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CD音質

鎖定
通常用於描述要達到CD音質,需要的的最小比特率的級別。要達到CD音質必須使用無損(或無損壓縮)格式,例如WAV(不壓縮)、WMA-Lossless(高壓縮)、FLAC(低壓縮)、APE(較高壓縮)等等。
中文名
CD音質
外文名
CD Tune
格    式
44100Hz,16Bits

CD音質翻錄音質

有很多人抱怨翻錄後的CD音質變差了。這種情況確實存在,但也因此讓人困惑:CD不是屬於數字音頻嗎?數字文件的複製怎麼會出現“失真”的現象呢?實際上,翻錄CD的問題出在兩方面:

CD音質讀寫錯誤

這類錯誤和普通的文件拷貝錯誤是一樣的,當源盤有劃傷,或CDR盤質量低劣時都會產生。這個時候,數據確實是丟失了。當你使用EAC來比較兩張盤上的數據時,會發現兩者是有明顯差異的。注意,是差異,而非OFFSET(OFFSET本身只是表明了數據的初始偏移量,並不會因此而導致失真)。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很簡單:不要用太爛的源盤和CDR盤,如果源盤有輕微劃傷,推薦使用EAC來抓取音軌,它可以反覆讀取以保證數字複製的準確。這一點我就不詳細説了,大家可以參考短歌行上關於EAC的使用介紹。而這也並不是音質變差的主要原因。

CD音質源盤劃傷

CD CD
第一類錯誤是很容易避免的,我相信大家真正頭疼的地方在於這裏:為什麼在刻錄時沒有產生任何讀寫錯誤,音質仍然會差呢?在這裏,我可以保證,數據確實是完整的寫入了CDR,這用EAC來比較就可以看出:兩張盤上的數據沒有差異,頂多產生了一些OFFSET——而這是不會影響音質的。那麼問題出在哪裏?問題就在於CD的播放。限於篇幅,我只能將原理講的簡略一些:在CD機裏,CD的播放是實時的:CD盤以恆速運轉,光頭讀取到的數據被馬上解碼,轉換成模擬信號輸出。在這個過程中,如果CD盤轉速稍不穩定,就會產生音質的變化。而如果盤片的質量較差——形狀、材料、厚度不均,等等——就更容易對轉速產生影響。而我們所使用的CDR盤片的質量如何呢?就不用我多説了吧。這就是與正版CD相比,我們自行翻錄CD音質變差的根本原因。而對於CDR盤片的質量,我們只能是無能為力。當然,也可以瘸子裏挑將軍,從廉價盤片中選出一些質量較好的來,但最好不要對此報太大的希望。對於以上所講的第二個原因及CD的播放原理,台灣網友LukeLo的“漫談數位音樂”(載於DearHoney數位音頻工作室)講得非常清楚,建議大家去看一下。講到這裏大家可能會了解:相對於電腦而言,CD機並不是一個純粹的數字設備:由於它“實時播放”的特性,對於機械部分的穩定要求實在是太高了,也難怪會有那麼多天價的CD盤片和CD轉盤……那麼,對此我們就沒有解決辦法了嗎?辦法總是有的:各位恐怕都是用光驅來播放CD的吧?事實上,我們完全可以繞過這個問題:CDR盤的質量主要對實時播放有影響,而對數字文件的存儲和傳輸影響不大。那麼,我們為什麼不可以先將音軌抓到電腦中,再用電腦以 WAV之類的格式播放呢?確實,如果這樣的話,對原版和翻錄是可以做到無差別的。其實Win2000的MediaPlayer的數字播放就是這個原理:先建立一個緩衝區,讀取一部分CD音軌將其轉換後播放,在播放的同時再讀取一部分轉換……這就基本避免了實時播放中出現的不穩定現象。在這一點上,電腦相對於CD機是有天然的優勢的。
CD CD
CD CD
CD CD
那這麼説來,使用數字播放來聽翻錄CD豈不是可以達到原版CD的效果了?當然不是。應該這麼講:如果都是在電腦上採用數字播放,原版和翻錄效果相同,但絕對低於用CD機播放的質量。問題不是在於盤片,而是在於播放軟件和聲卡。高質量的CD機,並不僅僅在於機械運轉的穩定,還在於其由數字信號到模擬輸出的轉換過程是相當精密的。而電腦就差多了:即使不考慮噪音、電磁干擾等問題,我們手中的聲卡,相對於它要實現的功能,也實在是太便宜了一些。如此廉價的成本要實現高檔CD機那樣的聲音回放,幾乎不可能。那麼就沒有辦法了麼?其實出路也是有的:也就是象對付CD一樣,把硬件的工作交給軟件來做。事實上聲卡的很多電路都是可以採用軟件實現的,而T-Racks 24 (恐龍)軟件的出現,它對模擬電路的仿真更是強烈的預示了其可行性。同時數字信號在極高的頻率下,也並不是不存在直接仿真模擬信號驅動功放或音箱的可能性。一旦實現,其成本將大大低於現存的CD機,而音質卻有過之而無不及。或許,當聲卡消亡的時候,我們就可以聆聽真正的聲音。

CD音質對比介紹

眾所周知,因為CD盤並不是純數碼製作的,所以無法像DVD那樣完全數碼轉錄,CD在模擬轉換過程中肯定有音質上的損失。所以,製作優秀的D版DVD的音畫質量和原版的毫無差別,但是D版CD的音質由於在模擬轉換過程中的損失就遠不如原版的CD了。
CD CD
那麼為什麼我説引進版CD故意把音質搞壞呢?這其實也是國內發行商沒辦法的事情,因為並不是他們故意將音質搞壞,而是港台的唱片公司故意而為之的。為什麼音質會有區別呢?當然內地的唱片公司在製作CD唱片時的技術和投入確實不如港台,但這並不是決定性的原因,因為國內的壓盤流水線基本也多是德國或是美國進口的(國內還不具備製作高質量流水線的能力),在設備上並沒有太大的差異,而導致引進版音質低質量的最主要原因並不是在製作過程中,而是在源頭,也就是説最主要是由於先天不足造成的,比如某個港台歌手出版了一張專輯,然後港台的唱片公司就要向世界各個國家引進這張唱片的公司提供母帶,而這些母帶的質量是參差不齊的,按質量分為一級母帶,二級母帶或三級母帶,他們港台自己自然是使用質量最好的一級母帶壓盤了,而提供給內地的可能就是音質最差的三級母帶。
他們為什麼要這樣做的?説的簡單點就是一分錢一分貨,眾所周知,流行音樂引進版的定價是十分低廉的(一般都是RMB十幾塊錢),而原版的定價相對又是比較高的(至少也要上百RMB),如果兩者的音質差別不是很大的話,這很有可能就造成內地廉價的CD被非法返銷到港台和其它地區,而造成傾銷。為了防止這種意外的發生,港台的發行商在派發母帶時會按照不同地區的消費水平的差異(也就是定價的區別),而提供不同音質的母帶。
CD CD
其實這種情況不止出現在CD中,即使是在純數碼的DVD上也很普遍,在內地的DVD市場引進過程中,香港的電影公司在內地發行DVD時,都會要求內地引進公司削弱畫質,或去掉粵語的原聲音軌,這也是為了防止非法返回傾銷的發生,所以也造成了6區港片DVD的素質普遍不如三區港台版的原因。
其實港台發行公司如此為之,也是為了保障港台地區花高價買原版CD的歌迷的權益,畢竟是一分錢一分貨,如果質量一樣,港台的歌迷不是就吃虧了。呵呵,所以大家壇的朋友們也別想不開,內地一些高價的引進版CD的質量也還是不錯的,就是因為人家提供了高一級的母帶,所以説到底“一分錢一分貨”在CD上確實是個真理。
所以買台版的朋友單從音質角度考慮還是值得的。

CD音質高音質

CD的潛力到底還有多少?當CD愛上LP,最後誕生的寶寶又帶來音像界什麼改變?
讓CD機上能得到LP黑膠唱片那種愉悦的類比音質感受,能達到這種要求嗎?如果又有了新的CD音質提升的技術,這種新技術叫作LPCD,正是一種新的嘗試的開始。雨果是一間音樂性與HiFi性都並重的唱片公司,雨果的老闆易有伍先生既是音樂人也是音響發燒友,所以唱片中的音樂元素和HiFi元素都非常豐富,為了追求最好的音響效果,雨果出過XRCD、XRCD24、SACD、LP黑膠唱片,出版了LP後雨果發現LP才是自己最喜歡的聲音。
為了讓CD也能夠接近LP的聲音,雨果研究多年後推出了自己專利的LPCD格式。LPCD有別於CD主要在兩方面,一個是母帶處理,一個是壓碟處理。母帶處理中,雨果在處理器材中採用高純度的電源和軍用級的高精數碼時鐘,並採用雨果自己開發的音頻處理系統。壓碟處理中,一般唱片一個母盤起碼壓5000張以上唱片,而LPCD的母盤只壓2000張,而且碟片採用特殊材料,可以減少激光在唱片上的散射,減少轉盤伺服系統、糾錯系統的工作壓力
雨果之前已經在內部出過幾款LPCD給業內的朋友試聽,2005年公開發售的是在白天鵝展期間推出的3張LPCD示範碟,其中1是《12金釵》,裏面精選了雨果的女聲唱片,2是《新曆其聲》,是新加坡音響展的贈碟內容,是雨果所有唱片的精選,而第3張是《發燒@港》,是香港《音響技術》主編大草在雨果所有唱片中挑選出自己最喜歡的曲目,裏面包羅了人聲、絃樂交響樂、鋼琴、打擊樂、民樂等等,每首音樂都附有大草親自撰寫的導賞文案。2005年11月發行過的是LPCD33示範碟③——發燒@港;此為LPCD45系列的《發燒@港》。
LPCD產品規格分為LPCD33和LPCD45,LPCD33是特殊加工處理的CD產品;LPCD45是錄音水平頂峯代表的產品,也是CDR母盤的最高規格。消費者要先確認所用的CD唱機能否播放CDR。你可以不用服侍LP唱機,不用再受嗓音,抖擺率等的虐待卻能享受到非常高端LP系統的聲音。
如果要感受LPCD的真正靚聲,大家一定要買張正版才能原汁原味享受LPCD的高端美聲!
LPCD錄音:
驚震百里的雨果LPCD系列在CD號稱要被SACD、DVD-A取代的21世紀初,因為在20年前數碼技術限制有關,CD的規格就只能制定在16Bit/44.1KHz的規格,如果要再加上當年的視訊的話,就可以看到黑膠唱片(俗稱LP)一樣大的雷射影碟(俗稱LD)。CD限於當年數碼科技,再以人耳所能聽見的頻寬和商業考量之下,才定下這樣的規格(幸虧人耳不是蝙蝠耳,要不然我看當年的CD為了要放入大量的Bit,可能CD會比你家的炒菜鍋蓋還大,感謝上天,讓人耳只能聽到這樣的頻寬)。所以CD唱片制式規格16Bit/44.1KHz,和當今數碼錄音動不動就要20Bit或24Bit,192KHz或256KHz……相比之下,實在是相差甚多的。這對所有音樂界的專業人士和一般聆聽者來講,CD唱片的聲音表現,等於講--有遺憾但卻要牽就事實,於是這二十幾年來,全世界各大小唱片公司莫不以其畢生之力,以各種不同的方式,試圖將CD的制式規格發揮到極限。那麼如何將CD的制式規格發揮到極限呢?一當然是錄音時所經過的手續,除了專業的錄音時麥克風擺位之外,還有錄音混音的過程,這一點以下不講(要講又是一大篇了),因為以下所講的是從原始母帶到CD成品之間的事。錄音到原始母帶這段過程,不是本文討論的重點啦,請諸位高手見諒。比如以真空管機過帶啦,以真空管麥克風錄音啦,温厚一點的線材啦,或者用真空管機再過帶一次,以更高規格的數位錄音技術錄音,升頻處理等……但不管你再怎麼地反複製作,最後還是要放入——CD唱片的制式規格16Bit/44.1KHz裏面。
其實很多錄音師所言,在錄音室裏所製作出來的——最後即將壓制CD的母盤CDR,聲音是和他們錄音當時所鑑聽的內容和“感覺”差異不大的,但是為什麼一製作成CD成品後,也曾聽過一些著名的錄音師聽到從工廠裏壓制出的CD成品時常説:這是我製作出來的心血嗎?意思就是説,他們最後製作出來準備要去壓制CD前的母版,其聲音是和製成CD成品差別甚大的。全世界各大唱片公司當然也知道,這要賣的成品——“CD唱片”聲音不如原來母盤CDR(這就和複製畫的感覺和原版畫還是不能比一樣),所以發明了很多專利的編碼技術,比如著名的HDCDJVC的K2、XRCD、喇叭花的16+-20、SONY的SBM……很多很多不同的數位編碼技術,只為了讓CD的16位元制式規格,在“人類耳朵”的聽感上能達到20甚至24位元的感覺。
用一個很趣的形容來形容這種“有遺憾但卻要牽就事實”的CD生產史,比如不管您是多麼天才的錄音師、用了多麼昂貴多麼先進的24位元、20位元的數位錄音機器,或者用了特別的XRCD、HDCD等編碼技術……錄出來的母帶……以下雖然不是最正確的形容(24位元和16位元的倍數不能如此算啦),但這樣形容您可能就瞭解了錄音到您聆聽的作品,要保持錄音師在現場所聆聽到的“感覺”之難:您可以把這錄出來的母帶當成24塊的雜糧麪包(可以比喻為24位元錄音),而且這一塊雜糧麪包裏有不同的蔬菜、不同的起司、不同的雜糧(比喻成不同的高中低音比例和音樂資訊量),但是最後卻要塞入一個“只能”放入16塊麪包的容器之中(比喻成CD的制式16位元的規格),而錄音師要拿掉那一塊?要拿掉那些不同的蔬菜、不同的起司、不同的雜糧,讓這16塊麪包吃起來的“感覺”和“份量”,還是要和原來的24塊麪包的感覺和份量“幾乎一樣”。這,就是錄音師在轉母帶過程,唱片公司發明的CD編碼技術時所想做到的事情。
講到這裏,除了在這些新一代的CD數碼編碼科技之外,在求CD成品的聽感要能提升到20或24位元的動態解析之外,有三點是非常重要的:
一、CD從原始母帶到CD成品之中製作過程的電源、訊源的穩定,任何接口之訊息低損失:
有關接點、電源純淨和保養,這一點我相信發燒友懂得不一定比專業錄音師少,有些錄音室對這種發燒級的要求,可能還不如音響發燒友呢。這種要求是對最後的錄音成品有提升作用的,但是這往往也和錢有關,畢竟發行唱片不是慈善事業,是一種商業化的考量,比如這些往往一般樂友可能不太要求的地方,都加進去一張CD的成本里(比如歌手進入錄音室後,就開始算錢,而且設備高級和設備一般的錄音室收費都不同),那一張CD以低迷至極的銷售量,要賣多少錢?所以很多燒友覺得老版CD聲音反而好,以唱片製作經費、CD的壓版經費、租錄音室的經費,這種理論也有其道理。
二、從原始母帶到CD成品,中間的過程要越少越好:
其實CD和LP都一樣,在原始母帶到CD或LP成品之間,是存在着非常多手續的,原因在於——商業發行在於妥協的藝術(好像夫妻相處啦、政治也是喔),要妥協多少?就看發行公司的成本考量了。如果樂友不懂,那我簡單的講一下:比如我很愛莎拉.布萊曼所演唱的歌劇魅影,但我能夠想聽她原汁原味的現瑒演唱給我聽嗎?一就是我要是億萬富豪,二是要追着莎拉全球行程到處跑,看她那時演唱此曲,三是娶了她,讓她在家裏天天唱(也要她肯才行)。那麼既然不可能擁有她,或者也有很多人想聽她的聲音,那麼勢必要把她的聲音可以COPY和量化,也因此錄音這門“試圖保鮮”的商業學問,就這樣從20世紀初慢慢的演化過來。那麼以人類目前最通行的音樂軟體發行過程,則是原始母帶——工作母帶——母盤CDR——玻璃母模——金屬母模——壓碟CD,樂友們到CD的成品就是一段“聲音劣化衰減史”,但是這是沒有辦法的,原因在於前頭講的——商業發行在於妥協的藝術。您想聽到最初最好最美的聲音,除非您有能力買下最初的原始母帶自己收藏聆聽,但原始母帶也是有壽命的,這又是另一頭痛的問題。
三、CD唱盤雷射頭讀取CD唱片時,雷射光散射的問題:
這一點問題,樂友可以觀察CD唱片的邊緣,很多一般市售“普通”的CD邊緣常常是不平整,甚至會刮人的感覺,而一些製作精良的發燒唱片,明顯比較注意這些問題。原因在於CD邊緣對CD唱盤雷射頭讀取CD唱片時,雷射光散射的問題有很大影響,像CD綠色阻光筆,就是想解決雷射光會從CD邊緣散射的問題。還有一點還要講究到的,就是CD唱片的讀取層,有無“同心圓”的問題,這也會影響CD成品的聲音表現。理論上人類製造出來的物品沒有真正同心圓的可能,但誤差要多少,呵呵呵,這也和錄音時的製作經費有關。
為什麼要提到這三點呢?一些老樂友可能會發現初版的CD,在CD表面濺鍍層(反射鋁模)的平滑度,CD重量甚至音質,或者發燒友可能看到一些古今中外的天才錄音師所製作出來的音樂專輯,完全沒有任何XRCD啦、HDCD編碼處理,但聲音表現甚至超越。比如DECCA一代錄音宗師--威金生Wilkinson那張TAS榜的“絕地大反擊”,近二十幾年前,當年那一張CD可能只有14位元的有效訊息量,但聽感上卻完全不是那回事,Wilson Audio所錄製的CD、新一代的德國Zounds唱片、老虎魚唱片公司、Burmester CD-3(要舊版的)、Philips 24Bit FORMAT系列的最初以CD直刻版等等,都不是用什麼最新的CD數碼編碼科,但聲音表現上卻有獨到的地方。
為什麼這些在CD史上可稱為經典的專輯和一般專輯會有如此差別呢?這就是在商業立場上用心再用心而已,流行的話也可以稱為“達人精神”(希望香港、大陸的樂友看得懂)。而且這些專輯的共同點,幾乎都有以上三點特色,但也因為每一張專輯用所花費的時間太多,和製作成品變得異常高昂,往往都以限量為主。
講了半天,終於講到主題了,在華人世界一直有二家唱片公司的老闆是我非常景仰的,一是在美國的FIM唱片公司馬老闆,一位就是在香港的雨果唱片公司易老闆,二家唱片公司對唱片品質的要求也是達人級的,雖然最後製作成品聲音表現特色不同,但是以上所提的三點重點,FIM和雨果都有注意到。
如今在2006年初,香港發燒音響裏有介紹到雨果易老闆又有了新的CD音質提升的技術,這種新技術叫作LPCD(請看CD內文解説),望文思義就是讓CD機上能得到LP黑膠唱片那種愉悦的類比音質感受,雨果易老闆是試圖想解決從原始母帶到CD成品這一段過程的品質控管和衰聲之變數。讓CD機上能得到LP黑膠唱片那種愉悦的類比音質感受,每次新的數位編碼技術一發表,就常聽很多唱片公司會拿出來講,到底能達到這種要求嗎?歷年來還是--沒有100%接近(格式不同,其實是不可能的,不過呢,還是要比一下才符合潮流精神)。那麼這一次雨果的“LPCD”技術呢?話説認識多年的美女級業務小姐拿雨果的LPCD45系列給我一聆聽,再和內附的一般版CD一比較,只能説,真的是歷年來最接近LP的一種CD數碼科技(各位看官你看,還是忍不住會把CD和LP再比一下)。
LPCD到底是什麼呢?麻煩請看雨果LPCD內頁中文解説,因為有很詳細的説明。但可能太詳細了,很多網站一些樂友討論説看了半天還搞不太清楚。簡單的講,除了LPCD母帶製作、碟片製作基本上是用以上所述的三個重點去製作之外,最後壓制成最高等級的LPCD45系列,簡單的説就是以損失最少的方式,直接從母帶直接轉成CDR,每張LPCD的製作其實就是直接以製作母盤來做成CDR,以錄音室規格來説,LPCD45系列以一般唱片公司的錄音室製作要壓制CD前的母盤CDR流程,也就是説LPCD45系列就是一般唱片公司要去製作CD前的母盤CDR。
一般唱片公司是拿CDR母盤再去做母盤CDR——玻璃母模——金屬母模——壓碟CD之動作,而雨果的LPCD45系列就是讓發燒友直接拿母盤CDR來聆聽音樂。其錄音品質表現之優秀,和一般CD相差之多可想而知。這方法以前Philips 24Bit FORMAT系列有近似的理想,但沒有完全實現,但雨果易老闆竟然完成這商業立場上幾乎不可能的理想,光此成就,就值得在唱片銷售史上留下一筆。而 LPCD的規格分為 LPCD 33及 LPCD 45兩種,前者是經特別處理的CD,後者則是母帶直刻的CD,其中LPCD33系列是特殊加工處理的CD產品,據稱LPCD33系列已超越了XRCD和HDCD了,LPCD45則是雨果認為錄音水準最頂峯的產品,也是CDR母盤規格最的,LPCD45系列裏面都有二張CD,一張是正常的CD版本,一張是讀取層深綠的最高規格CDR版。而且LPCD特別在CD邊緣以特別工法處理封邊,並經過精細打磨,邊緣特別平滑。這樣的好處是:所以在CD讀取時雷射光散射更少,使雷射頭讀取時的精確度更高,以發燒友絕對標準來説,LPCD45當然是勝過LPCD33。
LPCD的確是目前任何CD規格的最大突破,這最大突破説簡單也簡單,就在於發明LPCD技術的雨果易老闆的用心再用心的達人精神,而且所幸的LPCD45系列的價格等同於XRCD,實在是非常超值(裏頭有二張CD)。2006年開春後,LPCD是音響發燒界最值得關注的事情
不管您有無聽過雨果易老闆錄的人聲、古典音樂、國樂,雨果的LPCD的確是華人在音樂界和音響界的光榮。

CD音質差異性

在體積、傳輸、資源和價格上都得天獨厚的MP3經過幾年發展,已經全面取代CD機成為隨身聽播放器市場的新霸主,轟轟烈烈地完成了第一次革命,而MP4的加入更加壯大了MP3、MP4陣營的實力。不過,CD作為隨身聽的始祖典範,對原始聲音的處理到位,音質出色,培養了矢志不渝的死忠FANS,也正是高音質的先天優勢,仍然能夠固守一方,笑傲江湖。隨着技術的深入,APE、FLACWMA-Lossless成功引入,藉此契機,MP3協同MP4,發起了第二次革命,再度向CD的音質王座發起了衝擊。由此,MP3、MP4與CD之間音質到底誰優誰劣,差距有多大的話題再次被點燃。
APE、FLAC、WMA-Lossless無損音頻能否挑戰CD權威?
在MP3方面,iAudio的M3、X5等硬盤類產品率先引入了FLAC概念,隨着U3等神器的出現,FLAC開始得到廣泛認可,也隨即登上大雅之堂,魅族Mini Player、台電T29等都是FLAC方面的後起之秀。而更加為人所熟悉的APE,則得益於炬力的努力,完成了從PC端到娛樂終端的過渡,昂達VX939艾諾V3都是其中的代表。
MP4方面,更顯奪目,先有藍魔V100、昂達VX737等兼容FLAC,隨着由美國ADI強芯支持的艾諾V1000 plus全面升級,不但給MP4粉絲首次帶來了APE,而且令人矚目地同時支持APE和FLAC。無損音頻格式的發展,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APE、FLAC無損音頻究竟是何方神聖?APE是Monkey's Audio提供的一種無損壓縮格式,從音頻CD上讀取的音頻數據文件壓縮APE格式後,還可以再將APE格式的文件還原,而還原後的文件與壓縮前一模一樣,沒有絲毫損耗,體積上僅是大家熟知的WAV源文件的1/2。
FLAC是第一個開源的且被世界公認的無損壓縮格式,FLAC(Free Lossless Audio Codec的簡稱)全稱OGG Flac,屬於OGG計劃的一部分,提供了開源和免費壓縮。而由於FLAC能夠廣泛運用於幾乎所有操作系統,編碼算法成熟,達到2:1的壓縮比,音質還原出色,在很多數碼播放器中廣泛應用。
微軟開發的WMA-Lossless 微軟開發的WMA-Lossless
WMA-Lossless是微軟公司開發的一種高壓縮的無損格式,不同於普通的有損WMA格式,但是文件擴展名仍然是WMA。WMA-Lossless的全稱是(Windows Media Audio Lossless),也是WMA系列的一部分,由於WMA-Lossless的壓縮率很高(相對於FLAC、APE,但是6級的FLAC比WMA-Lossless壓縮率更高,但是解碼速度不夠,且編碼過程也更耗費時間),壓縮比可達到3:1,編碼後最高可以達到音頻源(不壓縮的WAV)的三分之一。
當無損音頻逐漸成為MP3/MP4宣揚高音質的的代名詞時,我們不禁要大膽提出疑問:支持FLAC和APE格式的MP3/MP4,能否達到理想音質,逼近CD的高度,從而成為普通消費者享受音樂的首選呢?眾説紛紜,難辨對錯,究竟無損音頻會否成為新一代Hi-Fi天籟?
正方觀點:APE、FLAC、WMA-Lossless憑藉先天優勢和MP3、MP4的後天努力,必能逼近CD音質,成為普通消費者欣賞音樂的首選。
一:APE、FLAC、WMA-Lossless無損格式和CD原文件之間是一個可逆無損的過程,本身素質的出色奠定了取代CD,還原高音質的基礎。
無損音頻的轉換源來自CD音頻,通過Monkey's Audio等轉換軟件,可以自由把WAV文件轉換成APE格式,同時這個過程也是可逆的,也可以把APE解壓縮成WAV格式。而通過FLAC frontend轉換軟件也可以輕鬆把WAV轉換成FLAC格式。使用Advanced WMA Workshop或者Windows Media編碼器可以將WAV轉換為WMA-Lossless。正是因為原音頻文件的高素質奠定了無損音頻的高音質基礎。
二:從眾多反饋信息來看,盲聽CD以及高解碼率(320kbps)MP3,大部分消費者已經很難辨清誰優誰劣,而素質更高的APE、FLAC、WMA-Lossless無損格式,更加能縮短之間的差距。
挑剔的耳朵總是需要長時間的培養才能形成,從目前來看,把CD和320kbps MP3文件放在一塊,大部分消費者都不能聽出來差別,而當APE、WMA-Lossless和FLAC無損出現以後,CD與MP3音質之間的區別更加淡化,而此時如果你再進行盲聽,更是難辨高低。
三:所謂的高音質CD,還是幾個大牌子的產品,價格偏高,試問有多少消費者能擁有。而某些混水摸魚型的CD機,音質甚至難以和MP3、MP4媲美。
如果讓高級發燒友來點評高音質CD,估計SONY、松下等品牌都可入圍,這些大品牌的CD在音質方面表現出色,也一舉奠定了CD高音質的優勢形象,但是價格偏高,消費者難以接受。而趁機揩油的CD機,更是以相對低劣的品質等難以和MP3、MP4音質抗衡。
四:無損音頻格式資源豐富,可以輕鬆獲得,隨着支持的產品羣膨脹以及用户的增多,其獲得也更加容易。而CD正版碟片的價格高昂,兩相比較,無損更具吸引力。
網絡的順暢為無損資源的獲得帶來了便利,我們可以在網上輕鬆下載到很多無損格式的資源,同時,通過一些簡單的轉換軟件,如Monkey's Audio、FLAC frontend、Windows Media 編碼器等可以自己轉換,很是方便。而要想從CD中獲得高音質,就要考慮購買正版的碟片,價格高昂,很難為大眾所接受。
五:MP3、MP4的大容量趨勢為APE、FLAC、WMA-Lossless提供了更為龐大的載體。
MP3、MP4逐漸走上了大容量的道路,一方面消費者要求更大的容量來容納更多的東西,另一方面閃存的價格持續走低,在容量上增加而帶來更多的亮點。雖然無損音頻體積較大,但是龐大的容量也保證了充足的後盾。
反方觀點:要接近CD音質? MP3、MP4還沒有這個能力,還不可能成為欣賞音樂的首選。
一:MP3在電路以及內部架構上較之CD簡化許多,從硬件架構上決定了無損音頻無法與CD抗衡。
CD機是主要由轉盤和解碼器組成,轉盤負責轉動CD盤片,然後通過光頭拾取數字信號,而解碼器則負責把數字信號再轉變為模擬信號發出,整個過程無論是拾取得精度,還是底藴,CD都表現得出類拔萃。而MP3相對簡單的電路結構就註定了它不可能如CD機的完善。
二:影響音質的是一個完整的系統,APE、FLAC、WMA-Lossless只是其中一個環節,要説能徹底提高MP3、MP4音質並達到CD高度,為時尚早。
在MP3完整的音樂系統中,PCB佈線、芯片、音效、耳機都充當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我們看到某些產品支持APE、WMA-Lossless、FLAC格式,但由於內部結構設計不合理等因素的影響,其雖然説支持無損音頻,實際上最後輸出的音質並不太好,後期的音頻處理系統成了短板。而APE、Flac僅僅是其中一個環節,只是更大的容量容納了更多地細節,想達到CD的高度為時尚早。
三:APE、WMA-Lossless、FLAC並沒有達到宣傳中的標準,由於技術等限制,提升不了多少聽感,還不如多完善一下系統和功能,寧缺勿濫。
在一些宣傳中,我們看到了對於無損音頻的標準,理論上是無損壓縮,但是APE、WMA-Lossless、FLAC只是數據形式的表現,並沒有CD的高精度拾取和完整的信號。同時也由於設計水準的差異,借勢無損進行炒作,還不如把系統做的更加人性化,談無損還不到時間。
四:由於無損音頻格式體積較大,一般達到幾十MB,一定程度上要求大家購買高容量的MP3,提高了消費預算。
當無損格式漸漸走近的時候,它對MP3的內存容量也發起了挑戰,一般一首歌幾十MB的體積,1G也最多能容納25首歌曲,海量內存必需具備,這就要求大家購買更高容量的MP3,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消費預算,得不償失。
無損音頻時代一步步向我們靠近,是刻意逢迎,還是冷靜接受?的確,很多發燒友對無損提出了質疑,笑談用MP3和CD比還不夠水準,而根據本人的經驗來説,MP3要談無損也許還有一段路程要走,不過數據一定程度上較完整的還原,已經是踏入了門檻,而每個人的聽感又各不相同,好音質不一定有好聽感,這是一個尷尬的局面,總之有曙光才可以激勵前進的鬥志,有差距才可以學會彌補。撲朔迷離,答案在哪?最終還是把握在消費者的評價中。 [1] 
參考資料
  • 1.    周智文.多媒體技術應用:電子工業出版社,2009