,並未試用,勢難驟用之軍營。”詔斥為阻撓,即責籌次等施行之法,俾無阻滯。言官通州捕役勾結土匪行劫,命刑部侍郎文瑞訊問得實,翁心存以徇私包庇革職。
咸豐四年(1854),起授吏部侍郎,調户部侍郎,擢兵部尚書,調吏部尚書
咸豐六年(1856),疏陳江南軍事,略曰:“蘇、松、常、太三府一州,及浙之杭、嘉、湖三府,久為賊所窺伺。今寧國先陷,逼近宜興,向榮近守丹陽溧水句容相繼失守,宜責向榮嚴扼丹陽,令張國樑率精兵駐宜興扼東壩,別簡水師駐太湖,庶蘇、常兩郡可保無事。又近有按畝捐輸,失政體,竭民財,請查明停止。”是年冬,兼翰林院掌院學士,以吏部尚書協辦大學士,尋調户部尚書。
咸豐八年(1858),充上書房總師傅。英法聯軍北犯,天津戒嚴。翁心存疏請聖駕還宮,以定眾志,力言京師重地,不可駐外國領事;長江形勢不可失;綏芬邊地不可捐;兵費不可再償;傳教不可推廣;和議難成,宜速進剿。湖北巡撫胡林翼奏除漕務中飽之弊,請改徵折色。翁心存力贊其議;由部定章程五事,滿、漢兵糧折價支給,上下衙門一切陋規概行裁革焉。拜體仁閣大學士,管理户部。與肅順成為同僚,產生不和,屢次乞病辭職,不許。
咸豐九年(1859),復固請,乃予告去職。
咸豐十年(1860),户部迭興大獄,肅順主之,多所羅織。怡親王載垣會鞫,謂司員忠麟、王熙震以短號鈔兑換長號,曾面啓翁心存,翁心存回奏部院事非一二人所能專政,斷無立談數語改舊章之理。載垣等遂請褫頂帶歸案訊質,咸豐帝鑑其誣,僅以失察議處,免傳訊,議降五級,改俟補官,革職留任。復以五“宇”商號添支經費,翁心存駁令議減,未陳奏,司員即列入奏銷,下嚴議,革職留任。是年秋,咸豐帝逃往熱河,翁心存上疏切諫。
咸豐十一年(1861),咸豐帝駕崩,梓宮還京,翁心存偕諸臣迎謁,特詔起用,以大學士銜管理工部。疏舉人材,詔嘉其不失以人事君之義。又疏言:“東南之民鄉義甚堅,各郡縣陷後,流亡渡江者,日夜思招練義勇,克復鄉里。請敕曾國藩擇能辦賊者馳赴通州東台,收拾將散之人心,激勵方興之義旅,進搗蘇、常,退保下河。上海一隅賦税所出,宜取江海關無窮之利,以供曾國藩有用之兵。”疏上,被嘉納。
翁文端公像 翁文端公像
同治元年(1862),入直弘德殿,偕祁俊藻等授同治帝讀書。兩宮皇太后慎重師傅之選,倚畀彌篤。是年冬,寢疾,子安徽巡撫翁同書方緣事繫獄,詔暫釋侍疾。尋卒,優詔賜卹,稱其“品端學粹,守正不阿”,贈太保,入祀賢良祠,諡文端。賜其孫翁曾源進士,翁曾榮舉人翁曾純翁曾桂並以原官即用,翁曾翰內閣中書。逾年,文宗實錄告成,以翁心存曾充監修總裁,賜祭一罈。 [2] 

翁心存親屬成員

父:翁鹹封
長子:翁同書
子:翁同龢
子:翁同爵
孫:翁曾源
孫:翁曾純
孫:翁曾桂
孫:翁曾翰 [2] 

翁心存人物評價

清史稿》:祁俊藻彭藴章皆久領樞務,翁心存數論軍事,久筦度支。三人者並與肅順不協,先後去位;同治初元,聯翩復起。俊藻、心存三朝耆碩,輔導衝主,一時清望所歸焉。 [2] 

翁心存藏書之家

翁同龢之父。道光二年(1822)進士。歷仕工部、刑部、兵部、吏部尚書。咸豐八年(1858)授體仁閣大學士。刻印圖書極富,抄本有宋魏了翁《毛詩要義》、《尚書要義》、《周易要義》、《春秋左傳要義》等宋、元、明本數百卷。是翁氏藏書的始祖。早年家境貧寒,不得已來到當地藏書樓校勘書籍。借藏圖書漸多,才學漸長,對版本、校勘、鑑賞等都很精通。同治年間,入值弘德殿,授讀同治帝。其地位、才學,為其藏書提供了極大方便。道光年間,社會動盪,藏書家的傳世珍藏多有散出,他乘機出價收購了同邑著名藏書家陳揆稽瑞樓”藏書,有藏書共4萬餘冊,由此奠定了翁氏藏書基礎,建藏書樓曰“知止齋”、“陔華吟館”。有三子,即翁同書翁同爵、翁同龢。去世後,藏書多傳給了長子翁同書。翁同書去世後,將全部藏書傳給了翁同龢。其大部分藏書由孫輩翁之熹於1949年後捐獻給北京圖書館。著作有《知止齋遺集》、《知止齋日記》、《知止齋文集》等。 [1] 
參考資料
  • 1.    李玉安 黃正雨.中國藏書家通典:中國國際文化出版社,2005年版
  • 2.    清史稿卷三百八十五 列傳一百七十二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09-09]
  • 3.    張寶章著,海淀鎮[M],北京:北京出版社,2018.10.第153頁
  • 4.    《蘇州通史》編纂委員會編;李峯主編,蘇州通史,人物卷,中,明清時期[M],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2019.03.第324-325頁
  • 5.    唐得陽,劉強倫作,近代9人傳,中西碰撞濺火花[M],北京:華文出版社,2021.01.第33頁
  • 6.    趙和平編著,默齋拾遺,俞德淵史籍及研究,上,下[M],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2017.09.第304頁
  • 7.    門巋主編,二十六史精粹今譯,續編[M],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1992.10.第170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